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总结.docx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总结
一、感冒:
感冒的基本病机:
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1.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二、咳嗽:
病位:
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机: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1.风寒咳嗽: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
健脾燥湿,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三、哮证:
病位:
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1.发作期
1)寒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麻黄、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等)
4)风痰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
5)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喘脱危证: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
2.缓解期
1)肺睥气虚证: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与喘证鉴别: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四、喘证:
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1.实喘
1)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证: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
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熟地、当归等)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喘证与哮病鉴别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治则: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南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板、冬虫夏草)
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与肺痿鉴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
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
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六、心悸:
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病机: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安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1.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安,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
2.心悸与卑碟:
卑碟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症见“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喜处暗室,或依门后,见人则惊避,似矢志状。
”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变化,其病因为心血不足所致。
心悸以心跳不安,不能自主,但不避人,无情志异常
七、胸痹:
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
心脉痹阻。
治则: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1)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胸痹与悬饮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八、不寐:
基本病机: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1)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
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4)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5)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与一时性失眠鉴别:
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
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
九、痫病:
病位在心肝,病机:
顽痰闭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
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
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5)心肾亏虚: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痫病与厥证鉴别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十、胃痛:
辨证要点: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则:
理气和胃止痛
1)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5)胃阴亏虚: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胃: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胃痛与胁痛鉴别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十一、呕吐.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则:
和胃降逆止呕
实证
1)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虚证
1)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胃阳虚: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
3)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与噎膈鉴别: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
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
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十二、腹痛.病机:
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5)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6)淤血内停: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与胃痛鉴别: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十三、泄泻:
病机:
脾胃受损,湿困脾土。
治则:
暴泻:
健脾化湿,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
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病位:
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暴泻
1)寒湿内盛:
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
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3)食滞胃肠:
消食导滞-保和丸
久泻
1)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2)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3)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泄泻与霍乱鉴别: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
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泄泻与痢疾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十四、痢疾:
临床特征: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病机:
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
辨虚实;辨气血刘和间提出: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2)疫毒痢: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
3)寒湿痢: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胃苓汤
4)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6)休息痢: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泄泻与痢疾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十五、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病机:
大肠传导失常。
1)热秘: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
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
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
养血润燥-润肠丸
阴虚:
滋阴通便-增液汤加减
阳虚:
温阳通便-济川煎加减
4)冷秘: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便秘和肠结:
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便秘多位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十六、胁痛:
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
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实多虚少。
胁痛辨证要点:
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
疏肝和络止痛
1)肝气郁结: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淤血阻络:
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与悬饮鉴别:
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十七、黄疸:
黄疸的临床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病位:
脾胃肝胆基本病机:
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
阳黄:
湿热阴黄:
寒湿
阳黄
1)热重于湿: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4)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寒湿阻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黄疸退后调治
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加减
肝脾不和: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与萎黄鉴别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阳黄与阴黄鉴别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十八、头痛:
引经药太阳头痛:
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
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
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
吴茱萸藁本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3)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
滋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加减
5)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通窍活血汤
肝阳上亢眩晕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十九、眩晕:
病位在头窍,与肝脾肾相关;病理:
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
1)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
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
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
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5)淤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
鉴别与中风:
中风以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二十、中风:
病机: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相关。
风痰入络白丸子,风阳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附。
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
中经络
1)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汤
3)阴虚动风: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闭证
1)痰热腑实: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3)痰浊瘀闭:
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
1)风痰瘀阻: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中风与痿证鉴别痿症可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中风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肌肉瘦削,筋脉弛缓:
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焕,或肌肉萎缩,筋惕肉困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与痉证鉴别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
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
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
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
斜等症状。
二十一、水肿:
病位:
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基本病机: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肿辨证首辨阴阳 治则:
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阳水
1)风水泛滥: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1)脾阳虚衰:
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气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瘀水互结: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水肿与鼓胀鉴别 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
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二十二、淋证.病位在膀胱和肾。
基本病机:
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1)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3)石淋: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
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
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
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
补虚固涩-膏淋汤
与尿血鉴别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
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
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闻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二十三、癃闭:
病位在膀胱与肾;病机: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1)膀胱湿热: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
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
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脾气不升:
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二十四、阳痿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肝肾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荣;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导致宗筋不用而成。
命门火衰:
温肾壮阳-赞育丸
心脾亏虚:
补益心脾-归脾汤
肝郁不舒:
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
惊恐伤肾:
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加减
湿热下注:
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十五、郁证:
病位在肝,涉及心脾肾。
病机:
气机郁滞不畅
1)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
清肝泻火,疏肝解郁-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
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鉴别: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二十六、血证:
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衄
1)邪热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
补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咳血
1)燥热伤肺: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
4.吐血
1)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
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与咳血鉴别:
咳血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5.便血
1)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便血与痔疮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6.尿血
1)下焦湿热: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
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与血淋: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
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
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闻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7、紫斑
1)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3)气不摄血:
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二十七、消渴: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病机:
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位在肺胃肾,以肾为关键。
上消
肺热津伤: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中消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气阴亏虚: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下消
1)肾阴亏虚:
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
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瘿病鉴别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二十八、内伤发热: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
气郁丹栀淤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1)阴虚发热:
滋阴清热-清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