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docx
《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
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
——以张泉灵为例论述采访技巧
考号:
()姓名:
()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也由此而诞生,而科技发展的提升使得传媒行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当然,处于这一新兴行业洪流中的主导者—记者变成了联系社会与群体的纽带,在社会关系中上传下达,承担着把准确的信息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物与责任。
与此同时,记者的素养与专业技能也得到社会的监督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为更好的信息传播打下坚定的基础。
《记者采访技巧之研究》就是以央视著名记者兼主持人的张泉灵为例,顺应媒体的发展和社会媒体人的要求为线索,对其在采访中运用的技巧进行分析与研究,深刻剖析张泉灵在职业操守与专业技能方面的素养,彰显其成为一名优秀电视人的成功因素。
关键词:
媒体发展;记者;采访技巧;专业技能
一、记者行业剖析
如果说以上几个部分我所言不多的话,那关于记者这部分我却有说不完的话。
我是学新闻专业的,尽管还是在校生,还没有真正的深入到记者这个大行业和社会环境中去。
但是由于专业使然,记者这个行业的信息还是关注比较多的。
即使除去专业不说,社会实践期间我在报社为期几个月的实习,也算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新闻记者所处的环境以及较之其他行业的特殊之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记者行业的特殊性进行剖析。
(一)环境方面
记者被称之为“无冕之王”,由此可见,记者的社会地位之高。
采访是一种权利,新闻是一种责任,由于新闻记者的任重而道远,担负着上达下传的重要传输纽带,关注社会百态,及时给人们传递最新消息,所以被人民赋予如此高的荣誉.但是也有人说,记者是仅次于警察、矿工的第三大危险职业。
近年来,“记者维权”这个词汇却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
有记者采访时被扣留了、采访设备被抢被砸了,采访后被打击报复了、被网上通缉了……
2010年7月27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发现自己在网上以“涉嫌损害公司商业信誉”被丽水遂昌县公安局通缉,成了“刑拘的在逃人员”。
仇子明“获罪”源于,他经过数次对上市公司凯恩集团直接的采访,发表了《凯恩股份偷天换日谜团》、《凯恩股份再调查:
被隐瞒的关联交易》两篇文章。
尽管,7月29日遂昌县局对记者仇子明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采取刑事拘留的决定不符合法定条件而责令其撤销,并表示道歉,但由此可以看出记者环境的危险和混乱。
尽管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但是至今也没有及时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记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曾表示,新闻记者正面临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也坦言,记者维权仍有一定难度。
(二)地域方面
曾在《记者地域论》中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在记者这个大军中你虽不认识这位记者,但通过年龄、性别、着装,基本就能判断出该记者工作单位的所在省份或区域。
当然,我说的不是这方面,而是指记者的“不稳定性”。
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这一说法认同度较高,84.5%表示“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
56.0%的被访者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表示赞同,41.6%的被访者同意“新闻工作者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一说法。
与此同时,受访者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这一说法的认同度相对较低,比例为28.9%。
对于一些本地记者而言,大部分的奔波仅限于当地市县,活动的范围还是比较小的。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在新闻这个行业里也有很多的驻地记者、出境记者、战地记者等,这些记者的活动区域是大幅度、大范围的。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常年在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毕竟是少数的。
除此之外,地域的差异性对于这些记者也是一大挑战,他们要深入了解、熟悉当地风俗民情以及历史文化,以便更好的融入当地这个大环境中去。
当然在这方面必须下足够的功夫。
特别是出境记者和战地记者,处在异乡他国,语言的障碍,国外与中国文化、习惯的大差异,以及在战火中面临的人身安全等,使得记者必须掌握更多的东西,而且必须再是“忘记”家庭这个概念。
由此可见,活动在大环境的记者必须忽略“安稳、稳定”这些因素。
(三)条件方面
一是主观条件,是指记者本身所具备的条件。
记者的知识是“杂”而“专”的,比如,过硬的专业知识,必备的专业技能,巧妙的采访技巧,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客观条件,是指记者所处的环境、地域、一些器材设备等。
这些客观条件的要求其实也是对其主观条件的要求,决定了记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就外派出境记者和战地记者而言,他们面临的职业风险最高,采访成本和采访阻力最大,舆论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压力和挑战也最多,除了掌握应对这个大环境的技巧之外,还要有较强的适应客观环境的能力和心态。
二、未来记者行业发展的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先进,新闻媒体的设备在新闻、消息的传输上更加便利、快捷。
作为记者在新闻行业的发展这一块上,以后的路途更加广阔。
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当今人们的生活、出行更是和信息密不可分,就连以后的战争也是信息化的战争。
未来的记者一个人就是一个新闻机构,设备的先进,科技手段的多样化,使得消息的发布更加得心应手。
记者行业在先进技术的环境下,将会需求更多的新型和综合性人才,记者的待遇也会更好,工作也会较之现在轻松、便捷。
当然,就另一方面,未来记者行业将对记者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信息技术的先进,要求记者从业人员掌握更多先进的设备应用和操作,由于发布信息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记者在保证发稿及时、高效的同时保证文稿质量,从而对记者的文笔写作能力,快速组稿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
相应的,对从事记者行业的人员筛选将会更加的严格。
其次,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记者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记者队伍的素质也会提高,记者行业的优化将带动新闻行业的规范化和进步,消息的发布更加的客观公正、及时有效。
三、名记者张泉灵的采访技巧
(一)人物简介
张泉灵,有“北大才女”之称,祖籍浙江宁波,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1997年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
在校期间主持了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
进入央视后,先后担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2000年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新闻会客厅》等节目的主持人。
主持特点:
体验新闻的快乐,把新闻的快乐传递给观众。
主要成就:
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8年,央视“优秀播音员主持”;2009年,“金话筒奖”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奖;
张泉灵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新闻发生时,她人如其名,充满着激情和活力,义无反顾、永不停歇。
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2008年,她在汶川地震中以敏锐、果断、专业、忘我,折服了电视观众,也证明了自己是央视最优秀的外景记者之一,被网民评为“震区最美的战地记者”。
2010年,在玉树地震中,她又第一时间从世博会飞赴玉树灾区,进行第一线深入采访,并以出色的驾控能力和战斗精神,再一次征服了广大观众。
(二)采访技巧
张泉灵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央视主播,同时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电视记,哪里有重大事件哪里就有张泉灵。
曾看到过为张泉灵打抱不平的帖子这样说道:
央视难道就没有男人了吗?
怎么总是派张泉灵这样一个弱女子去最危险、最艰苦的第一线采访?
当然,中央电视台的确有很多优秀的男记者,而女记者是记者的特质和女性特色紧密结合的典范。
在我国记者群中,女记者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张泉灵作为一名优秀的女记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职业的敏感程度,使得报道更详尽,在她的采访中有女性独特的柔美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他能用话筒让观众看到报道现场的点点滴滴,让每一位收看节目的观众为之动容。
而这些显著的效果是和她作为一名记者的个人素养、采访技巧密不可分的。
3.2.1从张泉灵的自身成功因素来分析
1.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精神
这是决定一个主持人和记者成败的关键因素,张泉灵之所以能够成为央视的一朵奇葩,在于她有弥足珍贵的学习精神。
而这种学习精神不仅仅充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获取的这种知识经过潜移默化的转化及渗透,为张泉灵的事业增加了高分。
由此带来的自信和充实感此时其为自己的事业无私努力的奋斗,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并且做为人们的传声筒,及时的、准确的反映人民的呼声。
她在做“神七”系列报道的时候看了很多的书。
除了了解相关的中国航天、气象知识、大气物理知识外,还看一些前苏联出版的专业书籍。
由此可见,她在采访前期是做足了充分的铺垫和基础的。
2.充足的采访准备使她更加冷静
“有备无患”是古往今来兵家的常识。
采访前的准备越充分,就越能打胜仗,使采访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一条规律,谁违背了这条规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采访就会被动,甚至遭到失败。
而一个好的采访准备计划能够帮助记者:
明确报道思想,找准采访突破口;
认识采访对象,缩短双方距离;
熟悉采访领域,减少盲目和失误;
制定多套方案,应对采访困难;
节省采访时间,提高采访效率。
一个记者只有在正式采访前把准备工作做的充分,才能够是采访顺利进行,保证采访过程的质量,从而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去汶川玉树报道抗震救灾的新闻时,即使时间紧迫、路程颠簸,张泉灵仍然随身带着与地震知识和伤员救治相关的书籍,在采访路上的空余时间不时的翻看。
正是由于相关知识的储备,观众在电视上才能看到她的沉着冷静,采访的背景介绍和现场提问都恰如其分。
3.驾驭恶劣的新闻环境
张泉灵在汶川和玉树灾区采访的时候,面对不断发生的余震和现场撕心裂肺的呻吟声、叫喊声,她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遣词用句准确得体,口齿伶俐、镇定自若。
在汶川地震报道现场,当张泉灵看到一位母亲在灾难来临时跪着保护孩子的情景时,她说自己完全失控了。
躲进一个帐篷失声痛哭5分钟后,才稳定下情绪继续开始报道。
但由此也可看出,她超强的自控能力。
4.坚强的韧性和良好的心态
记者是十分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全优良的心理素质。
在一些较为艰苦的采访环境,坚强的韧性是必不可少的。
出镜记者要不断的与疲劳竞争,与时间赛跑,力求在第一时间为观众传递相关新闻。
汶川地震后,张泉灵在抢救现场报道被埋146小时幸存者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记者的坚强韧性和高度的责任感,让人感动和惊叹。
连续守在现场采访几十个小时,这对记者的体魄毅力、耐劳耐饿和心理素质是极为严峻的考验。
但是张泉灵接受了挑战,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3.2.2从张泉灵采访的方式技巧因素分析
在中国新闻界,张泉灵以其独特而智慧的出镜报道,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在中国电视人中,张泉灵全面的技能、任劳任怨的工作和坚韧的性格,为她赢得众多荣誉和同行的尊敬;而在主持人中,演播室里的张泉灵诙谐、生动又从容地掌控着局面,引导节目向着预期开展。
张泉灵自己说的,“我首先是一个新闻人,然后是电视人,最后才是主持人。
”显然,新闻现场就是她的舞台,而她以娴熟的技巧,饱满的热情,准确的阐释着现场。
以下我就对她的采访方式进行分析:
1.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
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是可以保证采访方式方法的运用的。
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新闻的矿藏在群众中。
记者要密切联系群众,显得格外重要。
记者形体的深入,思想深入的前提。
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弄清楚事物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找出事物的规律,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因此,记者走到哪里应,应该主动接近哪里的群众,要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不自恃特殊。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来自民众之间更深层的东西,
张泉灵在演播室是一位主持人,走到现场是一位记者。
镜头前,她以新闻人的敏感,报道着一个个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大到北川塌方公路抢修状况,小至万人涌入绵阳九洲体育馆避难时,以及卫生间是否够用。
镜头后,她也为那些满目疮痍与生死离别失声痛哭。
张泉灵的细微观察力在现场报道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深入最危险的一线采访,获取最直观最生动感人的一线画面让她所有的报道都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
对于直播汶川地震来说,直观的现场画面是最需要获取和传达的。
她在汶川地震抢修道路的一线出现,在救人瓦砾旁边观察,深入到破坏最惨烈的北川县城采访,她的足迹几乎踏完每个抗震救灾主战场。
2.亲临现场,感同身受
记者在解决了深入的态度之后,还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
深入新闻发生现场。
要不要坚持深入新闻发生现场,要不要亲临新闻发生现场,是衡量记者是不是真正贯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的一个重要标志。
深入现场,从更本上说,就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
这是记者认识采访对象,感受现场气氛,掌握第一手材料,得到事物本质的需要。
只有自己亲临其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得来的第一手材料更真实,报道时更有真情实感,而且见解独特,迸发出思想火花。
真切的了解到民众的内心真实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情感共鸣。
汶川地震发生几天后,在地震灾区始终活跃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的身影。
地震过后的13日下午张泉灵就从拉萨赶到成都,这也是第一个在地震现场的主持人,这个第一的意义不言自明:
我在现场、我在见证,直播汶川地震逼真再现现场,需要主持人自己的视角。
因为仍在灾区采访,她没能参加募捐晚会。
张泉灵对白岩松说,自己要以家庭的名义捐出1万元,请他帮忙垫付。
“面临灾难,我也曾经崩溃过。
15日我到都江堰去拍摄寻找遗体和处理遗体的视频,那是我在灾区里唯一的一次精神崩溃。
”张泉灵说那次报道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第一个没想到的是,整个救援过程会耗费那么长的时间,原本以为找一个生还者不需要太久,但实际上的救援往往要耗费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
此外,在2002年3月25日,阿富汗震后几小时,本来去采访中国援阿物资运抵情况的《东方时空·时空连线》记者张泉灵和摄像康锐火速奔往灾区,第一时间走进了地震灾区,目击第一现场。
3.不畏艰险,战斗敏捷
不畏艰险,是指在采访中为了职业的需要,不怕艰苦,不怕危险。
“记者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
”天南海北、东奔西跑,在忙的时候常常双休日常常变成了工作日,因为工作的需要,也可能迈开双脚长途跋涉,做非常艰苦的旅行。
不仅如此,记者行业也是非常危险的职业,一些任务需要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需要他们深入灾区,深入战场。
新闻你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记者要像部队一样,有不畏艰险、战斗敏捷的作风。
这就需要记者首先,强化竞争意识、树立时间观念,其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
抢时间,争速度。
其次,分别不同新闻类别,在采访时采取不同对策。
最后,在采访过程中打好腹稿,做到“袖手独不言,默稿已在腹。
”当然,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多阅历,在关键时刻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在报到时滔滔不绝,又能够切合主题。
12号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13日下午,央视主播张泉灵从拉萨赶到成都,并立即赶往北川报道了当地的情形。
“台里的要求是,能靠近多少就靠近多少!
”她说,已经探明的道路情况非常恶劣,每隔三五公里就有一处山体大塌坡,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处滚石的小塌方。
因地震,道路开裂的裂缝可达几十厘米,落差甚至达到1米以上。
“到达汶川比上珠峰还难。
“张泉灵说,上珠峰很多是可以预计得到的,但是徒步去汶川,有太多不可预料的因素。
张泉灵用形象的语言向全国观众表达了广大官兵进驻灾区抗震救灾是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张泉灵透露,自己在采访途中,由于余震不断,山两旁的巨石不停滑落。
在经过一个非常狭窄的路口时,所有人刚刚喘口气,后面500米高的山突然全面崩塌,情况非常危险。
可是,她一个女记者还是义无返顾的前往。
4.言行细微,掌控全局
记者访问的对象时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因此,访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但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因此采访方式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
而在不同的场合就要把握不同分寸,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时,注意言语的使用,以及行为表现,顾忌采访对象的内心感受,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
比如,平等。
记者与被采访者是平等的关系,没有尊卑之分,没有上下级之别。
不在高官面前卑躬屈膝,也不再百姓面前居高自傲。
在对汶川地震突发事件直播,由于事件的突发性,无法更严谨策划精心准备直播方案,对于节目主持人是一次真正的考验,由于直播时间延长、直播内容的不确定性,给主持人临场发挥成分非常大,对于话题的操控能力、临时应变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出镜主持人兼记者张泉灵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被评为一线最勇敢的女记者。
张泉灵是一位很会观察的记者,具有女性独特的敏锐视角。
她能捕捉到别人容易忽视的细节,而细节成为众多抗震救灾新闻中最关键的因素。
例如《张泉灵徒步9小时回到都江堰大本营》都是耳闻目睹的亲身见证,在讲述道路艰难的同时,更多是告诉大家不知道的背后细节,泉灵在帐篷的解说是:
我一定得告诉你们当地的民风有多淳朴!
必须的!
在漩口镇,老百姓24小时守候在黑漆漆的道路两边,为的是给前来救灾的部队送热水,送吃的。
可是你必须知道,从今天早上开始,漩口镇因为和外界极难沟通,粮食极度紧缺。
就这样,他们仍然把把青菜粮食留给我们的解放军战士。
在连线报道可爱的武警战士是怎样在“别墅”轮流休息的新闻中,张泉灵在战士地铺的一定距离用小的声音告诉她看到的场景细节:
战士们都是穿着鞋子睡觉的。
敏锐的观察、细节的力量、画龙点睛的点评都给现场报道增添很强感染力。
而在乘坐成都军区飞机到卧龙返航时,张泉灵还告诉观众一个细节:
在飞往成都的半小时中,幸存者沈培云紧紧握着军医的手,一秒都没离开。
张泉灵说,“沈培云搞不清是谁救了他,但他有一点是清楚的,只要看到穿绿军装的人,此时就是亲人。
”敏锐的观察、细节的力量、画龙点睛的点评都给现场报道增添很强感染力。
四、其他记者采访技巧简析
由于记者的种类,人与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记者的新闻采访方式也有所相同。
以上以张泉灵为特例对其采访技巧着重做了详细的剖析,在此,我再针对其他记者的采访风格和技巧做简要的解析,以便全面了解记者这个庞大复杂的群体以及不同记者采访中运用的技巧我总结如下:
(一)蹲点法
1988年唐师曾在秦岭,为了拍摄到野生大熊猫,他在茫茫雪岭中寻找,双腿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一蹲就是几十分钟。
最终捧回了精美的大画册。
(二)巧借法
在战争的巴格达,唐师曾把用望远镜拍得一张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举手敬礼的照片,放大了一张呆在挎包里,在外出采访受阻时,便说:
“我认识拉马丹副总统,他还向我敬礼哪!
”然后双手虔诚地递上照片,对方看着将信将疑,也就给他开了“绿灯”。
在中东时,他把和卡扎菲的合影贴在挡风玻璃上,在巴基斯坦人的地盘上就能畅通无阻。
(三)紧追法
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来到巴格达作最后的和平努力。
1月13日,在巴格达机场贵宾楼,记者被挡在栏杆外。
当秘书长一行出现时,唐师曾一个箭步跨过栏杆,几小步追上德奎利亚尔。
尽管听到背后士兵的怒骂和追赶的脚步声,但他佯装不知,继续紧跟贵宾往里走,最终抢到了最好的拍摄位置,这张照片被世界各大通讯社所采用。
(四)利用法
当初新华社下令,让唐师曾在限定的几个小时,设法拍到毛主席的外孙在亚运村当侍应生的照片。
但是,当时整个亚运村派了一堆记者,所有人都走不通。
但是唐师曾,在亚运村遇见了自己的大学同学,还有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西城刑警队的哥们,于是他充分利用这种早已培养好的关系,顺利进入“后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
总结:
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它寄托了群众的信任和希望,记者自然也担负起了舆论导向的责任。
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
他要拨开迷雾,洞察各种新闻内幕;他要在采访过程中揣摩各色人等的心理;他要在新闻报道中淋漓尽致地刻画社会众生相;他要在别人看不出新闻的地方挖掘出新闻来。
记者这个行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当然,科技的进步必然影响着记者的道德素养和一些采访的行为方式。
为以后媒体人的提供可供参考的典范,并为媒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
[2]何志武.新闻采访[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
[3]陈夏洁,郝清霞.传.播媒体与介质[M].北京:
印刷工业出版社,2000.11
[4]吴锦才.怎样当新闻记者[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1
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