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3907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8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docx

度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2009初三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一)这是一种欺诈行为

读下面几个同学的议论,然后回答1-4题。

甲:

现在市场上刮起了称“王”、称“霸”风。

好像称上了“王”,称上了“霸”,产品就能压倒一切,天下第一,我看这种做法对市场未必有好处。

乙:

还别说,这事我也见了不少。

面有“面霸”,鞋有“鞋王”,就连咱中学生复习资料都整出了个“考王”。

丙:

人家这样做不过是一种促销手段,市场经济嘛,我看这事也没啥不可以的。

甲:

你说得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是这样。

“王”和“霸”可不是自封的。

丁:

你们几个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哪条规定说不让称“王”、称“霸”来着?

市场上还有叫“王中王”的呢!

甲:

称“王”、称“霸”是一种虚假的宣传,这是一种自封权威的做法,本质上是欺骗消费者,这是法律上明文禁止的。

丙:

不要说得那么严重,能把产品卖出去就行呗!

乙:

那可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是呀,称“王”、称“霸”也不符合中国人民谦虚求实的美德,广大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不是你说啥就是啥!

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话。

3.根据谈论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甲和__观点一致,其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和__观点一致,其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话不得体,请在原句下面用横线表示出来。

[分析]

1.答此题应注意区分论题和论点。

论题不同于论点,它们之间有质的区别,论题是作者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并不表明作者的看法;论点是作者对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发表的见解和主张,有作者的看法,比如:

“怀疑与学问”、“做学问必须善于提出疑问”,前者不表明作者的看法,只表明作者要论述的问题,是论题,后者表明作者的看法,是对论题发表的看法,将二者区分清楚,答此题就比较容易了。

“他们争论的焦点”即本文的论题是:

靠称“王”、称“霸”的做法来推销产品是否正确。

2.答此题应注意填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仔细读本文不难看出,甲是针对丙的,乙是针对丁的,甲处应针对丙的看法提出反对意见,说出“不对”的理由;乙处应针对丁的错误观点说出称“王”、称“霸”的危害或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此题无唯一答案。

3.通过答上题已经明确甲和乙观点一致,其观点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即:

称“王”、称“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或称“王”、称“霸”是一种欺诈、违法的行为;或称“王”、称“霸”毒害市场,有损消费者的利益。

丙和丁观点一致,其观点可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即:

称“王”、称“霸”有利于促销产品;或称“王”、称“霸”不违法,别人管不着。

4.语言得体是本题考查的内容,得体即说话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身份、年龄、文化修养、职业),说话方式(直言、婉言),场合(喜庆、哀愁、严肃等),而本文中有一句话说得不得体,缺乏礼貌,即“你们几个是吃饱了撑的。

(二)首先是通俗

如果问我,你喜欢读什么样的文章?

答:

“首先是,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活泼有趣,可读性强。

然后,才是领会思想内容。

我订阅十份报纸两份杂志,每天认真挑好看的读。

有四类文章nÌ烦,不爱看。

一是冗长,过多引经据典,拐弯抹角,耍笔头,只图显示作者学问,忘了读者最需要痛痛快快。

另一类是时髦词太多,词汇搭配不当,不通顺,令人费解。

看了第一段,不知所云,干脆撂下。

再一类是引用外语和缩写的专用名词太多,我外语水平太低,不懂。

还有一类是大话套话太多,枯燥乏味,没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除去学术性专业性报刊,面向特定读者,不必非讲通俗易懂之外,一般综合性报刊是面向广大读者。

如若你的文章首先在文字上表达不通俗,没风趣,缺mèi力,让读者谢绝了,你纵然见解再新鲜再高明,没被读者接受,沿线引起共鸣,文章岂不是白写?

报刊岂不是浪费版面?

能不能用大众化语言、普普通通的字眼,写出深刻文章?

我看,完全可以。

且举两例:

年近九旬的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等身,说是当今大学者,当之无愧。

他的散文,短小、精致,漂漂亮亮,不用一个生僻的词,没有一个费解的句子,讲出充分道理,读后让人眼睛一亮,对人生又有新感悟。

近两年,他写的《人间第一爱》、《论压力》、《不完满才是人生》等等,千字左右,通俗之中见哲理,深入浅出,太耐人寻味了。

我不禁剪辑下来保存,还建议编报纸副刊的朋友转载。

谁是当今资深大作家大编辑?

八十二的韦君宜大姐应是其中之一。

她编过延安《抗战报》,担任过中国青年杂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写过许多优秀文学作品。

近读她在病床上写的《思痛录》完全用最通俗易懂、简洁明白的语言,对她从延安到文革历次运动中,说过的一些违心的假话、办的一些错事,坦诚反思,恳切惭愧、忏悔,没有一点掩饰,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

读了季氏、韦氏作品,你会发现,原来,通俗远胜过文绉绉,乃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巨大力量。

还有一个理由,如今,人们生活皆是快节奏,没工夫读那端着架子、难懂的啰嗦文章。

忽视了这个,你一提笔,就远离了读者。

1.整体理解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属于“事实论据”的自然段有___,属于“道理论据”的自然段有__。

2.内容理解

①在作者看来,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必须写得通俗易懂?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5自然段举季羡林的例子中,紧扣中心论点的语句是哪些?

(在文中用线划出)

3.词汇、语法

①“纵然”的同义词是___。

②“乃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这句话省略的主语是_____。

4.字形、词意

①依据注音填写恰当的字:

nÌ__烦mèi__力

②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大意:

学贯中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作等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言连贯

下面5句话是从上文□→□→□→□→□中摘出来的,已打乱顺序,请在下面的方框内调整为合理的顺序(只填序号即可)。

①都会由衷尊重大姐的人格高大

②都会感到

③谁读了此书

④定要是非分明

⑤永远大胆讲真话

调整后的顺序应为□→□→□→□→□

[分析]

1.

(1)此题考查对论点的认定,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认定论点,就本文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认定论点。

就本文而言,我们可以从论据上来认定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证明论点正确的充足理由,它受论点的制约和统帅,与论点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一般文章中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找到它们共同阐明的道理,论点就清楚了,本文二、五、六段是事实论据,三、八段是道理论据,作者选取这些论据阐明了一共同道理,即文章开头通过一个设问句提出来的:

读文章首先要选通俗易懂的文章,这就是本文的论点,当然,也可用题目“首先是通俗”作为本文论点。

(2)此题考查对论据的把握,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分析事实论据先要看看事实写的是什么,再想想这个事实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若是写了多个事实,还要将这些事实贯穿起来看,明确它们起的作用,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四种作者不爱看的文章类型,以概括性的事实从反面论证了“喜欢看通俗易懂的文章”这一观点,五、六两段分别举了季羡林和韦君宜文章通俗易懂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这几段都属于事实论据,议论文中的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能够用来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本文三、八两段均是从反面来谈文章不讲究通俗易懂的后果的,以充足的理由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两段属于道理论据,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四段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第七段是对上面所举事实的小结,这三个段落均不能作为文章的论据。

2.

(1)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共有两个问题,不要忽略对第一问的回答,第二问是要求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种题做起来比较容易,只要仔细、认真的读选文,一般不会答错,本题的答案是:

不是。

“除去学术性、专业性报刊,面向特定读者,不必非讲通俗易懂之外,一般综合性报刊是面向广大读者。

(2)此题也是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答题的关键是明确中心论点和仔细阅读第五段,本题答案是:

“不用一个生僻的词,没有一个费解的句子”或“通俗之中见哲理,深入浅出”。

3.

(1)此题考查语法知识“纵然”是表示让步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同样表示此关系的还有“即使”、“哪怕”、“就算”等,不能用“如果”、“假如”、“假若”等词语来替换,因为它们不表示让步假设关系,换后就改变原意且造成句子不通顺。

(2)这句话是一个省略句,它承前省略了主语,仔细读一读,不难补充上省略的主语“通俗”。

4.此题是考查字词的积累及运用。

(1)“nì烦”意思根据上下文应为“厌烦”之意,故“nì”应写作“腻”,应注意字形,“mèi力”意思应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故“mèi”应写作“魅”。

(2)“贯”意为“贯通”,“透彻的了解”,“中西”意为“中国和西洋”,“中外”,故“学贯中西”应解释为“学问贯通中外”,“等身”多用来形容数量多,故“著作等身”应解释为“形容著作极多”。

5.统观五句话,表达的意思应为:

读了《思痛录》之后的感受,所以(3)句就应放在首位;(4)、(5)句是受

(2)句支配的,而(4)、(5)两句存在递进关系,所以这三句顺序应为

(2)、(4)(5);

(1)句和

(2)(4)(5)句是并列关系的,所以次序无先后,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应为“(3)

(1)

(2)(4)(5)”或“(3)

(2)(4)(5)

(1)”。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二)

(三)要把数学学好

①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我想同学们一定都知道。

我们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必须有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有力助手。

我们掌握了数学,才能进入科学的大门。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到处要用到数学。

你们现在学的算术、代数、几何,都是数学里最基本的部分,都应当学好。

②数学的用处还不只这些A加里宁曾经说过:

“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B数学能使你思想正确、敏捷。

C有了正确、敏捷的思想,你们才有可能爬上科学的大山。

D所以,不论将来做什么工作,数学都能给你们很大的帮助。

③有的同学说:

“数学重要我也知道,可是太难了,我看见数学就头痛,对它实在没有兴趣。

④A.数学真是很难学吗?

b.我看不是。

C.数学既然是思想的体操,那也就和普通的体操一样,只要经常练习,任何人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标准。

D.又象跳高那样,只要经过适当的锻炼,都能跳过一定的高度。

E.所以,只要经常练习,数学也是不难学的,并不需要任何天才。

⑤以我自己来说,我在小学里,数学勉强及格。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也不见得好。

到初中二年级,才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因为我那时候认识到这一点:

学习就是艰苦的,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旁的同学用一小时能解决的问题,我就准备用两小时解决。

是不是别人一小时的工作,我一定要用两小时呢?

那也不见得。

由于我不断地刻苦学习,后来别人要花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我往往只要用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

……

⑥同学们正在长知识的时候,数学是你们学习其它科学有利的助手,我希望你们把数学学好!

只要不怕困难,刻苦练习,一定学得好。

1.第①自然段从哪三个方面阐明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用简短的话概括,每个要点不超过八个字。

答:

一、_______二、_______三、_______

2.下面这句话是从第②自然段中抽出来的,应放在原文标有的哪一处?

体操能使你身体健康,动作敏捷;

答:

()

3.第④自然段的层次结构,正确的划分是()

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4.华罗庚在小学、中学时学习数学的事例直接说明了前文中的哪句话(用原文中话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A.立论B.驳论C.以立论为主,其中也有驳论D.以驳论为主,其中也有立论

6.从全文看,作者的观点是()

A.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B.数学很重要,只要不怕困难,刻苦学习,一定学得好。

C.不怕困难,是学好数学的主要经验。

D.有了正确、敏捷的思想,才有可能爬上科学的大山。

[分析]

1.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关键是仔细读第一段,并注意答案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这三个方面分别是:

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二、科学研究或“是科学的有力助手”;三、日常生活。

2.答此题应仔细读第二段,并注意这句话应跟上下文衔接,加里宁将数学比作锻炼思想的体操,既是这样,就应先阐明体操的作用,然后再谈,被称为“锻炼思想的体操”的数学又有保作用,故这句话应放在“B”处。

3.第四段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

A、B句承上文驳斥,某些同学的错误认识,C、D句运用比喻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E句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本文的论点,所以此题的答案应为A。

4.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第五段所举的事例直接印证了第四段的E句,所以,本题答案应为“只要经常练习,数学也是不难学的,并不需要任何天才。

5.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之分,作者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正面的见解或主张,是立论,作者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是驳论,本文的第三段摆出某些同学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先通过一个设问句驳斥这种观点,接下去就是从正面来树立自己的观点了,所以,本文是以立论为主的,其中也有驳论,答案应为C。

6.此题是通过选择题来考查对论点的把握,跟第四题是一样的,答案应为B。

(四)论美

①美德好比宝石,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②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

③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加以合成的方法,画出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喜欢。

④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⑤美有如盛夏的水果,而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一篇短文《论美》。

作者认为什么最美?

()

A.美德B.美貌C.优雅的行为D.美貌与美德结合

2.本文列举两种情况和作对比论证的是哪一个自然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画横线的三种美,按作者观点由高层次向低层次排列。

答:

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美有如盛夏的水果”一句中的“美”指哪种类?

()

A.形貌B.德行C.行为D.作风

[分析]

1.此题考查对论点的把握,本文的论点出现在篇末,而且有一个语言标志“因此“,认定了论点,此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应为D。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把握,同时采用举例子和对比两种方法的是第(4)段,本段列举了两种情况:

老人因作风优雅而美;有的年轻人因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两种情况是相对比的。

3.此题没什么难度,但要注意排列顺序是高层次——低层次,答案应为:

优雅行为之美——形体美——颜色之美。

4.根据下文“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判断,这句话中的“美”应指“形貌之美”,故本题应选A。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三)

(五)伟大的事业使人生永存

①______。

它植根于人民幸福的土壤中,汇合千千万万的人生,永远生气勃勃,枝繁叶茂。

谁的人生与事业不分离,谁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进步的事业是永存的。

把人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他就同事业一样永远年轻,不会消失。

②______。

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

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倾,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

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不朽的丰碑。

1.下面两句话分别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请将它们的字母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A.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B.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里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A.,B.、C.;D.:

3.第②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

4.这两段文字的论述中心是()

A.凡是史册留名的人,都是永存事业的创造者

B.最美好的莫过于人的生命

C.最伟大的是事业

D.伟大的事业使人生永存

[分析]

1.根据两段中的相关语句“把人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他就同事业一样永远年轻,不会消失”和“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不朽的丰碑”,不难看出,A为

(2)段的中心句,B为

(1)段的中心句。

2.“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一句之后应为“告诉”的具体内容,所以标点符号应为“:

”,表示提起下文。

3.第二段分类举例来证明“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这一观点,所以此题答案应为“举例论证”。

4.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通过做第1题不难看出,本文有两个分论点,即“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和“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将二者结合,就可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伟大的事业使人生永存”。

(六)中国的胜利

(1)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2)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4)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5)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6)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

(7)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8)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9)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10)孙中山死了,蒋介石起来。

(11)在22年的长时间里,蒋介石把中国拖到了绝境。

(12)在这个时期中,以苏联为主力军的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倒了三个帝国主义大国,两个帝国主义在战争中被削弱了,世界上只剩下一个帝国主义大国即美国没有受损失。

(13)而美国的国内危机是很深重的。

(15)它要奴役全世界,它用武器帮助蒋介石杀戮了几百万中国人。

(15)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之后,进行了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1.给这段话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A.

(1)/

(2)-(5)/(6)-(15)

B.

(1)-(5)/(6)-(15)

C.

(1)-(4)/(5)/(6)-(15)

D.

(1)-(5)/(6)-(14)(15)

2.这段话的论点是()

A.第

(1)句B.第(3)句C.第(5)句D.第(15)句

3.这段话的论证方法是()

A.摆事实B.讲道理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D.比喻论证

4.下面是这段话的论据简表,请用自己的话补充完整。

[分析]

1.本文论述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1)-(5)句概述中国人是怎样找到马列主义的,并提出论点:

“走俄国人的路”,(6)-(15)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列举事实来证明论点,所以本题答案应为B。

2.此题考查对论点的认定,依据(6)-(15)的事实论据可以看出,这些事实均是为了证明第(5)句话,即“走俄国人的路”,所以本题应选C。

3.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把握,通过第二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答案应选A。

4.此题考查对论据的把握,关键是仔细读选文,语言也要有较强的概括性,答案分别为: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把中国拖到了绝境。

c、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

d、美国的国内危机很深重。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四)

(七)释放真情

①按期,北京公交公司售票员李素丽的事迹经传媒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事,却那样感人,原因何在?

甘洒一片真情,竭诚温暖他人。

②孔繁森舍家别乡,投身西藏,生活艰辛,却收养了两个西藏孤儿,他把自己全部的情感智慧、精力,直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西藏;李国家常年奔波在祖国辽阔的疆域上,为军民打井造福;徐虎走千家、进万户为民服务……无一不是释放满腔真情暖人间。

③可是,个别的演艺“明星”,却辱骂观众,临场索价;有些人水患当头,勒索捞尸钱……这些人缺乏的是真情。

④人是感情动物,都有一片真情。

只要人们不禁锢自己的真情,以“牺牲我一人,温暖千万家”的心胸,释放真情,如李素丽、孔繁森等,我们的生活就会春光永驻。

⑤释放真情,让真情在我们中间流淌。

1.从论证方法看,文章的②③段既运用了___论证,又运用了___论证。

2.文章对李素丽、孔繁森、徐虎等人模范事迹的引述,与文中的一句议论______相呼应,从而突出了中心认点。

3.结合语境:

“我们的生活就会春光永驻”中的“春光”的含义是()

A.明媚的春天B.温暖的气候C.和谐的人际关系D.高度的物质文明

4.这篇短文的题目应该是()

A.都有一片真情B.不能缺乏真情C.牺牲我一人,温暖千万家D.释放真情

[分析]

1.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把握,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第

(2)、(3)两段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来证明论点,所以答案应为“举例”和“对比”。

2.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2)(3)两段举例后,第(4)段由事例引出论述,论述中也结合了第

(2)段的内容,而“人是感情动物,都有一片真情”一句论述与第

(2)段相应。

3.此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的词语含义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考虑,“春光”的含义应为“和谐的人际关系”,A、B两个答案没有揭示出“春光”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D答案与本文内容脱节。

4.联系文中相关语句“甘洒一片真情,竭诚温暖他人”,“无一不是释放满脸真情暖人间”,“释放真情,让真情在我们中间流淌”等来考虑,本文题目应为“释放真情”。

(八)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

①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②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