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3699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x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

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

(2014年2月15日)

一、陈延熙教授是我国果树病害研究先驱者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果树病害研究由学者在各地进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政府出面,集中力量研究,应属苹果树腐烂病防治研究。

上世纪三十年代,主要研究作物以蚕桑、烟草、棉麻、食用菌类为主,这些作物有人出钱,支持研究。

正径八百果树病害研究有文献正式记载的是1927年,林东亮“桃褐腐病防除实验报告”,发表在农学杂志3(6)1-26;韩毓明1927发表在博学杂志1

(1)12上的“柑桔亦衣病”;1929年文毅然在美国康斯维星做的论文“苹果疱痂病菌精子和受精系性行为;戴芳澜1929年“花红苹果绣病及其防治法,科学13:

1463-1480;1930年以后,至1950年前,果树病害研究一般症状描述和病原菌的鉴定外,在发病规律和防治方向,有不少突破,例如:

1941年魏景超对苹果轮纹褐腐病的研究;1936年周家炽对白梨果实褐班病研究;黄亮等对柑桔病害的研究,包括陈其儤“潮柑黄龙病研究报告”1943年;其他应提到1934年戴芳澜、周家炽对石榴干腐病研究,以及1934年俞大绂对貯在藏中及市场上果实之病害的研究。

陈延熙教授有关果树病害研究,最早文章“谈苹果树腐烂病的刮治问题”,发表在“农业科学通讯”1951年第六期。

这篇文章应该是这样背景下出炉的:

20世纪40年代未至50年代初,我国当时的苹果主要产区辽南地区,由于受国内战争影响,果树管理荒疏,再加上1947-1948冬季苹果树又遭受冻害,苹果树腐烂病大流行。

俞大绂、陈延熙二位前辈应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邀请1950年赴灾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陈延熙教授写了这篇文章。

陈延熙教授从此开始,果树病害的研究伴其一生。

陈延熙教授“植物病理学十批判”很多理念就产生于果树病害的研究,反过來果树病害的研究,又丰富了陈延熙教授对植物病理学创新发展。

本文除了陈策、唐欣甫等学者的文章外,主要资料来自“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一至第八集,以及“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文章汇总”。

本文也是在陈策、唐欣甫二位学长紀念陳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文章基础上,将陈延熙教授果树病害研究资料进行汇总,供各级领导和各位同仁在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专题研讨时作为参考资料。

二、植物体自然生态系

1978年10月,陈延熙先生在阳朔中国植物病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

报告提出了“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全新理论,指出:

在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植物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与生存在植物体内、体表的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稳定的生态系。

植物体内、体表生存的微生物是与植物体共同进化的。

当植物体内各种原因、稳定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植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生命活力降低,植物体内、体表的某些微生物乘机生长、繁殖,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造成危害,产生各种各样的为害症状。

其中某些微生物成了致病菌,在各种植物上造成了名目繁多的病害。

先生指出:

病原菌的出现及由病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不应简单的看做是病原菌单方面肆虐,应该看做是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平衡遭到破坏后出现的结果。

先生指出:

要给病原菌“平反”,要学会与病原菌和平共处,因为这些病原菌本是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常住“居民”。

陈先生经常举苹果的例子,说明病原菌起源生态观。

病原菌是苹果自然生态系成员,对自然界发展进化是有功的,应于“平反”。

类似的例子在纪念陈延熙百年诞辰的文集、文章都有表述。

我们想再强调一次。

早在万年之前,苹果物种就存在了。

不过,苹果果实当时很小,味道又酸又涩。

秋季来到,小小的苹果落满一地,随之被落叶覆盖住,经过一冬温度升高,苹果果实“病原菌”开始活动,苹果果实“发病”,这些“病原菌”将苹果果肉烂掉,让种籽接触土地,吸收水份,接受阳光,开始发芽。

在这过程中,种子“病害”、苗期“病害”、土传“病害”将大量的种苗“淘汰”。

剩下极少数的种苗,表现得比它的祖先对自然界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它们将苹果物种得以繁延、进化。

陈先生常强调:

“没有这些‘病原菌’,我们这世界还成为一个世界吗?

”。

先生指出:

当时,因人为因素植物体自然生态系遭到破坏后,数种或某种微生物发展成优势种群、危害植物体的生命过程。

引起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破坏的因素,是人类活动、气象、环境的变化。

人类活动包括:

偏施速效氮肥、滥用植物生长激素、滥施农药、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高产、一些错误的农技措施、错误的经营管理。

尤其近来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育种,将原来许多优良遗传基因丢掉,基因越单一带来麻烦越多。

气象、环境因素包括:

冻害、干旱、高温、多雨、环境污染、社会环境变化等。

上述因素中的数种或1种作用于植物体,生态平衡被破坏,优势种群的致病菌迅速发展并引发出众多的暴发病、流行病及外来病。

苹果越来越大,味道越来越甜,原有天然优良抗性丢了。

苹果只有在化肥、农药人工保护下得以生存。

现代苹果病害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造病害”。

先生指出: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存在着“潜伏侵染”特点,特别是多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器官、及某些果实上发生的病害多见。

具有潜伏侵染特点的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植原体等。

这些潜伏的微生物本是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成员,生态平衡稳定时不对植物体造成危害;生态平衡破坏后、植物体生命力降低、抵抗微生物生长能力下降,潜伏微生物扩展引致病害。

潜伏侵染概念的提出,改变了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认识,将植物病害侵染原理推进到了新的深度。

三、苹果树腐烂病侵染规律研究

明确苹果树腐烂病应以栽培防治、增强树体抗扩展能力为基本途径。

为分析影响树体抗扩展的环境及栽培因素,就树没疗周边与扩展的关系以及温度、树皮水份、苹果树负载量对树皮形成落皮层形成速率及苹果树体抗扩展能力的影响进行观察,获得对防治非常有用指导价值。

在药剂防治研究,改变以往试图通过探明病菌集中侵入时期和适期喷药保护,阻止病菌侵入以减轻发病的做法,转向选用具有铲除作用的杀菌剂,以期杀灭侵染前后的病原菌。

此项研究陈先生、陈策研究员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后因政局变动,文革后又继续按原先思路恢复研究。

直至阳朔会以后,80年代前期,二位陈先生恢复苹果树体自然生态系的研究,系统阐明了此病的周年发展过程和病菌的侵染期,以及潜伏病菌扩展和树皮形成落皮层的联系,提出使用杀菌预防和防止病疤“重犯”的有效方法,防治效果达80%左右,充实了原有综合防治措施,在北方苹果产区推广应用,取得实效。

与此二位陈先生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苹果病害生物防治

先生指出:

防治植物病害要提倡相对防治,杜绝绝对防治。

使用过激措施后,在强大压力下病菌为了自身生存、会变异产生出致病力更强的新变种,使防效下降,最终陷于失败。

生产证明,大量使用作用于致病菌单一位点的专性杀菌剂后、防治失败的实例已有很多,如宝丽安(多氧霉素B)、扑海因、甲霜灵、农用链霉素等。

先生指出:

要批判绝对防治,要允许部分病原菌存在。

先生指出:

生物防治是果树病害防治的新出路。

在研究中发现,植物体内、体表存在抗逆能力很强的芽孢杆菌,其中一些菌株与植物亲和力强、具有防病和促进果树生长作用。

将这些有益的芽孢杆菌(益微增产菌)分离出来、繁殖后,再用于生产。

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把筛选、应用芽孢杆菌作为最主要的生物防治目标菌株。

将益微增产菌(内生共生菌)引入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后,内生共生菌在植物体内定殖、繁殖,并向根、茎、叶、花、果的细胞、组织转移,形成了植物体内高含内生共生菌的“人工合成品种”。

五、微生态调控防治板栗干腐病

陈先生指出:

生物防治的目标菌株要选植物个体自然生态系中内生共生菌,它摆脱了土壤微生物的概念。

这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是安全性极高,内生共生菌本来就是植物个体自然生态系成员,对植物个体是安全的,不可能造成伤害。

其次,它必然同植物个体亲和力强,发挥的作用更大。

在众多内共生菌中,又选芽孢杆菌作为首选菌株。

这样,芽孢杆菌由于有芽孢存在:

抗逆性强;容易工业化生产;易贮运;可以同其他农作措施复合施用。

内生共生芽孢杆菌开创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目标菌株筛选的一个新时代。

陈先生在1978-1984年集中力量研究板栗干腐病。

当时,由于出口日本板栗,引起大量霉烂,造成涉外案件,引起日本政府的抗议。

陈先生依据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理论,通过微生态调控手段,很好地控制病害,1984年出口日本板栗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这样研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编辑的“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二集,板栗干腐病文集中有详细记述。

1979年,60万斤出口板栗因干腐病霉烂。

板栗干腐病是疑难大症、是难解开的谜团。

在研究中发现,板栗果实内存在30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板栗树体内的常住“居民”,也是板票树体自然生态系成员。

微生物在板栗花期进入花器(进入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因时、因地会有很大的差异),伴随板栗果实生长发育,对板栗果实不造成危害。

板栗果实采收后,果实不断失水、抵抗潜伏微生物能力下降,一些优势种类微生物开始生长,当板栗果实失水5%左右时、果仁表面出现黑斑、褐斑、黄斑等症状(随潜伏微生物种类有别)。

随着板栗失水增多,潜伏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为害加剧,最终造成板栗霉烂。

板栗果实在贮藏、运输中过高的温度、成熟度差的果实,必然会加重干腐病发展的速度和严重度。

先生按照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理论,提出的微生态调控技术(采收成熟度高的果实、防止板栗失水、冷链贮藏运输),成功的控制了板栗干腐病。

先生不采用采收后用药剂浸果来控制微生物进入果实的方法防治板栗干腐病,维护了板栗园生态平衡、避免了农药对果实、环境的污染。

板栗干腐病是复合病害,不是单一病菌造成,日本板栗病害权威专家内田和马也改变了原先炭疽病菌是板栗霉烂原因的传统认识,对陈先生微生态调控防治板栗干腐病内田和马称,“我想到,中国做到了”。

陈先生通过微生态调控措施,保证板栗安全出口,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开创了更符合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

六、陈先生将果树病害研究视为终身事业。

1、东北苹果腐烂病防治研究

1948~1949年,当时的苹果产区辽东和辽西暴发了苹果树腐烂病,死树140万株、年产减少5亿斤。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邀请北京农大俞大绂先生、陈延熙先生赴苹果产区调查腐烂病大范围流行原因,制定防治方案,指导防治。

在3年工作中,先生深入生产第一线,查明了“冻害、果园荒芜、失于管理”是腐烂病成灾的最主要诱因;提出了“壮树防病、预防冻害、做好果园卫生”的控制措施。

先生与当地技术人员一起大力推动防治工作,病情快速减轻,死树百分率从1949年的24%降至1952年的0.0002%;病树百分率从1949年的26%降至1952年的5%;增产指数从1949年100增至1952年的220。

先生为成功地防治大面积重大病害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东北苹果树腐烂病防治研究中,陈先生辩证思维发挥至极。

将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当做众多诱病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

先生在其教案中,深动地讲述因为人祸而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爆发流行。

雷新云教授在其纪念文章中写到“实行树粮间作导致苹果树势衰弱,苹果树腐烂病大发生典型事例,当地的实际情况是树上一片红(注:

指苹果),地下一片青(注:

指粮食),双手抓住粮口袋,一脚踢天摇钱树。

短短的讲授鲜活地告诉学生:

一个植病工作者需要培养综合协调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

2、华南柑桔黄龙病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初,广东、福建、广西三省发生柑桔黄龙病。

1962年10月中下旬中央农业部和广东省农业厅组织一次黄龙病考察。

当时华南农学院林孔湘先生、北京农业大学林传光、陈延熙先生均参加了4个农场和1个大队的一些柑桔园,接着参加三省柑桔黄龙病汇报会。

是否采取“封园毁树、消灭黄龙病”,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桔农的重视,南北二林黄龙病之争,是建国以来,植物病理学界最为注目的大事。

当时柑桔黄龙病是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双方没有异议,焦点是林孔湘先生主张采取严格检疫措施,对病区要采取封园毁树,给予消灭。

林、陈先生则以为柑桔在我国已栽植多年,柑桔树体带毒,是国内环境,包括传毒媒介的变化,使黄龙病在某些果园、某些品种上发生、发展,不要急于“封园毁树,给予消灭。

”而是要控制病园病树不外传,通过改善桔园栽培管理;选用耐病抗病品种;防治传毒媒介。

当时,华南领导和桔农原则上支持林、陈二位先生意见,使黄龙病发生桔园免去二次人为伤害。

林传光先生,在建国后,将宏观生态学引进植物病理学,以其代表著“普通植物病理学”,奠定了二代大师地位,陈延熙先生在文革后,将微观生态学引进植物病理学,以其阳朔会议所作“植物病理学十批判”奠定了三代大师地位。

我们深为母校植病专业有俞大绂、林传光、陈延熙三代大师感到无尚的自豪!

3、桃树腐烂病防治研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桃主产区香山一带暴发桃树腐烂病,病株率达到90%。

桃树腐烂病症状隐蔽,较难辨识。

在先生带领下,北京农大师生深入巨山农场,对数千株桃树逐一查明发生部位、田间分布,发生与栽培管理、冻害之间关系。

明确了冻害是桃树腐烂病发生的最主要诱因。

确认:

浇水施肥过晚、树体贪青晚长、进入越冬休眠延迟,树体易受冻。

树体受冻后,生命力下降,潜伏在树皮内的腐烂病菌乘机扩展,次年春天暴发溃疡病斑。

先生提出了,改善栽培管理、预防冻害发生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措施极为有效,很快控制了腐烂病。

目前北京地区桃树腐烂病,只在地处低洼、土质粘重、易受冻害的桃树上易见。

狄原渤教授在其纪念文章中写到:

“北京地区桃树生长情况下,最后一次水肥施用时间不能超过6月中旬,否则将造成桃树延迟生长,休眠推迟,易遭冻害,从而使腐烂病大发生。

并且为李和杨树和其他树干病害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陈先生深入实际,吸取总结农民经验,从实践到理论,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创造了一个教案、研究、生产的三结合。

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结合,可以解决重大生产问题!

”狄原渤教授指出:

桃树腐烂病防治研究显示,陈先生从批判旧的植病观点入手,引进了微生态学、开拓了植病发展的新领域,建立了植物病理学上的新篇章,成为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异军突起,推动了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如果陈氏太极拳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标志,可以说,陈先生在植物病理学的发展中堪称“陈氏植物病理学”而独树一帜。

4、苹果病毒病防治研究

陈先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期,告诫我们北方落叶果树病害研究要抓三类病害:

枝干上的溃疡病、病毒病害、和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叶、果的流行病害。

先生在我国最早进行苹果病毒病害的研究,会同兴城果树所,验证了苹果锈果病通过病树接穗嫁接传播,观察了苹果锈果病在主栽品种苗期的症状表现。

先生与兴城果树所研究人员,指导从无病树采集接穗、根据苗期症状汰除病苗,为1953年辽西地区大面积发展苹果消除了隐患,避免了因误栽病苗造成的损失。

研究了苹果锈果病与沙果、海棠等“花脸”的关系,调查了病害发生、传播状况及苹果园混栽梨树对锈果病发生的影响。

1957年,根据第一手资料,与兴城果树所刘福昌、陈策出版了“苹果锈果病”,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苹果病毒病害的专著。

在先生指导下,兴城果树所刘福昌等开展了苹果潜隐病毒调查和脱毒技术研究。

明确了潜隐病毒包括苹果褪绿叶斑病毒、茎痘病毒、茎沟病毒等。

我国现有栽培品种带毒株率一般为60%~80%,金冠、新红星等品种带毒株率近100%。

带毒树体不表现明显症状、不易识别。

苹果潜隐病毒存在潜伏侵染及多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其病毒病的病原应视为苹果树自然生态系成员。

潜隐病毒通过嫁接传染,一些地方为了更换品种,将带毒接穗高接在以海棠类为基砧的苹果树上后,树势快速衰退、死亡;育苗时,把带毒接穗接在不耐病砧木上,表现为嫁接不成活,或成活后生长不良、2~3年后枯死。

脱毒技术研究,明确了脱毒技术方法,培育出主栽品种的无病毒母本树、建立了无病毒母本园、无病毒苗圃,为发展我国苹果无病毒栽培奠定了基础。

5、苹果叶果病害防治研究

为害苹果叶和果实的病害种类繁多,随着果树栽培面积扩大,树品种增多,树龄增大,建园和管理方式变革,以及受气候,天气变化影响,将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经常是果树综合防治研究的核心问题。

(1)苹果干腐烂果病防治研究

过去,苹果枝干和果实上都认为是轮纹病。

病菌有性世代是葡萄座腔菌属,无性世代为大茎点菌属。

在枝干上产生“胴腐病”。

发现该病菌见有潜伏侵染特点,只有在树体衰的时,树体内的病菌才由潜伏姿态转为活动状态,在树树内扩展为害。

只有当树树果实含水量降低时,病菌侵染扩展活跃迅速,所以干旱年份病害流行。

苹果干腐烂果病同轮纹病是同一属同一个种,是不同专化型。

此项成果1983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由于区别当时公认的苹果轮纹病,当时奖状工程名称是“苹果Macrophoma烂果病研究”。

见微生态学及其资料汇编·第一集初创五年(1979-1983)资料汇编集。

(2)苹果霉心病防治研究

苹果霉心病是世界苹果区分布普遍的一种果实病害。

日本高桥俊作等曾作描述,但缺少系统研究,更没有提出可行的防治方法。

陈先生定名为霉心病,1979-1989年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率头的协作组进行苹果霉心病研究。

苹果霉心病是典型的复合侵染、潜伏侵染的病害

症状:

由于是多种病菌复合侵染,产生的症状,在不同品种、不同果园、不同时间病症、病状千化万变。

病原菌有交链孢菌、单端孢菌、头孢霉菌、青霉菌、拟青霉菌等10多种寄生性较弱的真菌复合侵染致病,症状复杂、具有多样性。

苹果树体就带霉心病病菌,病原菌来源众多。

花芽就带菌,开春病菌从潜伏状态转为活动状态,随着苹果开花病菌通过柱头(加上树体带的菌),传播到柱头上。

花落后,病菌从花柱开始向萼筒转移,最后进入苹果心室。

苹果元帅品系,落花后,萼筒口是开放的,并且萼筒口向上,病菌很容易传播侵入,如遇有雨水、露水、雾水病菌更容易随雨水侵入心室。

落花后,萼筒封闭的品种,如金冠,萼筒开放比例较少,明显发病较轻。

同样,元帅品种中萼筒封闭的果实发病也轻。

萼筒封闭果实贮存到第二年“五一节”同样可以不发病,这些不发病果实,从心室中均能分离到众多病原菌,并且回接成功。

采用保湿成膜剂+生防制剂芽孢杆菌+杀菌剂(非杀细菌制剂),混合液在开花期、落花期及早喷洒,防治效果好于一般化防效果。

成膜剂封闭萼筒口,造成不利心室中病菌从潜伏状态转向活动状态;芽孢杆菌占领心室的感染点;杀菌剂尽量减少病菌的侵染势。

如加上多种栽培措施,增强树势,保持果实旺盛的生命力,霉心病完全可以防治。

这套措施后来统称微生态调控。

同样的概念和方法于1983-1986年研究鸭梨烂果病。

成果名称为“鸭梨烂果侵染时期及防治研究”,1987年荣获对外经济贸易部三等奖。

七、苹果树病害微生态调控

陈先生在1979年提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概念是“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是在农业生态系中,调节植物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及使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苹果是多年生植物,是有完整的个体自然生态系,根、枝干、叶、花、果也具有各自器官组织自然生态系;苹果树树体周年带菌,这些带菌种类多、作用复杂。

就是病原菌也是多样性。

如:

致病菌、次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微病原菌、减产菌、生态病原菌等等;很多菌都具有潜伏侵染、复合侵染的特点。

陈先生在1979年著文“试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一文中,指出“今后,在我们的教案中要认真对待植物病害模型中环境因素和微生物因素,成为‘寄主——病原物——非生物环境——微生物环境的成为四角关系。

如果再加上罗格林(1966)的寄主一病原物复合体’(或称病体)便成五角关系;又如再添进时间作为一难,便一个角底的六角锥体。

陈先生“植物体自然生态系”中,随着微生态学发展,“生物”代替“植物”,生物包含人、动物、植物、微生物。

动物又分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它俩又分许许多多的门、纲目。

微生物更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就植病概念可分为病菌、益菌、中性菌,病菌又可致病菌、次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微病原菌、减产菌、生态病原菌……等等。

非生物环境中各种组织就更多了,笼统分为化学、物理两大类。

我们植物病理学一半是侵染性病害,一半是非侵染性病。

非侵染性病害就更多了,它的病原笼统分为化学、物理两大类。

病因可分为生物、物理、化学三大类。

环境也可分为生物、物理、化学三大类。

基于粒子系统告知我们,生物、物理、化学等现象追朔根子上都是基本粒子的作用(组成、功能、演替)

生态学已深入每个领域,各种分类有上千种,但笼统可分为宏观生态学、微生态学、分子生态学。

我们将病因分病原菌、物理病因、化学病因,以及生物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化学环境因素,都放在生态学三段中,形成一个植物病理学生态模型。

也就是调控生物、化学、物理环境因子,调控生物、化学、物理病因,使病因不形成危害,即使为害也在三效益阀值内。

将生态学、基本粒子、植物病理学生态模型示意图附后。

陈延熙先生的学术思想为植物病理学发展做出了划时代贡献,先生的植物病理学十批判为植物病理学发展竖立起一座座里程碑,开辟了植物病理学一片崭新天地。

先生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不空谈的优良学风,先生提倡的走出实验室到生产中去、把解决生产重大病害作为己任的务实精神,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先生为植物病理学发展、为我国农业生产、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将永远学习、怀念。

2014年是先生百年华诞,先生的晚辈、特别是年轻的植物病理学工作者,要努力学习先生的学术思想,深刻理解、掌握先生学术思想的精华,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

附图

图1生态三段学

图2生态的层次

图3生态的组织层次图

图4果树病害微生态调控

图5基本粒子是生态学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