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3066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分析.docx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北师大历史78级同学入学30年聚会小记及其感慨

   自去年开始,一些老同学就酝酿今年是我们入大学30周年,应该搞一点纪念性活动。

去年我去京时,几位老同学聚会,又议论起入学30年聚会的事。

当时正在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习的贵州琼君也在场,他提议聚会可以在他们贵阳搞。

离开北京换一个场所会有另一种新鲜空气,会增添聚会的新鲜感。

我对此议力表赞同。

   在我们班大掌门、班友会会长岩兄和在京的热心于我们班“公共活动”的班友会秘书长川君、以及小皮子的张罗下,联系了全班许多同学,先后发了两次通知,相约在2008......

   7月18号至21号,利用贵州人民出版社主办“学术会议”之机,邀约全班同学聚首贵阳。

恰在这一时间段,我们全国经济史学会在桂林召开学术年会,而且是两年一度的大会。

但是,我更看重同学聚会,决定参加贵阳同学会,放弃桂林学术年会,为此还向中国现代经济史分会会长请了假。

   对于这次同学聚会,应约同学不会太多是有心理准备的。

之前河北人民出版社的李君在电话里说大约只有30几个同学应约与会,人少了点,他不准备去了。

我说,你不去人不是更少了吗?

他说贵阳他去过,他利用工作之便,大部分同学都见过。

其实,同学聚会,与同学单独分别相见还是不一样的。

聚会就是为了聚会,地方去过没去过并不重要。

在北京聚会,北京都去过,不还是再去了吗!

广西师大的梁君说他没有接到同学聚会的通知,可能按照很久以前的通讯信息,有些同学尤其是通信信息有变化的同学,没有联系上。

我一开始就没有接到信息,是听其他同学说起后主动与联络人联系的。

同学聚会重要的在于心气和情愫...... 

   我很看重同学聚会,对于我们这些接近退休的人来说,这样的聚会还有多少......

   我如约和上海的另一同学同机赶到贵阳,应约而至的有12位同学,加上东道主琼君,一共13人(以年龄为序):

   新疆张  元谋人杨  21世纪岩   湘潭杨    阜阳李   北京人陈    武汉段   贵阳琼      内蒙王  蓝田人王    广西郭   天津柳  厦门甘 

   没有赴约的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赴约的却只有一个理由:

会会同学,闹猛闹猛。

全班入学时78人,后来77级留下来2人,外系转来1人,一共81人,已经有5人仙逝,1人不自由,其余有聚会可能的75人,实际到会13人,占17.3%。

女同学16人,加上留下来的1人,共17人,没有一人到会。

只有江西周,在此之前刚刚随她们学校旅游团队到贵阳,中间相隔几日没有留下来等大家,也没有再来贵阳,但她带去一些景德镇瓷器放在琼处,赠送给每位与会同学2只精美的小碗。

大家开玩笑说,这下好了,每人都有饭碗了......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互相交流得充分一些。

   18日晚,大家聚在一个房间里,聊天,话题先从江西周写的小说《甜月亮》讲起,在场的人自己对号入座,互相指认,或者酸酸地“抱怨”找不到自己,然后议论到没有在场的人,谁谁写得有点过分,谁谁写得太过分......共识是,毕竟是小说,自以为形象有损者也没有必要太自寻烦恼。

话题很快转移到时政上,很快就发生激烈论争。

我与新疆张君为争辩双方的一辩手,其实,论争双方的观点并不一定就完全是辩者的观点,只是为了论争,双方把观点发挥到极致。

不管是什么观点,大家还是保留了当年的风范,有屁就放、有话就说,人人都把自己当作中央委员,甚至是政治局委员,忧国忧民,关心天下大事。

话题从奥运火炬传递关乎自己什么事开始,引申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的关系问题,再涉及共产党领导的评价和改进问题......老书记岩总结的好,不管什么观点,说明我们这一代人心底与国家民族是粘连在一起的......

   19日,游览黄果树瀑布。

我们13位同学,外加3位同学家人,新疆张带着夫人,内蒙王带着也是在他们学校做教师的夫人和在天津读大学(已经毕业准备读研究生)的女儿,一行16人,也算浩浩荡荡了。

大家乘坐一辆车子,一路上欢歌笑语,热热闹闹,开开心心,令人心情舒畅。

琼君做义务导游,介绍贵州的风土人情,介绍贵州的历史文化。

感受得出,他的家乡情结甚浓,他对他的家乡爱之甚深,他对贵州多民族生态了解甚透,他对贵州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爱之甚深。

他编了不少这方面的书,还有着更为庞大的记录、弘扬贵州文化的计划。

   黄果树瀑布真美,是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我们有些人是第一次来,有些已经来过甚至是多次来过。

贵州之外省份的同学最早来过的是元谋人杨兄,他1966年大串联时就来过黄果树了。

新疆张以为自己是第二“早”了,大概1986还是1987年来过,没有想到比他年龄小的蓝田人王早他一年来过,王君在自己的女儿7个月大时就抱着女儿带着夫人来游览黄果树大瀑布了。

反正我是第一次来,一切都很新鲜,感觉一切都很好,恐怕来过的也会有此感觉,这毕竟是与十几位不再年轻或者不算年轻的同学一起游览啊!

感觉就是不一样嘛!

   岩君、新疆张兄等几人来过的或者身体不太适宜的乘电扶梯在中途喝茶,其中广西郭年轻,但身体不适,也留在中途喝茶。

新疆张留下喝茶,他夫人倒很有“积极性”,随我们一起游览了大瀑布。

   离开大瀑布,午饭之后,又游览了天星桥景区、水上石林、银琏坠潭瀑布,人在石中行,水从脚边流。

水流湍急,远比张家界的溪流壮观,一忽儿沿着石边流,一忽儿从石缝中穿越,一忽儿又不见了,进入地下、钻进石洞中去了,在入地之前打着巨大的漩涡儿,喷出巨大的水雾,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拍照,一忽儿又喷膜而出,飞流急下,形成千姿百态的瀑布,造化出形态各异的深潭......

   何谓水上石林?

蓝田人王说是瀑布湍流形成的一个个水柱,犹如“林”也。

随后,水流穿越大片石峰,每块石头犹如一个石峰,每个石峰就是一座巨石;水流绕着石峰,在大大小小的石峰中川流;石峰矗立于水中,护卫着千折百回、盘垣辗转的水流。

人行栈道就修在流水之上、山石之间,人在水上行,石峰擦身而过,真真令人心旷神怡也。

我以为,此处才是水上石林。

   新疆张兄又留在了茶馆,他的夫人倒是兴致很高,一直随着我们穿行在山水之间。

内蒙王与夫人形影相随,如漆似胶,他们可爱的很有教养的宝贝女儿不停地为他们拍照。

此情此景,使我信口念出几句打油诗:

   王夫人是水,

   王先生是山;

   山护着水,

   水绕着山;

   水绕着山尽展灵秀妩媚,

   山倚着水方显挺拔伟岸。

   此境此景此情,

   乃石乃水乃山,

   但愿山水长相守,

   相依相偎相缠绵......

   当晚,住龙宫大酒店。

晚宴,用琼君的话说,这是正式的宴会,研讨会正式开始。

宴会由新疆张主持,岩君作主题发言,他首先申明这次聚会是全班毕业以后的第二次聚会,是经由班友会讨论决定的,全班四年学习过程中三任党支部书记有两人到会,会议是“合乎法定程序”的。

他总结了这次聚会的四大特点,表扬了为这次聚会进行张罗的同学和不远万里赶来聚会的同学,特别感谢了东道主琼君的无私奉献和热情周到的“服务”。

还为川君等因故不能参加聚会的同学表示歉意。

与会同学依次作了发言,表达了浓浓同学情谊。

    其实,我们毕业以来,有过三次聚会。

第一次是1992年,毕业10年,适逢母校90周年华诞,自发地返校聚会,北京之外的同学只有湘潭杨和我俩人返校。

杨兄是应历史系之邀返校的,统一安排食宿;我是完全自发式的返校的,自行解决食宿。

见到杨后,杨兄出面说合,也让我住到统一安排的住宿点校内招待所。

正是在那次,我与杨兄商定编辑出版一部“中国20世纪风云人物”,邀约全班同学每人写一个或者几个人物小传,结集出版,以作为班集体之纪念。

后来我写了几个人物,还约内子和一些友人写了一些人物,稿子完成后寄给杨兄,但终因许多同学没有按时完成,以及其他原因,书没有出来,成为一大遗憾。

   第二次聚会是2002年母校百年华诞,我们毕业20周年,参加那次聚会的有60多人,聚会非常成功。

   这一次应当是第三次聚会。

但是,由于第一次聚会班友会尚未成形,没有统一组织,不大符合“法定”,因此同学们并不承认它的合法性,就没有多少人说起它了。

说起来就是两次聚会。

这三次聚会我和湘潭杨兄都到场了。

新疆张兄说,这次聚会,也是外地同学多,除了北京人陈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之外,都是“外地人”,而且大多来自基层来自农村的。

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考入北师大读书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很看重它,由此也更注重同班同学情谊。

这次北京的同学尤其是高干家庭出身的同学来的很少,对于他们来说,上大学本来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又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文革原因使他们晚念了几年书,有意见还没处提呢!

再说,他们现在大部分都在重要岗位,忙着呢,既没有“闲心”也没有时间聚会。

蓝田人王君也同意这一观点。

其实,校排球队主攻手现在国外生活的李君上次见面时是说过要来的,不知何故他爽约了。

他还说在美国的阿朱也有可能到会。

华师大张君是去美国访问,无法到会。

复旦的于君因为有个重要会议,无法与会。

扬州曹、南京小萝卜头、徐州刘都是说好了到会的,也是临时有事未能到会。

西安文小姐曾说过要到会的,不知何故未到会。

别的同学说玉林张同学忙他们学校校庆无法到会,我发短信询问,张兄说聚会的事他给忘记了。

我就知道这些了,其他同学情况不知道。

这本来就没有什么,聚会本来就是自愿、情愿的事情,没到的只要开心,到会的开开心心,不是很好很好吗?

我敢说,再过30年,再要聚会的话,只要是还健在的,恐怕会想方设法地与会的。

   当晚,元谋人杨兄可能因为多喝了几杯,他把自己的手脖子摔破了。

我和蓝田人王已经进入梦乡,被他的电话惊醒。

我到了他的房间。

他和厦门甘一个房间,小甘不知到哪里聊天去了,小甘洗澡时地板上有些水,比较湿滑,老杨去洗澡时摔倒了,手脖子前后有三处破了。

叫宾馆服务员拿来白酒给他消毒,然后贴上创可贴。

陪他聊天,小甘回来后一起陪他聊天,一直聊到2点多钟。

   杨兄深感怀才不遇,他是我们班唯一的一位彝族兄弟。

当年他考取北师大确实不易,毕业后分配回到生源地云南,先是在一家化工企业的附属中小学任教,随后到省彝族研究所、后又因家庭原因回到楚雄方志办公室工作,研究了一些问题,做了一些调查,写了不少东西。

但许多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他为人憨厚诚实,能够潜下心来读书,做学问。

如果用其所长,他定会做出更大成绩。

他认为他当年参加统考,能够考取北师大,在他们彝族同胞中确实属于佼佼者。

但他陷入浅滩,遭到鱼虾戏欺。

加之孩子也不争气,让他操不完的心。

因此,他还好像有一肚子委屈要诉说、一肚子苦水要倾倒......他已经退休,每日以酒为伴,一大早就开始喝酒。

大家都为他担心,都担心他的身体,但又好像都无法用话语真正解劝到他心坎里去。

    20日一大早,得悉岩兄昨晚身体不适,有点“过敏”反应,连夜送到安顺医院诊治。

早饭之后,琼君先送岩回贵阳,回北京。

大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多保重,祝福他一路平安顺利。

当车子开动的一霎那,我有点儿激动。

岁月不饶人,身体当珍爱。

岩是那种特有责任感的人,他贵阳来过多次,他血糖较高,又低血压,以他的身体状况,他完全可以不到贵州参加聚会,但是他和川他们联络聚会,川和小皮子不能来,他再不来,发起人一个不到,不美气。

因此,他还是坚持来了。

他的胸怀气度,非吾辈所及,是值得我学习的。

   接下来,我们游览了龙宫洞景区。

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溶洞。

龙宫地下溶洞,那就是一条地下河,可以行船,游人乘船游溶洞,别有一番情趣。

溶洞,钟乳石,大同小异,无外乎石笋、石柱、石帘、石挂、石屏,在灯光映射下,五彩斑斓,可以想象成人物、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花草树木,倒也有趣。

溶洞口是一片人工水库,在往下又是一个溶洞,水库中的水直接向下倾泻,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洞中瀑布。

   上得岸来,一群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女了招徕游客照相,重点是男游客,给你穿上少数民族的“王子”服装,她们就簇拥着你扮演妃子与你一起照相,让你过一把王子瘾。

北京人陈君成全了她们,扮演了一回王子,那些女子们年轻的年龄不太轻的都往陈君身边挤,原来按人头收费,每人5元,陈连呼:

够了够了,多了照顾不过来。

还是有5位“妃子”拥到他这位王子的怀中,我用相机记下了他这一激动时刻。

   接着又看了洞中观音寺,看了漩塘。

中午,赶到安顺吃午饭。

吃了当地的一道著名菜肴——狗肉。

广西郭来了精神,连呼好吃,好吃!

他还发明了一种郭氏吃法,把狗肉捞出放在一盆其他菜蔬的佐料——红红的剁椒之中浸泡之后再吃,别有一番风味。

   晚上,琼君为大家送行。

他夫人、公子出席作陪。

还有一位贵阳教委历史学科的教研员、北京人陈君的友人、一位年轻女士,也坐在了陈君的身边。

大圆桌,甚是热烈。

新疆张兄主持,他说,湘潭杨提出,在各地的同班同学,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接待同学们的下一代到当地游览观光。

大家表示赞同。

琼君致词,说:

同学一场,是一种缘分;30年后再相聚,是一种情分;他有幸接待大家,那是他的福分。

大家对琼君的盛情款待,表示诚挚地谢忱。

岩兄提前回京,我作为当年的第三任支部书记,作了象征总结意义的发言。

讲了三层意思:

一、已经退休或者接近退休的老小伙子们,往事成功也罢遗憾也罢,都已经是过往烟云,不要再“耿耿于怀”啦。

每一天都是这一生最年轻的一天,快乐生活每一天。

只要苍天宽时限,夕阳未必逊晨曦。

我还念了赵朴初老的快乐歌儿。

二、上五(十)或者奔五(十)的大小伙子们,前景一片宽广,抓住大好时光,继续勇往直前的奔哪,一不留神奔到政治局,再搞同学聚会就好办得多啦!

再说,政策会有所变化的,老龄化了,人的生命长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啦,说不定对高级知识分子退休的年龄会延长呢,那就更有干头啦。

三、自称“关工委”的老小伙子们,毕竟垂垂老矣,更需要关爱。

下一代来到身边,就是对老者送温暖矣。

会使老者更感到温馨,更开心,更长寿。

希望下一代更有出息,到各地走动时,别忘了那里有你爸爸妈妈的同学,捎带着看看他们,让他们招待你们出点血儿,那就是给他们送温暖,还不把他们乐得屁颠屁颠的呀。

   再好的宴席,终有散场之时。

大家说了一些互相祝福的话,相约2012年母校110周年校庆之时再相见。

惜惜不舍,就此相别......

   琼君的公子1米80多的身高,一表人才,令人眼睛一亮。

他又是清华的高材生,更令人感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俊才自有后来人。

琼君的夫人也是高校教师,一眼望去,是很有修养很有内涵的那种......

   厦门甘宴会没有结束就提前离席,回他的工作地厦门去了。

21日一大早,新疆张夫妇与广西郭君一同飞往上海。

稍后,北京人陈飞回北京,蓝田人王飞回西安。

元谋人杨准备到火车站买票回云南。

我、湘潭杨、武汉段、天津柳、内蒙王及其夫人、女儿,又在出版社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同志和一位很像童工的小男生的陪同下,游览了花溪和青岩古镇。

下午,内蒙王的夫人和女儿乘火车去张家界,琼君送我和湘潭杨到机场,杨兄4点飞回长沙,我4:

20飞回上海。

新疆张夫妇当天住在我家,24号的火车去天津,看未与会的天津王;然后去北京,27号飞回乌鲁木齐。

他在去贵阳之前先到昆明,看望在云南工作的山西陈和元谋人杨,陈由于公务未能与他一起到贵阳,杨与他一起到了贵阳。

他是我们班最能奔走联络的人了。

聚会时我曾问他:

全班还有多少同学没有请他喝过酒?

他仔细算了算,说不太多了。

又问:

还有多少女同学的丈夫没有请他喝过酒?

又回答:

也不太多了。

他是我们班名副其实的联络员。

    22日晚,天津柳飞来上海。

武汉段和元谋人杨也都离开贵阳、分别回到各自的家。

这次聚会,圆满结束。

    聚会结束了,思绪翻飞,仍在持续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岁月不饶人,入学至今三十年,对于每个人来说,变化不谓不大。

入学时全班平均年龄28岁,小的16岁,大的32岁。

小的是地地道道的小伙子,大的也还算得上大小伙子。

小伙子现在也50或者奔50了,青丝已经少了些许光泽;大小伙子已经60出头或者近60了,满头白发或者两鬓斑白了。

新疆张和元谋人杨都已经退休,接下来老小伙子会接二连三地退休。

   入学时来自普通百姓家也好,来自干部家庭也好,本人基本上都是来自工厂、学校、农场、农村,即第一线。

有下乡知青,有回乡知青,有的已经抽调上去成为工薪阶层,有的还在下面挣工分吃饭。

只有极个别是从校门到校门。

但不管怎样,大家相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闹事儿”......4年后走向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书写自己的历史。

4年大学生活,使我们积蓄了许多许多种子,在我们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了芽儿,开了花儿,结了果儿。

   就说说我们与会的13位吧!

   新疆张:

读大学前就在乌鲁木齐铁二中教书,毕业后又回到乌鲁木齐铁二中教书,一直到退休,献身于边疆的基础教育事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多少人才?

他自己的子女就先后都进了清华大学,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儿女双双进清华》,大谈育儿经,不知又将影响多少家庭、对他们教育子女产生积极影响。

现在他儿子在美国工作,女儿留美回国后在京工作。

一个发扬“国际主义”,一个保持“爱国主义”。

他对子女教育之成功,恐怕算得上我们班上的佼佼者了。

他还曾是当地民选人大代表,为民生疾呼过,大胆谏言献策。

同时,他还笔耕不缀,有不少著述。

他,已经远远不是读大学之前的那个铁四中历史教师了。

他是造访我们班同学最多的一位,同时也是接待我们班同学最多的一位。

凡是到过新疆的同学,大都会想起他,而他,那份热情,绝不会饶过你,不让你喝得大醉是绝不罢休的。

   元谋人杨:

来自云南楚雄的彝族兄弟,读大学前是中学老师。

毕业后又回到云南,辗转回到楚雄,搞彝族史研究,地方志研究。

楚雄是彝族自治州,地方志还是研究彝族史。

在彝族史志、图腾崇拜以至人类民族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尽管他不太得志,但他是真正的“权威”,“无冕之王”。

他的赤诚,他对待同学的那份恨不能化掉你的热忱,极具感染力。

   21世纪岩:

来自黑龙江某农场,当时已经是干部。

他是我们班入学成绩的“探花”,425分。

毕业后分配到团中央工作,先后做过团中央综合处处长、21世纪饭店老总,现为青年出版集团老总。

天生我才我善用,他到哪儿都会成为极具核动力的“原子核”,既有条不紊,又总会冒尖。

他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为希望工程出力不少。

他和夫人一起资助过多名失学儿童。

他们一直非常用心于在贵州等地办的希望学校,经常亲临希望学校看望师生,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他是我们班的大掌门,我们班的班风形成,与他这位首任党支部书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他乐于助人,记得有一次我在黑龙江的姑母给我通过火车运输托运来一个大木箱,我当时不会骑三轮板车,又一时有事,是他冒着酷暑用三轮板车从火车站把木箱给我拉到北师大,搬进我的宿舍。

我没有请他吃饭,连一根冰棍也没有请他吃,现在想来还有点过意不去。

他是班上的主心骨,是班级活动的召集人。

当然,闲暇我们也会议论,凭他的才干,凭他的政治觉悟,凭他的收放有度的控制力,凭他的......他完全可以......即便不能进常委,进政治局应当没有问题......肯定会为全国人民办更多事情,全国人民也一定会赞扬北师大培养出如此出色的人才的。

他是我们班的希望,只可惜......毕竟起于基层,来自民间,大展其才,不易呀!

   湘潭杨:

来自湖南湘潭,下乡知青。

家庭出身成分不太好,长期受压抑。

他是我们班入学成绩的“榜眼”,430分(状元是王石天君,445分,满分500,真是不简单。

我当年才考了370.75分,比我考分还低的也不少。

在当时前三甲考出那么高成绩真是不简单!

)。

他出任我们系学生会学习委员,搞了不少活动。

毕业后回湘潭,曾任湘潭师院历史系主任。

他好像是我们班最早晋升教授的一个,是全国首届百名名师奖获得者。

他是最为勤奋的,著作等身。

这次就每人送了我们一套8本他新出版的著作。

其实他也很活络,比较早在省相关部门支持下办那种招收高考落榜生的收费班,学生毕业后送到珠三角就业。

很为改善他们系办学条件出了点力。

   北京人陈:

来自北京,入学时曾做过班里一些基础比较差又主动要求学习英语的同学们的教习。

我也曾经是他的学生,每次我都毕恭毕敬地尊称他陈老师。

陈老师仪表堂堂,酷毙!

他是海龟,在美国留学归来,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

全国基础教育的历史课本,就是他们鼓捣出来的。

出教材、出教参,结识了全国不少教委的负责人,尤其是历史教研员,走到哪儿都有朋友,走到哪儿都有酒喝。

他自己也笔耕不缀,曾寄给我一部他自己的文集。

    武汉段:

来自湖北,是我们班党支部发展的最后一批两名党员之一。

是学校排球队主力二传手,与主攻手李维加配合得天衣无缝,但吸引同学尤其女同学眼球的还是主攻手,他是位埋头耕耘的老黄牛。

做人比较纯粹,踏踏实实,不张扬。

他毕业后分配到湖北大学,比较早提为图书馆馆长助理。

后调到湖北省委党校任教,至今仍在省委党校工作。

    贵阳琼:

来自贵州,是我们班党支部发展的最后一批两名党员的另一位。

他自己对支部大会上一位女党员给他提意见,说没有见到过他与女同学说话,记忆犹新。

但他把自己记成是第二批党员了,经过在场的当年参加支部会议的三名“老党员”21世纪岩、广西郭和我以及与他一批发展的新党员武汉段集体讨论,一致认为他的记忆有误。

他确实是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发展的党员。

第一批一人,朱同志;第二批一人,刘同志;第三批就是琼同志和段同志二人。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历史、历史资料,多么的不可靠。

并非故意,也会记忆有误。

琼毕业分配到贵州人民出版社,从编辑做起,现在是出版社党组书记、社长。

初步印象,出版社被他管理得井然有序。

他编了不少好书,尤其令他津津乐道的是关于贵州文化的大书。

       内蒙王:

来自内蒙古,写得一手好字,书法深得启功先生真传,常往启功先生那儿跑,现在还收藏有启功先生的墨宝。

他是位中轨中矩的好学生,有较强进取心,当年是建党积极分子,可惜那时发展党员限制较严,名额太少,在校读书时没有能够发展他为党员。

甚憾。

他毕业分配回内蒙,到包头师专任教,现在升格为包头师范学院,他是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院长,独当一面,有声有色。

著述颇丰,还一直没有丢弃他的书法功夫。

带着夫人女儿与会,看得出一家其乐融融。

事业有成,生活美满,算得上人生之大成功了。

     蓝田人王:

来自陕西蓝田,中师毕业后考入北师大,家庭成分较高,推荐上中师属于“可教育好子女”,说明他当年狠狠地表现过一把。

他与我一个宿舍,睡上下铺,是要好的朋友。

他说我在上面压迫了他四年(睡上铺),其实,他神经衰弱,我在上铺总是小心翼翼,受了多大委屈呀!

他毕业分配回陕西,到渭南师专任教,现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负责人。

他注重养生,读书算不上勤奋,但勤于思考,对社会,对人生,每每有独到见解,发一些令人振聋发聩之论。

我一直以来与他交往较多,受他许多的影响,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广西郭:

来自广西,年龄不大,却是全班8名“老党员”之一。

毕业分配回广西,到广西大学任教,随后又读了王桧林先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后继续回广西大学任教。

但是,他放弃了历史学,“转行”经济学,专攻区域经济研究,多有建树,拿过不少各类项目,得过不少奖项。

2003年调入上海海运学院任教,后改为海事大学。

现在又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任教。

也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成功人士了。

   天津柳:

天津卫人,人长得白白净净,清清爽爽,皮肤那个嫩吆,碰一下就会流水儿的。

一开始,我一直以为他是混血儿。

他扎扎实实读书,不事张扬。

毕业分配回天津,在古籍出版社历史教学杂志社做编辑工作,中途好像是下过海,经过商,后来又回到编辑部。

辛勤编文章,多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甘为人梯,成就了许许多多作者。

托出朵朵红花,更显得绿叶色更青翠。

   厦门甘:

来自厦门,毕业后即到厦大读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再然后到鹭江出版社工作,搞过发行,搞得有声有色,为出版社增添了不少经济效益。

有一度,我们电话联系不断,我到厦门开会时我们也谈了许多许多。

他对生活对现实的感悟很深,很具经济头脑,涉足股海,游刃有余。

是属于率先富裕起来行列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