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docx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发布时间:
2006-12-0906:
44 光明日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
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
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11、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
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②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③自我批评的作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需要,符合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客观形势的要求,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深化和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内容上更加系统和完整,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更加有机地联系起来。
没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经验,从而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完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提供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整个过程。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强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原则、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促进科学发展。
要把它们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和谐社会,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整个过程。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在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弊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共事业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都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解决的。
资本主义国家出于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力图缓和经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如何不能克服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造成的单个或局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不能摆脱追逐超额利润的破坏性后果和根本局限。
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避免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开辟新的途径,积累新的经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拓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整个过程。
我们党是在正确判定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间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战略高度,提出和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
这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高度统一,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高度统一,坚持治国方略与治党方略的高度统一。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着力提高六种本领,即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这六种本领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整个过程,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如何正确处理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表现。
但是,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我们要通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推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方面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鼓励先进,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这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尽量做到社会公平。
车俊同志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
“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
”这就要求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必须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强化保障和服务功能,奋发有为地做好组织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七大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刻思考和全面审视组织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和发展的纲领。
归纳起来,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深化组织工作的保障功能提出了新课题。
党的组织工作历来就是为党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服务的。
十七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对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
组织工作应对照这一总目标,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升保障功能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努力形成强有力的服务保障体系。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进一步明确和丰富组织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组织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跟上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步伐,从理论创新成果的综合角度来思考和把握党的建设的思想脉络,实现组织工作与改革发展实践有机融合对接。
三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指导作用的全面确立,要求组织工作必须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举措。
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的战略指导作用,是党的建设新的里程碑。
加强组织工作,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认识,树立人本、和谐、统筹的理念,积极推进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
四是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施政方针,要求组织工作必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十七大报告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党的施政方针,显示出党的执政认识和执政实践的深化。
深入研究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服务民生的有效机制,不断创新各类干部和人才服务民生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服务民生的水平,是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五是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不断地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是组织部门担负的重要任务。
六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进党内和谐,成为组织工作创新的重点。
十七大报告精辟阐述了党内民主建设问题,指明了扩大党内民主的方向,对如何在实践中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内和谐,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把十七大提出的地方党委票决制、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推行党务公开等要求落到实处,是组织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七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健全完善干部选任和管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对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出了部署,组织工作应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积极探求干部推荐、考核、管理的新举措,努力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八是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对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在发展实践中更好地彰显党的先进性,提出明确要求。
组织工作应针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上述八个方面,是组织工作贯彻十七大精神、强化保障功能的基本任务,也是组织工作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着力点。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强化保障功能提供不竭动力
强化组织工作在贯彻十七大精神中的保障功能,重要的在于深层次解放思想,摒弃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改进和推动组织工作。
当前,应重点开展好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不竭动力。
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就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实际研究和把握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工作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一些长期困扰组织工作的难点问题,寻求突破,不断开创新局面,保持生机与活力。
只有把创新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组织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提供保障。
二是唯实而事的“求实”意识。
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是为了更好推动工作落实。
创新组织工作,应注意处理好“新”与“实”的关系,做到实中出新,新中见实,常抓常新。
坚持多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掌握工作主动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中群众智慧,从基层和群众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改进工作思路和措施。
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实”字,谋划思路、制定目标要切实;做事情、搞活动要务实;分析和处理问题要唯实,从而使组织工作更加符合实际,体现群众意愿,顺应自身规律。
三是求好求最的“精品”意识。
抓好组织工作,应在“精”字上下功夫,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谋划和推进,出“精品”思路,出“精品”举措,出“精品”成果。
干任何工作,做任何事情,自始至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抱定不干则已、干就干好、事争一流的信念和决心,发扬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不放松每一环节,不忽视每一细节,从目标设置到推进措施制定,从思路谋划到具体付诸实施,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努力把组织部门打造成为“素质最强、作风最正、效能最高、服务最优、反映最好”的“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
四是拒绝理由的“落实”意识。
抓好各项组织工作任务落实,既是工作方法、工作能力问题,更是工作作风、精神状态问题。
推进组织工作,不可过多强调本地本部门利益和困难,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防止和克服上级不调度没动作或动作不大、上级不检查不落实或落实不够的消极被动现象,坚持干工作不讲条件,不要借口,抓落实拒绝理由,拒绝各种哪怕看似合理的理由。
决策部署一旦作出,目标任务一经确定,就要雷厉风行,真抓实干,保证完成,自觉做到“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努力成为一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五是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创新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行为与责任统一、成功与风险同在。
组织工作原则性强、政策性强,探索创新更应慎重,把握好政策界限,不能出大格。
但慎重不等于“不动”,也不等于“小动”。
对于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而言,就是坚持责权统一,在其位谋其政,勇于干事,敢于担责,在符合党的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对一些考虑成熟、认为可行的思路,积极探索尝试。
唯有此,组织工作才能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三、从正在做的事情抓起,强化组织工作在贯彻十七大精神中的保障功能
1、以抓好十七大精神学习培训为重点,推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重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当前,应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要内容,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改进思想作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鉴于此,邯郸市实施了“三千培训工程”,年底前后分期举办1000名县级干部、1000名乡镇干部、1000名农村干部参加的学习十七大精神培训班。
2、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十七大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其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制度保证。
为抑制干部推荐中的“拉票”现象,解决简单地“以票取人”问题,在今年的县(市、区)换届考察中,邯郸市首次实行了“带责推荐+实绩遴选”民主推荐机制,强化了推荐责任,实现了好中选优。
为探索培养锻炼干部的新途径,邯郸市先后选派三批共5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信访局等重点部门挂职锻炼。
实践证明,选派干部到重点部门挂职锻炼,将干部培养和使用的“关口”前移,有助于增强干部的群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促进党内和谐为重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扩大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
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从邯郸市的探索实践看,应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加大党务公开力度;积极推行市、县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探索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稳妥地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制,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
4、以强化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为重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农村、企业、社区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今年以来,邯郸市着眼于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下力加强主城区和经济项目聚集区乡村班子建设,改进选、培、管办法,使这一区域的班子和基层组织明显加强,带动了全市的发展和稳定。
呆、 ̄尐龍回答采纳率:
41.4%2008-10-3009:
39检举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邓小平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l)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主要是所有制基础不同;(5)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否则就是自甘落后。
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悬赏分:
0-提问时间2006-12-714:
36
提问者:
139********-试用期一级
其他回答 共1条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
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
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
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
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
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论改革开放。
也不能离开改革开放抽象谈论四项基本原则。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我们所要坚持的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社会主义,而是改革开放中确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只有在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社会主义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
既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否则,就会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党的基本路线也会因此而发生动摇。
把两个基本点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要注意把两个基本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注意克服离开改革开放谈论四项基本原则的僵化倾向,也坚决反对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只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我们强调的发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5)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对于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思想路线起着统一思想,把握方向,指导行动的巨大作用。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
“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
”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状和中国农业国家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路线,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是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将“实事求是”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