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012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

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章)

2017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五)

 

第五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

【阶段特征】

本阶段的断限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支配了国际关系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

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今天,争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重点难点】

一、关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相似之处和教训

(1)相似之处:

①从原因分析:

都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党和政府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政治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②从性质分析,都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从后果分析,都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教训:

①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政治方向。

②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必须结合国情,坚持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东欧剧变的特点?

苏联解体的过程?

为什么说苏东剧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全面失败?

2、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两极格局崩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①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借机向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介入,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

但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

②社会主义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③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

如波黑战争、车臣危机等问题。

④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仍是争取和平。

3、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点分析

(1)从建设上看:

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即习惯上所说的斯大林模式。

东欧完全照搬苏联模式。

中国起初也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在196年后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没有摆脱苏联的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从改革上看:

苏联和东欧在0年代、80年代先后兴起两次改革。

前者虽然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但总的看,是在原体制上的修补,成效不大。

后者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改革失败。

中国从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推向城市,走的是一条渐进的改革道路;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结果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请你思考:

“二战”后西欧和东欧的发展结果有何不同?

原因何在?

二、关于当今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新的发展方向

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③“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欧洲的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将促进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④一些地区性的军事强国的扩张愿望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日益暴露,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这严重地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⑥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大主流——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你能说说近代以世界格局的经历了哪几次演变吗?

其中第三次演变与前面两次有何不同?

2、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以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起点,以苏联的“新思维”外交为内在动力,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德国统一为外在形态的雅尔塔体系迅速瓦解,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正面临着由旧格局向新格局的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1)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

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联合国职能和作用的强化,以及第三世界进步、和平力量的壮大,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等,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

(2)出现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天下并不太平。

首先,从近期的综合力量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美国凭借着最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在欧洲策动“北约”东扩,制订“北约”战略新概念,由保卫成员国内部安全扩展到保卫西方“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北约”在境外采取军事干预可不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将“北约”变成扩张型和侵略型的政治军事集团。

如1999年发动对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等。

在亚洲保持军事存在,加强军事结盟,抛出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加速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D)。

美国还利用一些国家的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疯狂干涉别国内政,到处挑起事端。

其次,过去在两极格局下被压抑的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加剧。

地区性军事强国侵略扩张的欲望和民族、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此起彼伏,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如巴以冲突、印巴关系紧张等。

总之,两极格局结束,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具体可分为五段:

①从战后到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②从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③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④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⑤90年代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促使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后初期到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世界经济格局。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了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②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7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世界经济格局从两极格局转变为美、苏、欧共体、日四极格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说说看,包括哪些组织?

脱颖而出的又是哪些国家和地区?

)③80年代以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步伐加快。

中国发展迅速,苏东改革失败;美日欧争夺势力范围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主要有哪些区域集团?

)④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增强,同时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正在替代工业经济。

三、关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

1、经济全球化问题

(1)形成原因:

①战后,大量摆脱殖民国家奴役的国家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积极参加全球经济活动。

②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使世界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和国际分工,消除贸易壁垒,规范市场规则。

(教材P110是从哪四个方面讲的?

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2)特点:

①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原主要依据自然资分布形成的垂直型分工(即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与亚非拉殖民地与殖民地农业国,原料产地之间的分工),逐渐向以科技为基础的水平分工转变,越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起原由发达国家完成的生产流程,使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经济在水平方向相互渗透,联系更加紧密。

②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

“二战”后,各国生产的产品比过去有更大一部分需要投入国际市场才能实现。

为适应这一情况,出现世界贸易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③跨国公司遍及世界,跨国银行迅速发展。

它们面向世界,推行全球发展战略,极大地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3)表现:

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国际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的大增长,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大发展等等。

(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

(4)作用: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是一个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化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用得好,则受其益;用得不好,则受其损。

西方国家往往利用全球化为其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

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和善于加入到经济全球化条下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和资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及时防范和控制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风险,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2、世界经济区域化问题

(1)概念:

所谓区域化,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2)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集团化在0年代是初创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较高层次时期,90年代出现北美、欧盟、亚太三大著名集团。

(3)形成原因:

①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争的局面转变,使得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进而产生了符合地区特点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②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局势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绝非一国所能驾驭的程度,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宏观上存在的分工,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织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③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4)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的新特点:

①集团的一体化程度较高。

如欧洲联盟,不仅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而且发行了统一货币;北美自由贸易区决定在1年内消除一切关税壁垒;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也积极行动,通过一系列宣言和行动计划,推动亚太经合组织的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纲领进入实施阶段。

②这些区域经济集团和组织,摒弃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组成模式,甚至让出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如关税、货币等)、更关心如何扩大与其他国家集团的经济联系。

()区域集团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上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1)经济全球化决定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和产物。

(2)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时间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组织通过谈判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使各国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

(3)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归宿。

4、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

(1)知识经济的兴起

①概念:

一种不同于任何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它是以知识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它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是它的支柱产业。

②形成:

90年代中期以在美国首先形成。

③意义:

a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原因:

随着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从注重速度、数量转向注重效益和生活质量。

②提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出。

③意义: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④影响:

a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b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转折。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面临的机遇。

其一,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

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国面临的挑战:

①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②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

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

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题。

③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

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④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

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思考:

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是怎样的?

四、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兴起的原因

(1)概念: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指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它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2)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理论(什么理论?

)出现了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求的结果;同时,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工业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客观上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工业产品市场。

2、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战后世界面貌的影响

(1)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人类生活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使世界越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3)由于苏联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峙,出现了两大阵营,世界形成美苏争霸有两极格局。

(4)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竞争,最终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亚非拉国家借此独立并发展起,最终导致了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第三世界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

 

3、比较三次工业革命

【经典题例】

例题1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②③④D.①③④

剖析:

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历史事的评价能力,对由史实引申出的结论和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

③④两项从原因方面作了分析总结,②项则上升为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①项的结论是错误的,东欧剧变并不能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在发展,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