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29467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docx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课课练

1、新闻两则

作业一

课前热身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

签订()取缔()对峙()要塞()

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课上作业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课下作业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

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

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

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

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

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作业二

课前热身

1.注音全对的一项:

()

A.瑰(guī)宝荻(dí)港芜(wú)湖B.殷(yīng)家汇高屋建瓴(lǐng)锐不可当(dàng)

C.绥(suǐ)靖阻遏(è)歼(jiān)灭D.杜聿(lù)明王凌(léng)云白崇(suì)喜

2.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

3.“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

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

4.“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

为什么?

5.根据下面的别称填出相应的省名:

鄂、豫、皖:

_____、_____、_____

6.有学生提出:

“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会更好。

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这个问题你是如何考虑的?

谈谈理由。

课下作业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

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

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①把以上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20字)(2分)

答:

②世界和平女神像的造型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3分)

答:

中考链接

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来京参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斯蒂芬·霍金教授等国际知名科学家。

江泽民首先向霍金及在座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江泽民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同时强调:

中国政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江泽民祝“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取得成功。

霍金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

他表示相信,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会见时在座。

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8新闻结构:

导语:

主体:

9读了这段新闻之后,你觉得中国政府对科技持什么态度?

10针对科技发展,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宝贵意见?

 

1、新闻两则

作业一

1、kuìjiāndūwúqiāndìzhìsài2.B3、D4、比喻;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5.消息西路军渡江的情况6.”一方面……”“另一方面……”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7.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B、D8.泄气厌战9.B、C、D10、毛主席的批语用了比喻的修辞,先规距的学习模仿别人的楷书,才能自由的写好草书。

很显然赞成A派意见。

11、

(1)美国对中国作出让步。

(2)华盛顿对北京施加压力。

北京对华盛顿的压力采取坚定的立场。

对于北京的坚定立场美国作出惊人的让步。

作业二

1.A2.导语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3.“均”是“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

4.不能。

删去后,是否包含九江就不情楚了。

5.湖北河南安徽6

(一).因为发电时百万大军并未全部渡过,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

(二).因为“横”字形象的展现了百万雄师昂扬的斗志、磅礴的气势、锐不可当、顽强拼搏,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胜利渡江”太平淡,只是告诉了人们一种结果。

7、①(2分)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在法国揭幕。

(“世界和平女士神像”、“在法国”“揭幕”为三个得分点,只答一点不得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②(3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和平终将实现。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8导语:

第一段主体:

第二段9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中国政府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资源。

10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

 

2、芦花荡

作业一

课前热身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

2《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风云初记》《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课上作业

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5、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6、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

(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7.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8.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9、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0、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英雄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

课下作业

11.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

12. 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13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

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

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自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节约资源已深入人心。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

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

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

《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作业二

课前热身

1.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奔向东南去了。

A.像一朵荷花B.像一条鱼C.像一片苇叶D.像一只鸟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夸张夸张引用比喻B.比喻拟人反问比喻

C.比喻拟人反问没有用修辞手法D.比喻夸张设问比喻

3、“他没法解释: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这老脸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课下作业

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

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

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

(2)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

“他们在几年之内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废墟。

(3)普希金:

“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一无所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一件小事

今年春节,我正在东京。

便邀了两位日本教授一起去富土山。

不巧的是,车刚开出东京,就开始下雪了。

富士山去不成了。

我们只好折道去箱根看看。

当年鲁迅留学日本时,也曾到箱根去过。

那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

同行的两位日本教授,一位是国学院大学的芦田肇先生,他负责开车。

另一位是中央大学的前田利昭先生,他曾在华东师大住过两年,而我们同校竟无缘相识。

不过,这次旅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使我们彼此认识颇深,至少在我是这样。

长途行车是免不了要吃东西的。

我们除了停车喝咖啡以外,在车上也吃了一些点心。

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好赶路。

东西吃完,免不了会留下一些废弃的纸袋之类。

对于这种生活垃圾,日本人一般是在事后丢弃在专门的垃圾袋中。

但这一次前田先生似乎不太愿意这样做。

他把几个纸袋捏成一团,摇下车窗,一边把纸团扔向窗外,一边说:

"我也学习学习中国人。

"

我这个中国人正坐在车上,当时所受到的被侮辱的冲击难以名状。

我想我是不能沉默的,便对他说:

"你对中国人的批评我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作为一个日本人,你的这种行为恐怕是对日本人的侮辱吧。

"大概听出了我的语气中含有明显的不愉快,芦田先生在一旁赶忙说:

"他太失礼了,太失礼了。

"

前田先生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我和他既是同行,也算是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天。

可惜,我们互相之间并不真正了解。

倒是通过这一件小事,我这一方面不能不对他有了切实的认识。

那天的雪越下越大,但我们终于慢慢地上到了一座山的山顶。

举目四望,白茫茫的一片。

如果天好,站在这里是可以看到富士山的。

现在,一切都被大雪遮蔽了。

日本的气候变化无常,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尴尬的事。

所以,每次外出总得有遭遇意外的心理准备。

5.对"一件小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讲卫生的。

B在异国他乡,须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C..认识到知人之难,即使是常在一起的同行、朋友也一样。

D.作者不仅谴责那些不友善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倨傲态度,也期望中国人能自省、自强。

6.本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

A.动作描写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D.肖像描写

7.概括前田先生的主要表现及其性格特征_____

8.最后一段只是讲天气吗?

你如何理解?

结合文章中心谈谈。

芦花荡

作业一

1、yàojìnzècǎnqiúsàyōu2.孙犁《荷花淀》3、A心理 B外貌 4.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

5、白洋淀孤身杀敌。

6.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7.抗日救国英勇无畏的孤胆老英雄形象8.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9、把战争的紧张气氛与白洋淀的诗情画意结合起来,表现了作者想极力淡化战争的惨烈而突出白洋淀的诗情画意的纯艺术美的追求。

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愉快的情绪,此情此景,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

10、比如①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②真是足智多谋呀。

  ③不用枪,一个人对付十几个,了不起。

④老同志不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

11、略12.

(1)在“血与泪的代价”前加“付出了” 

(2)把“英雄”改为“英勇”或“勇敢”13、日本很注意节约资源,注重物资的再生,重视环境的保护,能用法律的手段强化执行。

作业二

1.C.2.C.3、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

伤心到极至,内疚到极点,他的心在受伤,他的心在流血。

他强烈地自责,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4、【参考要点】:

(1)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

(2)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

(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5.A6.B7.随便扔拉圾,挟枪带棒的讥讽中国人。

8.既指迷蒙的大雪,又指在日本不时会遇到尴尬的事情,因此要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3、蜡烛

课前热身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fú 晓( )揣在怀里() 颤巍巍( ) 鞠躬( )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

A、闪耀闪烁B.闪耀闪耀C、闪烁闪烁D.闪烁闪耀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讴歌了         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5、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课上作业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是(   )

 A、壳 (1)qiào地壳 脱壳   (2)ké贝壳   甲壳

 B、颤 (1)zhàn寒颤 颤栗   (2)chàn颤抖   颤巍巍

 C、劲 (1)jìng强劲  劲敌   (2)jìn用劲  劲头

 D、食 (1)shí 日食  猪食   (2)sì  食品   食言 

7.选出衔接最为连贯的一句()

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______,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A.后来炮火把楼下也毁了B.楼下后来被炮火毁了C.炮火后来把楼下也毁了D.后来楼下也毁了

8.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回答问题。

9.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10.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11.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12.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课下作业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

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

“我就在这里了。

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

”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

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

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

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

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

尤其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

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

“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

”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

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2.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

“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13.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

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14.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5.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

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6.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中考链接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⑵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⑶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⑷轻松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

此时此刻,那烛光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⑹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

“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7.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D.严厉)的搜查。

18第⑸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1)______。

(2)______。

19.

(1)“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2)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的态度。

20.

(1)“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分别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夫人此时既______又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