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行业分析报告.docx
《聚氨酯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氨酯行业分析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聚氨酯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聚氨酯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监管体系2
二、聚氨酯的定义及行业概况3
1、聚氨酯产业链和下游应用4
(1)聚氨酯行业上游壁垒和产业集中度较高4
(2)聚氨酯下游需求广泛6
2、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7
(1)全球聚氨酯产业发展现状7
(2)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8
(3)聚氨酯行业发展趋势9
三、行业风险特征10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10
2、产业政策变动风险11
3、行业竞争加剧风险11
四、行业竞争状况12
一、行业监管体系
行业的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聚氨酯制品行业协会为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简称“CPUIA”),是由全国从事聚氨酯行业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国性行业组织,业务上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指导。
目前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有团体会员单位300多家。
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产业宏观调控,行业协会进行自律规范。
目前,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汇总如下:
二、聚氨酯的定义及行业概况
聚氨酯(PU)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也是唯一一种能在泡沫塑料、橡胶、合成革、纤维、涂料、胶黏剂和功能高分子7大领域均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已成为当代高分子材料中品种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一种新型有机材料。
聚氨酯是聚氨基甲酸酯的简称(PU),主要由异氰酸酯(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多羟基化合物(多元醇、聚酯低聚物、聚醚低聚物)通过扩链或交联聚合而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聚氨酯的原材料可分为异氰酸酯类(如MDI和TDI)、多元醇类(如P0和PTMEG)和助剂类(如DMF)。
聚氨酯制品主要包括两个体系,分别是泡沫体系和CASE体系。
其中,泡沫体系主要包括聚氨酯硬泡与软泡,硬泡主要应用于屋墙面保温防水喷涂泡沫,管道保温材料等,软泡主要应用于家具与交通工具等的各种垫材;CSAE体系则主要是用来生产涂料,胶黏剂,封闭剂和弹性体。
聚氨酯材料与传统材料的性能比较如下:
1、聚氨酯产业链和下游应用
(1)聚氨酯行业上游壁垒和产业集中度较高
生产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的主要原料异氰酸酯(MDI)和聚醚多元醇。
异氰酸酯(MDI)是聚氨酯行业最核心和关键的原料,其关键生产技术主要由巴斯夫、亨斯迈、拜耳等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
这些跨国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扩张等手段不断扩大规模,牢牢掌控和把持国际聚氨酯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
就目前而言,全球MDI总生产能力达584.00万吨,CR5(前五大厂商占行业产能的比重,下同)高达83.50%,而国内前5大厂商更是垄断了全部MDI产能,产业集中度非常高。
另一种主要原料聚醚多元醇的技术门槛和行业壁垒不如异氰酸酯(MDI),其生产工艺已较为成熟。
全球聚醚目前具有901.00万吨左右的产能,而我国聚醚多元醇产能约为207.00万吨。
其中,国际产能主要集中在拜耳、巴斯夫、陶氏等几大行业巨头手中,CR5高达57.60%。
虽然国内生产聚醚的企业较多,主要供应商有高桥石化、中海壳牌、锦西化工、山东东大等厂商,但其CR5仍达36.10%的较高水平,行业壁垒和集中度也较高。
总的来看,虽然聚氨酯制品行业的上游普遍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但随着寡头们纷纷扩大产能以抢占市场份额,上游的原料供应基本已处于或即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上游企业对聚氨酯制品行业的控制力和对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也随之明显减弱。
聚氨酯上游原料的产业集中度如下:
(2)聚氨酯下游需求广泛
聚氨酯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遍布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纺织、家电、汽车、建筑、鞋材、跑道等行业。
聚氨酯行业处于经济产业链中的中下游,其优异的性能集中体现了新材料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善作用,聚氨酯制品已成为当前高分子材料中品种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有机合成材料,并且随着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聚氨酯下游应用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未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聚氨酯下游应用领域如下:
2、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全球聚氨酯产业发展现状
聚氨酯工业起源于德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欧、美、日迅速发展,目前已达到千万吨级的产业规模。
据英国IAL统计,2000年世界聚氨酯产品总产量约为1,000.00万吨,2005年约为1,370.00万吨,2012年达1,800.00万吨以上;从需求量来看,2000年世界聚氨酯产品需求总量约为992.00万吨,2005年约为1,375.00万吨,2010年约为1,691.00万吨,2000-2005年均增长6.70%,2005-2010年均增长4.2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球GDP。
其中,需求量中占比最大的是CASE体系(包括聚氨酯弹性体),其产量由2005年的479.00万吨上升至2012年的793.00万吨,年均增速达9.40%,明显高于行业同期整体的增速。
全球聚氨酯产业发展阶段如下:
纵观世界范围,西方发达国家聚氨酯行业已经步入成熟发展时期,进入创新和技术驱动的新发展阶段。
而亚洲市场增长迅速,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众多跨国化工企业已将业务重点和研发中心纷纷转移至亚洲甚至中国市场,聚氨酯产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产业生命周期属于成长期,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容量和空间。
(2)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
目前我国聚氨酯产能已跃居世界首位,取代欧美而成为聚氨酯工业大国。
我国聚氨酯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受制于技术和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发展较为缓慢。
但1980年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发展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自身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我国聚氨酯工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980年初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一批聚氨酯基本原料(如聚醚多元醇及异氰酸酯MDI)的装置和技术,国内也加紧研究开发泡沫、弹性体、胶黏剂等聚氨酯产品生产和应用工艺,到1998年我国聚氨酯产品的消费量已达77.00万吨,2005年达300.00万吨,2010年约为600.00万吨,2005—2012年均增长率约为15.00%,明显高于同期国内GDP增速。
最新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年底,我国聚氨酯产销量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0.00%以上,稳居世界首位,取代欧美等聚氨酯工业传统强国,成为全球聚氨酯工业新的增长极。
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已成为聚氨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从人均消费量的角度来衡量,我国仍是聚氨酯的低消费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我国聚氨酯工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来看,目前全球聚氨酯工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兴市场正处于成长期,中国聚氨酯市场业已成为全球聚氨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并且成为亚洲聚氨酯的核心市场。
考虑到我国聚氨酯的人均消费量相对较低,且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预计中国聚氨酯工业在未来两年期间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年均增速将维持在10.00%左右的水平,预计到2015年我国对聚氨酯产品的年消费量将达到900.00-1,000.00万吨左右,实现工业产值将达2,700.00-3,000.00亿元,因此,我国聚氨酯产业的市场规模仍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3)聚氨酯行业发展趋势
全球聚氨酯工业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但地区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生命周期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如欧美的聚氨酯市场已基本成熟,未来市场增长可能趋缓,产业生命周期已步入成熟期。
而包括中国、东欧和中东及非洲地区的新兴市场则将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消费转移,成为未来全球聚氨酯消费量和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
从过去50年间聚氨酯的发展历程看,技术进步促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需求空间不断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已在逐步推广聚氨酯产品在高铁、地铁和城市交通和公路用减震防噪用弹性体、新能源用新型聚氨酯弹性体、新一代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和用于建筑节能的绿色聚氨酯泡沫等。
从长远来看,由于聚氨酯材料和传统材料相比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聚氨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其下游需求具有不断增长的可能。
虽然我国的聚氨酯工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普及程度不高,且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展望聚氨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将成为聚氨酯行业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一剂良方。
新原料的推出和新工艺的实施无疑将给聚氨酯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并使其应用领域大大拓宽。
三、行业风险特征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聚氨酯行业属于强周期性行业,其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变化较大程度依赖于宏观经济走势。
聚氨酯行业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中下游,终端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建筑、房地产、纺织、家电等周期性行业,因此,聚氨酯行业的下游需求增速与GDP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
由于2012年以来,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调结构”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0%,环比增长1.40%,同比和环比增速皆有所回落,显示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的镇痛。
由于聚氨酯行业的需求具有随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因此,若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聚氨酯行业以及相关企业将面临由此带来的经营和业绩下滑风险。
2、产业政策变动风险
国家出台的“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中对先进高分子材料明确提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70.00%,其中包括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等产品。
此外,在《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也提出,提高MDI、TDI等聚氨酯原材料的供应能力,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生产基地;发展聚脲弹性体、水性聚氨酯、泡沫稳定剂、发泡剂、阻燃剂等产品;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可生物降解原料生产聚氨酯产品。
虽然聚氨酯行业是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扶持的重点行业——新材料的细分领域之一,但若未来监管架构的变化或者相关产业政策的执行调整和取消都有可能对聚氨酯行业的竞争力、经营业绩和业务前景造成一定的影响。
3、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由于聚氨酯制品行业门槛不高,再加上近年企业进入数量和投资明显加大,导致行业竞争较为充分,产能比较分散,未来势必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压力,因此,行业内的企业容易形成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产品价格或将出现下行走势。
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且聚氨酯制品下游需求有所放缓的情况之下,行业内的竞争加剧可能增加聚氨酯制品企业的经营风险。
四、行业竞争状况
由于聚氨酯材料具有其他众多传统材料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该行业的市场空间和成长性有目共睹,因此,近年来吸引了数量庞大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导致聚氨酯制品行业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竞争亦日趋激烈。
聚氨酯弹性体(PU)根据生产工艺和性能可进一步划分为热塑型弹性体(TPU)、浇注型弹性体(CPU)和混炼型弹性体(MPU)。
总的来看,低端的聚氨酯弹性体行业进入门槛不高,竞争激烈,使低端的聚氨酯弹性体行业整体的品牌和产能集中度很低。
但高端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因其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技术和渠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