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秋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2020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5.运动与摩擦力
6.运动的小车
7.设计制作小车
(一)
8.设计制作小车
(二)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
⒈听听声音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了解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科学词汇:
音叉、音调、振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让学生学会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并能对声音的
高低、强弱给听到得声音进行分类。
科学方法:
观察比较、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核心价值观:
世界充满着不同的声音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
难点:
对声音的高低、强弱进行分类。
教学
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课件、大小不同的音叉、长短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音叉(大小各六组)
敲击不同音叉和铁钉时,一定要认真倾听。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一、游戏导入:
让学生做游戏(出示课件):
“猜猜我是谁”——说说你猜的根据是什么?
——揭露课题《听听声音》
游戏规则是:
第一、第二组向左转,第三、第四组向右转,然后请一个同学说“猜猜我是谁”,请另一组同学猜他是谁?
猜对了,我们用掌声鼓励他!
二、倾听周围的声音
(一)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
那些声音?
(二)倾听老师课件中的声音(摩托车启动声、门
铃声、公鸡叫声、飞机飞过的声音、小鸟叫声、鹅的叫声、风声、雨声、雷声海啸声等),让学生说出听到哪些声音?
是由哪些物体发出来的?
(三)把听到的声音分类:
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
的?
哪些声音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发出的?
(四)在自然界、在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外,你
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一)出示音叉,介绍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二)实验:
敲打音叉听声音,并记录你所听到的声
音。
1.用同样的力度敲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比较这
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其中一个音叉,比较这两种
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尝试用高、低、强、弱对这些声音进行归类、描述和记录。
(三)应用并实验:
使用大小不同的铁钉进行上面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小结:
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四、拓展
“猜猜我在哪里”,游戏规则:
第一、第二组向左转,第三、第四组向右转,然后请一个同学说“猜猜我在哪里”,请另一组同学猜出他的位置?
猜对了,我们用掌声鼓励他!
小结:
通过这个小游戏让我们知道了,声音不仅有
高、低、强、弱的不同,还有方向。
延伸:
声音还有什么秘密?
我们将继续探究它。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教案
课题
1.1听听声音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懂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且能够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能够分辨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学会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3、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4、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说一说他们的高低顺序。
教学重点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分辨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声音,了解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声音,并能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的音频资料、《闪烁的小星星》音乐等。
教学过程
旁注
导入新课
出示小诗
小河流水哗啦啦,风吹树叶响沙沙,
雨滴落下滴嗒嗒,鸟儿唱歌叽喳喳,
青蛙开心叫呱呱,娃娃拍手笑哈哈。
学生自由读一读,体会诗歌中的声音。
教师引导: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声音,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为什么各种声音都是不同的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来探究声音的奥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课题:
1听听声音
活动一:
听声音,说来源
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声音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的是动物的叫声,有的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有的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出的声音,下面请大家来听一听这些声音是什么声音?
教师相机播放一些声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听一听,并说一说这些声音是什么声音?
是谁发出来的?
活动二:
听声音,说声音
同学们,我们刚才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了这些声音的来源,那么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是一样的吗?
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
出示课本上描述声音的词汇:
高、低、强、弱、悦耳、刺耳
除了课本上的这些描述声音的词汇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描述声音的词汇呢?
粗、细、低沉、尖细、短促、悠长
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学习怎样描述声音?
下面就请大家描述一下你所听到的声音。
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声音,引导学生描述。
预设:
瀑布声——响亮,震耳欲聋,永不停息。
广场舞——节奏感强,很响亮。
女孩子说话的声音——婉转,清脆,像银铃一般。
下雨的声音:
小雨——沙沙,淅淅沥沥,滴答滴答。
大雨——哗啦啦,哗啦哗啦。
出示诗歌《秋的声音》节选
听听秋的声音,
轰隆轰隆,
是收割机割稻谷的声音。
叽叽喳喳
是小燕子和小麻雀告别的话语。
呼呼
送来阵阵扑鼻的桂花的香味。
哗哗
溪水弹起欢快的乐曲。
呱呱
青蛙唱起了优美的旋律。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大舞台,
好好去听听
秋的声音。
活动三:
忆声音,学知识
同学们,关于声音,你知道哪些知识?
又有哪些相关的问题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师引导:
同学们,有关声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的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活动四:
听音乐,辨声音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音乐。
教师相机播放《闪亮的小星星》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要求:
你能识别这段乐曲中的音符吗?
它们的高低顺序又是怎样的?
学生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通过欣赏音乐《闪亮的小星星》,我们识别了乐曲中的音符,并且说出了他们的高低顺序。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
这些声音有高低强弱等各方面的特点。
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后,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
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
咳嗽声
人的喉咙
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
云层的碰撞产生
响(强),低,比较刺耳
溪水声
溪水撞击物体
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
马蹄撞击地面
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
手指撞击门
比较响(比较刺耳)
笛子声
嘴巴吹,手指按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三、探索
活动一:
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
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汽车喇叭声——很响(强),比较刺耳
汽车轰鸣声——响亮、刺耳
车子刹车声——响亮、刺耳、尖锐
活动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狗叫声——汪汪,比较响
马蹄声——比较沉闷(低),节奏感强
知了叫——响亮、刺耳、令人烦躁
活动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球——咚咚咚
活动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敲门声——比较响、刺耳
闹铃声——很响、比较刺耳
鼓声——很响、比较沉
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研讨:
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四、拓展
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学生可以用手势来比划音乐的高低起伏。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
学习
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3.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5.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6.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呼呼的风声、潺潺的流水声、虫儿的鸣叫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产生的的奥秘!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如家里人说话的声音、电视机发出的声音、电话铃声、门窗打开的声音、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树上鸟儿的声音、菜市场的嘈杂声……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如通过喉咙发出的声音:
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歌声等;通过身体发出的声音:
肚子咕咕叫声、拍手声、跺脚声等。
以上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回顾周围的声音,先听家里的,再听外面传来的,外面自己发出的,通过自己器官发出的。
小组总结汇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橡皮筋发声实验。
1.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目的:
通过不同方式对橡皮筋发力,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材料:
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步骤:
(1)两只手分别捏住橡皮筋的两端,轻轻拉伸,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步骤:
(2)将橡皮筋放在桌面上轻轻按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将橡皮筋放在手中轻轻揉搓,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4)把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或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当我们轻轻拉伸、按压或揉搓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当我们把橡皮筋拔动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了声音,轻轻拉动橡皮筋,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
实验记录:
方式
能否发出声音
拉伸橡皮筋
否
按压橡皮筋
否
揉搓橡皮筋
否
弹拨橡皮筋
能
拉动橡皮筋
否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弹拨橡皮筋时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与橡皮筋的振动有关。
2.橡皮筋发声时看到的现象。
橡皮筋发声时,会上下或左右运动。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我们发现,当橡皮筋发出声音时,它在振动。
3.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的情况。
拨动橡皮筋,它会振动并发出声音,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4.总结。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探究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实验目的:
探究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实验材料:
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步骤:
(1)什么情况下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
①拨动、拍打、敲击都能使钢尺发出声音。
②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③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实验步骤:
(2)什么情况下这些物体不能发出声音。
①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②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③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3)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你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
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
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
我的想法
弹拨橡皮筋
橡皮筋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于物体的振动有关
拨动钢尺
钢尺上下振动
敲击鼓面
鼓面产生振动
敲击音叉
音叉剧烈振动
实验分析:
(1)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根据它们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2)由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些情况分析,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却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分析:
(3)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所以轻轻触摸会感觉到物体的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观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视频资料。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
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
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昆虫发声
1.摩擦发声。
蟋蟀的发音器由音铿和摩擦片组成。
振翅时,左翅叠在右翅上,音铿和摩擦片相互摩擦而发出声音。
蝗虫的发音器分别称为音铿和刮器,两者摩擦时,还引起前翅的振动发出“嚓嚓”的声音。
2.由口发声。
天蛾靠内唇发声,当咽及肌肉收缩形成气流从口内出入时,遇内唇受阻,会发出犹如人“吹哨”的声音。
3.翅振发声。
昆虫飞翔时翅的拍打,胸部骨片的振动以及左右翅互相拍击也能产生声音。
4.膜振发声。
昆虫的发音器构造分为大小两室。
大室内有褶膜与镜膜,小室位于体的内侧,内有鼓膜,当昆虫体内肌肉收缩,便振动鼓膜发声,加之镜膜的协助和共鸣室的反响,声音就分外响亮了,如蝉等。
5.碰击发声。
如灰蝶中有些种类的蛹,以它的前端敲打树叶、小枝条发声。
如叩头虫。
观看《动物的语言》视频资料。
思考、操作并汇报。
思考并回答。
猜测。
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同学们做完后,有各组记录员进行填写。
通过实验感受物体发声的共同特点,利于激发学生动脑思考求证方法。
通过橡皮筋发出声音,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这个活动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的声音方法放入猜测。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振动和物体发声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以及教师对课
堂教学效果的检测。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产生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通过感受声带发声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对振幅与声音的关系的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我们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力的作用不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根本原因,只有振动才能产生声音,这些物体停止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停止振动。
板书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
刚才的影片中有哪些声音?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1)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3)电话铃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6)树上鸟儿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9)歌声、肚子咕叫声、
(10)拍手声、跺脚声
提问: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学生看视频,说声音。
积极回答知道的声音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
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
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
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材料:
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方法:
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
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总结:
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通过科学实验:
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客观地从正反
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科学研讨
探索一: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
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探索二: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根据所学内容解释声音产生的实例。
猜测答案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