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920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它的起始年距今年(公元2018年)时间为()

A.5000年B.4088年C.2070年D.2014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学习的能力。

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学生要学会计算事件的多少周年,距今多少年。

此题给出了事件的时间:

夏朝从“公元前”2070年据今年公元2014年相差多少?

在这里学生必须明白,公元前的纪年方法在公元纪年法之前,它从大数向小数过渡,公元前一年就是公元前的最后一年,之后开始公元纪年方法,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开始往大数记。

所以公元2014年到公元1年有2014年,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1年有2070年,算夏朝距今的的时间需要2014+2070=4084年,故答案选择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2.“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题干中说,“秦朝的统治者认为周实行的将土地分给诸侯的做法最终导致了灭亡”,因此,秦朝废弃了周朝的这一制度,改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以加强周天子的统治。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西周的分封制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A.尊王攘夷B.百家争鸣C.实行分封制D.商鞅变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秦国的发展史。

此题的关键是描写了事件的影响:

使秦国由弱变强。

提醒学生要注意这里说的是秦国,不是秦朝。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结合答案,学生就能想到: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4.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A.牧野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D.城濮之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这一战争被称为长平之战,B符合题意;A项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的战争,C项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的战争,D项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战争,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5.《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

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B.春秋争霸C.楚汉之争D.战国兼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B符合题意;牧野之战与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关,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战争,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6.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闻名世界的灌溉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白渠D.京杭大运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闻名世界的灌溉工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李冰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成都平原”“灌溉工程”,结合课本关于四个选项的水利工程的特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灵渠和白渠和京杭大运河都不符合题干的地点,只有都江堰是四川地区的主要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7.2014年是农历马年,仰天长啸的骏马寓意美好。

下面关于“马”字的几种书体,在秦朝时一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那一种()

A.甲骨文B.大篆C.小篆D.楷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的相关知识点。

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朝统一文字

8.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影响至今的行政管理制度是()

A.分封制B.世袭制C.郡县制D.皇帝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秦朝的郡县制。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此后历朝历代沿用该制度至今,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9.“楚汉战争”指的是()

A.陈胜、吴广反秦的战争B.楚国和汉朝之间的战争

C.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D.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入咸阳后,废除秦朝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而项羽随后进入咸阳,大肆杀掠,火烧秦宫,烟焰三月不息。

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所以答案选D。

10.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意见()

①有利干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②④符合题意;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读书人兴起了研习儒家学说的风气,任用精通儒学的人为官,①③说法错误。

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昭君出塞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答案】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2.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凿空”西域,为汉代开启丝绸之路的使者是()

A.卫青B.张骞C.王昭君D.班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汉武帝时曾经两次派张寨出使西域,是汉朝与西域的往来日趋频繁。

因为张寨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商道,商人开始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

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3.《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鞍变法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记》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而选项①商汤灭夏、②齐桓公称霸、③商鞅变法都在这段时间之内,只有④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不在这段时间之内。

故选C项。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14.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

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盐铁官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经济措施。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统一货币,秦始皇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统一货币,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统一货币

1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的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往,故选D。

16.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书籍是()

A.《齐民要术》B.《缀术》C.《水经注》D.《伤寒杂病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书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了一部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书籍。

A项是综合性农学著作;B项是一部算经,C项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ABC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7.下列史实中,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贤纳士②实行屯田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招贤纳士,实行屯田,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①②③符合曹操的作为,④自立为帝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18.汉朝时,一使臣出使大秦,他从长安出发西行,先后要经过的是()

①今新疆境内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大秦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到达大秦,所以答案选B。

19.人们常用“孔方兄”一词来形容“钱”,此种说法最早产生于()

A.东汉时期B.三国时期C.西晋时一期D.东晋时期

【答案】C

.....................

20.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赤壁之战曹操败北B.丕巫定都洛阳

C.刘备在成都称帝D.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从公元220年开始,我国历史先后建立魏、蜀、吴三个政权,222年孙权称帝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故选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1.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加强B.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挡内地的进攻

C.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D.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以来,各民族之间热敏相互往来,联系日益密切,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汉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了很多少数民族,出现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现象,ABD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22.“草木皆兵”这一典故来源于()

A.城濮之战B.淝水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淝水之战。

可以用排除法解决。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的战役;故可排除ABD。

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是前秦政权想南下消灭东晋时发生的一次战役。

结果东晋打败了前秦,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23.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B.匈奴、鲜卑、羯、氐、吐蕃

C.匈奴、鲜卑、羯、氐、羌D.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五胡内迁。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

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他们同汉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逐渐融合在一起。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24.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有关的是()

A.王羲之的字B.顾恺之的画C.青铜器D.石窟艺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其中著名的两大石窟。

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集雕塑和绘画特点于一身,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所以答案选D。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但在战争中逐渐促使了各民族走向融合。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使北方民族出现大融合的高潮。

同时江南地区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为南北经济趋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政权分立,但在分裂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逐步走向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1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共3个题.共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年),惟二人还”。

材料二《汉书・张骞传》载:

“然骞凿空(开通道路),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三《博物志》记载:

“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张骞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经历就是财富”,你认为张骞此行是否值得?

为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张骞“凿空”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

他的哪些精神和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张骞通西域后有哪些物品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人内地。

【答案】

(1)目的:

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对张骞此行的看法;值得;原因:

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传播了汉朝的声威。

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2)可能遇到的困难:

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还要经过匈奴控制地区,可能被押,生死难料。

精神品质:

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个人素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直面困境,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等。

(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3)传人物品:

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

(答出三个以上满分)

【解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我认为张骞此行是值得的,因为此行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传播了汉朝的声威,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凿空”西域遇到的困难有:

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还要经过匈奴控制地区,可能被押,生死难料等;张骞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个人素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直面困境,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材料三“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人内地。

2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藉……无积聚而多贫。

一一《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稽(ren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据《北史》记载:

“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四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拔

步六孤

拔拔

长孙

贺兰

达奚

独孤

(1)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一料二,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4)材料三中魏主是谁?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魏主为促进民族融合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答案】

(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或“从人烟稀少,不富裕到人口增加、经济发展”。

(能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2)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勤劳;政府的重视。

(答出三点满分)

(3)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政府大力扶持等等。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北魏孝文帝。

改革措施:

讲汉语、改汉姓。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藉……无积聚而多贫”和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稽(ren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信息可知,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是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勤劳;政府的重视等因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国家应该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多引进人才;加强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政府要大力扶持,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根据材料三中“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孝文帝继位之后,进行了汉化的改革,例如讲汉语、改汉姓等政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分析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同时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28.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涅、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三国志吴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此战役的结果及影响如何?

试评述他们胜败的原因。

(3)材料三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

(4)材料四所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案】

(1)统一中国

(2)赤壁之战结果:

曹操败,孙刘联军胜。

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原因:

曹操:

骄傲轻敌,曹军多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孙刘联军:

将帅同心,指挥正确,战术灵活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魏国、蜀国、吴国。

(4)孙权派卫温出使夷洲。

台湾。

【解析】试题分析:

(1)本小题考查的是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他“狭天子以令诸侯”,势力由小变大。

200年,他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后又陆续消灭了北方其他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已近暮年的他准备南下,进攻南方的割据军阀,想完成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被南方的两大军阀打败,最后没能实现统一南北的愿望。

(2)本小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

208年,南下的曹操遭到了孙权和刘备的对抗,双方在赤壁展开大战。

从实力上看,曹军远强与孙刘联军,但曹军虽人数众多,兵士多为北方人士,水土不服且不善于南方的水战,将帅有骄傲轻敌思想,作为主帅的曹操接连中了对手的计谋;反之,孙刘联军虽实力较弱,但将帅同心,保家卫境决心巨大,联军同仇敌忾,文有能臣,武有强将,指挥得当,灵活使用计策等,最终孙刘联军以弱胜强,用火攻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3)本小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即图中A处位置,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刘备死后,托孤给诸葛亮,由诸葛亮治理蜀国,经过几年的能力,使得四川地区和西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治理,即图中B处位置;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位于图中的C处,统治范围是图中的阴影部分,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本小题考查的是吴国与台湾的联系。

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十分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

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地区。

吴国的丹阳太守根据将士的见闻,写成了《临海水土志》,介绍台湾的地理、风俗、民情等。

卫温此行,大大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