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8226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7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科技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辽宁科技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辽宁科技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辽宁科技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辽宁科技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科技大学.docx

《辽宁科技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科技大学.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科技大学.docx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学院名称: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

软件工程专升本

 

辽宁科技大学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制表

 

学院概况

辽宁科技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现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点,硕士生导师20人。

在2018年国家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中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被评为C+。

2009年开始实施“3+1”教学模式,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院学生就业率及最高就业薪水均常年居于全校领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迅猛的提高,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来之即用的急需人才,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充分发挥了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职能,同时也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号召高度契合。

学院多次获得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拥有一批学历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拥有长江学者1人,省优秀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层次人才1人,省百人层次人才2人。

学院在承担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和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任务的同时,先后与沈阳华信、大连中软等软件企业合作,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创建教学实践基地,注重项目开发实践和软件项目管理。

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三门课程荣获辽宁省精品课,计算机实验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路由交换技术》教材荣获“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被评为辽宁省高校精品教材,出版《软件工程概论》特色教材,“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校企联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本科教学评估中我院网络工程专业获得排名第三的好成绩,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

学院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不但有较突出的计算机基础研究成果,而且善于把计算机科研成果从理论推向应用。

多年来,学院承担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技术计划信息领域资助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项目多项;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鞍山市科技成果奖、辽宁省优秀软件奖等奖项,具有多项国家专利;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提高,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并与多所著名大学建立友好关系。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际国内赛事,我院学生获得多项大奖。

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面锐意改革,将人才培养与软件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高质量、应用型软件人才,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辽宁乃至我国软件产业的腾飞做出贡献。

软件工程专升本专业

 

x208002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英文名称:

Probability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

课程编码:

x2080021

学时数:

48

其中实践学时数:

0课外学时数:

0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

工科各类专业

一、课程简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工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密切、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是许多新发展的前沿学科(如控制论、信息论、可靠性理论、人工智能等)的基础,也是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要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了解随机数学的基础研究技能。

另外,通过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试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来研究随机现象,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性做出合理的估计与判断。

同时通过严密的科学思维和概率统计方法的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

1-1掌握软件工程专业必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且能将其应用于表述软件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2:

培养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运用数学、自然科学方法制定分析模型;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随机事件与概率

1、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了解事件频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

3、了解概率的古典定义,会计算简单的古典概率。

4、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5、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及概率加法定理。

6、了解条件概率概念,概率的乘法定理,了解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并学会运算。

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念。

重点:

条件概率、乘法定理、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

难点:

古典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律的概念和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会利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3、掌握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了解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

4、会求解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重点:

分布律的性质、概率密度的性质、分布函数的性质,会利用它们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难点:

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联合分布律,理解联合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并会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3、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

4、会求解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函数(和、最大值、最小值)的分布。

重点:

边缘分布、独立性。

难点:

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极限定理

1、理解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

2、会计算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3、掌握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4、了解矩、相关系数的概念及其性质与计算。

重点:

数学期望与方差的计算。

难点:

相关系数的计算。

(五)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切比雪夫定理和伯努利定理。

2、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

重点:

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六)统计量及其分布

1、理解总体、个体、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

2、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的计算。

3、了解2分布、t分布与F分布的定义,并会查表计算。

4、了解正态总体的某些常用统计量的分布。

重点和难点:

2分布、t分布与F分布的定义,及查表计算;正态总体常用统计量的分布。

(七)参数估计

1、理解点估计的概念,掌握矩估计法(一阶、二阶)与极大似然估计法。

2、了解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3、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了解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与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重点:

矩估计法(一阶、二阶)与极大似然估计法;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难点:

极大似然估计法。

(八)假设检验

1、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

2、掌握单个和了解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

3、了解非参数假设检验。

重点:

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

难点:

非参数假设检验。

四、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序号

主要内容

主要教学

方式

学时

分配

辅导答疑

比例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讲授+练习

8

2∶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讲授+练习

8

2∶1

多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

讲授+练习

6

2∶1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讲授+练习

6

2∶1

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讲授+练习

2

2∶1

统计量及其分布

讲授+练习

2

2∶1

参数估计

讲授+练习

8

2∶1

假设检验

讲授+练习

6

2∶1

机动

讲授+练习

2

2∶1

五、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

1、严格按大纲的要求及教学计划授课

2、加强集体备课及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必做作业,加强辅导答疑

4、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姜本源、屠良平、张金海、宋介珠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9.

参考书: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四版),沈恒范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范大茵、陈永华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的形式。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总成绩。

评价项目

评价环节

课程目标

平时成绩

(30分)

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

课程目标1:

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

课程考试

(70分)

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其中:

(1)计算题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算能力的提升情况。

(2)综合题检验学生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

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

课程目标2:

培养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纲撰写人:

刘昊

大纲审阅人:

姜本源

负责人:

屠良平

x2050621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软件工程

英文名称:

Software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x2050621

学时数:

48

其其中实验(实训)学时数:

8课外学时数:

0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

软件工程

一、课程简介

软件工程是研究软件开发与软件管理的一门工程学科,课程旨在以软件生命周期和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线,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础原理、主要开发过程、方法与工具等主要内容。

使学生了解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及项目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和规范,掌握软件分析方法、设计方法、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方法及质量保证方法等,对项目进行计划、开发和进度管理,正确合理地表达软件项目的解决方案,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介绍软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软件工程建模技术

1-3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且能将其应用于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课程目标2:

介绍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合理地表达软件系统的解决方案

2-3能正确表达一个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证实方案的合理性;

课程目标3:

学习软件生命周期相关内容,了解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掌握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及过程与管理方法和技术

3-1掌握软件生命周期要素,了解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模型,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课程目标4:

学习软件项目管理技术,对软件项目进行度量与估算,确保项目进度

11-1能够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与经济决策方法管理项目计划和预算及确保工作进度;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1、软件工程概述

掌握软件的概念和了解软件危机产生及表现;了解软件工程产生的背景,理解软件工程的定义、目标;了解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软件工程环境及软件工程管理;

重点:

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的概念。

难点:

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2、软件过程

掌握生存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生成周期的目的;掌握5种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快速原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RUP模型。

重点:

生存周期概念,5种模型的活动流程,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步骤。

难点:

软件开发方法学中的演进、往复、叠代、风险控制、阶段评审等思想,问题定义与可行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3、软件计划

掌握软件计划时期的任务:

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计划。

了解问题定义的目的,任务。

理解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掌握三个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法律可行性)。

重点:

可行性研究的三个方面。

难点:

理解如何从三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

4、软件需求基础

掌握需求分析概述部分:

需求分析的必要性,步骤,原则,理解需求管理的内容及工具;掌握需求分析的任务。

重点:

需求分析的任务。

难点:

贯穿需求分析过程是遵循分层、抽象、分解的思想原则

5、软件设计基础

掌握软件设计的任务:

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理解软件总体设计模块化思想,模块划分原则:

信息隐藏、高内聚和低耦合。

掌握详细设计算法表达方法:

程序流程图、判定表和判定树。

重点:

软件设计的思想,绘制判定表和判定树。

难点:

软件设计的逐步求精的思想,模块划分原则。

6、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理解面向结构分析建模技术,掌握结构化分析方法:

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加工说明PSPEC,实体关系图;了解结构化总体设计中的结构(SC)图。

理解结构化详细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重点:

分层DFD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过程设计所遵循的重要规则,过程的逻辑描述。

难点:

贯穿结构化分析过程的思想原则,模块化高内聚于松耦合、抽象与求。

精的辩证统一,详细设计与总体设计的关系,内容和表达上的区别。

7、面向对象与UML

理解面向对象方法概念,面向对象开发的优点,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UML建模方法和工具。

掌握UML的10种模型图的意义和建模方法。

重点:

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UML建模方法。

难点:

面向对象方法的理解,Rose建模工具的使用。

8、面向对象分析

掌握面向对象分析的任务,理解面向对象分析模型:

建立业务模型与概念模型,掌握面向对象分析建模的方法:

行为模型和关系模型。

重点:

行为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建立。

难点:

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类的识别与确定。

9、面向对象设计

掌握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和系统元素设计,理解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到设计模型的转换。

重点:

面向对象设计任务,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到设计模型的转换。

难点:

系统架构设计和系统元素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10、编码与测试

了解编码语言与编码工具,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掌握白盒测试技术,黑盒测试技术;掌握软件测试过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重点:

白盒测试与黑盒的具体测试方法。

难点:

理解测试是发现错误,不是证明程序无错的。

11、软件维护

掌握软件维护的概念、软件维护的分类、软件维护的实施;了解:

软件的变更与版本控制(配置管理)。

重点:

软件维护流程与管理。

难点:

理解配置管理的作用。

12、软件项目管理

掌握软件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软件度量与估算的方法,学习软件开发进度计划。

重点:

软件项目管理过程

难点:

软件度量与估算

四、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序号

主要内容

主要教

学方式

学时

分配

辅导答

疑比例

1

软件工程概述

讲授

2

2:

1

2

软件过程

讲授

4

2:

1

3

软件计划

讲授

2

2:

1

4

软件需求基础

讲授

2

2:

1

5

实验一需求获取与描述

实验

2

2:

1

6

软件设计基础

讲授

4

2:

1

7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

讲授

4

2:

1

8

面向对象与UML

讲授

6

2:

1

9

面向对象分析

讲授

4

2:

1

10

实验二问题域分析与建模

实验

2

2:

1

11

面向对象设计

讲授

4

2:

1

12

实验三建立系统结构模型

实验

2

2:

1

13

实验四建立系统动态模型

实验

2

2:

1

14

编码与测试

讲授

2

2:

1

15

软件维护

讲授

2

2:

1

16

软件项目管理

讲授

4

1:

1

五、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

(一)实验环节

学生按照分组形式选定系统题目。

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OOA→OOD),以Rose或Visio为建模工具,用UML建模语言。

1.需求获取与描述(2学时)

要求:

根据本组所选系统题目进行系统需求获取与描述,包括系统用户需求、功能性需求和系统性能。

2.问题域分析与建模(2学时)

要求:

根据所选题目进行问题域分析,并建立系统用例模型。

3.建立系统结构模型(2学时)

要求:

建立系统类模型。

4.建立系统动态模型(2学时)

要求:

建立系统状态图、顺序图和协作图,使用Rose的正向工程生成代码框架。

将四次实验内容形成完整文档。

(二)课外

软件工程课内容多,知识面宽厚,完全依靠课内有限的学时难以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课后的学习。

除了要参阅一些参考教材以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增加对软件工程过程、方法和工具的理解。

结合个人感兴趣的虚拟或实际的软件项目,学习和熟练掌握软件建模工具的使用。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在开设了数据库原理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毕业设计必须应用的主体知识。

加深对软件工程的掌握,是个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解的升华,也把个人职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软件工程基础与实践教程》,沈文轩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9.

2、《软件工程导论(第五版)》,张海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3、《软件工程》,钱乐秋、赵文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4、《实用软件工程》,周丽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评价项目

评价环节

课程目标

期末考试(70%)

基础知识:

考察软件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的特性、模块独立性特征、UML模型。

课程目标1:

介绍软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软件工程建模技术

建模设计:

根据需求陈述,建立面向对象的用例模型、类对象模型、行为模型。

给出数据流图,根据数据流图阐述系统的处理过程。

根据程序逻辑,给出基本路径测试方法;根据具体的逻辑,给出详细设计的判定表和判定树。

课程目标2:

介绍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合理地表达软件系统的解决方案

分析管理:

根据软件项目的功能,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对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进行分析和管理。

课程目标4:

学习软件项目管理技术,对软件项目进行度量与估算,确保项目进度

综合理解:

对软件生命周期、面向对象方法及软件开发过程进行全面理解,阐述其过程及运用的方法、模型、技术。

课程目标3:

学习软件生命周期相关内容,了解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掌握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及过程与管理方法和技术

平时成绩(20%)

利用上课及实验时间抽查学生,对学生提问1或2轮次。

考察学生对软件生命周期、开发过程及各阶段主要工作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程目标3:

学习软件生命周期相关内容,了解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掌握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及过程与管理方法和技术

实验成绩(10%)

本课程共计4个实验,在实验课内完成并上交,内容为实验指导书指定内容,每次实验满分2.5分。

课程目标2:

介绍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合理地表达软件系统的解决方案

 

大纲撰写人:

李林林

大纲审阅人:

艾青

负责人:

赵骥

x2160252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Java程序设计

英文名称:

JavaProgramming

课程编号:

x2160252

学时数:

64

其中实验(实训)学时数:

20课外学时数:

0

学分数:

4.0

适用专业:

软件工程(专升本)

一、课程简介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专升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课程内容包括Java基本数据类型与数组、运算符表达式和语句、类与对象、子类与继承、接口与多态、常用实用类、文件与输入输出流、组件与事件处理、多线程等。

通过《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掌握使用Java语言设计程序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包括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抽象类以及接口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具备熟练使用Java语言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熟练编写顺序、选择、循环三种结构的程序;掌握Java语言中对封装、继承和多态的体现;掌握Java语言中常用的实用类。

1-2掌握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能选择恰当的模型用于表述复杂软件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2:

掌握Java语言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2-2运用软件工程方法描述问题;

课程目标3:

能够熟练掌握Eclipse环境下开发Java程序的步骤,运用Java语言解决复杂问题。

5-2掌握获取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Java语言概述

1、了解Java语言的发展、特点、应用领域和程序开发过程;

2、理解Java开发和执行环境;

3、掌握Java开发和执行环境的安装、配置,简单程序的调试过程。

难点:

Java开发环境的配置。

重点:

程序的调试过程。

(二)Java程序设计基础

1、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基本特征;

2、掌握Java的标识符、关键字、常量、变量、数据类型、变量的作用域、表达式、运算符及其运算优先级。

3、熟练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程序结构。

难点:

运算符的优先级和结合性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强制类型转换。

重点:

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及语句结构。

(三)类与对象

1、理解

(1)类成员和实例成员的特征、区别及适用场合;

(2)访问权限的控制机制。

2、掌握

(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2)方法重载的意义及实现;

(3)访问控制符的使用;

(4)基本数据类型的类封装。

3、熟练掌握

(1)类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实现;

(2)构造方法的概念和实现;

(3)对象的创建和引用;

(4)属性封装的方法及实现。

难点:

类的设计方法、访问权限的控制机制、静态成员的使用。

重点: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语法定义,包括:

对象、类。

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四)继承与多态

1、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