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 2.docx
《对外汉语教学法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法 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法2
第一讲导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迅猛;外国人学习汉语人数激增;汉语考试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实施;
发展小史:
(一)萌芽: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肇始于1950年7月。
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33人。
1952年暑期,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到北京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二)稳步发展:
(三)挫折:
1966年夏,“文革”爆发,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遭受严重挫折。
(四)恢复(五)飞速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界说
定义一: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总目标、总任务
使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汉语。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基本原则:
知识与能力并学,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语言结构、功能和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创设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精讲与多练相结合,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注意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综合教学的原则;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与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对比分析,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的原则;注重直观性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刘珣)
★方法与五个WH及一个H
Who:
学习者和教师;What:
教学内容;When:
学习时机;Where:
学习环境与地域;Why:
学习动机;How:
学习方法
教学大纲: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三部分构成:
说明部分:
阐明某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部分:
按课、章等规定教学内容及其定量分级、主要教学环节等。
附录部分:
各种教学资料及附表。
★按语言要素及其他因素制定的大纲:
语法大纲、句型大纲、词汇大纲、情景大纲、功能大纲、意念大纲等。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在语言教学系统中位置
系统的构成要素:
语言系统(汉语)、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目标。
位置:
基于语言系统(教材、语言现象),依据教学大纲,通过教学过程,凭借教学形式、采取教学方法、遵循落实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目标。
定义二: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所实行的具体教学措施。
教学类型、课程、课型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同。
1教学类型与教学对象
(1)普通教育、预备教育、专业教育、特殊目的教育
(2)长期班、短期班
(3)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2.各种学习目的:
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临时目的
三、对外汉语教学法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法同语言学的关系
(1)语言教学法是语言学的分支:
属于应用语言学
(2)各种语言教学法都有语言学理论的依托
对外汉语教学法同语言学的关系
(1)对外汉语教学法是汉语语言学的分支:
属于汉语应用语言学
(2)对外汉语教学法也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同时要适合汉语的特性
(二)同心理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法要适合学习对象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包括:
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对外汉语教学法同样要适合学习对象的个性心理
语言教学法和对外汉语教学法都要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托
(三)同教育学的关系(略)
四、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50-60年代)
特点:
明显的语言学倾向。
(二)改进阶段(60-70年代初)
特点:
提出实践性原则。
(三)探索时期(70-80年代)
特点:
对实践性原则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改革阶段(80-90年代初)
特点:
贯彻结构、情境和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五)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以来)
特点:
多法并举。
第二章语言教学法流派——翻译法和直接法
第一节国外语言教学法基本流派
(一)两个概念
语言教学法。
本章和下两章介绍的语言教学法,实际上国外的语言教学法,具体指外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使用的方法,所以又叫外语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
在中国语言教学法学界一般不做这样严格的区分,都统称语言教学法,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叫做对外汉语教学法。
(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类型
1.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分:
认知派:
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
经验派:
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
人本派:
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
功能派:
功能法、交际法
2.按照教学目标分:
听说实践为主:
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
分析理解为主:
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
(三)国外语言教学法的特色
1.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2.有很强的功能性。
如直接法、听说法: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功能法:
利用目的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3.有发展的连续性。
新产生的教学法都是在前面的教学法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
(四)创造性地借鉴国外语言教学法
第二节翻译法
用学习者母语教授外语的方法系统,有时就是指语法翻译法。
一、翻译法的内部分类
古典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
近代翻译法:
近代翻译法(译读法)
二、语法翻译法
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经过十七十八世纪萌芽发展,十九世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代表人物和理论基础
代表人物:
德国语言学家HeinrichOllendorff.
理论基础:
机械语言学理论
(二)教学原则
语法是外语教学的核心
(三)特点
1教学的核心:
以语法教学为中心(规则与不规则并重)
2教学材料的选择:
以突出语法点为准
3教学语言:
学习者的母语
4训练形式:
文本阅读和书面翻译
(四)教学过程
大致过程:
教发音和书写→语法教学环节→课文教学环节→指导阅读原文。
语法课教学步骤与方法
步骤:
先词法,后句法
方法:
演绎法,母语和目的语对译法
课文教学步骤(含方法)
用母语介绍课文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朗读课文→对译(巩固课文)
(五)优缺点
优点:
是科学的外语教学法的基础;照顾成年人学习语言的思维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书面翻译和文本阅读的能力。
缺点:
过分强调语法学习;过分依赖母语;过分注重书面翻译,不重视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三、词汇翻译法
1代表人物:
Jacotot(法国英语教师);JamesHamilton(英国教育家)
2要点
反对孤立地学习抽象语法,通过课文的阅读和翻译来学习词汇和语法;课文是核心;母语是教授外语的基础;翻译是讲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主张逐词直译,还主张标准翻译。
三、翻译比较法
1代表人物:
K.Mager(德国外语教学法专家)
2要点:
主张进行母语和外语系统的对比;重视语法讲授的连贯性和辞源知识的讲解;重视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的重要作用;主张语言知识必须与语言熟巧相结合。
;提出外语教学中词汇、语法、课文相结合的原则。
四、近代翻译法
20世纪中期,翻译法发展成为近代翻译法,又称为“译读法”。
1教学原则
语音、语法、词汇相结合的原则;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的指导下读译课文;依靠母语,把翻译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2教学过程
(1)译述大意。
(2)讲解语言材料:
a.教师讲解生词、短语、惯用法、句式,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
b.重读课文(分析性阅读)。
c.逐词、逐句翻译。
(3)切合原意的翻译。
(4)直接阅读和直接理解外语课文。
(对母语先利用后排斥)
第三节直接法(Directmethod)
直接法是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
1901年法国教育部的一个文件中第一次直接提出“直接法”这个术语。
一、直接法概说
(一)直接法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语法翻译法不能适应外语教学的新要求。
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各国出现了掌握外国语言的强烈需求。
不仅各国之间要掌握彼此的语言,宗主国要掌握殖民地国家的语言,殖民国家也需要向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教授自己的语言。
(二)直接法的理论背景
德国语言学家贝力子等的语言学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关于语言心理的理论:
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因此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有感觉的成分,而最强有力的感觉又是由音响表象所引起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学理论:
教育要适应自然;实例先于规则。
(三)直接法的影响:
德、法、帝俄等国家曾用行政命令办法推行;日本战前曾专门研究直接法;苏联十月革命后推行直接法;至今一些国家仍把它作为法定的教学法.
二、直接法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代表人物
国籍
理论
M.Berlitz
德国
按幼儿学语的过程和方法教授外语
强调“自然法”。
O.Jespersen
丹麦
与直接法理论原则同
注重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培养
H.E.Pamer
英国
提出完整严密的口授法练习体系
提出外语教学法九条基本原则
M.West
英国
提出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的新方法
编写了大量的教材
C.E.Eckersley
英国
主张少而精的语法教学
主张少用母语和翻译的教学手段
三、直接法吸收的语言学理论
任何两种语言不存在单一的对应关系;语音和语义直接联系;语言是一种熟巧、技艺或习惯;句子是言语交际的最小的使用单位;口语先于文字而产生;口头语言是有声语言.
四、直接法的教学原则
直接联系原则;以口语为基础原则;以模仿为主原则;句本位原则;归纳途径教语法原则;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原则.
五、直接法的教学方法及过程
方法:
动作演示、问答法、句中教词、直接纠错(根据教材18页概括)
过程:
教师配合词句做动作→教师领读词句并正音→学生动作说话配合操练→学生朗读课本→学生抄写句子.
六、怎样评价直接法
优点:
直接法提倡的“言语—语言—言语”学习途径优于翻译法提倡的“语言—言语—语言”学习途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口语的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与言语能力的培养。
缺点:
未能充分认识到成人学习外语的思维特点;只适用于学习外语的入门阶段和基础阶段.
第三章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
第一节听说法
听说法是强调听说第一,强调对话和操练,反对使用母语,重视培养语言习惯而学成外语的外语教学方法。
一、产生背景
此法产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国。
二战期间,美国对军事人员进行语言培训时,用的是以教听说为目的的速成式教学方法。
20世纪40年代,美国急需外语人才,翻译教学法不能适应快速培养各种外语人才的需要。
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提出:
把战时的外语教学方法更加系统、完善地应用到和平时期的外语教学。
所以这个教学法是一种“军用转民用”的教学法。
二、听说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CCFries和R.Lado.
三、听说法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上的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上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论基础:
模仿理论(以上理论中,后两者联系紧密)
四、听说法的基本原则:
听说领先;反复实践,形成习惯;以句型为中心;排斥或限制母语;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五、听说法的教学过程
六、对听说法的评价
第二节视听法
视听法是强调视听结合,重视情景作用的外语教学方法。
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代表人物是G.Gougenhein和P.Guberina。
这个方法吸收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优点,采取电化教学手段,给学习者全方位的感觉刺激,使学习者把语言和具体情景直接联系起来,教学效果良好。
几十年来,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视听法原理
二、视听法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
感觉知觉理论教育学:
模仿理论
三、视听法的基本原则(参考教材)
培养听、说、读、写的言语习惯;语言和情景相结合;排除母语和文字的中介;训练中有控制地使用词汇和语法结构.
四、视听法教学过程
过程(步骤)
目的
教学活动
1感知
根据声像材料,感知课文大意
第一次播放;学生看、听、记
第二次播放;学生看、听、重复
2理解
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次播放;教师讲解,通过问答了解反馈
第四次播放;逐个画面进行问答式教学,各种问答练习
3练习
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准备的对话说话的能力
第五次播放;学生看、听、记忆;准确模仿;分小组利用控制的情景对话或表演
4活用
培养活用语言的能力
利用声像自由说话;播放新的声像材料,进行各种教学活动:
自由说话;教学问答;解释;补白;评论;讨论;扮演角色;独白;选取日常情景练习
五、视听法的优缺点
优点;声像结合,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器官,直观性强,利于理解和记忆;语言情景真切,学习实效性强;教材建设卓有成效。
缺点:
对总结语言规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读写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通过感觉获取语言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
语言理解和应用的精确度、理解词汇和结构的正确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节自觉对比法和自觉实践法
一、自觉对比法
自觉对比法是在同母语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最终达到熟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与直接法对立,是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前苏联。
教育理论:
重德育的培养;知识-技能-熟巧三段论
语言学理论:
重视语言的三要素,三要素是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心理学理论:
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学说。
基本原则:
用母语讲解外语;实践要有理论指导;理解的模仿;文字为基础,四会并重;以典范的文学语言作为学习的材料。
优缺点
优点:
提倡外语学习是自觉到不自觉地过程,有积极意义;在普通教育和德育教育、实用教育的关系,母语和外语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有系统研究。
缺点:
夸大外语政治课的作用;重视外语的知识、理论,忽视外语的工具作用。
二、自觉实践法
自觉实践法是继承直接法,兼取自觉对比法之长的一种综合教学法。
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于前苏联。
针对自觉对比法导致外语口语能力低下的情况而提出。
别利耶夫的心理语言学理论:
掌握外语的过程是用外语思维的过程;自觉地掌握外语才叫真正掌握;掌握了外语就具有了自动化的熟巧。
昂季耶夫的心理语言学理论“言语活动论”:
外语教学要紧密结合交际,以交际为重要手段。
众多的教学原则:
(1)吸取、改造自觉对比法而来的:
考虑母语的原则;自觉性原则;综合教学与方面教学相结合原则。
(2)吸取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而来的:
交际性原则;功能-情景教材原则;直观性原则。
(3)继承直接法而来的:
口语领先原则;句法基础上学习词汇和形态原则。
评价:
兼收并蓄,融众家之长,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实用性较强,语言教学界对该法是比较肯定的。
第四章认知法和功能法
第一节认知法
一、认知法的概念
认知(Cognition)认知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认知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地认识事物或获取知识的行为或能力。
认知法:
认知法是按照认知规律,使学习者发挥智力潜能,努力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则,创造性地活用语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法。
二、认知法的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竞争加剧,需要高级的外语人才。
“军用转民用”的听说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J.B.Carroll)教授1964年在《语法翻译法的现代形式》(ModernVersionofTranslationMethod)一文中首先提出认知法。
认知法与听说法对立,为语法翻译法正名,是语法翻译法的现代版,故被称为“改进了的现代语法翻译法”。
三、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
美国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理论。
心理学理论基础:
瑞士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教育学理论基础:
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四、认知法的教学原则
认知法探讨的是:
中学生以上的成年人在本国学习外语的过程和规律。
认知法的教学目的是:
培养学生实际而全面地运用外语的能力——目的语国家人民一样的语言能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自学
(二)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操练。
(三)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四)利用母语
(五)对错误进行分析和疏导
(六)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手段,进行情景化、交际化教学
五、认知法的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
理解语言
理解外语材料中语言规则的意义、构成和用法。
教学中要贯彻以旧引新的思想。
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则,要求以操练的形式进行;二是简明扼要的讲解。
操练与讲解的比例是4∶1。
此阶段母语使用较多。
(二)第二阶段:
培养语言能力
培养语言能力主要靠各种形式的练习实现。
练习的类型有两大类,一是检查性的练习,二是训练性练习。
检查性练习:
识别性练习;动作反应练习;挑选图片练习;定义练习;多项选择练习;是非练习。
训练性练习:
组句、连句、合成句子、改装句子、扩展句子、造句、背诵、翻译、问答、看图说话、描绘情景、转述课文、默写、记述课文等。
(三)第三阶段:
运用语言
此阶段培养学生的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
练习形式有:
多种形式的交谈;话题讨论或座谈;连贯的对话;多种形式的叙述;即席发言或专题发言;各种形式的记述;作文;在外语游戏或演剧中扮演角色;翻译。
此阶段要多用外语,让外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基本不使用母语。
六、对认知法的评价
优点:
1.认知法虽然与翻译法基本相同,但它克服了翻译法的极端化、片面化的弊病,吸收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使外语教学更加科学化。
2.认知法受心理学上认知学习理论的影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外语教学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不足:
认知法多用于教本国人学习外语,用于外国人学习外语的不多,认知法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尚需进一步充实。
听说法
认知法
语言是一套习惯
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
反复操练、背诵、模仿、记忆
理解语言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操练
从声音到文字的学习语言的自然顺序
声音文字同时学习,听说读写同时训练
排斥母语
必要时利用母语
依靠类推进行学习
依靠分析进行学习
第二节功能法(Functionalapproach)
一、功能法的概念
定义:
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体系。
功能:
指语言功能,语言功能是指语言做事的功效。
在语言教学中,语言功能常常被归纳为一些语言行为类别:
询问、邀请、介绍、请求、道歉、抱怨、建议、称赞等等。
意念:
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意思、概念等。
功能和意念有时是统一的。
所以功能法又称为功能-意念法。
二、功能法的产生
功能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
功能法产生的主要推动力源于欧共体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急切需求。
各成员国都需要同时懂几个其他国家语言的外语人才。
他们必须具有很强的外语交际能力。
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各国通行的外语教学法是听说法和视听法,这些教学法重视语言形式的讲解方式和训练方式,忽视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功能法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学理论基础
(1)海姆斯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四特征:
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
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
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
能知道某语言形式出现的概率。
(2)韩礼德的“话语分析”
理论的核心是语言功能理论,他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
第一,达意功能第二,人际功能第三,组篇功能。
(3)语言变体说
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语言运用会有相应的变化,因而有不同的社会变体;各种行业语。
(4)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相关表述。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1)心理学中的“意念”。
功能语言学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各民族共有的意念范畴(如前所举)。
(2)心理语言学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相关论述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诸因素中,学生是内在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功能法强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
其次,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性,这要求进行有意义的操练,进行合情合理的言语交际训练。
再次,心理语言学功能派认为,不完善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向完善的目的语过渡的必经的阶段。
据此,功能法认为对中介语的错误不必纠正。
四、功能法的基本原则
(一)以单元-学分体系组织教学
(二)综合考虑八类言语交际因素
1.情景
选择典型的语言情景(situation);选择时考虑角色(roles)与场合(settings);在情景选择的基础上选择谈话的话题,确定合适的语言形式。
2.功能
选择最通用的功能项目。
常见的功能范畴:
(1)传达与获悉实际情况(报告、纠正、询问)
(2)传达与获悉理智的态度(同意或异议、接受或拒绝、忆起或忘记、可能不可能、明确不明确等)
(3)表达与获悉感情的态度(喜怒、惊讶、希望、失望、满意等)
(4)表达与获悉道义的态度(抱歉、原谅、赞同等)
(5)祈使(建议、要求、劝止等)
(6)社交(打招呼、介绍、道别、祝贺等)
3.意念
普遍意念与特殊意念。
普遍的意念如前举,有更高的抽象性;特殊的意念往往由具体的实词来体现,如“天气”话题中的“气温、晴天、多云、雷阵雨”等。
4.社会、性别、心理作用
5.语体或语域
英国语言学家夸克(Quirk)总结出五种语体:
严肃的、正式的、一般性的(中性的)、非正式的、熟悉的。
6.重音和语调
7.语法和词汇
8.语言辅助手段
(三)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把言语交际作为全部教学的出发点;力图使教学过程交际化;让学生充分运用目的语;在语段(discourse)中培养交际能力;听说读写可以综合,关键是四者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流利比正确更加重要
(四)基本目的语和专业目的语兼顾
五、功能法的教学过程
(一)接触自然对话
(二)模拟范例练习(三)自由表达思想
六、功能法的教材类型
(一)纯粹功能型
(二)结构-功能型(三)功能-结构型(四)题材型
七、对功能法的评价
优点: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促进专业目的语教学法的发展不足;功能范畴的设计难以做到完全科学;功能项目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交际化过程难以做到完全真实;对学生的语言错误太宽容影响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得体性.
第5章任务型教学法和其他
第1节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法。
一、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以多种语言理论为依托。
Skehan强调任务中语言结构的复杂性,是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Berwick强调要区分语言教育的任务和语言交际的任务,是受到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影响;Pica强调交际与互动的区分,是受到语言习得理论中任务的互动性观点的影响。
二、产生背景
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