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第四单元.docx
《语文八下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下第四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八下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
一、现代文阅读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
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
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
“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
我死了也想着我吗?
”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
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
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
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
美丽、忠诚、纯真、微黑。
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
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
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
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
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
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
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
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
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
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
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
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
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
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
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
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
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
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E.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
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2.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含意?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然吾未见业果①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②,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③,必有通时;士④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⑤哉?
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
然则特⑥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
“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劝学篇)
【注】①果:
果真。
“农果力耕”中的“果”译为“如果”。
②饥馑:
饥荒。
③雍滞:
这里指货物积压。
④士:
指读书人。
⑤科名:
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取功名。
⑥特:
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②患业之不精耳()
③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④不专之咎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端午的鸭蛋
一、现代文阅读
夏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
山歌云:
“栀子花开六瓣头。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
“碰鼻子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
“去你的妈,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
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
“栀子花!
白兰花!
”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
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
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
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
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
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
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
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
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
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
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唱,
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
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
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
白皮、白瓤、白籽。
“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
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
叫蚰子有两种。
一种叫“侉叫蚰子”。
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
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
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
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
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
看月华。
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
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
"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1.本文依次写到了夏天的早晨(露水)、花朵、______________、瓜果、_____________和晚上(乘凉)。
2.首段中“夏天的早晨真舒服”一句话反复出现两次,试标出你想突出的重音,并简述理由。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的,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这句似有不雅,你能就此处为作者辩说几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端午的鸭蛋》中有许多鲜活的画面让我们挥之不去,如写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而选文中对西瓜的叙写部分也极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信这篇极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文,一定能触及到你的生活感悟。
请选择某季节一物加以描述,在字里行间中传达你的情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
“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
”左右嘿然莫对。
管燕连然流涕曰:
“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
”田需对曰:
“士三食不得餍①,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②,而士不得以为缘③。
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
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
①餍(yàn):
本义指吃饱。
②绮縠(qǐhú):
绫绸绉纱之类。
丝织品的总称。
③缘:
边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
(2)连然流涕
(3)谓其左右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吆喝
一、现代文阅读
放花盒
肖复兴
①如今过年有些地方放爆竹、放烟花,放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震耳欲聋。
但是,如今几乎看不到放花盒子的了。
②有时候,我会想,其实,那时候放花盒子才是一种讲究呢。
如今放的爆竹再多,烟雾遮星蔽月,弥漫整个夜空,把各种新式的包括高科技的烟花放得个火树银花不夜天,不过是有些财大气粗,有些自以为是罢了。
传统里好多的玩意儿,不见得比现在的高科技的差。
在民俗中,许多玩意儿,越老越是个宝。
③在老北京,起码在我小时候,还讲究放花盒子,人们简化它,就叫放盒子。
那是一种把烟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种类,两者结合,彼此呼应,相互的功能作用整合在一起,像是音乐里二重唱,或是菜肴里的烧两样、鸳鸯火锅。
可以说,它是鞭炮和烟花的升级版。
④清时有竹枝词专写放盒子:
“花灯彻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
”当然,这是说的那种制造不好的盒子,一层层分别不出来,像是着火一样立刻把几层楼一股脑地烧掉。
制造精良的盒子,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景,每一层展现的都是花样迭出,需要轻吟慢板,怎么可以瞬间就水流花谢呢?
⑤民国时也有写放盒子的竹枝词,就要高级得多了:
“九隆花盒早著名,美丽花样整四层,若问四层为何物,一字一楼二连灯。
”这里说的“一字一楼”,指的是每放一层的时候,会从盒子里飞迸出一幅大喜字,例如福禄寿喜之类的拜年话。
⑥放盒子,有时候,会像变戏法一样,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好的花盒子里,连买的人、放的人,也不知晓,就像看一部悬疑片,人们都等着看下一层盒子里会飞迸出什么新奇的玩意儿。
⑦放盒子,比放爆竹和放烟花要复杂。
得先要架起一个不小的铁架子,那是它施展腰身的舞台。
六角形、八角形的大盒子,一层一层地码在架子上,再把架子挂起来,那盒子里都是礼花和爆竹,第一层是礼花,第二层是花炮,第三层是蹦出来的人物画面……少的也有三四层,多的有十几层,点燃起来,一层一层分别飞上天空,纷呈着不同的缤纷情景,像是一台晚会,一个个节目次第出场,给你一个个不同的惊喜。
那当然比一般放烟花或爆竹要堂皇得多了,像是小型的烟火晚会,常常会围上许多人驻足观看。
⑧金受申老先生《老北京的生活》一书里,称放盒子为“花盒”。
金先生是见多识广的老北京通,据金先生讲,民国时期,在公园里和商店前,过年的时候,放完花炮之后,为了答谢和吸引顾客,表示诚意,一般还要放一两个花盒点缀一下。
我猜想,那架势像是唱戏得请一两位名角最后出来压场一样,是仅仅靠放爆竹不可同日而语的。
那劲头,一定是各家店铺有各家的绝活儿,不会雷同,让人们大饱眼福,让这一年的春节一下子活色生香,有情有义起来。
⑨春节,历史积淀下来沉甸甸的民俗里,含有民族的情感,也含有传统的艺术,还有我们民间的智慧。
1.阅读文章第③~⑦段,概括老北京“花盒子”都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作者说放花盒“让这一年的春节一下子活色生香,有情有义起来”,请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传统的花盒和现今的爆竹烟花各有什么看法,对此你怎么评价?
请简要阐明理由。
(不超过1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一句中“以”是“用”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不以木为之者”中的“以”的意思是()
2.《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一句中“若”是“你”的意思,《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一句中的“若”是“如果”的意思,文中“若印数十百千本”中“若”的意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春酒
一、现代文阅读
故乡的眼睛
李光彪
①每次回到故乡,一阵狗吠声过后,老家的院门“吱呀”一声被打开。
开门的人不是大哥,就是大嫂。
有时,大哥、大嫂下田上山干活去了,门没上锁,我随手推开,便可见到患有中风多年,手脚不灵便,拄着拐杖,摇摇晃晃前来迎接我的母亲。
②老家的那扇院门为两页、双合门,用厚实的方木板做成。
只要人在家,门就像苏醒的母亲,睁着眼睛。
家里无人,门合上,多像闭目养神的母亲。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门如老去的母亲,夜以继日看守着那院老屋,那个老家。
③在父老乡亲眼里,母亲是村里第一个领取国家高龄补贴的老人,我是那个小村庄“爬”得最高的人。
按乡亲们的话说,我是村里的一朵鸡枞(蘑菇),母亲是山村的一棵常青古树。
村里人都说我家坐场好、地脉旺,那扇门的向口(方向)最好。
④老家的人自古以来,不论谁家起房盖屋,上梁竖柱,安门立户,都要请风水先生瞧地盘,择个黄道吉日,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摆开宴席,请客热闹一番。
家运不顺的人家,也会请来风水先生,调整门向,重新安门,祈求平安。
⑤我童年的快乐与忧伤,也与老家那扇门有关。
家里来了客人,灶房里就会飘出香味来,无比高兴的我,勤快地帮母亲拿筷、摆碗、端菜。
慌乱中,常被门槛绊得跌跌撞撞,差点鸡飞蛋打。
也有时,人多,母亲不让我上桌,舀一碗饭菜,多加块肉,打发我到旁边吃。
不想走远的我坐在门槛上,一边吃饭,一边听大人喝酒说话。
一会儿又跑到饭桌前,肚饱眼不饱,以添饭加莱为由,向母亲多要块肉吃。
农忙时节,大人总是很晚才回家。
我个子矮,够不着藏在高高门楣上的钥匙,打不开门,只好坐在门槛上,等啊等!
等到家人回来时,饥饿的我已经口水挂满嘴角,昏昏打瞌睡了。
⑥儿时的我喜欢打陀螺,经常不熟练地挥着柴刀在门槛上砍陀螺。
一个陀螺砍成,门槛已被我砍得伤痕累累。
因此,心疼门槛的母亲最反对我打陀螺。
认为我打陀螺不仅常拿母亲的鞋线、布条,还砍坏了门槛,误了拾粪的时间,是不务正业的事。
可年幼无知的我,总会背着母亲,悄悄跑出家门,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打陀螺。
有时,我们一群娃娃玩“躲猫猫”,经常有人躲在门后面。
尽管鞋露在外面,近在眼前,找的人粗心大意,也要好一阵才能找到,扎实绕眼。
⑦开财门是我最喜欢的事。
每年大年初一黎明前,公鸡刚叫过头遍,全家人还沉睡在除夕的睡梦中,我就迫不及待起床,边打开堂屋门,边背书一样大声朗诵:
“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滚给我家满堂屋。
”刹那间,几枚镍币就会从天而降,滚落在门槛下。
一一捡进衣袋,便成了我多得的压岁钱。
后来,姐姐才告诉我,那些镍币是母亲赴除夕之夜全家人熟睡时,悄悄放在门头上的。
⑧门槛不仅是我常坐的板凳,也是小猪、小鸡、小狗回家的彼岸。
刮风了,下雨了,小猪、小鸡、小狗就会簇拥着越过门槛,往院里窜。
若门关着,就会各自找个位置,横七竖八拥堵在门槛旁。
尤其是蹲在门槛上的鸡群,就像玩“讨小狗”游戏的我们,吵吵嚷嚷。
见母亲回来,又像群幼儿园的孩子见到老师一样,蜂拥跟着母亲追,直到母亲进门,分别给它们喂食,才各自离开。
⑨天长日久,门槛被踩踏成了“凹腰猪”。
按母亲的话说,凹了的门槛漏财,必须更换。
可换门槛和安新门一样重要。
老家人把树木分为阴木和阳木两种,阴木用作死人做棺材,阳木用作活人做家具。
而门槛必须用柿子树、苹果树、梨树之类的果木树来做。
为了换门槛,那年秋后,母亲忍痛割爱,砍倒了菜园埂上那棵柿子树。
晾晒到腊月,才择了日子,请来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