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个心理效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528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个心理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101个心理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101个心理效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101个心理效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101个心理效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个心理效应.docx

《101个心理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个心理效应.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个心理效应.docx

101个心理效应

101個心理效應

001、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

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

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他起初嘗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邊他一邊坐進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運用浮力原理解決了問題。

不管是科學家還是一般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現象。

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

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就是醞釀效應的經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個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思維就進入了“醞釀階段”。

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拋開面前的問題去做其他的事情時,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卻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忍不住發出類似阿基米德的驚歎,這時,“醞釀效應”就綻開了“思維之花”,結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詩詞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這一心理的寫照。

心理學家認為,醞釀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意識層面推理,儲存在記憶裏的相關資訊在潛意識裏組合,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個體前面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

因此,如果你面臨一個難題,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許答案真的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002、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們大都喜歡那些對自己表示讚賞的態度或行為不斷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態度或行為不斷減少的人或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

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讚賞乃至不再讚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加以承受。

然而,繼之不被褒獎反被貶低,挫折感會陡然增大,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

遞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悅及心理反感的。

阿倫森效應的實驗:

阿倫森效應的實驗是將實驗人分4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

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

此實驗對數十人進行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阿倫森效應的啟示:

阿倫森效應提醒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應該盡力避免由於自己的表現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轉。

同樣,它也提醒我們在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過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響而形成錯誤的態度。

阿倫森效應的舉例:

∙有效利用

在宿舍樓的後面,停放著一部爛汽車,大院裏的孩子們每當晚上7點時,便攀上車廂蹦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眾孩童蹦得越歡,見者無奈。

這天,一個人對孩子們說:

“小朋友們,今我們比賽,蹦得最響的獎玩具手槍一支。

”眾童嗚呼雀躍,爭相蹦跳,優者果然得獎。

次日,這位朋友又來到車前,說:

“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

”眾童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疏稀而弱小。

第三天,朋友又對孩子們言:

“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

”眾童紛紛跳下汽車,皆說:

“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分析:

“正面難攻”的情況下,採用“獎勵遞減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應。

∙反例

小剛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個單位工作,剛一進單位,他決心好好地積極表現一番,以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於是,他每天提前到單位打水掃地,節假日主動要求加班,領導佈置的任務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難,也硬著頭皮一概承攬下來。

本來,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積極表現一下自我是無可厚議的。

但問題是小剛的此時表現與其真正的思想覺悟、為人處世的一貫態度和行為模式相差甚遠,夾雜著“過分表演”的成分。

因而就難以有長久的堅持性。

沒過多久,小剛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對領導佈置的任務更是挑肥揀瘦。

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比那些剛開始來的時候表現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還不好。

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期待、高標準”,另外,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表現是“裝假”,而“誠實”是我們社會評定一個人所運用的“核心品質”。

∙一個故事

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淨,於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幾周倒還太平。

可是不久,有幾個年輕人開始在附近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

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出去對這些年輕人說:

”你們玩得真開心。

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裏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

“年輕人當然高興,既玩了還能得錢,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他們更加賣力地鬧將起來。

過了兩天,老人:

愁眉苦臉”地說:

“我到現在還沒收到養老金,所以,從明天起,每天只能給你們五角錢了。

”年輕人雖然顯得不太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的錢。

每天下午繼續來這裏打鬧,又過了幾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對他們講“真對不起,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畫我的開支,所以每天只能給你們一毛錢了。

”“一毛錢?

”一個年輕人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區區一毛錢在這裏浪費時間呢,不幹了。

”從此,老人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

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智慧其實暗合了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

實際上,“阿倫森效應”在組織生活中也是常見的。

比如以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政府部門工作,從被保護的環境一下子跳入了一個競爭性的環境,很容易發生“適應不良症”。

作為新人,開始時的勤奮工作可能被領導和同事重視並得到讚揚,但日子一長,從局外人逐漸成為局內人,領導的表揚沒了,同事的讚賞少了,他會感到不自在,感到自己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產生挫折心理,所以工作積極性大受影響,沒有初來時的那股幹勁了,孰不知這種由勤到不勤的轉變,對領導和同事而言,同樣會產生:

“褒獎遞減”作用,形成“阿倫森效應”,對其表露出不滿。

這會進一步加劇該學生的挫折感,使其更加懶散,進而大家更沒有好印象。

這種惡性循環會使這位大學生越來越陷入一種非常失敗的關係之中。

005、安慰劑效應

006、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Barnumeffect)。

巴納姆效應又叫福勒效應,因為它最早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與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的。

實驗:

弗拉于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個性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測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平均4.26。

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過程 

1、學生們被要求做一個個性測試,做完後會得到一份相應的個性分析。

 

2、學生們被要求判斷,這個分析是否如實精確的反映了自己的性格特點。

 

3、每個學生最後得到的個性分析報告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一個字的差別。

 

4、打分標準是0——5分,學生們的平均判斷分是4.26分,是一個相當高的分數,基本上每個學生們都認為自己的個性很符合同一份個性報告。

 

個性報告 

1、你企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2、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

 

3、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

 

4、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

 

5、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6、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

 

7、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家而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8、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9、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10、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後期研究 

上述個性報告其實是人類普遍的大致性格特徵,而且描述模棱兩可,其正是巴納姆效應的語言描述模式。

在後期的研究發現,假如以下的條件實現,實驗物件將會對於分析給予更高的準確評價:

 

1、實驗物件相信該分析只應用於他們身上 

2、實驗物件相信分析者的權威 

3、分析主要集中在正面描述方面

運用:

著名魔術師巴納姆說過,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期待出現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人們在生活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著巴納姆效應,每個人都經常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同時也在影響和暗示著別人。

利用巴納姆效應空泛的表述,會讓人感到很習慣的情景。

利用巴納姆效應隱秘的各種暗示,會讓他人贊同你的觀點,採取你需要的行動。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沒一個電影院裏突然失火,前排的人從窗戶上逃離,後排的人也爭先恐後地要從這扇窗戶裏逃生,結果沒燒死人,卻擠死了不少人,而這一事件足以體現出巴納姆效應的力量。

 

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准”。

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

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

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

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如何避免巴納姆效應:

第一,要學會面對自己。

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

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麼呢?

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

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第二,培養一種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資訊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資訊對於判斷的支援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資訊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替人割草的孩子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

“您需不需要割草?

”陳太太回答說:

“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這個孩子又說:

“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陳太太回答:

“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這孩子又說:

“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陳太太說:

“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孩子便掛了電話。

孩子的哥哥在一旁問他:

“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

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

”孩子帶著得意的笑容說:

“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這個孩子可以說是十分關於收集針對自己的資訊,因此可以預見他的未來成長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絕非是一般小孩子能比。

第三,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在比較的時候,物件的選擇至關重要。

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

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第四,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

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瞭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資訊,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有人說“成功時認識自己,失敗時認識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歸根結底,我們認識的都是自己。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時,都應堅持辨證的觀點,不忽視長處和優點,也要認清短處與不足。

007、巴霖效應

源自於馬戲團經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

每分鐘都有一名笨蛋誕生。

”巴霖效應”多少解釋了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書刊能夠”準確的”指出某人的性格。

原因在此,那些用來描述性格的詞句,其實根本屬”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適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

換言之,那些詞句的適用範圍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說了等於沒說。

例如:

水瓶座理性而愛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愛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遠沒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愛心嗎?

我們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價值,畢竟它存有統計的基礎在。

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聰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訴你,你又錯了!

知道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嗎?

既然身旁有超過半數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試著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觀念(實際上也不太可能)?

如果一對情侶在星座學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兩人都不迷信,但他們的心理必然會承受一股不小的壓力,在往後交往的時間中,若有了衝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種”原來真的不合適”的預設就會被強迫成立,最終難逃分手命運!

008、半途效應

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

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

心理學家研究,當人們追求一個目標做到一半時,常常會對自己能否達到這目標產生懷疑,甚至對這個目標的意義產生懷疑,這時候的心理會變得極為敏感和脆弱,這樣就容易導致半途而廢,心理學上稱之為半途效應。

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二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

解決方案:

多注意進行意志力的磨練。

行為學家提出了"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對於防止半途效應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010、貝勃規律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的砝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並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覺到重了.也就是說,原來的砝碼越重,後來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

這種現象被稱為:

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比如5毛錢一分的晚報突然漲了5塊錢,那麼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萬的房產也漲了5塊,甚至500塊,你都會覺得價錢根本沒有變化.

在情人節接受兩個月,一位義大利的心理學家曾在兩對具有大體同的成長背景、年齡階段和交往過程的戀人當中,做了這樣一個送玫瑰花的實驗。

心理學家讓其中一對戀人中的男孩,每個週末都給自己心愛的姑娘送一束紅玫瑰;而讓另一對戀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節那一天向自己心愛的姑娘送去一束紅玫瑰。

由於兩個男孩的送花頻率和時機不同,導致了結果的截然不同:

那個在每個週末收到紅玫瑰的姑娘,表現得相當平靜。

儘管沒有大的不滿意,但她還是忍住不說了一句:

“我看到別人送給自己女友大把的‘藍色妖姬’,比這普通的紅玫瑰漂亮多了,心裏真是很羡慕!

而那個從來沒的接過紅玫瑰的姑娘,當手捧著男朋友送來的紅玫瑰花時,表現出了被呵護、被關愛的極度甜蜜,隨後竟然旁若無人、欣喜若狂地與男友緊緊擁吻在一起。

有頭腦的人會利用貝勃定律為自己減輕做事的阻力.小到商家的產品價格調整他們會小幅度上漲,在人們都接受以後再加價更多;大至談判的技巧,一般有經驗的談判專家都是在談判臨近結束時才提出一些棘手的條件,而對方被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所誘惑,也就不怎麼在意後來才知道的那些缺點了.

有些人總抱怨戀人對自己不如剛認識時那麼好了,其實這也是貝勃定律在作怪.在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對方給你的一點點關懷你都會覺得情深似海,而當你們相戀許多之後,與原來相同的那些關愛你也會覺得平淡如水了

我們對親人朋友的關愛習以為常;而陌生人的一點幫助,卻我們就感激不已。

這便是“貝勃定律”在操作我們的感覺。

對於親人朋友,我們對他們的關愛習以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

有時他們少了一絲關愛,我們甚至會惡言相向。

對於陌生人,我們沒有抱著多大的期望,因此,他們的一點點幫助,我們都感動不已。

一個新人剛開始工作,在單位拼命表現,兢兢業業,然後慢慢熟悉環境後就鬆懈下來,周圍人會覺得這個人矯情,前面的表現都是假的,對這個人的人品也提出質疑;另外一個新人,開始就顯得一無是處,懶散不守紀律,慢慢熟悉之後,懂得了單位的規矩。

僅僅能做到按時上班,但大家立刻都會誇獎他進步,表現越來越好,覺得這個人要求上進,比前者好很多。

其實,前者已經做的工作總量不知道比後者多了多少。

俗話說,好人難做。

你辛辛苦苦地耕耘,卻因為做錯一件事而把前面的功勞全部葬送;而壞人卻可以因為做件普通的好事而受到稱讚。

從而,大家對事物的感覺也都產生錯覺,似乎後者的“真小人”比前者“偽君子”更值得信任。

其實這些都是貝勃定律在操控你的感覺而已。

所以,變了的不是事實,而只是你的感受變了.

我們的感覺很敏感,但也有惰性;它會矇騙我們的眼睛,也會加重我們的感受而迷失理性.所以,不能太自以為是,我們應帶著謙卑的心對待萬物眾生,才可以少犯錯誤,積累智慧.

貝勃定律告訴我們,給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事,儘量不做畫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點滴所得,善待身邊的人。

11、比馬龍效應,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評價主體低估被評價者能力,認定被評價者是不求上進的、行為差勁的,以致被評價者將這種觀念內化,促使被評價者表現不良行為。

遠古時候,賽普勒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

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

看著看著,美女竟活了。

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

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

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

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

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

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蕩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

這個令人讚歎不已的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總結為: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案例:

海倫在這家外貿公司工作已經3年了,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的她在公司的業績表現一直平平。

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胡悅是個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對海倫的所有工作都不加以讚賞,反而時常潑些冷水。

一次,海倫主動搜集了一些國外對公司出口的紡織品類別實行新的環保標準的資訊,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讚賞她的主動工作,反而批評她不專心本職工作,後來海倫再也不敢關注自己的業務範圍之外的工作了。

海倫覺得,胡悅之所以不欣賞她,是因為她不像其他同事一樣奉承她,但是她自問自己不是能溜鬚拍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胡悅的青睞,她也就自然地在公司沉默寡言了。

直到後來,公司新調來主管進出口工作的Sam,新上司新作風,從美國回來的Sam性格開朗,對同事經常讚賞有加,特別提倡大家暢所欲言,不拘泥於部門和職責限制。

在他的帶動下,海倫也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了。

由於Sam的積極鼓勵,海倫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她也不斷學會新東西,起草合同、參與談判、跟外商周旋……海倫非常驚訝,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的潛能可以發掘,想不到以前那個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夠跟外國客商為報價爭論得面紅耳赤。

點評:

其實,海倫的變化,就是我們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起了作用。

在不被重視和激勵、甚至充滿負面評價的環境中,人往往會受到負面資訊的左右,對自己做比較低的評價。

而在充滿信任和讚賞的環境中,人則容易受到啟發和鼓勵,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隨著心態的改變,行動也越來越積極,最終做出更好的成績。

13、帕金森定律

15、波紋效應

16、布裏丹毛驢效應

法國哲學家布裏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

這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

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品質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乾草之間,可是為難壞了。

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乾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於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於是,這頭可憐的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品質,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也經常面臨著種種抉擇,如何選擇對人生的成敗得失關係極,因而人們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擇,常常在抉擇之前反復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甚至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機會稍縱即逝,並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去反復思考,反而要求我們當機立斷,迅速決策。

如果我們猶豫不決,就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有人把決策過程中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裏丹毛驢效應”。

我們沒有理由說驢比狼更愚蠢,如果說愚蠢,有時人比驢和狼都蠢。

古人講: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有個農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時被洪水沖走,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

對此,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有的說農民先救妻子做得對,因為妻子不能死而復生,孩子卻可以再生一個;有的卻說農民做得不對,應該先救孩子,因為孩子死了無法復活,妻子卻可以再娶一個。

一位元記者聽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問那個農民,希望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想不到農民告訴他:

“我當時什麼也沒有想到,洪水襲來時妻子就在身邊,便先抓起妻子往邊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時,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布裏丹毛驢效應”是決策之大忌。

當我們面對兩堆同樣大小的乾草時,或者“非理性地”選擇其中的一堆乾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餓死。

前者要求我們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運用直覺、想像力、創新思維,找出盡可能多的方案進行抉擇,以“有限理性”求得“滿意”結果。

第一,採用穩健的決策方式。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說:

齊國有個女孩,兩個人同時來求婚。

東家的兒子很醜但是家財萬貫,西家的兒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窮。

那女孩的父母不能決定選誰,就去問他們的女兒想嫁給哪個。

女孩不好意思說話,母親就說,你想嫁哪個就露出哪邊的胳臂。

結果女孩露出兩個胳臂。

母親奇怪地問她原因,女孩說:

“我想在東家吃飯,西家住。

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看上去是一個笑話,但卻不失為了一種穩健的決策取向。

在很多情況下,當一種趨勢出現時,有些人一個勁地陷入哪個好哪個壞的爭論之中,事實上沒有這個必要,只要沒有明確的二者擇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決策。

第二,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不能獨立思考,總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正確決策的。

如果不能有效運用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隨時隨地因為別人的觀點而否定自己的計畫,將會使自己的決策很容易出現失誤。

從前,有兄弟兩個看見天空中一隻大雁在飛,哥哥準備把它射下來。

說:

“等我們射下來就煮著吃,一定會很香的!

”這時,他的弟弟抓住他的胳膊爭執起來:

“鵝煮著才會好吃,大雁要烤著才好吃,你真不懂吃。

”哥哥已經把弓舉起來,聽到這裏又把弓放下,為怎麼吃這只大雁而猶豫起來。

就在這時,有一位老農從旁邊經過,於是他們就向老農請教。

老農聽了以後笑了笑說:

“你們把雁分開,煮一半烤一半,自己一嘗不就知道哪一種方法更好吃了?

哥哥大喜,拿起弓箭再回頭要射大雁時,大雁早已無影無蹤了,連一根雁毛都沒有留下。

第三,嚴格執行一種決策紀律。

一個越國人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隻擅於捕老鼠的貓,這只貓擅於捕鼠,也喜歡吃雞,結果越國人家中的老鼠被補光了,但雞也所剩無幾,他的兒子想把吃雞的貓弄走,作父親的卻說:

“禍害我們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雞,老鼠偷我們的食物咬壞我們的衣物,挖穿我們的牆壁損害我們的傢俱,不除掉它們我們必將挨餓受凍,所以必須除掉它們!

沒有雞大不了不要吃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