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简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252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1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方简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医方简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医方简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医方简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医方简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方简义.docx

《医方简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方简义.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方简义.docx

医方简义

医方简义

清·王清源

昔程子有言,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济物,可随地而见功。

陆宣公晚年家居,尤留心于医,闻有秘方,必手自钞录。

曰:

此亦活人之一术也。

是知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自古人,任意增减者固非,徒凭故纸者亦非。

盖病有万变,药亦有万变。

其为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之显然者,无论已。

而因时制宜之道,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相恶者,有相反相杀者。

少不经意,则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焉。

至病之变也,或一人而前后异治,或一证而彼此殊科。

《金匮》之方,传词不传意。

《灵枢》之秘,贵通不贵泥。

相阴阳,辨虚实,审表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岂可以揣测得之,以影响求之哉。

必也积学以明其理,广识以达其意,参之临证,以穷其变化,而回生之技,思过半矣。

世之以术鸣者,往往逞私智,矜臆说,一隅之见,诩为独得之秘。

入者主而出者奴,谬种流传,误人非浅,而其实非牟夫利,即骛夫名。

其心先不可问,遑论问世。

山阴王君馥原,心悯之。

不惮积二十余年之力,潜心探讨,成《医方简义》六卷,铢准两较,捐除成见,而尤心折于仲景。

夫仲景无他,见理透,持论平,随所学而责之效,无不各得其意以去,方之圣经,论语不虚也。

又惜自来女科绝少专家,近虽奉《张氏医通》为金科玉律,然其旧洵美矣,犹恐不善学之,易滋流弊。

故于此尤兢兢焉搜遗补阙,详其所略,略其所详,实足发前人所未及。

要之大旨,取袁了凡可以养亲,可以立身二语,而归本于毋自欺。

是其学必不涉于泛滥,其识必不囿于拘墟,其临证必不轻于尝试。

以视世之汹汹于名利者,相去奚止迳庭耶,爰识数语,弁诸简端,异日为不龟手,为洴澼洸,是在用之者。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季和徐致祥题时光绪九年岁次癸未之仲冬也

自序

尝读鲁论而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故医之为道,原非易易。

医学之有《内经》,犹儒学之有五经也。

汉张仲景为医宗之圣,著有《伤寒》拾卷,《金匮要略》二卷。

其间杂病方法,约而多验。

至晋太医王叔和编次考订,成无己援经注释,仲景之道益加彰著。

后之医者,莫不读其书而穷其理也。

原家无恒产,惟有恒心。

读书未遂,屡试不售。

恒切事亲立身之想,而志愿难期。

一日,读袁了凡先生《立命篇》,感且悟焉。

其以医事亲,以医立身之道,由心术而通乎治术矣。

医者死生所寄,性命所关。

苟无仁爱之心,不可以为医无明达之才,不可以为医。

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知其偏而不知其全,俱未可以为医。

爰发《灵素》《内经》,仲景《伤寒论》,《金匮玉函》三者,晦明诵读,风雨摩挲;继则博采方书于王叔和之脉经,汪讱庵之《本草》、李士材之《医宗》,叶天士之指南,张路玉之《伤寒大成》诸书,玩索黾皇,不数年而心领神会矣。

惟女科一书,尤难精蕴,何则?

其有内伤而未能明悉,有隐疾而不可详言,故于调经胎前产后诸症,更加祥审。

其万有不齐之数,尽在一心之妙用。

上体天地好生之德,下尽人情物理之常,必审病,立法,拟方,三者兼备,而运以精心,行以恕道,于是心术端而治术昭焉。

自古及今,名医代出,方书条治,日益繁矣。

游移者鲜据,懵然者罔得,一知半解,贻误良多。

爰推以简驭烦之理,集得心应手之方,编为成书,名之曰《医方简义》。

简者不烦之谓,义者得时之宜也。

原业医数十年,恒以《大学》毋自欺一语寤寐思之。

故不辞鄙陋,授之剞劂,以公同志临证一助云。

                光绪九年岁次癸未仲冬之初古越山阴馥原王清源书于梅溪小隐山房

卷一

古越山阴梅溪王清源馥原著

门人洪爱仁、潘星如、吴纹锦同参订

同里裘诗福吟五重校

四诊总论

尝思古人治病,原非一致,望色闻声问症切脉,四诊全备,可称神奇。

故望而知之者为上医,闻问而知之者为中医,切而知之者为下医。

何也?

因望之辨色,闻之辨声,问之辨症,切之以辨阴阳虚实。

如独赖切脉,乌足以治病哉?

况切脉一道,无确切之理,惟审病之缓急轻重而已,必合望闻问三者参酌而得。

况人有长短肥瘦不同,体有虚实寒热不同,如切其脉数,知为有热,病者并无热,切之脉迟,知为内寒,病者并无寒,岂执迟脉而竟为寒,执数脉而遽云热乎?

无是理也。

昔贤庐陵谢缙翁,河东王世相,金陵戴起宗,东阳柳贯诸人,皆谓脉最难精。

虽辨论一时,未尝断定何者为的。

惟李时珍曰:

两手六部,皆脉之经脉也。

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凡诊脉以肺心脾肝肾各候一动,其按脉之第一动属肺气,二动属心,三动属脾,四动肝,五动肾也。

又以一动至十动属肺,五脏之气,以五十动一转。

凡五十动中无止息,五脏皆和,内有一止,可按数论病,指出何藏之病矣。

故脉之一道,焉可诬也。

以肺经一脉,候五藏之气明矣。

吴草庐曰:

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肝脉,此肺脉,此脾脉,此肾脉,非也。

五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脉经之一脉也。

分其部位以候他藏之气耳。

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

肺为气所出之门户,故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

由此观之,当宗李时珍、吴草庐二贤之说为确。

其余如齐褚澄曰:

男子阳顺,自下生上,故右尺为受命之根。

万物从土而出,故右关为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肾,肾生左关肝,肝生左寸心。

女子阴逆,自上生下,故左寸为受命之根,万物从土而出,故左关为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肾,肾生右关肝,肝生右尺心。

又华谷储泳曰:

脉诀,女人尺脉盛弱与男子相反,反为背看,夫男女形体绝异,阴阳殊途,男生而覆,女生而仰,男则左旋,女则右转,男主施,女主受,男子至命在肾,女子至命在乳,形气既异,脉行于形气之间,岂略不稍异耶。

然褚储二家之说似也,未可遽以为是矣。

凡分配藏腑体位,以叔和氏为是,吾所愿,则学王氏叔和也。

而望闻问三者参乎其中,非临诊之权衡欤。

望色篇

古有《明堂图》,内部十四,外部十一,未易考辨。

惟有额属心,鼻属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颐属肾之法,简而易辨。

察五色以明五藏之病,肝色青,肺色白,脾色黄,心色赤,肾色黑。

更察五行以辨五藏之生克,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心属火,肾属水。

凡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是为相生。

凡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是为相克。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也。

如面色光华清洁有神采之象,即知无病之人。

黯淡者病自内生,紫浊者病由外受。

郁多憔悴,病久黄瘦。

山根明亮,病有欲愈之兆,环口黧黑,病邪欲绝之徵。

经云: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缟裹黄,不欲如地苍。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

《灵枢》曰: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

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更察面部上下左右中央,以辨五藏之生克,如额上黑色,知水来克火。

额上青色,知母来抑子。

额上白色,知金来反乘。

额上黄色,知子来扶母,余部仿此。

额上红光,心之正色也。

知其无病而且有益。

左颊青翠,右颊白润,鼻准黄亮,颐下淡黑,五色各当其部,皆为无病之征。

还当察一身之形色,以知藏气之凶绝,如尸臭者肉绝,舌卷囊缩者肝绝,口开者心绝,亦曰脾绝,肌肿唇反者胃绝,发直齿枯者骨绝,遗尿者肾绝,毛焦欲折者肺绝,手撒者脾绝,眼合者肝绝,目瞑者阴绝,直视者阴脱,目眶陷,目系倾,俱称阳脱,病后喘泻者脾肺将绝,目正员痉者阴阳离脱,目赤者肝阳上逆,面赤如醉,阳气上越,面色青黑,肝肾将绝,眼合汗出,此谓肝绝,死在八日,手掷爪青,筋绝之徵,死亦八日,眉息回视,心气已绝,死在旦夕,口冷足肿,泻利无已,此云脾绝,五日乃已,眉倾胆绝,八日则脱,泻利无度大肠绝,发直汗出小肠绝,欲知其期,死必六日,身重不能转侧,胃气已绝,死以五日,口张气出不反,肺已欲绝,三日乃死,齿枯,面垢,腰欲折,目黄黑,此属肾绝,四日而死。

视法已具,更当视其舌色。

夫舌乃心之苗,病象莫不见于此也。

如舌上红淡有津,寒邪在表也。

舌白而滑,邪在半表里也。

舌黑有津,邪在下焦。

在上者宜表,在半表里者宜和少阳,在下焦者宜下。

微黄者热邪在上,黄燥者热在阳明,燥黑者热极伤阴,有津阴虚,无津阳竭。

有津者补以六味地黄汤。

无津者泄以犀角地黄汤,又蓝为白之变,属寒。

紫为红之变,属热。

舌赤而战动者,火风之候也。

舌白而战掉者,风痉之病也。

舌边缺陷者,风木侮土也。

舌卷难言者,风盛筋急也。

舌硬不软者,肾水亏极也。

舌纵不收者,心血大虚也。

舌卷者不治,舌短者难医。

舌出数寸者,心火内炽也。

舌上生疮者,心受热毒也。

望色之大略已备,更考《伤寒舌鉴》,法自密而无遗漏矣。

闻声篇

《难经》云:

闻其五音,以知其病。

五藏发声以合五音,谓肝主呼,应乎角。

心主笑,应乎徵。

脾主歌,应乎宫。

肺主哭,应乎商。

肾主呻,应乎羽。

原其发声之本在于肾,宣窍于肺。

凡病者呻吟低语,知其肾气受伤,必有沉痛之疴。

声音焦响,定是心经主病。

悲声不绝,因知脾中之病。

言如哭声,系在肺经之疾。

至若自言笑者,心经主之。

自震怒者,肝经主之。

自哀哭者,肺经主之。

自忧愁者,脾经主之。

言謇者,定必风痰阻窍。

言躁者,知其肝阳内扰。

言语不相接续者,气不足也。

欲言面反中止者,有隐忧也。

不作声者,非哑即诈也。

其多言者,非狂即躁也。

出言壮厉者,外邪病也。

欲言眉皱者,必头痛也。

摇头言者,心腹痛也。

仰头言者,腰间痛也。

言必扪心者,脘痛也。

叫而似怒者,痛甚也。

欲言而扬手掷足者,血瘀下焦也。

欲言面张口失音者,阴火上焰也。

声清且长,非寿必贵。

声重而浊,非贫则夭。

此闻声之大略,存之以备参考焉。

问症篇

昔喻嘉言治病,先问后诊,合望闻切三法,而洞悉病情。

凡见病者,须问年纪之大小,疾病之新久,人之劳逸,胃之强弱。

然后问起居饮食如何,问其发热否,肢节疼痛否,头目晕眩否,大小便通秘否,嗜茶酒否,口渴喜冷喜热否,脘中与腹及小腹痛否。

如问而不答,知其耳聋,或懒于应对,否则诈病,或者病久,中气困顿所致。

问而虽答,言语甚低,皆中虚不足之证。

或问非所答,语言错杂,昏愦不清,定是痰阻中焦,清窍被蒙,非外感之邪热内闭,即内伤之神不守舍也。

又当问其病起几日,素有宿病否,如春间得病,至夏不愈,先询其初病风与寒否,若初病风症,至夏不愈,更受暑热,宜先清暑热,继治风病,亦急则治标之理。

《内经》云:

治病必审其下,下者得病之由也。

还当问及前经医治否,如曾经服过表剂补剂,其中恐有误表误补之弊,切勿执己见以妄相攻讦,须再三筹度,用缠绵悱恻之思,自获审慎周详之益耳。

如此问法,亦忠厚之道,成活人之法也。

至于妇科,更添一层问法,须问年纪大小,月信如何。

如受邪时经水适至,此谓热入血室,与平常治法迥别。

如妊娠而病外邪,必安胎为主,治邪为佐,恐邪伤胎元故也。

如受邪者并无胎孕,并无经水挟杂,不必顾着血分,恐有引邪入血分之误。

慎之!

余于此尤加谨焉。

切脉篇

(此系彭钟龄《脉法金针》)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

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而四时之中,均以胃气为本,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其中必兼有和缓悠扬之意,乃谓胃气,谓之平人。

若弦多胃少曰肝病。

洪多胃少曰心病。

毛多胃少曰肺病。

石多胃少曰肾病。

如但见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则危矣。

夫天有四时,而弦洪毛石四脉应之。

四时之中,土旺各十八日,而缓脉应之,共成五脉,五藏分主之。

如肝应春,其脉弦。

心应夏,其脉洪。

肺应秋,其脉毛。

肾应冬,其脉石。

脾应长夏,其脉缓也。

然而心肝脾肺肾虽各应一脉,而和缓之象必寓乎其中,乃为平脉,否则即为病脉。

若但见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即谓真象脉见矣。

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治,乃一定之诊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

夫胃气全亏,则大可危。

胃气稍乖,犹为可治。

即当于中候求其神气。

中候者,浮中沉之中也。

如六数七疾,热也。

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三迟一败,寒也。

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脉中有神,则清之而热即退,温之而寒即除。

若寒热偏胜。

中候不复有神,清温之剂,将何所恃哉。

虽然,神气不足,犹当察其根气。

根气者,沉候应指是也。

三部九候以沉分为根,而两尺又为根中之根也。

《脉诀》云:

十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历试之,洵非虚语。

夫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

是以诊脉法必求其根以为断,而总其要领,实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

如或胃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则病脉斯见。

其偏于阳,则浮芤滑实洪数长大紧革弦牢动疾促以应之。

其偏于阴,则沉迟虚细微涩短小濡伏弱缓结代散以应之。

若但见缓脉,必一息四至,号曰和平,不得断为病脉耳。

其余二十九脉皆为病脉,必细察其形象,而知其所主病。

其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

沉,不浮也,主病在里。

迟,一息三至也。

为寒。

数,一息六至也。

为热。

滑,往来流利也。

为痰为饮。

涩,往来涩滞也。

为血少气钝。

虚,不实也。

为劳倦内伤。

实,不虚也。

为外感邪实。

洪,大而有力也。

为积热。

大,虚而无力也。

为体弱。

微,细而隐也。

小,细而显也。

俱为气少。

弦,端直之象也。

为水饮。

长,过乎本位也。

短,不及本位也。

长为气旺,短为气怯。

紧,如引绳转索也。

为寒为痛。

弱,微细之甚也。

为虚为亏。

濡,沉而细也。

为真火不足。

动,厥然动摇也。

为气血不续。

伏,脉不出也。

为寒气凝结,或因痛极而致,或由跌仆使然。

促,数而时一止也。

为热极。

结,缓而时一止也。

为寒盛。

芤,边有中空也。

为失血。

代,动而中止,有至数也。

亦因血气不续,或由跌打闷乱,以及妊娠三月之兆。

革,浮而坚急也。

为精血衰少。

牢,沉而坚硬也。

为胃气不足。

疾,一息七至也。

为热极。

散,涣而不聚也。

为气散。

惟缓者和之至也。

为无病。

但尺中见缓为解㑊,主发痿痹之疾也。

凡所主病,大都如是,如有数脉互见,则合而断之,以知其病。

至于脉有真假,有隐伏,有反关,有怪脉,均宜一一推求,不可混淆。

何谓真假,如热病脉涩细,寒症反鼓指之类。

何谓隐伏,如中寒腹痛,脉不出,或外感风寒将有正汗,脉亦不出。

《脉经》有一手无脉曰单伏,两手无脉曰双伏。

何谓反关,正取无脉,反在关骨之上,或见于左,或见于右,诊法不造次。

何谓怪脉,两手之脉,如出两人,或乍大乍小,乍数乍迟,此谓祟症。

又有老幼之脉不同,土地方宜不同,人之长短肥瘦不同,诊法随时而斟酌。

然而脉症相应者常也,其不相应者变也。

知其常而通其变,诊家之要,庶不相远矣。

盖其要领总不出胃神根三字而已,三字无亏,则为平人。

若一字乖违,则病见矣。

若一字全失,则危殆矣。

必须胃神根三字俱得,乃为指下祯祥之兆。

此乃诊家之大法,偶为笔之于书,以备参考。

十二经考正

内左寸,手少阴心。

外左寸,手太阳小肠。

内左关,足厥阴肝经。

外左关,足少阳胆经。

内左尺,足少阴肾。

外左尺,足太阳膀胱。

内右寸手,太阴肺。

外右寸,手阳明大肠。

内右关,足太阴脾。

外右关,足阳明胃经。

内右尺,足少阴肾命门相火。

外右尺,手少阳三焦。

分配脏腑辨正

王叔和分配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小肠。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

右寸(内肺,外大肠。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命门,外三焦。

张景岳分配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大肠。

右寸(内肺,外胸中。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小肠。

李频湖分配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小肠。

右寸(内肺,外胸中。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大肠。

《内经》分配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膈。

左尺(内肾,外腹中。

右寸(内肺,胸中以侯外。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腹中。

以上王氏、张氏、李氏,以及《内经》分配藏腑图式,各有辨论,余以王氏为是,备录参考,以广其义。

九宫八风图式

巽离坤

震中兑

艮坎乾

凡冬至之日,太一星居坎叶蛰宫,四十六日,交立春,居艮天留宫,四十六日,交春分,居震苍门宫,四十六日,交立夏,居巽阴洛宫,四十五日,交夏至,居离天宫,四十六日,交立秋,居坤玄委宫,四十六日,交秋分,居兑仓果宫,四十六日,交立冬,居乾新洛宫,四十五日,又交坎宫。

每年三百有六十六日一转。

凡坎离坤震艮兑之六宫,太一星各居四十六日,惟乾为天门,巽为地户,各居四十五日,每岁由坎向艮而行。

凡太一居何宫,风向后面来为实风。

向面前来为虚风。

如太一在坎,虽大刚风为实风,不能害人,惟风自南方来,即为虚风,即能伤人。

余仿此。

正南风名大弱风,(内应心,外应络脉。

)正北风名大刚风,(应乎内肾,外应筋骨背肩膂。

)正西风名刚风,(内肺,外皮肤。

)正东风名婴儿风,(内肝,外筋。

)西北风为折风,(内外小肠)东北风为凶风,(内大肠,外腋胁骨下支节。

)东南风为弱风,(内胃,外肌肉。

)西南风为谋风,(内脾,外肌。

又如月建在子,风从子方来为实风,从午方来为虚风,余仿此。

又太一星,冬至日居坎叶蛰宫,第二日居艮天留宫,三日在震,四日在巽,五日在离,六日在坤,七日在兑,八日在乾,九日复坎宫。

逐日排至三百六十六日一转,亦是风从坐宫来为实风,向面前来为虚风,宜玩味焉。

司天在泉手图

又三盛者乘年之盛,(十二月大为年盛)逢月之满,(月大为月满)得时之和(当温而温为时之和)三虚者乘年之衰(十二月小为年衰)遇月之空,(月建小为月空)失时之和,(如不当寒而寒为失和)

(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在泉。

是二阴与二阳合德,天数二,地数二也。

如丑未之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是三阴与三阳合德,天数三,地数三也。

(如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是一阴与一阳合德,天数一,地数一也。

余例此。

司天诀曰:

子年少阴丑太阴,寅居少阳卯阳明,辰在太阳巳厥阴,午年仍在少阴抡,未太阴兮少阳申,酉是阳明次第分,戌属太阳亥厥阴,逐一排来系顺行。

注曰:

子午之年,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丑未之年,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湿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寅申之年,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

卯酉之年,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辰戌之年,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泄之。

热反胜之,治以寒冷,佐以苦辛。

巳亥之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泄之。

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

子午之年,阳明在泉,燥淫于内,治以甘辛,以苦下之。

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丑未之年,太阳在泉,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泄之,以辛润之。

热反胜之,治以咸冷。

寅申之年,厥阴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辛散之。

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卯酉之年,少阴在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辰戌之年,太阴在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甚而热,平以苦温,佐以甘辛。

巳亥之年,少阳在泉,火淫于内,治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

又十二经气旺时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大,大肠也。

小,小肠也。

掌中针刺图

(中冲穴属心包,在中指内端,离甲一分。

商阳穴属大肠,在食指内侧,离甲角一分。

关冲穴属三焦,在无名指外侧,去甲角一分。

(少商穴属肺,在大指内侧,去甲角一分。

少冲穴属小肠,在小指内侧,去甲角一分。

神门属心经,不可刺也。

太渊属肺,乃可刺之。

凡遇中恶,中风,中暑,中气,中寒,中毒等症,诸穴并刺,以泄其毒邪。

惟神门穴不宜刺也。

南北政考

二阴南政考

甲己之年曰南政,以司天为主。

如甲子甲午年,少阴司天,则两寸不应,知己亥己巳年,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

如己丑己未年,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

如三阴在泉,其少阴在泉,两尺不应。

厥阴在泉,左尺不应。

太阴在泉,右尺不应也。

三阴北政考

乙丙丁壬癸辛戌庚之年曰北政,以在泉为主。

如乙卯乙酉年,少阴在泉,两寸不应。

如丙寅丙申年,厥阴在泉,右寸不应。

如戊辰戊戌年,太阴在泉,左寸不应。

(如北政三阴司天,少阴主两尺不应。

厥阴主左尺不应。

太阴主右尺不应也。

三阴明而三阳在其中矣。

太一者,贵人之名也,司天与运气同形,又合地支所属同形,即太乙天符也。

曰中者,言得病之日遇太乙天符也。

如乙酉之日,乙化为金,阳明燥金司天,司天与运气相符,又有酉支属金,与司天运气同属金形,为太一天符也。

经云: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余仿此。

中天符曰中执法。

司天与运气同符曰天符。

如戊寅之日,戊化为火,少阳相火司天,司天之火与化气之火同符曰天符。

经云:

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余仿此。

中岁会曰中行令。

又曰中岁直。

运气所属与地支所属同类,谓之岁会。

如乙酉日,乙化为金,地支酉金与化气同为金属,谓之岁会。

经云:

中岁会者,其病徐而持。

余仿此。

以上三条,可决病之轻重缓急,宜照逐日干支排算,其化气司天之法,与排年分气运同法。

司天在泉客气图

太阴少阳少阴阳明厥阴太阳

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

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

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在泉。

以在泉为主气,二阳生三阳,三阳为地之客气。

三阳生一阴,一阴为天之客气。

余仿此。

六气图注

(六气注云:

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二之气自春分至小满,三之气自小满至大暑,四之气自大暑至秋分,五之气自秋分至小雪,六之气自小雪至大寒。

一年计三百六十六日,终而复始,气候如此。

《内经·六气论》云:

君火之右,(君火者,少阴也。

)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相火者,少阳也。

退行一步,退太阴一步,而先行少阳也。

故少阳趱在太阴之位,太阴在少阳之次也。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土气者,太阴也。

由少阳而复行太阴也。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金气者,指阳明燥金也。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水气者,太阳寒水之气也。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木气者,厥阴风木之气也。

)六气循环,终而复始。

五运引药法

甲己合而化土,乙庚合而化金,丙辛合而化水,丁壬合而化木,戊癸合而化火。

土运之岁(引以人中黄)金运之岁(引以知母、桔梗。

)水运之岁(引以桂枝、木通。

)木运之岁(引以栀子、黄芩。

)火运之岁(引以黄连)

卷二

中风

中风之证,古人皆谓外来有余之邪。

及刘河间出,以中风瘫痪者,非肝木之风实,亦非外中之风邪,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大亏,不能制火,则阴不内守,阳气上浮,热炽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

因平时之情内伤,五志过动,致患中风之症。

俗云风者,舍本而言末也。

东垣云:

中风非风,乃本气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气血衰微之际,或因忧怒伤气,思虑伤脾,多有是症。

壮盛时所不病也。

或肥人则有之,亦形盛气虚所致也。

然贼风乘虚而中者,有三病。

中府者,病在表,多着四肢,故肢节废。

中藏者,病在里,多滞九窍,故性命危。

中血脉者,病在半表里,多在胃土,故口眼僻。

丹溪论曰:

诸书谓外中风邪,惟河间作将息失宜,水不济火,极是。

若真中风邪,东垣中府、中藏、中血脉之说甚妥。

然有地气之不同,西北气寒,真中者多。

东南气温,类中者多。

何谓真中?

寒伤营血,血愈虚,风愈盛也。

何谓类中?

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耳。

更有血虚气虚之辨,血虚则左手足不仁。

气虚则右手足不仁。

气血俱虚,则左右手足俱不仁。

此三子之论,异于古人如此。

又自王安道出,推刘、李非风之论,丹溪湿痰之解,三子皆类中。

以古论为真中,各有见解。

然皆曰中风非风,而不离风字之名。

盖风为百病之长,亦可偕六淫为进退,挟寒即为风寒,挟暑即为暑风,挟湿即为风湿,挟燥即为风燥,挟火即为风火是也。

其次因外风以动内风,因内风以召外风,

即三家中风非风之意尔。

故治风之法,必由血气之偏胜求之。

如气虚者,以补气为主,祛风为佐,气足风自散矣。

血虚者,以养血为主,疏风为佐,血足风自熄矣。

气血俱虚者,以气血兼调。

佐以疏风之剂,血气俱足,风必自灭矣。

如真中之风,当察其中府、中藏、中血脉之由,加以豁痰宣窍,祛风逐秽等法。

如类中之风,亦宜察其寒暑温凉燥火湿痰之别。

不得名为类中,而概以风药投之也。

如虚中者,必有暴脱暴绝之类,不暇待药之势,视其身冷脉伏,呼吸不相接续者,可急用独参汤与服之。

俟其神气稍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