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自叙年谱.docx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憨山大师自叙年谱.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
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上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予姓蔡氏。
父彥高。
母洪氏。
生平愛奉觀音大士。
初夢大士攜童子入門。
母接而抱之。
遂有娠。
及誕。
白衣重胞。
是年十月己亥。
十二日丙申。
己丑時生也。
二十六年丁未
予周歲。
風疾作。
幾死。
母禱大士。
遂許捨出家。
寄名於邑之長壽寺。
遂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
予三歲常獨坐。
不喜與兒戲。
祖父常謂曰。
此兒如木椿。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
予年七歲。
叔父鍾愛之。
父母送予入社學。
一日叔父死。
停於床。
予歸。
母紿之曰。
汝叔睡。
可呼起。
乃呼數聲。
嬸母感痛。
乃哭曰。
天耶。
那裏去也。
予愕然疑之。
問母曰。
叔身在此。
又往何處耶。
母曰汝叔死矣。
予曰。
死向甚麼處去。
遂切疑之。
未幾。
次嬸母舉一子。
母往視。
予隨之。
見嬰兒如許大。
乃問母曰。
此兒從何得入嬸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云。
癡子。
你從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來之疑。
不能解於懷矣。
三十二年癸丑
予八歲讀書。
寄食於隔村之親家。
母誡不許回。
但經月。
歸一次。
一日囘。
戀母不肯去。
母怒鞭之。
趕於河邊。
不肯登舟。
母怒。
提頂髻拋於河中。
不顧而回。
於時祖母見之。
急呼救起。
送至家。
母曰。
此不才兒。
不渰殺留之何為。
又打逐。
略無留念。
予是時。
私謂母心狠。
自是不思家。
母常隔河流淚。
祖母罵之。
母曰。
固當絕其愛。
乃能讀書耳。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歲。
讀書於寺中。
聞僧念觀音經。
能救世間苦。
心大喜。
因問僧求其本。
潛讀之。
即能誦。
母奉觀音大士。
每燒香禮拜。
予必隨之。
一日謂母曰。
觀音菩薩。
有經一卷。
母曰。
不知也。
予即為母誦一過。
母大喜曰。
汝何從得此耶。
誦經聲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歲。
母督課甚嚴。
苦之。
因問母曰。
讀書何為。
母曰做官。
予曰。
做何等官。
母曰。
從小做起。
有能可至宰相。
予曰。
做了宰相却不何如。
母曰。
罷。
予曰。
可惜一生辛苦。
到頭罷了。
做他何用。
我想只該做箇不罷的。
母曰。
似你不才子。
只可做個掛搭僧耳。
予曰。
何為掛搭僧。
有甚好處。
母曰。
僧是佛弟子。
行徧天下。
自由自在。
隨處有供。
予曰。
做這箇恰好。
母曰。
只恐汝無此福耳。
予曰。
何以要福。
母曰。
世上做狀元常有。
出家做佛祖。
豈常有耶。
予曰。
我有此福。
恐汝不能捨耳。
母曰。
汝若有此福。
我即能捨。
私識之。
三十五年丙辰
予十一歲。
偶見行腳僧數人。
肩擔瓢笠而來。
予問母此何人耶。
母曰。
掛搭僧也。
予私喜。
視之。
僧至。
放擔倚樹。
乃問訊化齋。
母曰請坐。
急烹茶。
具齋飯。
其恭敬。
食罷。
眾僧起。
即荷擔。
隻手一舉。
母急避之。
曰。
勿謝。
僧徑去。
予曰。
僧何無禮。
飯齋不謝。
母曰。
謝則無福矣。
予私曰。
是僧之所以高也。
切念之。
遂發出家之志。
苦無方便路耳。
三十六年丁巳
予年十二。
讀書通文義。
鄉族咸重之。
居常不樂俗。
父為定親。
立止之。
一日。
聞京僧言。
報恩西林大和尚有大德。
予心即欲往從之。
白父。
父不聽。
白母。
母曰。
養子從其志。
苐聽其成就耳。
乃送之。
是歲。
十月至寺。
太師翁。
一見喜曰。
此兒骨氣不凡。
若為一俗僧。
可惜也。
我苐延師教讀書。
看其成就何如。
無極大師。
初開講於寺之三藏殿。
祖翁攜往謁。
適趙大洲在。
一見喜曰。
此兒當為人天師也。
乃撫之問曰。
汝愛做官。
要作佛。
予應聲曰要作佛。
趙公曰。
此兒不可輕視。
當善教之。
及聽講。
雖不知言何事。
然心憤憤。
若有知而不能達者。
時雪浪恩兄。
長予一歲。
先一年。
依大師出家。
見予相視而嘻。
時人以為同胞云。
江南開講佛法。
自無極大師始。
少年入佛法者。
自雪浪始。
三十七年戊午
予十三歲。
初太師祖擇諸孫有學行者。
俊公。
為予師。
先授法華經。
四月成誦。
三十八年己未
予年十四。
流通諸經。
皆能誦。
太師翁曰。
此兒可教。
不可誤之也。
遂延師能文者教之。
三十九年庚申
予年十五。
太師翁。
乃請先生。
教習舉子業。
初即試其可教。
乃令四書一齊讀。
是年多病。
十年辛酉四
予年十六。
是歲四書完。
背之。
首尾不遺一字。
四十一年壬戌
予年十七。
是歲講四書。
讀易。
並時藝。
及古文辭詩賦。
即能詩述文。
一時童子。
推無過者。
四十二年癸亥
予年十八。
時督學使者。
專講道學。
以童生為謌童。
動隨數十。
逐隊而謌。
亦有因之而倖進者。
予大恥之。
遂欲棄所業。
是以病辭不入館。
四十三年甲子
予年十九。
同會諸友。
皆取捷。
有勸予往試者。
時雲谷大師。
正法眼也。
住栖霞山中。
太師翁久供養。
往來必欵留旬月。
予執侍甚勤。
適雲大師出山。
聞有勸予之言。
恐有去意。
大師力開示出世叅禪。
悟明心地之妙。
歷數傳燈諸祖及高僧傳。
命予取看。
予檢書笥。
得中峰廣錄。
讀之未終軸。
乃大快。
嘆曰。
此予心之所悅也。
遂決志做出世事。
即請祖翁披剃。
盡焚棄所習。
專意叅究一事。
未得其要。
乃專心念佛。
日夜不斷。
未幾。
一夕夢見阿彌陀佛。
現身立於空中。
當日落處,覩其面目光相。
了了分明。
予接足禮。
哀戀無已。
復願見觀音勢至二菩薩。
即現半身。
自此時時三聖。
炳然在目。
自信修行可辦也。
是年冬。
本寺禪堂。
建道場。
請無極大師。
講華嚴玄談。
予即從受具戒。
隨聽講至十玄門。
海印森羅常住處。
恍然了悟。
法界圓融之旨。
切慕清涼之為人。
因自命其字曰。
澄印。
請正。
大師曰。
汝志
入此法門耶。
因見清涼山有冬積堅冰夏仍飛雪。
曾無炎暑。
故號清涼之語。
自此行住冰雪之境。
居然在目。
矢志願住其中。
凡事無一可心者。
離世之念。
無刻忘之矣。
四十四年乙丑
予年二十。
是歲。
正月十六日。
太師翁入寂。
師翁於前年除日。
畢集諸眷屬。
曰。
吾年八十有三。
旦暮行矣。
我度弟子八十餘人,無一持我業者。
乃撫予背曰。
此子我望其成人。
今不能矣。
是雖年幼。
有老成之見。
我死後。
房門大小事。
皆取決之。
勿以小而易之也。
眾唏噓受命。
新歲七日。
師翁具衣徧巡寮。
各辭别。
眾咸訝之。
又三日。
即屬後事。
示微疾。
舉藥不肯進。
乃曰。
吾行矣。
藥奚為。
乃集眾念佛五晝夜。
手提念珠。
予擁於懷。
端然而逝。
以師翁生平。
持金剛經。
臨終亦不輟也。
太師翁為報恩官住。
三十年。
居方丈。
及入滅。
至三月十八日。
而方丈火。
眾皆嘆異。
是年冬十月。
雲谷大師。
建禪期於天界。
集海內名德五十三人。
開坐禪法門。
大師極力扳予往從。
少師翁聽之。
乃得預會。
初不知用心之訣。
甚苦之。
乃拈香請益。
大師開示。
審實念佛公案。
從此叅究。
一念不移。
三月之內。
如在夢中。
了不見有大眾。
亦不知有日用事。
一眾皆以予為有志。
初不数日。
以用心太急。
忽發背疽。
紅腫甚巨。
大師甚難之。
予搭袈裟哀懇禱於韋馱前。
曰此必冤業索命債耳。
願誦華嚴經十部。
告假三月以完禪期。
後當償之。
至後夜。
倦極。
上禪床。
則熟睡。
開靜亦不知。
及起。
則忘之矣。
天明大師問恙何如。
予曰。
無恙也。
及視之。
已平復矣。
一眾驚嘆。
是故得完一期。
及出亦如未離禪坐時。
即行市中。
如不見一人。
時皆以為異。
江南從來不知禪。
而開創禪道。
自雲谷大師始。
少年僧之習禪者。
獨予一人。
時寺僧服飾皆從俗。
多艷色。
予盡棄所習衣服。
獨覓一衲被之。
見者以為怪。
四十五年丙寅
予年二十一。
自禪期出。
是年二月十八日午時。
大雨如傾盆。
忽大雷自塔而下。
火發於塔殿。
不移時大殿焚。
至申酉時。
則各殿畫廊。
一百四十餘間。
悉為煨燼。
時予少祖為住持。
及奏聞。
旨下法司。
連逮同事者十八人。
合寺僧恐株連。
各各逃避。
而寺執事僧。
無可與計事者。
予挺身力捄。
躬負鹽菜。
送獄中以供之。
寺至刑部相去二十里。
往來不倦者三月。
且多方調護。
諸在事者。
竟免死。
時與雪浪恩公。
俱決興復之志。
且曰。
此大事因緣。
非具大福德智慧者未易也。
你我當拌命修行。
以待時可也。
是時即發遠遊志。
頃之少祖尋入滅。
太祖之房門無支持者。
先是太師翁入滅。
無儲畜。
喪事皆取貸不資。
故多欠負。
即析居。
知必不能保。
予思太師翁遺命。
乃設法盡償其負貸。
餘者分諸弟子各執業。
房門竟以存。
是年冬從無極大師。
聽法華經於天界寺。
因志遠遊。
每察方僧。
求可以為侶者。
久之。
竟未得。
一日见後架精潔。
思淨头必非常人。
乃訪之。
及見。
特一黃腫病僧。
每早起。
事已悉辦。
不知何時灑掃也,予故不寐。
竊行廊下偵之。
當眾方叅時。
即已收拾畢矣。
又數日見不潔。
乃不見其人。
問之。
執事曰。
淨頭病於客房也。
予往視。
其狀不堪。
問曰。
師安否。
曰業障身病已難支。
饞病更難當。
予問何故。
曰。
每見行齋食。
恨不俱放下。
予笑曰。
此久病思食耳。
是知其人真。
因料理果餅。
袖往視之。
問其號曰。
妙峰。
為蒲州人。
予好相期結伴同遊。
後數日。
再視之。
則不見。
予心知其人。
恐以予累。
故潛行耳。
隆慶改元丁卯
予年二十二。
特舉虛谷大師為寺住持。
以救傾頹。
比為回祿事。
常住負貸將千金。
皆經予手。
眾計無所處。
予設法。
定限三年。
盡償之。
是年奉部檄本寺設義學。
教僧徒。
請予為教師。
授業行童一百五十餘人。
予因是復視左史。
諸子古文辭。
二年戊辰
予年二十三。
是年謝館事。
復館於高座。
以房門之累然也。
三年己巳
予年二十四。
是年金山聘館。
居一年。
四年庚午
予年二十五。
是年仍應金山聘。
五年辛未
予年二十六。
予以本寺回祿。
決興復之志。
將修行以養道待時。
是年遂欲遠遊。
始同雪浪恩兄游廬山。
至南康。
聞山多虎亂。
不也登。
遂乘風至吉安。
游青原。
見寺廢。
僧皆蓄髮。
慨然有興復之志。
乃言於當道。
選年四十以下者盡剃之。
得四十餘人。
夏自青原歸。
料理本師業。
安頓得宜。
科十一月。
即一缽遠遊。
將北行時。
雪浪止予。
恐不能禁苦寒。
姑從吳越。
多佳水。
可游目耳。
予曰。
吾人習氣。
戀戀軟暖。
必至不可施之地。
乃易制也。
若吳越枕席間耳。
遂一缽長往。
六年壬申
予年二十七。
初至揚州。
大雪陰之。
且病作。
久之。
乞食於市。
不能入門。
自忖何故。
急自省曰。
以腰纏少有銀二。
可恃耳。
乃見雪中僧道。
行乞不得者。
即盡邀於飲店。
以銀投之。
一餐而畢。
明日上街。
入一二門。
乃能呼。
遂得食。
因自喜曰。
吾力足輕萬鍾矣。
銘其缽曰。
輕萬鍾之具。
銘其衲曰。
輕天下之具。
乃為之銘曰。
爾委我以形。
我託爾以心。
然一身固因之而足。
萬物實以之而輕。
方將曳長風之袖。
披白雲之襟。
其興也若鴻鵠之翼。
其逸也若潛龍之鱗。
逍遙宇宙。
去住山林。
又奚衒夫朱紫之麗。
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
是年秋七月。
至京師。
無投足之地。
行乞竟日。
不能得。
日暮。
至西太平倉茶稝。
僅一餐。
投宿河漕遺教寺。
明日左司馬汪公伯玉。
知予至。
乃邀之。
以與次公仲淹為社友故耳。
因得寓所。
旬日即謁摩訶忠法師。
隨往西山。
聽妙宗鈔。
有西山懷恩兄詩。
期罷。
摩訶留過冬。
聽法華唯識。
請安法師為說。
因明三支比量。
十一月。
妙峰師。
訪予至。
師長鬚髮。
衣褐衣。
先報云。
有鹽客相訪。
及入門。
師即問還認得麼。
予熟視之。
見師兩目。
忽記為昔天界病淨頭也。
乃認得。
師曰。
改頭換面了也。
予曰。
本來面目自在。
相與一笑。
不暇言其他。
苐問所寓。
曰龍華。
明日過訊。
夜坐。
乃問其狀。
何以如此。
師曰。
以久在山。
故髮長未剪。
適以檀越。
山陰殿下。
修一梵宇。
命請內藏故來耳。
問予狀。
乃曰。
特來尋師。
且以觀光輦轂。
一叅知識。
以絕他日妄想耳。
師曰。
別來無時不思念。
將謂無緣。
今辛來。
某願伴行乞。
為前驅打狗耳。
竟夕之談。
遲明一笑而別。
即往叅遍融大師。
禮拜。
乞和尙指示。
師无語。
唯直視而已。
叅笑巖師。
師問何處來。
予曰。
南方來。
師曰。
記得來時路否。
一過便休。
師曰。
子卻來處分明。
予作禮。
待立請益。
師開示向上數語而別。
萬曆元年癸酉
予年二十八。
春正月。
往游五臺。
先求清涼傳。
按跡游之。
至北臺。
見有憨山。
問其山何在。
僧指之。
果奇秀。
默取為號。
詩以志之。
有遮莫從人去。
聊將此息機之句。
以不禁冰雪苦寒。
遂不能留。
復入京東遊。
行乞至盤山。
於千象峪石室。
見一僧。
不語。
予亦不問。
即相與拾薪汲水行乞。
汪司馬以書訪之。
曰。
恐公作東郊餓夫也。
及秋。
復入京。
以嶺南歐楨伯。
先數年。
未面寄書。
今為國博。
急欲見予。
故歸耳。
二年甲戌
予年二十九。
春游京西山。
當代名士。
若二王。
二汪及南海歐楨伯。
一時俱集都下。
一日訪王長公鳳洲。
相見。
以予少年易之。
予傲然賓主。
公即諄諄。
教以作詩法。
予瞠目視之。
竟無一言而別。
公不懌。
乃對次公麟洲言之。
明日次公來訪。
一公即曰。
夜來家兄。
失卻一大隻眼。
予曰。
公具隻眼否。
公拱曰。
小子相見了也。
相與大笑歸。
謂其兄曰。
阿哥。
輸卻維摩了也。
因以詩贈予。
有可知王逸少。
名理讓支公之句。
一日。
汪次公與予同居。
看左傳。
因謂予曰。
公天資特異。
大有文章氣概。
家伯子當代文宗也。
何江執業。
以成一家之名乎。
予笑而唾曰。
留取老兄膝頭。
他日拜老僧。
受西來意也。
次公大不悅。
歸告司馬公。
公曰。
信哉。
予觀印公道骨。
他日當入大慧中峰之室。
是肯以區區文字為哉。
苐恐浮游為誤耳。
見予與次公扇頭詩。
有身世蜩翼。
乾坤馬一毛之句。
乃示次公曰。
此豈文字僧耶。
他日特設齋請予。
與妙師同坐。
公謂予曰。
禪門寥落大可懮。
小子切念之。
觀公器度。
將來成就不小。
何以浪游為。
予曰。
貧道特為大事因緣。
叅訪知識。
今苐游目當代人物。
以了他日妄想耳。
非浪游也。
且將行矣。
公曰。
信然。
予觀方今無可為公之師者。
若無妙峰。
則無友矣。
予曰。
昔已物色於眾中。
曾結同叅之盟。
故北來相尋。
不意偶遇於此。
公曰。
異哉。
二公若果行。
小子願津之。
時妙師取藏經回。
司馬公因送勘合二道。
又為文以送予。
一日公速予至。
問曰。
妙峰行矣。
公何不見別。
予曰。
姑徐行。
公曰。
予知公不欲隨人腳跟轉耳。
殊大不然。
古人不羞小節。
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
但願公他日做出法門一段光明事業。
又何以區區較去就哉。
予感而拜謝。
遂決行。
即往視妙師。
已載乘矣。
見予至。
問曰。
師行乎。
曰。
行矣。
即登車。
未別一人而去。
秋八月。
渡孟見武王觀兵處。
有詩弔之曰。
片石荒碑倚岸頭。
當年曾此會此諸侯。
王綱直使同天地。
應共黃河不斷流。
過夷齊扣馬地弔曰。
棄國遺榮意已深。
空餘古廟柏森森。
首陽山色清如許。
猶是當年扣馬心。
遂入少林謁初祖。
時大千潤宗師。
初入院。
予訪之。
未遇。
出山觀洛陽古城。
焚經臺。
白馬寺。
即追妙師。
九月至河東。
會山陰至。
遂留結冬。
時太守陳公。
延及予。
意甚勤。
為刻肇論中吳集解。
予校閱。
向於不遷論旋嵐偃岳之旨不明。
竊懷疑久矣。
今及之。
猶罔然。
至梵志自幼出家。
白首而歸。
鄰人見曰。
昔人猶在耶。
志曰。
吾似昔人。
非昔人也。
恍然了悟曰。
信乎諸法本無去來也。
即下禪床禮佛。
則無起動相。
揭簾立階前。
忽風吹庭樹。
飛葉滿空。
則了無動相。
曰。
此旋嵐偃岳而長靜也。
至後出遺。
則了無流相。
曰此江河競注而不流也。
於是去來生死之疑。
從此冰釋。
乃有偈曰。
死生晝夜。
水流花謝。
今日乃知。
鼻孔向下。
明日。
妙師相見。
喜曰。
師何所得耶。
曰。
夜來見河邊兩個鐵牛鬬入水去也。
至今絕消息。
師笑曰。
且喜有住山本錢矣。
未幾山陰請牛山法光禪師至。
予久慕之。
相見喜得坐叅也。
與語機相契。
請益。
開示以離心意識叅。
出凡聖路學。
深得其旨。
每見師談論
出聲。
如天鼓音。
是時予知悟明心地者。
出詞吐氣果別也。
深服膺其人。
一日袋中搜得予詩。
讀之。
嘆曰。
此等佳句。
何自而得耶。
復笑曰。
佳則佳矣。
那一竅欠通在。
予曰。
和尚那一竅通否。
師曰。
三十年拿龍捉虎。
今日草中走出兔子來。
下一跳。
予曰。
和尚不是拿龍捉虎手。
師拈拄杖才要打。
予即把住。
以手將其鬚曰。
是兔子。
恰是蝦蟇。
師一笑休去。
師一日曰。
公不必他往。
願同老伏牛。
是所望也。
予曰。
觀師佛法機辯。
不減大慧。
見居常似有風顛態。
吟哦手口無停時謂何。
師曰。
此我禪病也。
初發悟時。
偈語如流。
日夜不絕。
自是不能止。
遂成病耳。
予曰。
此病初發時。
何以治之。
師曰。
此病一發。
若自看不破。
須得大手眼人痛打一頓。
令其熟睡。
覺時。
則自然消滅矣。
我初恨其無毒手耳。
歲暮。
師知予新正即往五臺。
以詩送之。
有雲中獅子騎來看。
洞裏潛龍放去休之句。
問曰。
公知否。
予曰。
不知。
師曰。
要公不可捉死蛇耳。
予頷之。
向來禪道。
欠無師匠。
及見光師始知有宗門作略。
山陰國主問予二親在。
乃贈二百金為終養資。
予謝曰。
貧道初行腳。
自救不了。
又安敢累二親乎。
因讓致光師。
三年乙亥
予年三十。
正月自河東同妙師上五臺。
過平陽。
師之故鄉也。
師以少貧。
值歲饑。
父母死。
葬無殮具。
至是山陰與一二當道助之。
予為卜高敞地為合葬。
作墓誌。
師俗姓續。
居平陽東郭。
蓋春秋續鞠之後也。
太守胡公號順菴。
東萊人。
聞予至寓城外。
欲一見不可得。
及予行。
公送郵符。
予曰。
道人行腳有草屨耳。
焉用
。
留語數日。
差役送至此。
公益重。
及予行。
公後追之。
至靈石。
乃見。
同至會城
臺山。
於二月望日。
寓塔院寺。
大方主人為卜居北臺之龍門。
最幽峻處也。
以三月三日。
於雪堆中。
拔出老屋數椽。
以居之。
時見萬山冰雪。
儼然夙慕之境。
身心洒然。
如入極樂國。
未幾。
妙峰往游夜臺。
予獨住此。
單提一念。
人來不語。
目之而已。
久之。
視人如杌。
直至一字不識之地。
初以大風時作。
萬竅怒號。
冰消澗水。
衝激奔騰如雷。
靜中聞有聲。
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
其以為喧擾。
因問妙師。
師曰。
境自心生。
非是從外來。
聞古人云。
三十年聞水聲。
不轉意根。
當證觀音圓通。
溪上有獨木橋。
予日日坐立其上。
初則水聲宛然。
久之動即聞。
不動即不聞。
一日坐橋上。
忽然忘身。
則音聲寂然。
自此眾響皆寂。
不復擾矣。
予日食麥麩和野菜。
以合為飲湯送之。
初人送米三斗。
半載尚有餘。
一日粥罷經行。
忽立定。
不見身心。
唯一大光明藏。
圓滿湛寂。
山河大地。
影現其中。
及覺則朗然。
自覺身心。
了不可得。
即說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
內外根塵俱洞徹。
翻身觸破太虛空。
萬象森羅從起滅。
自此內外湛然。
無複音聲色相為障礙。
從前疑會。
當下頓消。
及視釜已生塵矣。
以獨一無侶。
故不知久近耳。
是年雪浪兄北來看予。
至臺山。
不禁其淒楚。
信宿而別。
冬結一板屋以居。
四年丙子
予年三十一。
春三月。
蓮池大師游五臺過訪。
留數日。
夜對談心甚契。
是年予發悟後。
無人請益。
乃展楞伽印證。
初未聞講此經。
全不解義。
故今但以現量照之。
少起心識。
即不容思量。
如是者八閱月。
則全經旨趣。
了然無疑。
秋七月。
平陽太守胡公。
轉鷹平兵備。
入山相訪。
靜室中。
唯餐燕麥[食*屈][食*畾]野菜虀耳。
時下方正酷熱。
驂從到澗中敲冰耳。
是年冬十月。
塔院主人大方被誣訟。
本道擬配遞還俗。
叢林幾廢。
廬山徹空禪師來。
與予同居。
適見其事。
大苦之。
予曰。
無傷也。
遂躬謁胡公。
冒大雪往。
及見。
胡公欣然曰。
正思山中大雪難禁。
已作書
遣迎。
師適來。
誠所感也。
然竟解釋主人。
道場以全。
固留過冬。
朝夕問道。
為說諸言。
開府高公。
移鎮代郡。
聞予在署中。
乃謂胡公云。
家有園亭。
多題詠。
欲求高人一詩。
胡公諾之。
對予言。
予曰。
我胸中無一字。
焉能為詩乎。
力拒之。
胡公乃取古今詩集。
置几上發予詩思。
予偶揭之。
方搆思。
忽機一動。
則詩句迅速不可遏捺。
胡公出堂回。
則已落筆二三十首矣。
予忽覺之曰。
此文字習氣魔也。
即止之。
取一首以塞白。
然機不可止。
不覺從前所習詩書辭賦。
凡曾入目者。
一時現前。
逼塞虛空。
即通身是口。
亦不能盡吐。
更不知何為我之身心也。
默之自視。
將欲飛舉之狀。
無奈之何。
明日胡公送高公去。
予獨坐思之曰。
此正法光禪師。
所謂禪病也。
今在此中。
誰能為我治之者。
無已。
獨有熟睡可消。
遂閉門強臥。
初甚不能。
久之坐忘如睡。
童子敲門不開。
椎之不應。
胡公歸。
亟問之。
乃令破窗入。
見予擁衲端坐。
呼之不應。
撼之不動。
先是書室中。
設佛供案。
有擊子。
胡公拈之問曰。
此物何用。
予曰。
西域僧入定。
不能覺。
以此嗚之。
即覺矣。
公忽憶之。
曰。
師入定耶。
疾取擊子耳邊嗚數十聲。
予始微微醒覺。
開眼視之。
則不知身在何處也。
公曰。
我行。
師即閉門坐。
今五日矣。
予曰。
不知也。
苐一息耳。
言畢默坐諦觀。
竟不知是何所。
亦不知從何入來。
及回觀山中。
及一往行腳。
一一皆夢中事耳。
求之而不得。
則向之徧空擾擾者。
如雨散雲收。
長空若洗。
皆寂然了無影像矣。
心空境寂。
其樂無喻。
乃曰。
靜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佛語真江吾欺也。
歲暮擬新正還山。
乃為胡公言。
臺山林木。
苦被姦商砍伐。
菩薩道場。
將童童不毛矣。
公為具疏題請大禁之。
自後國家修建諸剎。
皆仗所禁之林木。
否則無所取材矣。
五年丁丑
予三十二歲。
春自鷹門歸。
因思父母罔極之恩。
且念於法多障。
因見南嶽思大師發願文。
遂發心刺血泥金。
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
上結般若勝緣。
下酬罔極之恩。
以是年春創意。
先是慈聖聖母。
以保國選僧誦經。
予僭列名。
至是上聞書經。
即賜金紙以助。
明年。
四月。
書經起。
徹空師。
游匡山。
有詩十首送之。
六年戊寅
予三十三。
刻意書經。
無論點畫大上。
每落一筆。
念佛一聲。
遊山僧俗至者。
必令行者通說。
予雖手不輟書。
然不失應對。
凡問訊者。
必與談數語。
其高人故舊。
必延坐禪床。
對談不失。
亦不妨書。
對本臨之。
亦不錯落。
每日如常。
略無一毫動靜之相。
鄰近諸老宿。
竊以為異。
率數眾來驗。
故意攪懮。
及書罷。
讀之良信。
因問妙師曰。
印師何能如此耶。
妙師曰。
吾友入此三昧純熟耳。
予自住山至書經。
屢有嘉夢。
初一夕。
宿。
入金剛窟。
石門榜大般若寺。
及入。
則見廣大如空。
殿宇樓閣。
莊嚴無比。
正殿中唯大床座。
見清涼大師。
倚臥床上。
妙師侍立於左。
予急趨入。
禮拜立左。
聞大師開示。
初入法界圓融觀境。
謂佛剎互入。
主伴交叅。
往來不動之相。
隨說其境。
即現覩於目前。
自知身心交叅涉入。
示畢。
妙師問曰。
此何境界。
大師笑曰無境界境界。
及覺後。
自見心境融徹。
無復疑礙。
又一夕。
夢自身履空上昇。
高無極。
落下則見十方迥無所有。
唯地平如鏡。
琉璃瑩徹。
望唯一廣大樓閣。
閣量如空。
閣中盡世間所有人物事業。
乃至最小市井鄙事。
皆包其中。
往來無外。
閣中設一高座。
紫赤燄色。
予心謂金剛寶座。
其閣莊嚴。
妙嚴不可思議。
予歡喜欲近。
心中思惟。
如何清淨界中。
有此雜穢耶。
纔作此念。
其閣即遠。
尋復自思曰。
淨穢自我心生耳。
其閣即近。
頃之。
見座前侍列從僧。
身量高大。
端
嚴無比。
忽有一少年比丘。
從座後出。
捧經一卷而下。
授予曰。
和尚即說此經。
特命授汝。
予接之。
展視乃金書梵字不識也。
遂懷之。
因問和尚為誰。
曰。
彌勒。
予喜。
隨比丘而上。
至閣陛。
瞑目斂念而立。
忽聞磬聲。
開目視之。
則見彌勒已登座矣。
予即瞻禮。
仰視其面。
晃耀紫金色。
世無可比者。
禮畢。
自念今者特為我說。
則我為當機。
遂長跪取卷展之。
聞其說曰。
分別是識。
無分別是智。
依識染。
依智淨。
染有生死。
淨無諸佛。
至此則身心忽然如夢。
但聞空中音聲歷歷。
開明心地。
不存一字。
及覺。
恍然言猶在耳也。
自此識智之分。
瞭然心目矣。
且知所至。
乃兜率天彌勒樓閣耳。
又一夕。
夢僧來報云。
此北臺頂文殊菩薩設浴請赴。
隨至。
則入一廣大殿堂。
香氣充滿。
侍者皆梵僧。
即引至浴室。
解衣入浴。
見有一人。
先在池中。
視之為女子也。
予心惡不欲入。
其池中人。
故汎其形。
則知為男也。
乃入共浴。
其人以手戽水澆予。
從頭而下灌入五內。
如洗肉桶。
五臟一一蕩滌無遺。
止存一皮。
如琉璃籠。
洞淆透徹。
時則池中人呼茶。
見一梵僧。
擎骷髏半邊如剖瓜狀。
視之腦髓淋漓。
心其厭之。
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
此不淨耶。
即入口噉之。
如是隨取隨噉。
其甘如飴。
腦已食盡。
唯存血水。
其池中人曰。
可與之。
僧乃授予。
予接而飲之。
其味如甘露也。
飲而下透身毛孔一橫流。
飲畢梵僧搓背。
大拍一掌。
予即覺。
時則通身汗流如水。
五內洞然。
自此身心如洗。
輕快無喻矣。
如是者。
吉兆居多。
總之皆與諸聖酬酢。
常聞佛言。
常有是好夢。
七年己卯
予年三十四。
是年秋。
京都建大慈壽寺完。
初聖母為薦先帝保聖躬。
欲於五臺修塔院寺舍利寶塔。
諭執政。
以為臺山去京窮遠。
遂卜附京吉地。
建大慈壽寺。
是年工完。
覆奏聖母。
以為未滿臺山之願。
諭皇上仍遣內官帶夫匠三千人來山修造。
是時朝廷初作佛事。
內官初遣於外。
恐不能卒業。
有傷法門。
予力調護。
始終無恙。
八年庚辰
予年三十五。
是年特旨。
天下清丈田糧。
寸土不遺。
臺山從來。
未入版額。
該縣姦人蒙蔽。
欲飛額糧五百石於臺山。
屢行文查報地土。
合山叢林靜室。
無一人可安者。
自此臺山為狐窟矣。
諸山耆舊集。
白予。
予安之曰。
諸師苐無懮。
緩圖之。
予於是宛轉設法。
具白當道。
宴飲免清丈。
未加升合。
臺山道場遂以全。
九年辛已
予年三十六。
是年建無遮會。
初妙師亦刺血書華嚴經。
與予同願。
欲建一圓滿道場。
名無遮會。
妙師募化。
錢糧畢集。
京中請大德僧五百眾。
其道場事宜俱備。
適皇上有旨祈嗣。
遣官於武當。
聖母遣官於五臺。
即於本寺。
予以為沙門所作一切佛事。
無非為國祝釐。
陰翊皇度。
今祈皇儲。
乃為國之本也。
莫大於此者。
願將所營道場事宜一切。
盡歸併於求儲一事。
不可為區區一己之名也。
妙師意不解。
上遣內使亦不解事。
但以阿附為心。
予大不然。
乃力爭忤之。
竟從予議。
頃之。
江南妖人作難。
忌者即欲借此中傷。
以破道場。
然以為國求儲之題目。
竟保全。
始終無虞。
是年修塔成。
予即以金書華嚴經。
安置塔藏。
有願文一卷。
予自募造華藏世界轉輪藏成。
為建道場於內。
應用供具器物齋糧果品一切所需。
妙師在京若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