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事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579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大事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明朝大事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明朝大事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明朝大事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明朝大事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朝大事记.docx

《明朝大事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大事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朝大事记.docx

明朝大事记

 

 

1368年(洪武元年):

正月初四,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國大明,年號洪武。

八月初二,明軍攻克大都,元亡。

1369年(洪武二年):

二月,詔修《元史》。

1370年(洪武三年):

1、正月至十一月,第一次北伐蒙古。

四月,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崩於應昌,元臣上上廟號惠宗。

太祖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諡曰“順帝”。

2、八月,始開科取士。

1371年(洪武四年):

六月,滅重慶明夏政權。

1372年(洪武五年):

正月至十一月,第二次北伐蒙古。

1373年(洪武六年):

1、二月,詔置烏斯藏衛指揮使司、朵甘衛指揮使司及二宣慰使司、四招討司等。

次年七月升為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

2、閏十一月命刑部尚書劉惟謙詳定《大明律》,洪武七年二月編成。

1375年(洪武八年):

1、是年,在今西藏阿裏地區設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2、十月,改在外各處所設都衛為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

1376年(洪武九年):

1、六月,設立承宣佈政使司。

詔改各行中書省為承宣佈政使司。

罷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

2、明初四大案之空印案發生。

1380年(洪武十三年):

1、二月至三月,第三次北伐蒙古。

2、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發生。

胡惟庸被殺,朱元璋廢除丞相之職,取消中書省。

1381年(洪武十四年):

1、正月至八月,第四次北伐蒙古。

2、複置各道按察使司。

3、行裏甲制。

4、傅友德、沐英征雲南,平,沐氏自此世守雲南。

1382年(洪武十五年):

1、四月,置錦衣衛。

2、十月,置都察院,設監察都禦史、監察禦史。

1385年(洪武十八年):

明初四大案之郭桓案發生。

1387年(洪武二十年):

1、正月至閏六月,第五次北伐蒙古。

北元太尉納哈出兵敗勢窮而降。

2、九月至二十一年四月,第六次北伐蒙古。

藍玉取得“捕魚兒海戰役”大捷;北元後主脫古思帖木兒逃跑途中被也速迭兒所殺,自是北元再無年號。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

1、正月至三月:

第七次北伐蒙古。

2、五月,朱元璋清除胡惟庸逆黨,頒《昭示奸黨錄》。

列二十人,李善長、唐勝宗等皆在列,全家被誅。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四月,太子朱標逝世,九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

明初四大案之藍玉案發生。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

九月,《皇明祖訓》頒行。

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

三月,第八次北伐蒙古。

1397年(洪武三十年):

南北榜案發生。

此事件開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後遂成定制。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

閏五月初十,太祖崩,年七十一。

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1399年(建文元年):

1、七月,靖難之役爆發。

2、北元額勒伯克汗為部下所殺,坤帖木兒被立為王。

1402年(建文四年):

1、六月十三日,燕軍佔領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二十日,詔葬“朱允炆”。

2、誅方孝孺十族。

3、創立內閣。

4、十月九日,詔令重修《太祖實錄》。

5、鬼力赤殺坤帖木兒,去大元國號。

1403年(永樂元年):

1、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

2、建立建州衛。

1404年(永樂二年):

二月,設立奴兒幹衛。

七年閏四月,升為奴兒幹都司。

1405年(永樂三年):

六月十五日,鄭和與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1407年(永樂五年):

1、二月,烏斯藏哈立麻入朝封大寶法王,這是明廷所封的第一位法王。

2、五月,開建北京新都宮殿。

3、六月,設立交趾承宣佈政使司。

4、十一月,《永樂大典》修成。

5、十二月,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永樂七年):

1、再征安南簡定。

2、八月,丘富征本雅失裏全軍覆沒。

3、九月,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

1410年(永樂八年):

成祖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韃靼)。

1411年(永樂九年):

1、張輔沐晟會兵討交趾。

2、十月,再修《太祖實錄》,十六年五月修成。

1413年(永樂十一年):

1、二月,設立貴州布政使司。

2、冬,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

1414年(永樂十二年):

成都朱棣第二次北伐蒙古(瓦剌)。

1417年(永樂十五年):

1、五月,鄭和第五次出使西洋。

2、八月,蘇祿酋長來朝,成祖封其為王。

1418年(永樂十六年):

交趾黎利起事。

1420年(永樂十八年):

八月,在北京設立東廠。

1421年(永樂十九年):

正月,鄭和第六次出使西洋。

1422年(永樂二十年):

三月,成祖朱棣第三次北伐蒙古.(阿魯臺)。

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

七月,成祖朱棣第四次北伐蒙古。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

1、成祖第五次北伐蒙古(韃靼)。

2、八月,成祖崩,朱高熾即位。

1425年(洪熙元年):

1、四月,詔定北京為行在,準備還都南京。

2、五月,詔修《太宗實錄》,於宣德五年正月修成。

3、五月二十九日,仁宗崩,六月十二日朱瞻基即位。

4、閏七月,宣宗敕修《仁宗實錄》,於宣德五年正月修成。

1426年(宣德元年):

八月,漢王朱高煦在樂安謀反,宣宗親征,朱高煦投降。

1428年(宣德三年):

是年,正式廢除交趾承宣佈政使司。

1430年(宣德五年):

1、六月,開平衛內遷。

從此,棄地三百里,使邊防更加空虛。

2、閏十二月,鄭和等從南京龍灣第七次起航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六月,宣宗派徐琦持詔命黎利權署安南國事。

其時,黎利實際上已自立為帝。

1435年(宣德十年):

1、正月三日,宣宗崩,朱祁鎮即位。

2、七月,敕修《宣宗實錄》。

於正統三年四月修成。

1436年(正統元年):

二月,定經筵進講之制。

1440年(正統五年):

十一月,《大藏經》刊成。

1441年(正統六年):

十一月,正式定北京為京師。

1442年(正統七年):

1、二月,設建州右衛,自此乃有“建州三衛”統治女真地區。

2、十月,太皇太后張氏逝世,太監王振自此益肆驕橫,並毀太祖所立鑄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碑。

1444年(正統九年):

複開浙江福建銀礦,拉開了以葉宗留、陳鑒胡等為首的歷時六年的礦工起義。

1449年(正統十四年):

1、八月,土木堡之變。

2、九月初六日,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景泰元年,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同月,詔誅王振黨羽。

3、十月,也先大軍犯京師,北京保衛戰打響。

於謙組織軍民大敗也先,也先攜英宗潰逃。

京師之圍遂解。

1450年(景泰元年):

1、春,也先犯寧夏、大同,明軍敗之於沙窩,史稱沙窩之役。

2、八月,也先送英宗還京,景帝置英宗於南宮。

3、吳敬於本年撰成《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珠算已廣泛應用。

1452年(景泰三年):

五月,廢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皇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1453年(景泰四年):

八月,也先自立為可汗,稱“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號添元(或作天元)。

1454年(景泰五年):

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所殺。

1457年(景泰八年/天順元年):

1、正月,奪門之變發生,十七日英宗複位。

二十一日,詔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

二月初一,廢景泰帝仍為郕王,遷之西內。

二月十九日,葬之西山,諡曰“戾”。

2、於謙、王文被殺,人稱其冤。

1461年(天順五年):

1、《大明一統志》編成。

2、曹吉祥謀反被誅,石曹之亂乃定。

1464年(天順八年):

正月十七日,英宗崩於乾清宮,年三十八,遺詔罷宮妃殉葬制度。

二十一日,朱見深即皇帝位。

1467年(成化三年):

八月,《英宗實錄》修成,並附景泰帝事蹟於中。

1477年(成化十三年):

二月,憲宗詔令禦馬監太監汪直提督錦衣衛校官百餘人另立西廠。

五月,汪直遭內閣大臣商洛等彈劾,罷設西廠。

六月十五日,詔複設西廠。

1482年(成化十八年):

三月,憲宗複詔罷西廠,汪直失寵,次年被貶南京,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

正月初十,萬貴妃逝世,八月二十二日憲宗崩。

九月初六,朱祐樘即位。

1488年(弘治四年):

《憲宗實錄》修成。

1492年(弘治五年):

廣西壯族、貴州苗民起義。

1497年(弘治十年):

詔修《大明會典》。

1505年(弘治十八年):

1、五月初七日,帝崩。

十八日,朱厚燳即位。

2、十二月,詔修《孝宗實錄》,正德四年四月修成。

1506年(正德元年):

重開西廠。

1508年(正德三年):

八月,設立內行廠。

1510年(正德五年):

1、劉瑾下獄淩遲處死,並誅其黨。

2、廢西廠、內行廠。

1511年(正德六年):

四川、江西、廣東等地爆發農民起義。

1516年(正德十一年):

佛郎機(葡萄牙)使臣斐羅特首次來華。

1519年(正德十四年):

1、六月,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建元順德;七月在鄱陽湖為王守仁所敗,被擒。

2、武宗借“親征”南下江南,次年閏八月十二日,始由南京出發返回北京。

 

1521年(正德十六年):

1、三月帝崩,四月朱厚熜即位。

2、大禮儀之爭初起。

3、八月,中葡屯門海戰,戰爭以明朝勝利結束。

4、十一月,詔修《武宗實錄》。

1523年(嘉靖二年):

1、三月,中葡(佛朗機)新會西草灣海戰發生,戰爭以明朝的勝利結束。

2、六月,日本貢使爭貢之役(寧波之亂、宗設之亂)發生。

事後,朝廷廢除了浙江浙江市舶提舉司和福建市舶提舉司,僅留廣東市舶提舉司。

1524年(嘉靖三年):

1、是年,大禮儀之爭發生。

歷時三年半之久。

2、仿造佛朗機炮。

1525年(嘉靖四年):

三月十五日,詔修《獻皇帝實錄》。

於五年六月二十九日修成。

1528年(嘉靖七年):

三月初七日,詔令儒臣重訂《大明會典》。

1536年(嘉靖十五年):

1、二月,四川建昌衛發生7.25級地震。

2、劉天和請修雙輪戰車,世宗允准。

1537年(嘉靖十六年):

安南後黎朝黎莊宗遣使北京陳述莫氏篡位奪權,請求明朝討伐莫氏。

先是,嘉靖六年,前黎朝權臣安興王莫登庸脅迫黎恭皇禪讓,改元明德,仍以升龍為都,建立莫朝。

嘉靖十一年,黎朝舊臣阮淦在哀牢尋獲黎昭宗的幼子黎維寧並擁立為帝,是為黎莊宗,在南方與北方的莫朝對抗,是為越南的南北朝時期,越南大亂。

1538年(嘉靖十七年):

1、三月,命仇鸞征討安南莫登庸。

2、九月,改太宗廟號為“成祖”,尊獻皇帝廟號為“睿宗”。

1540年(嘉靖十九年):

十一月,莫登庸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鎮南關向明朝官員納地請降。

1541年(嘉靖二十年):

1、四月初三,詔降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授莫登庸都統使,從二品,世襲。

改十三道為十三宣撫司,各設同知、副使、僉事。

名義上安南再入中國版圖。

2、四月初五,九廟火災。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

十月二十一日,壬寅宮變發生。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

是年,俺答入犯京師,史稱“庚戌之變”。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

1、四月,海盜王直勾結倭寇進犯浙江,劫掠州縣。

倭患自此日甚。

2、八月十二日,仇鸞病死。

仇鸞死後,嚴嵩即與錦衣衛都督陸炳盡發仇鸞厚賂俺答之罪。

二十五日世宗下詔暴仇鸞罪狀,追戮其屍,傳首九邊,抄家沒產。

3、是年,俺答犯邊,先後四犯大同,三犯遼陽,一犯寧夏。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

佛郞機(葡萄牙)人始入澳門。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

1、十月,抗倭有功的南京兵部尚書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與彈劾嚴嵩的兵部武選員外郎楊繼盛被處斬,天下鹹稱其冤。

2、陝西華縣發生8級大地震。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

十一月,胡宗憲誘擒海盜頭目王直。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

1、遼東大災。

2、戚繼光組織、訓練新軍抗倭,人稱“戚家軍”。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

1、倭寇犯福建,陷興化府,劫掠一空。

2、嚴嵩被罷,嚴世蕃等人下獄。

3、八月,詔重錄《永樂大典》。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

四月,戚家軍取得興化大捷,興化收復。

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

是年,戚繼光、俞大猷先後大敗倭寇,倭患自此稍靖。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十月,胡宗憲再次被逮下獄,病死獄中。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

1、二月,海瑞上疏極論時弊,直刺君過。

世宗怒,下獄論罪。

2、十二月十四日,世宗崩。

二十六日,穆宗繼位,改元隆慶。

1567年(隆慶元年):

1、三月,詔修《世宗實錄》。

萬曆五年八月編成。

2、朝廷宣佈解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

3、俺答屠石州。

1570年(隆慶四年):

俺答封貢,為患百年的“北虜”問題至此告一段落。

1572年(隆慶六年):

1、五月二十六日穆宗崩,六月初十日朱翊鈞即皇帝位。

2、詔修《穆宗實錄》,萬曆二年七月修成。

1573年(萬曆元年):

張居正改革。

1574年(萬曆二年):

李成梁大敗建州女真首領王杲。

1576年(萬曆四年):

重修《大明會典》。

1577年(萬曆五年):

1、張居正清丈土地,歷時三年。

2、張居正奪情。

1578年(萬曆六年):

李時珍編成《本草綱目》。

1581年(萬曆九年):

1、張居正在全國推廣“一條鞭法”,國庫日益充裕。

2、《萬曆會計錄》編成。

1582年(萬曆十年):

張居正逝世。

1584年(萬曆十二年):

查抄張居正家。

1585年(萬曆十三年):

廷臣黨爭漸興。

1586年(萬曆十四年):

福王朱常洵生,歷時十六年的國本之爭開始。

1587年(萬曆十五年):

海瑞、戚繼光逝世。

1592年(萬曆二十年):

1、二月,寧夏哱拜起兵反叛,九月,李如松平之(萬曆三大征之一寧夏之役)。

2、五月,日軍進攻朝鮮,朝鮮之役(萬曆三大征之一)爆發。

3、七月,明軍首援朝鮮失敗。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

1、正月,明軍取得平壤大捷。

2、神宗下詔李如松從朝鮮撤軍。

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

1、東林黨爭之始。

2、中日議和,神宗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

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

1、詔複建文年號。

2、軍政之獄。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

1、年初,日本從釜山再度入侵朝鮮。

明軍再援。

2、十月,詔授黎惟潭為安南都統使,自是安南複為黎氏所有。

先是,黎惟潭請求明廷恢復“安南國王”的冊封,不允。

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

明軍在朝鮮大敗日軍,歷時七年的萬曆朝鮮戰爭宣告結束。

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

二月,朝廷調軍征剿播州土司楊應龍,次年六月平(萬曆三大征之播州之役)。

先是,楊應龍於萬曆十七年反,後又時降時叛。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

立朱常洛為太子,國本之爭結束。

1603年(萬曆三十二年):

1、八月,荷蘭佔領澎湖,十一月被迫退出。

2、福建發生八級地震。

1606年(萬曆三十五年):

徐光啟譯成《幾何原本》。

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

1、齊、楚、浙三黨攻擊“東林”。

2、《金瓶梅》問世。

3、西洋曆法始入中國。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

1、五月,明末宮廷三大案之梃擊案發生。

2、努爾哈赤建“八旗制度”。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

正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即大汗位,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1617年(萬曆四十五年):

南北各地持續天災。

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

1、後金軍攻陷撫順等地。

2、九月,始在全國加派“遼餉”。

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

1、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

2、開原、鐵嶺等地失陷。

3、熊廷弼經略遼東。

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

1、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崩。

八月光宗即位,九月初一,光宗崩。

九月六日,熹宗即位。

2、明末宮廷三大案之紅丸案、移宮案發生。

3、袁應泰出任遼東經略。

1621年(天啓元年):

1、瀋陽、遼陽先後失陷,袁應泰兵敗自殺。

2、詔修《神宗實錄》、《光宗實錄》。

3、毛文龍入據皮島。

4、熊廷弼再次出任遼東經略。

5、九月,奢崇明叛亂,佔據重慶,建國號大樑,天啓三年,亂平。

1622年(天啓二年):

1、廣寧失陷。

2、孫承宗督師遼東。

3、荷蘭侵佔澎湖,天啟四年,明軍收復。

1624年(天啓四年):

魏忠賢提督東廠。

1625年(天啓五年):

1、七月,楊漣、左光鬥等下獄。

2、八月,熊廷弼被斬,傳首九邊。

1626年(天啓六年):

1、寧遠大戰,袁崇煥大敗後金。

2、五月,王恭廠大爆炸。

3、八月,努爾哈赤死,皇太極即位。

1627年(天啓七年):

1、後金攻朝鮮(丁卯胡亂)。

2、五月,寧錦大戰,袁崇煥大敗後金。

3、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崩。

二十四日朱由檢即皇帝位。

4、詔定逆案,清查閹黨。

5、魏忠賢畏罪自殺。

1628年(崇禎元年):

1、五月,焚毀《三朝要典》。

2、七月,袁崇煥提出5年複遼。

3、詔修《熹宗實錄》。

4、是年陝西等地大災,此後災害頻仍,出現全國性大饑饉。

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

1629年(崇禎二年):

1、二月,批准裁整驛站。

2、三月,定立“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別懲處。

3、六月,袁崇煥擅殺東江總兵毛文龍。

3、十月,後金軍第一次入塞,威脅北京(己巳之變)。

袁崇煥入衛京師,被逮,明年被殺。

1630年(崇禎三年):

1、四月,行保甲制度。

2、五月,孫承宗收復京東四城。

3、六月,張獻忠自號“八大王”。

4、是年,東林黨人同反對派為爭奪權力紛爭不已。

1631年(崇禎四年):

1、正月,賑濟陝西災民,定議對農民軍實行以撫為主的政策。

2、八月,後金軍圍攻遼東前線重鎮大淩河,十月城降。

3、九月,楊鶴以召撫不效被逮下獄,召撫政策失敗,陝西、山西農民起義更熾。

4、孔有德在登州叛亂。

1632年(崇禎五年):

農民軍群聚山西。

1633年(崇禎六年):

1、七月,旅順失陷。

2、十一月,農民軍進入河北。

3、孔有德、尚可喜降後金。

1634年(崇禎七年):

1、正月,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主持圍剿河南、陝西等處農民軍。

2、七月,後金軍第二次入塞,蹂躪宣府、大同一帶。

3、八月,撤內監監軍、監部,此後旋撤旋複。

4、十一月,陳奇瑜以剿撫無效罷職逮治,改任洪承疇為五省總督。

5、《崇禎曆書》問世。

1635年(崇禎八年):

1、農民軍滎陽大會。

2、八月,以盧象升、洪承疇分責東南、西北的剿除農民軍戰事。

3、十月,下詔罪己。

1636年(崇禎九年):

1、年初,農民軍主力高迎祥等部縱橫於豫、皖、川、陝各省。

2、四月,皇太極即皇帝位,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3、七月,清軍第三次入塞,攻掠京畿地區。

九月返回。

4、七月二十日,孫傳庭生擒高迎祥。

1637年(崇禎十年):

1、年初,相繼發生訐告複社“敗壞風俗”、“以亂天下”的事件。

2、二月,朝鮮降清。

3、三月,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提出“十面張網”的對農民軍作戰計畫。

4、十月,李自成部入川。

5、《天工開物》問世。

1638年(崇禎十一年):

1、九月,清軍第四次入塞,掃蕩畿南、山東。

盧象升於十二月在賈莊戰死。

2、是年,農民軍張獻忠等部相繼受撫;李自成部在陝西接連失利,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3、《皇明經世文編》編成。

1639年(崇禎十二年):

1、正月,命洪承疇總督薊遼。

2、清軍克濟南,擄德王。

三月,清軍班師。

3、五月,張獻忠、羅汝才在穀城、房縣再度起義。

1640年(崇禎十三年):

農民軍入川,楊嗣昌出師入蜀。

1641年(崇禎十四年):

1、正月,李自成克洛陽,殺福王。

張獻忠部出川,二月克襄陽,殺襄王。

2、二月,李自成圍開封。

3、三月,楊嗣昌,丁啟睿繼任督師。

4、春,清軍對錦州實行包圍,明廷調集13萬大軍出山海關救援。

八月,明清松錦決戰,明軍大敗。

5、十二月,李自成再圍開封。

1642年(崇禎十五年):

1、正月,以馬紹愉為特使,同清朝進行談判。

2、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繼破,洪承疇被俘,降清。

3、五月,李自成部三圍開封。

4、七月,對清和談機密洩露,兵部尚書陳新甲為此被殺。

和談徹底中斷。

5、九月,黃河堤潰,開封被水沖毀。

6、十月,李自成在郟縣大敗明陝西總督孫傳庭部。

7、十一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俘獲人口36萬多。

8、閏十一月,第二次下詔罪己。

1643年(崇禎十六年)

1、年初,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

2、五月,張獻忠部克武昌,殺楚王,正式建立“大西”政權。

3、六月,第三次下詔罪己。

4、八月,清太宗皇太極病故,幼子福臨繼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5、十月,李自成攻克潼關,孫傳庭戰死。

1644年(崇禎十七年)1、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

2、第四次下詔罪己。

3、三月,李自成部兵臨北京城下。

十八日,下詔罪己,下詔“親征”。

當夜在宮中屠殺妻妾、女兒。

十九日淩晨,自縊於禁苑煤山。

4、四月,吳三桂降清。

李自成和吳三桂在山海關激戰,李自成戰敗,二十七日狼狽退回北京。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內即皇帝位,接受群臣的朝賀,隨即倉皇退出北京。

5、五月初二,清軍入駐北京。

6、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

7、九月,順治帝至北京,清廷自此定都於此。

8、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建國稱帝,國號大西,建元大順,改成都為西京。

9、是年,弘光朝廷發生南渡三疑案(大悲獄案、皇妃童氏案、偽太子案)。

10、清軍佔領北京後,各地先後掀起抗清起義。

1645年(弘光元年/隆武元年):

1、四月:

揚州失陷,史可法殉國,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

2、左良玉“清君側”,中途病逝。

3、五月,李自成兵敗被殺,時年三十九。

4、南京城陷,弘光帝被俘,押至北京,次年被殺。

6、閏六月,初一,江陰爆發反清鬥爭,在閻應元的統率下堅持八十餘日。

八月二十一日,城破,清軍展開屠城。

7、閏六月:

二十七日,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建元隆武。

二十八日,魯王朱以海監國紹興。

8、七月,嘉定三屠。

9、九月,夔東十三家興起。

10、全國各地相繼爆發反清起義,抗清鬥爭愈演愈烈。

1646年(隆武二年):

1、五月,弘光帝與秦王朱存極、晉王朱審烜、潞王朱常淓、荊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櫟、衡王朱由棷等十七人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

2、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俘,絕食而死。

3、十一月初五,朱聿鐭在廣州即大明皇帝位。

十八日,朱由榔在肇慶即大明皇帝位。

4、十一月二十七日,張獻忠在與清軍交戰時被射殺。

後其部孫可望、李定國投明。

5、十二月十五日,廣州失陷,紹武帝自縊。

6、各地持續爆發反清鬥爭。

1647年(永曆元年):

1、鄭成功起兵抗清。

2、金聲桓、李成棟倒戈抗清。

1648年(永曆二年):

1、三月,甘肅回民發動反清起義2、十二月,故明大同總兵薑瓖據大同反清。

1650年(永曆四年):

鄭成功在廈門建立抗清基地。

1654年(永曆八年):

李定國鄭成功會師攻粵。

1656年(永曆十年):

三月初一日,永曆帝入雲南,奠都昆明,改雲南府為滇都。

1658年(永曆十二年):

十一月,孫可望叛明降清,並呈雲南地圖。

1659年(永曆十三年):

二月,李定國與漢奸吳三桂在磨盤山血戰,兩敗俱傷。

1660年(永曆十四年):

鄭成功和張煌言聯兵進攻江南。

1661年(永曆十五年):

1、正月,滿清順治帝駕崩,康熙帝繼位。

2、七月,咒水之難。

3、十二月十三日,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投降,臺灣收復。

1662年(永曆十六年):

1、四月,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所殺。

2、五月,鄭成功病逝,六月,李定國病逝。

1663年(永曆十七年):

清軍攻取金門廈門。

1664年(永曆十八年):

鄭經退歸臺灣。

1665年(永曆十九年):

清軍屠四川。

1673年(永曆二十七年):

十一月,清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

1674年(永曆二十八年):

1、三月,清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

2、五月,鄭經親帥大軍渡海協助吳三桂、耿精忠反清。

1676年(永曆三十年):

1、二月,清平南王尚之信在廣東起兵反清。

2、九月,耿精忠降清,後被清廷處斬。

十二月,尚之信降清,四年後被處死。

1678年(永曆三十二年):

1、三月初一,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建國大周,建元周昭武。

2、八月十七日,吳三桂逝世。

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

1681年(永曆三十五年):

1、二月,鄭經逝世,鄭克塽繼承延平郡王位。

2、十月二十八日,吳世璠自殺,不久,餘部出降,大周政權滅亡,清軍抄吳氏家眷。

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

逆臣施琅率清軍與劉國軒在澎湖激戰,鄭軍大敗。

明延平郡王鄭克塽剃發降清,明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大明王朝就此終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