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523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docx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

广东徐氏开基祖概况

徐育宏

2015.11.1

客家族群的迁徙,受朝代更替的政治环境、移垦政策及土地承载力等因素影响甚巨。

从宋末迄今,客族大规模之迁徙活动约可分为三个时段。

宋元之际,赣南客家族群受元兵压迫,沿着山区隘口往东迁徙,从江西石城移至福建宁化。

元末乱世加上人口压力,闽西客族又沿着汀江、梅江及韩江开始外移至粤东各地。

清初朝廷放宽移垦政策并鼓励粤东客族他迁,于是又开始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可以了解客族迁徙的内外因素;譬如原居地与徙居地间之推拉力,山脉、河流、谷地等自然环境,是如何支配他们的迁徙路径。

简言之,客家族群之移垦活动,过去800年间从赣南徙闽西,次由闽西徙粤东,再由闽粤渡海东迁至台湾,无不受到社会变迁、政策更替及地理条件等因素之影响。

清初从粤东迁移到台湾桃、竹、苗、屏等地区的徐氏族群,以五华、蕉岭、丰顺及陆丰人士居多。

这两支徐姓族群与其他客族迁台路线及。

年代甚为相近,因此,若能厘清台湾徐氏客族的迁徙,实际上也就等于了解台湾其他客族迁徙过程的一大半历史。

徐氏近800年来的迁徙与移垦历史的研究工作。

一、宋朝末年,贛南客家徐族群受元兵壓迫,徐族群大規模之遷徙活動,沿著山區隘口往東遷徙,從江西石城縣(即於都縣)遷徙福建汀州上杭、連城二縣,元末亂世加上人口壓力,閩西徐族群又沿著汀江、梅江及韓江開始外移至粵東各地。

清初朝廷放寬移墾政策並鼓勵粵東客族他遷,於是又開始大規模的遷徙活動,子孫以徐氏為族,尊鶴齡公為連城一世祖。

徐氏興旺發達於廣東之濱,故稱“閩西十三天”。

漏缺者補之,經通考證之後的愚見,族群曰:

擴大改為“閩西十九天”。

二、宋仁宗皇祐年间,徐信公(泽江)中进士,历官中书台谏,娶董氏生三子:

长宗善,次宗理,三宗远。

其携三子从江南来广东南雄珠玑巷。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天灾人祸,举家南徙立派。

长子宗善为南岸房,分布于南海白水塘,顺德伦教、马村、南

畔、东莞、新会、德庆,高要、阳江、鹤山、开平、恩平等地。

次子宗理为茅洲房,分布于南海茅洲,清远、石城、灵山、三水等地。

三子宗远为三华房,分布于广州泮塘,龙归北村,南海紫洞、谭头、河顺、官窑,顺德容奇、马村,花都市区三华村、五华村,公益、大华、新华,博罗市镇平等地。

三、广州市郊琶洲村徐氏先祖元魁原籍河南省,在南宋时,因避战乱而南迁,曾栖居于广东南雄珠玑巷,继又迁至广州市郊之长洲(今属黄埔区)落脚后又分为四路,各迁往琶洲、赤沙、台涌、江贝四处分别定居,而元魁则居琶洲。

四、徐氏有一支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因避战乱,徐氏族人从南雄珠玑巷南迁中山市环城区曲涌、台山市大担、广州市白云区湖镇等地。

五、宋朝末年,徐氏有一支自江西石城县迁至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代时迁居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另据《崇正同人系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南宋末年从江西宁都迁至广东五华县。

徐氏一支于元初从江西吉水出发,随南宋皇帝由福建入广东。

六、徐铉(916,991),字鼎臣,江西南昌沙村人。

朱太宗时,官散骑常侍,近卫官,文学家。

徐铉子孙遂定居于粤,散处广、惠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北宋淳化二年(991)铉公卒,享年75岁,归葬南昌之西山鸾岗。

据族谱载,宋初,铉公骸骨由江西移葬于惠州梌山。

明洪武四年(1372)建惠州府署,铉公墓地划为府署后园。

嗣后衙署森严,徐姓子孙前往祭祖时受阻,只在琴台前祭祀。

清康熙二十八年(1790),经延安府知府文鹄谒请,惠州知府王瑛出示,准许徐氏子孙进衙祭墓。

如今,惠州徐姓居民有许多是铉公的裔孙,为怀念先祖恩德,遂将先祖的安葬地梌山列入本姓对联。

“梌山世泽,东海家声。

”成了惠城区徐姓民居历来的专用对联。

《一》、客家地区徐氏

徐育宏

2015.11.1

長樂縣大都約沙田里波美塘背徐氏

鶴齡十一代真人公生於天曆一年奉其父之命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入長樂縣城居住,性嗜好神仙之術,曾隨天師道教主習道,通曉天文地理之學,元朝末明初,避亂南來,加上兵荒馬亂,且見閩地地窄人稠,遂有分派,各適樂土之思。

在經商長樂中不辭險阻,相厥山川,知為米魚之所,他日可為興家久遠之計遂於洪武年間,攜父陳子公仙骨從連城遷長樂。

並在長樂縣城內聖廟宮牆萬仞下與宗興公共建一祠,遂舉父陳子公為長樂第一世袓。

後擇後鶴齡十三代裔孫分佈有:

仲仁居沙田壙背(後移歸善)、仲義裔入和平、仲禮裔入粘坑、仲智(龍)陳子公六代祖德公流入绿坑(後移广西四川沙田)、仲信(鳳)流入绿坑(後移广西四川永安)、法綱法常二公流入長樂平安鎮(後移歸善永安)、法強公後裔明嘉靖年間遷大埔後又遷嘉應丙村再遷永安藍塘箭溪、法勝公遷水车、法建公萬曆二年遷左坑、法旺公遷大都黃壙金石村後移歸善淡水圩上河仔河背。

2、丰顺埔頭徐氏

鶴齡八代彥彰公即蕭甲二郎元未明初,為避世亂,伴兄彥輝自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入广东潮州府梅縣程鄉松源投肖太公為義父,初时三胆村後擇埔頭開基为埔頭始祖。

子孫分佈有埔頭、惠東青南徑、豐良下湯徐屋墩、潮安白葉、揭陽埔田新嶺村、埔田老嶺後村、老洋村、霖田都鹿子洋、牌邊村石門坑、新亨北良村、新亨白石村、梅雲鎮等處。

3、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徐氏

有一块巨石,石头上,刻有由3个“鹿”字叠起来的一个繁体字,成为初溪土楼旅游的一大景观。

说起初溪村的“三鹿石”,还颇具传奇色彩。

鶴齡十二代南然公遷永定弼鄱坪上居住、後裔分居有大埔西河大靖、湖寮長新石岃、大麻大留蓮塘坑、三河匯城等處。

4、福建上杭縣陳東坑徐氏

天壽公支系遷上杭縣陳東坑開基後子孫分佈有:

鶴齡八代景瑞公遷化州縣合江圩新圩

託盤領居住、鶴齡八代景寬公遷高州縣石板賀石大石垌居住、鶴齡八代景全公遷信宜上下油麻坡村居住、鶴齡八代景賢公遷陽春虔行四圖大湖村居住等處。

5、豐順湯坑黎頭山和陆丰内湖徐氏

鶴齡十代宗傳公遷豐順湯坑黎頭山。

鹤龄公十一代永道公,号道三,原居闽连城生子文贞。

(文贞公生友生生细满生京贤移台湾开基)。

鶴齡十五代長樂公定居陸豐沙坡有後裔遷內湖、鶴齡十二代福興公遷長樂大田等處。

6、天葩公支系分佈

鶴齡七代文老公遷惠陽寶溪、鶴齡八代仲英公遷海豐壆尾洋、鶴齡八代宜甫近甫二公遷惠陽寶溪、鶴齡九代任達公遷龍川、鶴齡九代子惠公遷陸豐河口三溪雲峰、鶴齡十代貴子公遷和平、鶴齡十代佑子公遷江西。

7、梅州市松口堯塘堡掩桑徐氏

鶴齡八代天馨,字萬馨,号千六郎,居汀州府,举进士累官学史。

丁元末解组归,有九子,时号九龙。

元代元吉公与弟肇吉公奉母包太夫人避乱撇甯化而从闽连城遷入程鄉桃荛镇竹岌崦桑開基。

元吉公,名九十六郎,程鄉桃荛镇竹岌崦桑開基为一世始祖。

(1)、鶴齡十一代景通公遷入陸豐大安九鄉徐厝村

(2)、鶴齡十四代貴専公由堯塘堡遷居梅平堡瓜州開基。

(3)、鶴齡十四代貴宗公由堯塘堡遷居梅平堡大塘下開基。

(4)、鶴齡十四代貴甫公行二由掩桑遷居鬆口蓮塘下寺前田心開基。

(5)、鶴齡十五代得廣公行四字寬善由掩桑遷居松寜丰寺前開基。

(6)、鶴齡十五代德裕公諡敦厚由掩桑遷居雁洋堡磜下開基。

(7)、鶴齡十六代宗监公公字瑞白由居桃荛镇竹岌崦桑遷居万历年间裔居桥溪村開基。

(8)、鶴齡十七代玉辟璧公之子和公行六由松寜丰寺前遷居本松蓮塘下開基。

(9)、鶴齡十七代宗富公两子問与聪由掩桑遷居海丰縣龍溪村開基。

(10)、鶴齡十七代積公之子玉隆公由掩桑遷居清遠縣開基。

(11)、鶴齡十八代樂公由掩桑遷居茂名縣開基。

(12)、鶴齡十八代重公二子世信公由掩桑遷居和平縣開基。

(13)、鶴齡十八代連公之子萬祿公由田心遷居通判府開基。

(14)、鶴齡十八代質公之子書禜公字朝弼由松口遷居石城縣因世乱又遷居高州府開基。

(15)、鶴齡十八代佩公两子世通与世達由掩桑遷居武平縣差干地方開基。

(16)、鶴齡十八代芳公三子禮祖由松口遷居梅縣烏鷯砂開基。

(17)、鶴齡十八代梅州公諡徳夀由雁洋堡磜下遷居铜盤開基。

(18)、鶴齡十八代表公之子應举應登應享由松口遷居海丰縣新田開基。

(19)、鶴齡十八代顕盛公之子榮由松遷居九州水口墟開基。

(20)、鶴齡二十代尚徳公之二子立俊公字瑞白由掩桑遷居歸善縣沙田約開基生子振元。

8、天璵公支系分佈

天璵公支系分佈有:

紫金縣古竹、海城新鄉、梅隴港尾、赤坑上埔村、梅隴高廈村、馬宮浪清、海豐小漠、海城新鄉、海豐赤坑上埔村、惠東翠文樓、水文樓、海豐上英後頭村、梅隴圩內田腳、港尾、公平墟、好招樓、天曆二年庚午年鶴齡七代仲賢公字振成遷四川漢忠府等處。

9、天慶公支系分佈

(1)、鶴齡七代東哥公當時任長樂縣主簿官。

(2)、鶴齡七代東山公任潮州教諭後誥封諫議大夫遷至潮州府南坑後裔住揭陽縣新亨白石薪村。

(3)、鶴齡九代宗成公移長樂大都竹山裏諸田坑。

(4)、鶴齡九代壽孫公遷長樂水寨沙渴,之孙鶴齡十一代伸公,名法开,字汉生,号谔廷,顺治戊子年(1648)举人历任大城县知县,中城兵马司正指挥,敕封文林郎,例赠承德郎等。

后裔以伸为開基始祖一世祖。

(5)、当时因祖东哥祖任長樂县主簿官回籍后大明洪武间迁移長樂县城居住,之孙鶴齡九代宗興公明洪武年間遷長樂大都墟邊上倉開基为始祖,后裔以宗興公一世祖也。

(6)、鶴齡九代顯祖公遷長樂水寨沙渴。

(7)、鶴齡九代佛旺公遷長樂橫陂坭坑甲三山聚鳯。

(8)、鶴齡九代佛勝公,又名宗勝,遷長樂橫陂坭坑甲楓樹塘。

之次子得公迁长乐安流梅里坪建基。

以佛勝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9)、鶴齡十代得流公遷嘉應東石二化(即现平远县八尺)。

(10)、鶴齡城十代得旺公遷惠東稔山翠文樓。

(11)、鹤龄十二代雲崖號探玄居博羅縣羅仙都低田村牛糞塘,元末與黃姓朋友同游嘉應州鎮平縣遂與黃氏一起擇居程鄉石窟(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定居開基为蕉嶺始祖。

探玄—聽泉(諱元貞)—竹齋(諱時應廩膳生)—清溪(諱和)—清介(諱琩)—梅林(諱嘉祉字君寵恩貢)—幼林(諱鏗舉人)—心麓(諱漸庠生)—九儀(諱韶奏歲貢)10、天錫公支系分佈

鶴齡七代文高居連城、鶴齡七代文盛公遷陸豐下沙,散居惠陽折茫花、惠東吉隆、南雄、河源等處。

鶴齡八代胜堡公系天锡公长子文盛公之四子,元末明初胜堡公从军,自福建连城入粤镇守碣石卫,后在广东省惠州府吉康都南溪约硬土村开基立业。

因秉承祖德,立身以仁,处世以礼,创业以勤,传家以书,遂在祖地开枝散叶,发家兴业。

揭西下砂徐氏始祖文盛会裔孙辈序歌:

东海源来世业长,南州高义竞传香。

夏朝嘉本开宗序,汉代名豪耀祖芳。

技发石城华实裕,星繁碧宇焕隆昌。

谦恭廉让千秋羡,敦厚清和万载扬。

11、天賞公支系分佈

鶴齡七代文生公有一公遷長樂大田、有一公遷潮州、鶴齡七代惟霖公遷蕉嶺、鶴齡七代惟雲公遷梅安豐隴等處。

12、和平下车镇兴隆村徐氏

徐暄都统之职,解甲后卜居于豫章吉水,暄生二子,德隆、道隆,皆进士出身,先后

任提刑官,后蒙古必忽烈率元兵南下。

道隆父子起兵勤王,浴血迎战来犯之元兵,先后战死疆场,德隆随宋帝继续南下抗元,1278年陆秀夫背宋幼帝跳海涯门后,德隆只好审时度世,伺机复宋,于1279年悄然隐居于龙川广三图下车约兴隆镇密石寨下。

13、惠州惠阳平潭徐氏

据平潭镇川龙村《徐氏族谱》及《辞源》(商务印书馆)载,南朝梁时,徐偃王的后裔徐摛居东海郡郯县,官至大夫。

其子徐陵(507,583)初事梁,后入陈,官至尚书,文章与庾信齐名。

宋代,徐陵的后裔徐鹤龄迁居江西石城县。

宋末,鹤龄的后裔月二郎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居住。

徐月二郎的后裔迁居樟州府龙溪县。

清代,后裔徐丹还由福建龙溪县迁至广东惠州府归善县平潭鹤湖村居住。

徐丹还之次孙、三孙徐怀如、徐瑞凤迁居川龙村。

今川龙村徐姓子孙即为徐怀如、徐瑞凤的后裔。

主要分布平潭镇川龙、红光、新光管理区,水口镇蓬陵管理区,以及横沥、陈江镇。

14、平潭镇川龙村徐氏

据平潭镇川龙村《徐氏族谱》及《辞源》(商务印书馆)载,南朝梁时,徐偃王的后裔徐摛居东海郡郯县(唐改郯城县,即今名),官至大夫。

其子徐陵(507,583)初事梁,后入陈,官至尚书,文章与庾信齐名。

宋代,徐陵的后裔徐鹤龄迁居江西石城县。

宋末,徐鹤龄的后裔徐月二郎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居住。

徐月二郎的后裔(族谱残缺,其人无考)迁居樟州府龙溪县。

清代,徐丹还由福建龙溪县迁至广东惠州府归善县平潭鹤湖村居住。

徐丹还之次孙、三孙徐怀如、徐瑞凤迁居川龙村。

今川龙村徐姓子孙即为徐怀如、徐瑞凤的后裔。

15、博罗福田徐田村徐氏

鶴齡十一代申公字法开于大明永乐年间由福建汀州府连城迁嘉应州长乐县水寨约沙渴(即现在五华县水寨镇沙渴村)开基,由当时曾祖任长乐县主簿官,曾祖回籍后大明永乐间复移水寨约沙渴寨下蕃衍宅场琵琶形坐北向南,公葬长乐坭坑范屋角。

妣葬水寨上坝。

申公八世祖来凤公在清朝康熙末年由长乐移居博罗福田徐田村为始祖也。

16、河源市岭南龙川城徐氏

徐诞公祠,座落在岭南龙川古城(今佗城)小东门百岁街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三栋两杠(即二横)。

此祠在岭南地区是比较雅致壮观的公祠之一,侧面是学宫(大成殿、孔庙),靠近越王井等古迹,坐北向南。

17、梅州丰顺潭江大胜徐氏

18、河源市龙川县龙母镇小庙礼坑村徐氏

19、河源东源县仙塘镇泥坑村徐氏

20、恵州元岭徐屋村徐氏

恵州元岭徐屋村,有1000年左右历史,先有横岭村后有惠州城,现在叫元岭。

21、大埔县徐氏

《客家姓氏渊源》据载,据东海郡迪麻徐氏手抄本载,天瑞公,字其广,号古松,居永定县,共生八子。

传至十二世腾富、腾贵。

腾贵公,字南然,生于明嘉靖丙午年1546,由永定弼鄱坪上老屋,与兄腾富一起移居于大埔西河大靖,不久,腾贵公夫妇移于湖寮长新石岃;腾富公仍居大靖。

又,永定之三世裔建庵公,由永定迁至银江庵长岗,即迁大麻大留莲塘坑。

又,汇城《徐氏族谱》载,东源公由鸿城迁梅县丙村,为始祖,生三子:

学道、学易、学礼。

学道婆携三世慕贤公迁三河汇城落居。

分布:

大埔徐氏分布于高陂、洲瑞、茶阳、湖寮、三河等地:

(1)、茶阳迪麻迪昌坝,由湖寮长新石岃迁入,现传至25世。

(2)、茶阳茅坪高乾、甜竹,由福建永定迁入,现传至27世。

(3)、茶阳广陵下杉窝,由何处迁来未详,现传至几世未详。

(4)、茶阳群丰富北,由湖寮长新石岃迁入,现传至27世。

(5)、湖寮长新,由福建永定迁入,现传至25世。

(6)、百侯新乐,由湖寮长新石岃迁入,现传至24世。

(7)、西河内六下黄畲,由西河黄堂迁入,现传至20世。

(8)、三河汇城,由梅县丙村迁入,现传至18世。

(9)、大麻大留莲塘坑,由福建永定迁银江庵长岗迁入,现传至16世。

(10)、洲瑞华光,由洲瑞田背徐屋迁入,现传至19世。

(11)、洲瑞嶂岸嶂背,由洲瑞田背徐屋迁入,现传至20世。

(12)、洲瑞下营,由洲瑞田背徐屋迁入,现传至20世。

(13)、洲瑞赤水坳西,由洲瑞田背徐屋迁入,现传至20世。

(14)、洲瑞田背徐屋,由博罗仙都低田迁入,现传至20世。

(15)、高陂代富田子里,由高陂桃花古竹迁入,现传至19世。

(16)、高陂桃花古竹,由洲瑞三洲坑迁入,现传至20世。

22、恵州元岭徐屋村徐氏

恵州元岭徐屋村,有1000年左右历史,先有横岭村后有惠州城,那时叫横岭,现在叫元岭。

23、横坡泥坑寨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户长名石溪,號象石,长子德懋公,字政夫,號鶴池,居大都上倉迁至泥坑寨開基,宅埸象形与胞弟政懋公共祠,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24、横坡塘头下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户长名石溪,號象石,次子功懋公,號鶴沼,居泥坑寨迁至锡坑塘头下開基。

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25、大都耀山塘徐氏

鹤龄公十六代即浩公,字孟卿,號毓都,居大都上倉迁大都耀山塘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26、大都上倉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佐公,赠封奉政大夫,居长乐县城内迁居大都上仓開基。

以宗興公为始

祖一世祖也。

27、蕉嶺大谟公派徐氏

鹤龄公十四代大谟公诰赠封奉政大夫,之裔鹤龄公二十六代秋旺公居大都上倉迁至蕉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28、五华华城徐氏

鹤龄公十六代即先公,字调卿,號文宽,又号及是,居大都上倉,明崇禎癸未貢生從此終身不謁两膺嘉賔夫婦將近百年而卒,之长子啟慎公又迁回長樂县城居住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29、五华禾岭徐氏

鹤龄公十七代必永公与父,,移禾岭開基。

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0、五华安流黄龙洞徐氏

鹤龄公二十四代、真人公十四世、花名老虎迁長樂安流黄龙洞居住開基,以真人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1、五华安流透背徐氏

鹤龄公廿一代百福公从大都迁安流透背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2、五华大都上仓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佑公居長樂县城内迁大都上倉開基,之孙進公遵公留居上倉,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3、五华招田饶徐氏

鹤龄公十五代造公、字汝循、號端源二郎,尚儀公之支、清公之裔,居大都上倉移梅林招田饒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4、五华雙華竹山寨徐氏

原名大都约诸田坑,始初由宗成公到竹山寨開基,与朱、陈三姓同居,建有十字形街道房屋,立祠堂,鹤龄公十二代周公,尚儀公之支、清公之裔,周公之子即徽,字素卿,號坚朴,见竹山寨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有迁居念头,加之宗成公之后明汉公,特弘邀请

竹山同居,就从大都上倉移竹山寨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5、五华泥坑楼下窝徐氏

鹤龄公十二代尚信公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6、五华锦塘下徐氏

鹤龄公十六代节久公,从大都上倉迁锦塘下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7、五华耀山塘徐氏

鹤龄公十六代永三公,號时珍,从大都上倉迁耀山塘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8、五华里江樓江寨徐氏

鹤龄公十四代大兴公,號静聪,邑庠生,之三子珂公、名伯赞、號若赞,从大都上倉迁里江楼江寨開基,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39、五华大陂头徐氏

鹤龄公九代佛旺公,改名宗旺、原居闽连城,祖当时因东哥祖任長樂县主簿官回籍后大明洪武间迁長樂横陂约坭坑甲三山聚鳯始宅(即坭坑大陂头枫树塘)開基。

以宗旺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0、紫金临江小径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恭公,之二三子梦龙富龙公、居大都上倉迁居迁永安义隆寨,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1、羅湖橋鉢落渡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恭公,之长子彦和公、居大都上倉迁居羅湖橋鉢落渡,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2、潭下郑甲上黄塘肚徐氏

敏公又名观音,祖号公、号八十二郎,居福建至粤,开创在龙川县。

安居数十余载后,迁移齐昌,行至南楼潭下郑甲上黄塘肚,安身乐居。

生三子,法猷、法旺、法光。

后值顺治丙戌世变,盗流境内,屋宇焚毁,昇平之后,茸理竹篱茅舍,于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岁,择日重建。

以敏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3、紫金上义径尾徐氏

鹤龄公十八代海鸣公,从归善白薯苦竹山迁永安古名都上义约径尾,建祠宇一所;以探玄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4、紫金县城长塘尾、大坑口徐氏

鹤龄公二十二代寿儒公、建麟之三子开始分枝茂盛,居蕉岭迂程乡龙眼园迁居紫金县城长塘尾、大坑口居住。

以探玄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5、紫金县蓝塘回龙村尾徐氏

鹤龄公十八代锦宇公,郎名徐封二郎,明末年间,由长乐陂尾移居永安县蓝塘回龙村开基,以陈子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6、紫金好义徐氏

鹤龄公十九代彰明公,于清朝乾隆道光年间,从马山乡佐坑迁居惠东县安墩镇水美村,是水美徐氏开基祖,又惠东县安墩镇水美村迁居紫金县好义圩镇居住。

以陈子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7、紫金县城鱼湖头徐氏

鹤龄公十七代天明公,名孟裕,从五华长乐平安镇井头寨笏子里迁紫金县城鱼湖头(现叫五湖头)开基,立祖祠,于天明公为一世祖。

以陈子公为始祖也。

48、紫金县城东门外徐氏

鹤龄公十七代天德公,从五华长乐平安镇井头寨笏子里移居紫金县城东门外,佛祖子前开基。

以陈子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49、紫金县城罂子陶下徐氏

鹤龄公十七代天恕公,居長樂平安镇井头寨笏子里移永安县城罂子陶下徐氏开基繁衍。

以陈子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50、紫金九和幸福福绵塘徐氏

鹤龄公十五代满郎公,谱名祖建公,名真生,号满郎。

由長樂伏溪约绿坑径妣梁氏带子训公谏公大明嘉靖年间抱满郎公仙骨骸迁至惠州永安县古名都黄沙约下汤甲福绵楼(即

紫金县九和镇幸福村)开基,以陈子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51、长布粘坑尾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仲礼公,字茂又字永茂,号卿禄,郎名十四郎,居大都沙田里陂尾,于大明正统年间,移来粘坑,披荆斩棘,开垦承粮,即为粘坑开基祖,以陈子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52、陆丰下沙徐氏

鹤龄公七代文盛公,郎名叶茂,原居闽连城迁至广东陆邑下沙开基。

以文盛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53、南雄徐氏

鹤龄公八代爱平公,居闽连城迁至南雄建基。

54、陆河河口镇雷公坪徐氏

鹤龄公八代仲英公,名祖慰。

原居闽连城(即福建龙岩市连城县北团镇孙台村)迁居海丰壆尾洋,后裔鹤龄公十三世玄宇公,明嘉靖年间陆河河口镇雷公坪开基立玄宇公为一世祖。

鹤龄公十六代文熙与黄岱、丘永钦、廖安结拜为义兄弟,抗乌盾贼,落难隐居黄羌大坡田。

子孙后为念四姓先祖英迹,建四姓祠一座,上三下三砖瓦结构。

后来四姓裔孙众多迁居,四姓祠于文革期间因年久失修倒毁。

文熙妣钟氏子四:

国材、国谨、国宝、国用。

四文爵妣杨氏往油房角。

五文岳公妣赖氏、饶氏生五子往黄竹坑。

六文虬公因当时世乱。

妣彭氏生下五子葬在坡坑凹仔背。

妣葬在麻竹径四斗种伯公岗地名。

国用公妣麦氏其后裔迁至海丰平东东塘。

55、四川漢忠府徐氏

鹤龄公七代应禄公,原居闽连城,有孙支派迁至四川漢忠府建基公妣黄氏合葬于漢忠府城外孔明墓東畔第三条山龙。

生子二仲奇仲贤(字振成)。

56、粤東雲落徐氏

鹤龄公七代应生公,字啟萬,居闽连城,于元天曆三年迁至闽省莆田县猪仔街再于元至元四年已夘年又迁粤東雲落建基。

57、紫金县古竹徐氏

鹤龄公七代应寿公,居闽连城,于元至元四年戍寅年迁至粤紫金县古竹建基,然后又迁

粤東古竹建基。

58、惠来县青南径徐氏

鹤龄公十代谋贤公,号浮夫,从海丰梅陇徐厝陂迁于惠来县青南径建基。

59、石圖山徐氏

鹤龄公十二代雲伍公,明万历二十一年迁苦瓜坑后裔再迁石圖山开基。

60、归善稔山镇水文村徐氏

鹤龄公十一代子仲公,原居海丰县梅陇镇于清朝康熙晚年迁归善稔山镇水文村开基。

61、惠东翠文楼徐氏

鹤龄公九代学礼,居海丰梅陇高夏村传至十二世君已公之子梓仲迁归善稔山镇水门寮翠

文楼建基。

62、和平徐氏

鹤龄公十五代祖隆公,居長樂大都约沙田里陂尾迁至和平,妣周氏生二子:

贵生显生。

贵生公妣陈氏生三子:

宗仁宗仪宗泗。

显生公妣李氏生一子:

宗礼。

宗仪公妣叶氏谢氏生四子:

仲金仲贵仲贤仲兴。

宗礼公妣廖氏生三子:

仲轩仲昴。

63、兴宁埔头坝徐氏

鹤龄公十一代樑公,居大都上倉,妣刘氏合葬于潮州府姚大人圆内小地名虎皮山,生三子:

明宽公移程乡高陂建基,明饶公移兴宁熊公围后移归善白芒花建基,明让公移兴宁埔头坝建基。

以宗興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64、長樂伏溪约绿坑径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法龍公,名仲智,因大量移遷山區謀求生路向外擴散大明成化年間遷至長樂伏溪约绿坑径开基繁衍與仲信公共建一祠,安居数十余载后,后值世变,盗流境内,屋宇焚毁,相传于鹤龄公廿四世,琰威公带子新开于光绪六年庚辰年迁回沙田塘背定居安身乐居。

以陈子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65、平安镇井头寨笏子里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法纲公,居長樂大都约沙田里陂尾塘背宣德年间迁平安镇井头寨笏子里繁衍。

以陈子公为始祖一世祖也。

66、嘉应程乡丙村徐氏

鹤龄公十三代法强公,郎名徐大一郎,居長樂大都约陂尾塘背裔孙大明嘉靖年间迁潮州大埔县后再迁移嘉应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