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493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docx

宜兰民间艺人林春布马阵表演

宜蘭民間藝人–林榮春布馬陣表演

1、前言

2、林榮春其人

【成長與閱歷】:

林榮春先生生於民國十七年,祖籍漳州金浦縣。

今年七十七歲。

農村子弟,原居礁溪

鄉白鵝村鵝仔頭山姓林仔底,四歲時隨家人遷居員山鄉大湖湖畔,當時父親是租田耕作的佃

農,約莫十歲左右,又舉家遷移至同鄉尚德村「鼻仔頭」地,因家貧無財,手足五人,自小

時皆需操作農事以貼補家用。

十餘歲時,雙親不幸相繼過世後,排行老四的榮春即仰賴兄嫂

扶養照料。

二十五歲時,與三歲時即來到家中小他七歲的童養媳–林黃阿緞女士結婚。

婚後育有二子一女。

成家後忙於應付家計,毅然決然出外工作,先後擔任的工作包括:

三貂嶺青洞坑礦場小工頭、宜蘭舊飛機場開田工人及梨山開路小工頭等,由於雜工忙碌,漸漸地與鍾愛的民俗曲藝脫了節。

民國四十八年遠赴台北定居求發展,一顆賺錢養家的心,演藝生涯暫時劃上休止符:

a先後擔任新南化工廠製造藥膠殼的燒鍋爐工人、樹林大方紙廠修理機器工人。

民國六十六離開待了十八年的台北回到家鄉–宜蘭,任職「廣大雨傘廠」管理員,閒暇之餘,與熱愛的歌仔、布馬搭上線,重彈舊曲、再續前緣。

林榮春其人

礦工、飛機開田工人、梨山開路小工頭、紙廠管理員、鍋爐工人、雨

傘管理員

林榮春全家福

林榮春出生地-姓林仔底

 

現居宅

林榮春-兒時照片

 

員山鄉-大湖湖畔

林榮春與訪問者合影

林榮春-工作照片

【人生哲學】

他是一位臉上推滿笑顏,舉止活潑,好客又健談的人;也是一位常在閒聊中,不由

自主旁若無人隨興表演,彷彿全身上下無一個細胞不洋溢著濃烈演慾因子的人;他時常保持

旺盛精力,並且擁有外人無可比擬「自我痛樂」人生哲學的人。

3、林榮春-【學戲、因緣、無緣戲弄、再續戲緣】:

【學戲】:

幼年深受年齡約大於榮春二十歲兄長的影響,其大哥-林阿樹,人稱埤阿樹,

加入北管西皮派社團,擅演旦角,且通歌仔戲的殼仔弦及大廣弦,是眾兄弟裡

唯一與榮春趣味相投之人。

正因如此,當榮春八歲時起擔任看牛工作至爾後下

田務農期間,或囑付弟弟代管牛隻,或利用夜間摸黑溜出偷習技藝凌晨方歸等

情事,始終未遭責罵和禁止,也許是家人毫不知情,也或許是兄長恰是「興趣」

中人的緣故。

隋年齡漸長技藝愈趨成熟之際,常有外人登門邀演,當時由於農事繁忙,

兄長通常會開例「以兩天換一天」做為交換條件,早期林榮春的演藝生涯即在

「有例可循」的規則下,平順發展持續延身,累積經驗和蘊釀,確立戲劇人生、

技藝創新改革,立下穩固且良好的根基。

【因緣】:

民國二十九年,林榮春十三歲,適巧媽祖廟迎神賽會,在熱鬧的行列中,有居

住在員山雙連埤不知名姓的客家人表演竹馬陣-瘋老爹,只見臉繪「鳥屎面」

的老爹身著官服衣,馬伕和持涼傘者隨侍在側,三人配合鑼、鼓、鈔奏演的音

樂節拍左愰又右盪,後頭還尾隨運石磨的人力拖車,扮飾「李三娘」者便立於

車上邊磨邊唱客家歌,雖然推磨與竹馬陣之情節毫無關連,但基於人多添熱鬧

的理由,便自然形成一組七人的陣頭。

這種以竹為骨,以紙為皮,前後各一段

套合成的竹馬,確實吸引林榮春這一票看牛小孩的趣味,於是風聞竹馬陣遊街

了,一夥人即興沖沖的跟在陣頭後面,雖未正式拜師,卻也曾當面請益並獲「開

破」,從此溪畔可見邊放牛邊搬演竹馬戲的場景,有騎馬的;有牽牛的;更有拿

來臉盆、鐵罐等敲敲打打權充奏樂的,儼然一副廟會出境的磨樣,十分引人矚

目。

時為歌仔戲仙羅金波(綽號崁浦仔)發現,鼓勵並引導這班以林榮春、陳

燦輝為首的農家子弟公開獻藝,林榮春就此展開布馬生涯的第一部。

【無緣戲弄】:

民國四十一年結婚後,至民國六十六年返回宜蘭工作,這期間因忙於家計,外

出工作,早將鍾愛的歌仔、布馬拋諸腦後、束諸高閣,看來,林榮春的演藝生

涯此時是劃上了一道休止符。

【再續戲緣】:

民國六十六年期間,若隱若現的思鄉緒,毅然決然離開待了十八年頭的台北,

重回故里的懷抱。

在這片熟悉的土地,閒暇之餘又和曾經熟悉的歌仔、布馬搭

上線,重彈舊調、再續前緣,似乎這輩子註定是要和民俗曲藝難解難分。

四、林榮春-戲劇生涯

【四處遊戲-歌仔調】

林榮春除了眾所周知的布馬陣成就外,受另一起源於蘭陽地區的民間戲曲-歌仔戲影響很大,歌仔戲在他早期生涯約可劃分成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

開啟在民國三十年,亦就是十四歲時。

一員山舊城(逸仙村)人,姓

李名長清,在自宅私下教授屬古貫的「本地歌仔」以自餘,教學方式採用「口傳心

授」法,林榮春聞訊趕往習藝,陸續學會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呂蒙正等傳統戲齣,

雖然當時並未教「腳步手路」但歌仔戲的唱曲唸白卻已烙印腦海,所以他能生、旦、

丑兼長,答嘴鼓專擅,即歸源於斯。

茲後,一得名角上演的風聲,便不辭辛勞興緻

勃勃的前去聆賞,那被譽為「東方黏巴達」的打七響就是勤看阿江仔、四九樹等著

名本地歌仔藝人表演與當面請討教的成果。

2.第二個階段:

大概開啟在民國三十二年,員山鼻仔頭地也出現業餘性質的歌仔戲班,包括林榮春、呂丙丁、呂永茂、林永坤、呂阿月等十餘人,全在林丁旺館主的召集帶領下學習刀槍把子、鑼鼓點均有的半改良式歌仔戲,聘請教席名喚羅金波(崁埔仔),傳授戲文包含陳世美反奸、趙堂富貴等,因林榮春本身備有唱腔基礎,故在學戲之餘已可擔任助教一職。

羅金波見其聰明靈巧,會唱歌仔又會拋馬,於是敦促他將竹馬藝能搬上表演舞台,並引薦跨入職業戲班汲取不少戲劇經驗,故在林榮春整個演藝生命史上,羅金波確實佔據極為關鍵的地位。

3.第三個階段:

約莫起於十八歲至二十五歲結婚前,經崁埔仔的介紹有機會進入新龍鳳班登台獻藝,雖屬於未簽約而臨時調班的半職業藝人,但林榮春卻對這件事十分在意,因為曾有一回外地京戲班至宜蘭公演,因事延誤無法隨團,專職演戲的美夢剎那粉碎了,故今能在家鄉務農之餘,偶爾客串一圓舞台夢,即已讓他久久不能忘懷而津津樂道。

在這期間學得歌仔戲唱唸;與跟著員山內城姓詹仔底組織,由詹仔海領頭,唐山貴松及阿標師教授的獅陣,對日後復出的技藝影響深遠。

歌仔戲唱唸的融入豐富了內涵,獅陣的功夫底子卻潛移默化了肢體語言,對未來一片嶄新的布馬風貌,在此已埋下不可漠視的伏筆。

【創立-布馬彩船歌劇團】

說到如何重拾有關技藝,也算是一種巧合吧!

,那年(六十六年)受託返宜設廠,隔黏

正月初二正式召募工人預備初八開工,適湖西村供奉關聖帝君的西山廟落成,廟方請來楊吉

源先生裝置一匹竹製紙糊馬放在拖車上展示,恰被林榮春瞧見,志願修整馬身踞腳纏足外加

紅綵裝飾,並在初六隨廟裡布旱船遊街,但拋馬屬團體藝能非一人所能獨立表演,匆促間找

來鄰居擅歌仔的蔡海同利用橡皮帶圈套馬頭練習遷馬技巧。

臨陣磨槍登場獻藝的結果,意外

留予人深刻的印象,除獲廟方贈雨紅包及馬、船等器材外,更在其他廟宇相繼墾邀下,再度撥冗披掛上陣。

等此番的啼聲試,氣勢確實不凡,無論呈現完美與否,都代表著一種新型態

的陣頭藝術即將出頭。

民國六十七年末,由林榮春指導、楊吉源製作的首匹「布馬」終於問世,透過西山廟首

演經驗,更納彩船入表演體係中,這種為求俊美捨滑稽縣官改扮狀元造型的布馬彩船陣於焉

誕生,而蘭陽地區第一支「布馬彩船歌劇團」也從此訂名。

【鎂光燈下的-布馬仔春】

從民國七十三年起,林榮春即斷斷續續接受文教機構邀請參與正式表演活動。

但將布馬

演藝當做一份積極的事業,卻是從七十八年雨傘工廠退休後起,經常性應民間廟會或喪葬場

合出陣、接受政府機關或民間團體的邀請,在一次一次的公開展藝與磨練,不僅促使他技藝

愈趨純熟,新聞媒體的爭相報導更使其知名度水漲船高。

 

【布馬薪傳-終身之事業】

民國八十一年,早獲各界肯定的林榮春,在眾多民間藝人的角逐中脫穎而出,榮獲教

育部頒「民族藝師薪傳獎」。

得獎後,年歲這般大能得獎不僅意外也深感高興,同時亦意識到

該付出更多責任與心力,方不負得之不易的名聲。

從自民國八十二年起,努力為本縣薪傳奔

波,為即將瀕臨失傳的傳統布馬技藝傳承而奉獻心力。

先後在竹安國小、大湖國小、內城國

小、員山國小、員山國中、榮源國中等教授布馬技藝。

無庸置疑地,回匱想法已佔據心頭,「布

馬薪傳」的責任亦已紮實的被他列為往後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樁大事。

 

五、林榮春-演出重要記事

演出時間

演出地點

內容

備註

73年至75年

民間劇場

78年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79年元月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迴廊表演

79年2月

台中市

第二屆民藝華會

79年4月

青商會「青商日」獻藝

80年元月

台北市立兒童中心

昨日世界開幕活動演出兩場

80年5月

台北中和市公所園遊會展技

80年10月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慶祝建國八十年活動中表演

81年7月

台北太平洋百貨公司

飛躍在蘭陽

81年10月

台灣區運藝文活動

擂鼓迎賓踩街行

82年元月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廣場表演

82年2月

台南市

第五屆民藝華會

82年3月

頭城鎮復興工專校慶演出

82年6月

礁溪鄉立圖書館開館公演

林榮春-報張雜誌重要報導記事

編號

標題

訪問時間

報張雜誌

備註

Lin.一.001

行遍天涯看盡世情

76.05.28

中國時報

Lin.一.002

老歌仔的最後音節

78.10.10

Lin.一.003

戲耍布馬陣,自娛娛人五十年,林榮春連演帶唱

逗趣,宜蘭祖師伴相獨具一格

79.01.06

聯合報

Lin.一.004

傳統歌仔民藝表演

79.01.10

中央日報

Lin.一.004

蘭陽文化盛宴-布馬陣、歌仔陣以響民眾

79.01.12

中國時報

Lin.一.005

狀元郎騎馬兒、回鄉娶新娘-布馬陣歌仔陣、今以難得見

79.01.14

聯合報

Lin.一.006

才藝表演精彩、學童目瞪口呆-宜蘭藝文活動熱鬧滾滾、現場掌聲校聲不斷

79.04.09

中國時報

Lin.一.007

台灣民間藝術、鄉土趣味濃厚-大陸民族音樂兩學者、對布馬陣與歌仔戲有興趣

79.07.05

中國時報

Lin.一.008

愛的廣場-活動洋溢親情

79.04.09

聯合報

Lin.一.008

台灣發展模式、足堪借鏡-為挽救大陸布馬戲逐漸式微

79.07.05

聯合報

Lin.一.009

歌仔戲演給大陸學者看-沈洽、譚盾訪宜蘭,盛讚保存傳統戲曲做得好

79.10.14

聯合報

Lin.一.010

宜蘭布馬戲.幾瀕臨滅絕-如今為生存,替喪家演出,文建會邀請參加民間劇場表演,團主林榮春接獲佳訊好不開心

73.08.28

中國時報

Lin.一.010

民俗「打七響」台灣黏巴達、傳統乞丐舞,粗獷中有美感,專家推崇可進軍國際

79.06.03

中國時報

Lin.一.011

宜蘭之行,彼岸兩學者收獲豐,細心記錄歌劇團表演每一片段,並與藝人交換研究心得

79.07.05

聯合報

Lin.一.012

台北社教館三十年慶請來老歌仔助陣『彼當時』民俗表演14日重扮主角

80.04.11

中國時報

Lin.一.013

為民俗技藝走上國際舞台-布馬戲,林榮春傾曩授絕活,宜蘭台北兩地奔波,培訓即將赴歐演出的實踐家專學生

80.06.02

聯合報

Lin.一.013

布馬戲-粗獷中帶有美感,林榮春喜見推廣,辛苦有代價

80.06.02

聯合報

Lin.一.014

林榮春-鹹魚翻身

80.07.09

中國時報

Lin.一.014

要將布馬陣帶到歐洲展示-蔡麗華昨日拜師學藝

80.05.04

聯合報

Lin.一.015

花縣民俗技藝表演、扣住觀眾視線

80.10

Lin.一.016

飛躍在蘭陽-布馬陣熱身

81.0716

Lin.一.017

答.嘴.鼓-薪傳獎藝人秀給你看

81.10.19

聯合報

Lin.一.018

民族藝師-得獎名單揭曉

81.10.09

中國時報

Lin.一.018

區運盛會-林榮春決上街娛樂,有傷在身仍報名遊街,將秀出「布巾馬陣」與「打七響」絕活

81.10.21

中國時報

Lin.一.018

中華民藝活動-,布馬陣參與,下屆宜縣承辦,將搬演「過五關斬六將」

81.11.13

聯合報

Lin.一.019

喜:

榮獲薪傳獎憂:

傳統雜技可能失傳,林榮春願傾曩相授布馬陣

81.11.05

聯合報

Lin.一.020

薪傳獎黑箱作業之譏,藝人得獎回歸落漠,感慨民俗技藝不能發揚光大,評鑑過程太過草率,傳承問題一籮筐

81.09.18

聯合報

Lin.一.020

曲藝薪傳-宜縣推出五年計劃、傀儡戲、北管及布馬戲等,將找適當學校扎根

82.01.04

中國時報

Lin.一.021

代表宜縣參加中華民藝華會-林榮春布馬陣、李泰鳴雷鼓踩街,出師前預演吸引人

82.01.31

台灣時報

Lin.一.021

民藝華會將上場,縣府安排兩表演團上陣,林榮春布馬陣、李泰鳴雷鼓踩街,預演獲滿堂彩

82.01.31

民眾日報

Lin.一.022

宜縣文化中心-今舉辦新春藝文活動歡迎民眾參與,參加中華民藝華會歌藝團國術會預演精彩獲佳評

82.01.31

中央日報

Lin.一.022

宜縣選定兩個節目參加中華民藝華會,昨日預演贏得民眾熱烈掌聲

82.01.31

台灣日報

Lin.一.023

去年薪傳獎得主,為觀光節「民藝華會」預演,林榮春布馬陣,蘭陽人有眼福

82.01.31

聯合報

Lin.一.024

民俗技藝傳下一代,復興工商將成立社團

82.03.09

聯合報

Lin.一.024

民俗藝人-投入學子戒煙行列,復興專校聘請專家授藝,增加興趣遠離煙害

82.03.09

中國時報

Lin.一.025

傳統藝術展演會-竹安國小表演布馬陣及彩傳陣,憲明國小大跳宋江陣贏得滿堂采

82.04.19

青年日報

Lin.一.026

宜縣鬼谷子誕辰慶祝活動-國中小學生表演民俗

82.04.19

台灣日報

Lin.一.027

小朋友跳布馬陣,初試身手博掌聲,宜縣文化中心上演好戲,竹安國小傳承傳統藝術有成

Lin.一.027

民俗大會串,學童挑大樑,堪輿業工會邀請各國小匯演,節目精彩叫好叫座

82.04.19

聯合報

Lin.一.028

礁溪鄉立圖書館昨落成啟用,耗資千萬,幾度停工,得之不易,地方熱烈慶祝

82.06.29

聯合報

Lin.一.029

竹安國小布馬陣,台視今天播出,十八日同一時段續播彩船陣,校長表示將繼續培訓

82.07.11

Lin.二.001

銅馬安座宜蘭神社丰采再現,員山鄉各廟宇動員助陣熱鬧非凡「本尊」仍保留在文昌宮

Lin.二.002

民謠丟丟銅,,唱出愛的故事,原歌名「紅尾仔達丟」訴說開闢宜蘭線鐵路期間的一段戀情

Lin.二.003

萬里江山萬里人,宜蘭布馬陣的祖師爺-林榮春

Lin.二.004

七十三年文藝季「民間劇場」節目表

Lin.二.005

七十五年文藝季「民間劇場」節目表

Lin.二.006

蘭陽文教-蘭陽地方曲藝散記

(二)

79.03

Lin.二.007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函

79.12.10

Lin.二.008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暨本館(台北市社教館)三十週年慶寶島民俗園系列活動

80.04.14

Lin.二.009

台北市草地香宜蘭來,社教館館慶,老藝人出馬

80.04.15

民生報

Lin.二.010

台北民族舞團聘書-歐洲巡迴演出布馬陣、打七響

80.05.03

Lin.二.011

宜蘭風情物產展

81.07.15

Lin.二.012

宜縣三人報名角逐「薪傳獎」莊進才、林松輝及林榮春分別參加音樂、戲劇、雜技類競賽

81.08.12

聯合報

Lin.二.013

演活布馬陣,注入新生命,名號不逕而走,林榮春推廣「布馬陣」民俗藝術不遺餘力

81.09.28

台灣新生報

Lin.二.014

林榮春-民俗技藝大師,擁有豐富的表演人生,不吝傳承

83.05.11

中國時報

Lin.二.015

小小布馬彩傳船,蘭陽薪傳有成,頭城竹安國小學童,將在開蘭二百週年慶典時顯身手

83.09.23

聯合報

Lin.二.016

服務農友,員山農會新增辦事處,祥龍獻瑞「大湖」開張

84.01.13

聯合報

Lin.二.017

沖繩博物館副館長率團來訪,參觀蘭陽文化,今晚賞月

84.09.09

聯合報

Lin.三.

宜蘭布馬的祖師爺(蘭陽戲劇叢書三)下篇-鄭英珠

Lin.四.001

迎神賽社且高歌-民間小戲表演(宜蘭縣傳統藝術專輯)

82年

Lin.四.002

人在宜蘭-訪林榮春先生

頭城家商

87.06

Lin.四.003

布馬陣-林榮春先生

蘭陽文教

83.03.31

35期

【林榮春-薪傳之過程】

林榮春早年所學的,今日得以一一反芻融合在布馬藝術上,平日閒暇時分,四赴宜蘭、羅東、壯圍、三星等地老人館唱唱歌仔及偶而粉墨登台過過戲癮一番。

當然,將一身布馬技藝傳予他人亦是他所樂於從事的,唯眼見技藝廣佈成就感方由心生,故無論是研究者的探訪或欲以此謀錢圖利者,他一概欣然接受。

在來者不拒的薪傳過程中,約可分為前後兩段時期,前期傳授對象俱是「民間藝人」,後期則多為學校學生。

【前期傳授對象-民間藝人與分立門戶】

團名

傳授與自立門戶

備註

布馬彩船歌劇團

民國六十七年由林榮春親自指導成立的蘭陽地區第一支布馬彩船歌劇團

環視蘭陽平原,民間布馬陣僅有五團,除去七十九年冬山鄉廣興社區成立的布馬陣技藝團屬不是其脈絡外,其餘四團均在員山鄉境內,且皆又源自林榮春的布馬系統,雖從事此行業的民間藝人寥寥可數,且各團藝人經常調來調去,相互流通,但從無到有的薪傳成效卻是不爭的事實。

占了蘭陽布馬五分之四強,創新獨特表演型式的林榮春,誰不承認-他,便是宜蘭布馬陣的祖師爺。

蔡海同部馬彩船歌劇團

民間藝人-蔡海同先生與林榮春是鄰居,也是林榮春復出後第一個合夥人亦是他最早傳承之人。

曾是三星鄉本地歌仔「滴水湖班」的三花,因年紀稍長,而得綽號「空仔」、「雨傘伯」的榮春尊稱「大仔」,在團裡他主要擔任馬僮一角,偶爾兼演撐渡或狀元。

自六十七年起至七十二年止,二人合作幾近六年,因與團員楊文進有財務心結,遂和李金榜等六、七人自組一團另立山頭,喚名「蔡海同布馬彩船歌劇團」,成為林榮春本班分出的第一團。

第二團之布馬彩船歌劇團

民國七十七年,學老婆的吳剩咪因理念不同,揮別八年共事生涯,找來不分男女八人籌組新團,殊不知團務經營並非易事,有時表演調不到「查埔」便叫「查某」去拋馬,雖是從本班分出的第二團,卻讓女人拋馬有襃瀆神明的想法的林榮春難以茍同和諒解。

第二團之布馬彩船歌劇團

民國八十一年,曾協助載運西山廟馬、船器材,本欲拜蔡海同為師,因蔡師不會而轉投拜林榮春門下習藝的楊文進,因財務糾紛而結束長達十五年「林榮春布馬彩船歌劇團」的馬僮歲月,設立員山鄉內第四團,並且在鄉內深溝國小邀請下傳藝年輕學子,成為除卻林榮春外,學校薪傳工做的另一人。

【後期傳授對像-學校辛辛學子】

薪傳學校

成立簡介

備註

竹安國小

中國傳統之一的「布馬彩船陣」,注重表演藝能,以充實精神生活,娛樂大眾為主要目的。

是一份值得我們保存發揚的文化資產,但這份文化資產有逐漸被煙沒的趨勢,目前蘭陽傳統的「布馬彩傳陣」只剩不多,且僅能在迎神廟會偶而演出,尤其所見表演的人均為年紀較大者,已少有年輕人來遞補,令人擔憂不已。

本校有鑑於此,於八十二年一月,成立宜蘭第一支「兒童布馬彩船陣」,由榮獲薪傳獎的民間藝人林榮春老師利用每週六團體活動時間來校指導,經三個月的傳習,於四月十六日在縣立文化中心作第一場展演會,初試身手,博得好評,亦經各報紙競相報導,大為讚賞。

因而從此以後,經常接受各屆邀請,出場公演至八十三止,已計達十七場之多,其中有一次應邀前往台南市,在台灣省各界慶祝八十二年漁民節才藝表演大會公演,榮獲中央省府長官讚賞,更可貴的是教育部曾派員會同台視公司抵校訪問錄影,並在台視頻道「快樂小寶貝」節目中播出介紹,擴大宣傳。

Lin.四.001

大湖國小

本校為響應游縣長以文化立縣並發揚本土民俗曲藝之號召,特則定以本鄉特有民俗技藝「布馬陣」「彩船二項之技藝為主題請本地薪傳獎得主,藝師林榮春先生蒞校指導教授其中布馬陣以四年級男生彩船,以三年級女生各分三組分別集訓,目前已達完成階段,並於本學年度學校暨社區聯合運動會時展獻大會觀眾面前,相信該二項必有精湛演出,使本校特色結合社區民俗傳承技藝大放異彩,並使社區達到學校教育肩負傳承文化之重責大任,是本校訓練布馬陣彩船之因緣。

Lin.四.001

內城國小

本校自八十二年十一月十日起特聘八十一年薪傳獎傳統雜技類得主林榮春先生到校教授-布馬陣。

布馬陣是民間街頭小戲最初是以竹子做骨幹周圍以紙糊成馬型,後來因紙製容易破損,才改用布製骨幹也為藤,以便操作遂稱「布馬陣」,

Lin.四.001

榮源國中

布馬陣係民間小百姓在封建時代敢怒不敢言,借布馬陣的演出,紓解心中的不快,演出組員為:

狀元一人、馬伕一人、樑傘二人、旗官二至六人、後場三人、彩船三人共十二人組成「布馬陣」表演項目:

大略有「三進三退」、「馬上山」、馬落嶺、「馬過橋」、「馬遊街」,「落馬陷」、「落馬翻沙」、「馬陷泥」等項目。

Lin.四.001

內城國小

「布馬陣」之表演方式早年的主角大多扮成有錢員外或是瘋瘋顛顛的縣太爺騎馬遊街,藉以描述太平盛世衙門官吏的種種丑態。

然而林榮春先生認為那種「歪官」扮相應予改革為討個吉祥將主角換成喜氣洋洋的新科狀元。

Lin.四.001

學校表演照片或聘書

 

 

 

 

六、布馬陣之源流

布馬之起源甚早,但原先並非叫布馬,而是與布馬型態類似的竹馬戲。

早前竹馬,係指梢帶有馬型裝飾的竹竿,小兒雙腿跨在竹竿上,或跑或跳,模仿大人騎馬的種種動作。

這種遊戲起源甚早,在「後漢書」郭伋傳裡就已提到郭伋(西元前三十九-西元四十九)任官很受民眾愛戴,他到西河美稷的時後,有數百名兒童,騎者竹馬在路上歡迎他,郭伋傳載:

「: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兒童數百,各騎竹馬,於道次迎拜。

」「後漢書」陶謙傳的注裡也提到:

「年十四,猶綴錦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晉人張華「博物誌」中也提到「小兒五歲曰鳩東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由以上文獻看來,竹馬的遊戲很早就有了,然還談不上有特殊的表演型式。

竹馬是在宋代以後,才由遊戲發展成舞蹈表演,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有記載當時「男女竹馬」的流行,此書卷二記南宋都城杭州元宵節的舞隊,「其品甚夥,不可悉數,首飾衣裝,相矜侈靡,珠翠錦綺,眩耀華麗,如傀儡、杵歌、竹馬之類,多至十餘隊」。

西湖老人「繁勝錄」裡亦提到杭州元宵,有「小兒竹馬」、「踏蹺竹馬」的表演。

當時的竹馬舞隊已有基本的表演型式,演員其先或仍由兒童擔任,但已經以化妝來「喬裝男女」了。

【竹馬的型式】

竹馬的型式,並非再用竹竿,很可能就是我們後來在各種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