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五古杜甫.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451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岳五古杜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望岳五古杜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望岳五古杜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望岳五古杜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望岳五古杜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岳五古杜甫.docx

《望岳五古杜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岳五古杜甫.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望岳五古杜甫.docx

望岳五古杜甫

望嶽(五古)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此詩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至開二十八年(七四0)間,杜甫第一次遊齊趙時所作。

嶽:

指東嶽泰山,主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北。

2岱宗:

即泰山。

岱,即「泰」字的音轉。

宗:

泰山在五嶽中居首位,為諸山所宗。

夫:

語助詞。

3齊魯句意思說:

泰山蒼翠的山巒,在齊魯之地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齊魯:

春秋時兩個國名。

《史記.貨殖列傳》:

「泰山之陽則魯,泰山之陰則齊。

」青:

指蒼翠的山色。

未了:

不盡、不斷。

4造化:

大自然。

鍾:

聚集。

神秀:

神奇秀麗。

5陰陽句意思說:

山南山北,此曉彼昏,迥不相同。

極言泰山之高大。

陰:

山北背日為陰。

陽:

山南向日為陽。

割:

分。

6蕩胸句意思說:

山中雲氣層生,彌漫飄拂,滌蕩胸襟。

曾:

同「層」。

7決眥:

張目極視。

決,裂開。

這裡是極力睜大的意思。

眥:

眼角。

入:

收入視野,看到。

8會當:

定要、終當。

凌絕頂:

登上最高峰。

9一覽眾山小:

用《孟子.盡心上》:

「登泰山而小天下」句意。

【說明】

一、這首五言古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詩中描繪了泰山雄偉神秀的氣象,抒發了勇於攀登、積極向上的進取情懷。

二、起首兩句設問自答,緊扣題面,大氣包舉,神采飛揚。

三、四句承「青未了」。

「鍾」、「割」二字,常中見奇。

五、六句進一步寫泰山景色及望嶽感受,狀襟懷之浩蕩,眼界之空闊。

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豪情。

全詩以「望」字統攝,意境開闊,格調高昂。

三、清佚名《杜詩言志》:

「望嶽與登嶽不同。

登嶽,即須細詳嶽麓中之奇特,巉巖偉岸,不可端倪。

若望嶽,則又不得若是,必須就其函蓋體統處,寫其挺出物表,有一語勝人千百之奇。

」所論可供參考。

【賞析】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

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

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

」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

「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

」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

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

「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

」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

「他日會殺此豎子!

」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

」(《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塵,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兵車行(樂府)  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牛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賞析】

天寶以後,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

這連年不斷的大規模戰爭,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載:

「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

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

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

…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

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

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

…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這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

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展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

杜甫的《兵軍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舖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開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

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

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

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

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回蕩。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麼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

一個普通「走」字,寄寓了詩人多麼濃厚的感情色彩!

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是何等倉促,何等悲憤!

「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

詩人筆下,灰塵瀰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震耳欲聾!

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怵目驚心!

接著,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征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

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

「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詩眼」。

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

接著以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武皇」,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裡,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

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

詩中的「漢家」,也影射唐朝。

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

詩人馳騁想像,從眼前的聞見,聯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

「長者」,是征夫對詩人的尊稱。

「役夫」是士卒自稱。

「縣官」指唐王朝。

「長者」二句透露出統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出訴苦之詞。

敢怒而不敢言,而後又終於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得極為細膩逼真。

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

因為「未休關西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征發。

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於「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

「租稅從何出?

」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

這樣前後照應,層層推進,對社會現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

這裡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

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著感慨道:

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

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

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

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

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麼嚴重的摧殘啊!

最後,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

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

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

這裡,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

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為歷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在藝術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於敘事之中。

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後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彷彿展現在讀者面前。

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後呼應,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有序。

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後輝映,互相補充。

同時,情節的發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著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如開頭兩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

後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

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同,抑揚起伏,聲情並茂。

再次,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驚醒讀者,造成了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詩人還採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悠美動聽。

最後,採用了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

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

「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

」這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麗人行(樂府)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

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

珠壓腰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與秦。

紫馳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

犀饜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不動塵,御廚絡送八珍。

簫管哀吟感鬼神,賓從雜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巡?

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

【注釋】

1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七五三)春,是杜甫十年困守長安時期的作品。

時楊國忠任右丞相,姊妹或為貴妃,或封國夫人,驕縱奢靡,勢焰熏天。

麗人:

泛指貴族婦人。

 2三月三日:

上巳節。

古代多於這一天到郊外水邊洗濯,去祓除不祥,稱「修褉」。

後來演變成遊春飲宴的節日。

 3長安水邊:

指曲江。

一名曲江池。

在長安城南朱雀橋東。

池邊有紫雲樓、芙蓉園、杏園、慈恩寺等名勝,花卉環植,煙水明媚。

春秋佳日,遊客如雲,為唐代長安著名風景區。

 4態濃意遠:

姿色濃豔,神情高雅。

淑且真:

嫻靜而端莊。

 5肌理:

皮膚的紋理。

骨肉勻:

肥瘦適度,體態勻稱。

 6繡羅:

彩色的羅紡。

 7蹙金孔雀:

用金線繡出的孔雀圖案。

蹙:

刺繡的一種方法。

銀麒麟:

用銀線繡出的麒麟圖案。

 8翠為盍葉:

用翠玉製成的髮飾盍彩上的花葉。

盍葉,即盍彩葉。

《玉篇》「盍彩,婦人頭花髻飾也。

」為,一作「微」。

鬢唇:

鬢邊、鬢腳。

 這句意思是:

翡翠製成的花飾垂在鬢邊。

 9珠壓腰衱:

綴著珍珠裙帶。

衱,裙帶。

穩稱身:

意謂把珍珠綴於裙帶,增加了下垂的分量,既能不被風吹動,又顯得非常妥貼合身。

稱身,合體。

 10就中:

其中。

雲暮椒房親:

后妃親屬。

此指楊貴妃之姊韓、虢、秦諸夫人。

雲幕:

《西京雜記》:

「漢成帝設……雲幕於甘泉殿。

」注曰:

「謂鋪設幕帳如雲霧也。

」椒房,用椒和泥塗壁的房子,蓋取其溫暖有香氣。

為后妃宮室,後世用作后妃的代稱。

 11賜名:

指賜封號。

虢與秦:

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舊唐書.楊貴妃傳》:

「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

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

並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

」這裡限於詩句字數,故舉二以概三。

 12紫駝之峰:

駝峰。

即駱駝背上隆起的肉峰。

唐代貴族豪門用作珍貴食品。

翠金:

指華美的鍋子,釜:

鍋。

翠釜:

一說為翡翠的盛器。

13水精:

即水晶。

行:

傳遞;端送。

素鱗:

指銀白色的魚。

這句意思是:

用水晶盤端出潔白的魚。

 14犀箸:

犀牛角做的筷子。

厭飫:

飽足。

厭,同「饜」。

久未下:

好久不下筷子。

 這句意思是:

吃膩山珍海味,久久下不了筷子。

 15鸞刀:

環上裝有鸞鈴的刀。

鸞:

鈴,聲如鸞鳴。

縷切:

切成細絲。

空紛綸:

白白地忙亂了一陣。

紛綸,忙亂的樣子。

 這句意思是:

(廚師)手執鑾刀細切魚肉,白白忙亂了一陣。

 16黃門:

即宦官、太監。

飛鞚:

馬快如飛。

鞚,馬勒。

不動塵:

塵土不揚。

形容騎術高超,馬行快速而平穩。

 17御廚:

皇帝的廚房。

絡繹:

往來不絕,前後相接。

八珍:

八種珍異的食品,具體所指說法不一。

這裡泛指各色精美菜肴。

 18賓從:

賓客隨從。

雜遝:

雜亂而眾多。

實要津:

填滿了交通要道。

或解作佔據了高位要職。

 19後來鞍馬:

最後騎著馬來的人。

指楊國忠。

後來,晚到。

逡巡:

欲進不進的樣子。

這裡形容楊國忠大模大樣,旁若無人的姿態。

20軒:

敞廳。

錦茵:

錦繡地毯。

 21楊花雪落:

楊樹花如雪一般地飄落。

覆:

蓋。

白蘋:

水生植物。

古人有以楊花入水化為萍的說法(見《廣雅》),而「萍之大者曰蘋,五月有花白色,謂之白蘋」(見《爾雅翼》),這混淆了植物分類,是不符合事實的。

但杜甫在這裡是借用楊花與白蘋實出一體,而影射楊國忠兄妹曖昧關係。

又北魏胡太后與楊白花私通,後來白花懼禍南奔降梁,改名楊華(「華」「花」古字通)。

胡太后想念他,作《楊白華歌》有句云:

「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窩裡」。

杜甫在這裡暗用這個淫亂故事,實指楊氏兄妹。

 22青鳥:

神話中西王母使者,後用為男女間傳遞消息者的代稱。

紅巾:

女子所用的巾帕。

古代婦女多以巾帕為定情之物。

「青鳥銜巾」指楊氏兄妹暗中傳情達意。

 23炙手可熱:

形容氣焰灼人。

勢絕倫:

權勢無人能比。

勢,一作「世」。

 24丞相:

指楊國忠。

原名創,楊貴妃的從兄,唐玄宗天寶十一載(七五二)十一月任右丞相。

嗔:

同「瞋」,發怒。

【說明】

一、全詩寫楊國忠兄妹的一次曲江遊宴,揭露並嘲諷了他們荒淫奢侈、驕縱跋扈的醜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統治集團的腐朽和政治的昏暗。

二、詩分三層。

從開頭到「珠壓腰衱穩稱身」凡十句為第一層。

泛寫曲江遊春仕女的體態之美和服飾之盛。

「就中雲幕椒房親」到「賓從雜遝實要津」凡十句為第二層,直寫楊氏姊妹的豪華飲宴、暴殄天物。

最後六句為第三層,寫楊國忠的烜赫氣勢,諷刺楊氏兄妹的淫亂。

三、作者意在諷刺,但不作任何抽象的評判,唯寫眼前所見,用形象本身說話,採用了嚴格的寫實方法。

將楊氏姊妹的「美人相」、「富貴相」、「妖淫相」、「羅剎相」自然地統一起來。

結構、筆法則靈活多變,先敘「麗人」,後點「秦虢」;先敘「紫駝」,後點「御廚」;先敘「簫鼓」、「賓從」,後點「丞相」,均係映襯之法,「要之『椒房』是主,『丞相』是客,說『丞相』,正以醜『椒房』耳。

」(浦起龍《讀杜心解》)足見詩人之藝術匠心。

四、浦起龍說:

「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

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

」(《讀杜心解》)施均父《峴佣說詩》亦云:

「《麗人行》,前半竭力形容楊氏姊妹之遊冶淫佚,後半敘國忠之氣焰逼人,絕不作一斷語。

使人於意外得之,此詩之善諷也。

」均甚確。

可供參考。

哀江頭(七古)  杜甫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墬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

血污遊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霑臆,江草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釋】

1江:

指曲江,在長安城東南,秦時為宜春苑,漢時為樂遊原。

唐玄宗開元年間加以整頓,成為當時遊覽勝地。

唐玄宗和楊貴妃經常到這裡來遊玩。

這首詩是肅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杜甫被安祿山拘留在長安時所寫。

作者面對著荒涼的景象,回想起當年的盛況,不禁引起無限感慨,因而寫成這首詩,抒發了國破家亡的悲痛。

 2吞聲:

不敢出聲。

曲江曲:

指曲江邊背人的角落。

 3霓旌:

綴著五色羽毛看起來像虹霓的旗子,這裡指天子的儀仗。

南宛:

指曲江南的芙蓉苑。

 4昭陽殿:

漢宮殿名。

漢成帝的寵姬趙昭儀(趙飛燕的妹妹)居昭陽殿。

昭陽殿裡第一人:

指楊貴妃。

 5才人:

宮中女官名。

 6一笑:

指楊貴妃笑,一本作「一箭」。

 7明眸皓齒:

指楊貴妃。

 8血污遊魂歸不得:

指楊貴妃縊死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縣西)事。

9清渭:

渭水,馬嵬驛即在渭水北岸。

劍閣:

見《蜀道難》注。

楊貴妃死後,玄宗將她草草安葬,倉皇由劍閣逃入四川。

10去:

指唐玄宗由劍閣入川。

住:

指楊貴妃長眠渭濱。

彼此:

指唐玄宗和楊貴妃。

11臆:

胸。

終極:

等於說窮盡。

草:

一本作「水」。

這兩句是說:

有情人看到江頭景色便觸景生情,淚流霑臆;而江草江花年年依舊,那有窮盡?

因而人們亡國之恨也將年年因江花江草而生,永無絕期。

12當時杜甫住在城南,「欲往城南」是說準備回住所。

望城北:

一本作「忘城北」,或作「忘南北」。

這是說,由於極度的悲痛,自己心情迷惘,已經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押韻】哭、曲、綠:

屋沃通韻。

色、側、勒、翼、得、息、臆、極、北:

職韻。

【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七五六)秋天,杜甫離開鄜州去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不巧,被安史叛軍抓獲,帶到淪陷了的長安。

舊地重來,觸景傷懷,詩人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哀江頭》就是當時心情的真實記錄。

全詩分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寫長安淪陷後的曲江景象。

曲江原是長安有名的遊覽勝地,經過開元年間疏鑿修建,亭台樓閣參差,奇花異卉爭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幬,匝於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真是說不盡的煙柳繁華、富貴風流。

但這已經成為歷史了,往日的繁華像夢一樣過去了。

現在呢,「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一個泣咽聲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裡,這就是曲江今日的「遊人」!

第一句有幾層意思:

行人少,一層;行人哭,二層;哭又不敢大放悲聲,只能吞聲而哭,三層。

第二句既交代時間、地點,又寫出詩人情態:

在春日遊覽勝地不敢公然行走,卻要「潛行」,而且是在冷僻無人的角落裡潛行,這是何等的不幸!

重複用一個「曲」字,給人一種紆曲難伸、愁腸百結的感覺。

兩句詩,寫出了曲江的簫條和氣氛的恐怖,寫出了詩人憂思惶恐、壓抑沉痛的心理,含蘊無窮,不愧是文章聖手!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寫詩人曲江所見。

「千門」,極言宮殿之多,說明昔日的繁華。

而著一「鎖」字,便把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蕭條冷落並擺在一起,巧妙地構成了今昔對比,看似信手拈來,卻極見匠心。

「細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

岸上是依依裊裊的柳絲,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

「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反襯哀慟,一是說江山換了主人,二是說沒有遊人,無限傷心,無限凄涼,大有使人肝腸寸斷的筆力。

「憶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墜雙飛翼」是第二部分,回憶安史之亂以前春到曲江的繁華景象。

這裡用「憶昔」二字一轉,引出了一節極繁華熱鬧的文字。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先總寫一筆。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七三二),自大明宮築復道夾城,直抵曲江芙蓉苑。

玄宗和后妃公主經常通過夾城去曲江遊賞。

「苑中萬物生顏色」一句,寫出御駕遊苑的豪華奢侈,明珠寶器映照得花木生輝。

然後具體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遊苑的情景。

「同輦隨君」,事出《漢書.外戚傳》。

漢成帝遊於後宮,曾想與班婕妤同輦載。

班婕妤拒絕說:

「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

」漢成帝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來了;被班婕妤拒絕了的事,楊貴妃正幹得自鳴得意。

這就清楚地說明,唐玄宗不是「賢君」,而是「末主」。

筆墨之外,有深意存焉。

下面又通過寫「才人」來寫楊貴妃。

「才人」是宮中的女官,她們戎裝侍衛,身騎以黃金為嚼口籠頭的白馬,射獵禽獸。

侍從豪華如此,那「昭陽殿裡第一人」的妃子、那擁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該是何等景象啊!

才人們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雙飛的鳥。

可惜,這精湛的技藝不是去用來維護天下的太平和國家的統一,卻僅僅是為了博得楊貴妃的燦然「一笑」。

這些帝王后妃們哪裡想得到,這種放縱的生活,卻正是他們親手種下的禍亂根苗!

「明眸皓齒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在曲江頭產生的感慨。

分為兩層。

第一層(「明眸皓齒今何在」至「去住彼此無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劇。

「明眸皓齒」照應「一笑正墜雙飛翼」的「笑」字,把楊貴妃「笑」時的情態補足,生動而自然。

「今何在」三字照應第一部分「細柳新蒲為誰綠」一句,把「為誰」二字說得更具體,感情極為沉痛。

「血污遊魂」點出了楊貴妃遭變橫死。

長安失陷,身為遊魂亦「歸不得」,他們自作自受,結局何等凄慘!

楊貴妃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卻經由劍閣深入山路崎嶇的蜀道,死生異路,彼此音容渺茫。

昔日芙蓉苑裡仰射比翼鳥,今日馬嵬坡前生死兩離分,詩人運用這鮮明而又巧妙的對照,指出了他們佚樂無度與大禍臨頭的因果關係,寫得驚心動魄。

第二層(「人生有情淚霑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總括全篇,寫詩人對世事滄桑變化的感慨。

前兩句是說,人是有感情的,觸景傷懷,淚灑胸襟;大自然是無情的,它不隨人世的變化而變化,花自開謝水自流,永無盡期。

這是以無情反襯有情,而更見情深。

最後兩句,用行為動作描寫來體現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緒的迷網煩亂。

「黃昏胡騎塵滿城」一句,把高壓恐怖的氣氛推向頂點,使開頭的「吞聲哭」、「潛行」有了著落。

黃昏來臨,為防備人民的反抗,叛軍紛紛出動,以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