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0389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docx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哲学与人生课程纲要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哲學與人生」課程綱要

壹、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哲學與人生」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引導學生對哲學範疇的認知與覺察。

二、引導學生具宇宙的宏觀與個體生命的微觀。

三、引導學生體會價值觀與人生的關係。

四、引導學生實踐道德觀與人生的關係。

五、引導學生賞析藝術與人生的關係。

六、引導學生省思宗教與人生的關係。

七、引導學生體悟社會與人生的關係。

八、引導學生建立自我追尋與人生意義的探索。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哲學與人生」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瞭解哲學的範疇。

二、認識宇宙與個體生命的關係。

三、認識價值與人生的關係。

四、認識道德與人生的關係。

五、認識藝術與人生的關係。

六、認識宗教與人生的關係。

七、認識社會與人生的關係。

八、建立自我追尋與人生意義探索。

參、時間分配

本科為二學分,每週二節,以連續授課為原則。

開課之年級及學期由各校自行決定,建議以先修習「生命教育概論」後,再修習本科。

肆、教材綱要

核心能力一:

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一、探索生命教育內涵

1.說明生命教育興起的社會背景與發展

1-1人生觀的膚淺與道德的沈淪是生命教育興起的背景。

在這個背景下,上焉者只以名利追逐為人生目標,易於引發社會的結構性敗壞。

下焉者既無能力追求名利,也無更寬廣之視野來追求超乎名利之人生價值,於是生命變得空洞而沒有方向,以致自傷傷人,時有所聞。

如學生已修過「生命教育概論」,則可略過

0~2

2.給生命教育一個基本的操作型定義

2-1生命教育即探索生命中最重要議題並引領學生在生命實踐上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

3.探索生命教育的整體目標與個別議題

3-1生命教育涵蓋三個向度,一是終極關懷與終極實踐,涉及人生哲學的建構,生死課題的關懷以及宗教議題的探索。

其次是倫理思考與反省,涉及基本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的議題。

最後則是探索知情意行的人格統整以及身心靈的發展提升。

3-2生命教育的三個向度雖然各有側重,但必須統合觀之才構成完整的生命教育。

蓋生命教育以知行合一為目標,人要知行合一必須先要有深刻的「知」,這就涉及了人生觀、生死觀及宗教觀等終極智慧的涵養。

終極智慧賦予人生意義與目的,並提供人生實踐的終極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人必須慎思明辨來建構實踐的倫理價值體系。

這就涉及了倫理思考與批判能力的養成。

最後,終極智慧與倫理價值不能只停留在「知」的層面,而必須融貫到人的知情意行與身心靈各層面,這就構成了生命教育的第三個向度,也就是有關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課題。

核心能力二:

瞭解哲學的範疇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一、了解哲學的意涵與功能

1.說明哲學的字源

1-1說明哲學名詞,首先使用者是來自希臘人Herodotus(ca6thB.C.)的(philosophos)原義是愛智(philia是愛好,sophia是智慧)。

1-2中文「哲學」一詞則是日本人西周氏在1873年根據philo~sophia譯成。

1-3章太炎不同意西周氏的意見,以為用荀子儒效篇之言「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

」而主張「見學」。

4

2.哲學的定義

2-1說明哲學的定義

●Herodotus定義為「用一切去衡量一切」。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ca5thB.C.)則以自己為一「愛智者」而不敢說自己是智者。

●蘇格拉底(Socrates470~399B.C.)正式將哲學定義為追求智慧。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則從形上學的觀點定義哲學是探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原理原則。

3.哲學的功能

3-1說明哲學的功能除了幫助我們可以有效的思考外,更可以增進我們生活的內容及生命的豐富。

二、哲學的範圍與方法

1.學習基本哲學的範圍

1-1說明基本哲學探討的內容,包括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自然哲學、宗教哲學、哲學人學、邏輯及其定義。

2.學習基本的哲學方法

2-1研究哲學的方法包羅萬象,但一般初學者則是從邏輯開始而發展到每一學科都有其方法。

三、了解人生的意涵

1.領會人生的意義,包括生命、生活與方向的關係

1-1不同的哲學家對人生有不同的解釋,教師可以根據下列所列以及個人的看法帶領同學討論人生是否有意義。

●鄔昆如:

人生包括了生命、生活、生存、生計和生態(哲學概論437頁,五南出版社)。

●祁克果:

人生包括對生命、真理和道路的見解(謝扶雅著,祁克果的人生哲學47頁,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羅家倫:

人生包括動態的、創造的及大我的。

(新人生觀4~7頁)。

●易經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沙特(J.P.Sartre1905~1980):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並不存在,因而人生是荒謬的。

●卡謬(A.Camus1913~1960):

幸福存在不存在,可以是由上帝替人類創造,也可以由人類自己去創造,如果上帝不存在而人又是荒謬的則人的幸福又何在呢?

因此人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為自己、為人類、為世界謀求幸福。

●總而言之,人生是在說明人生的定義,包括人的生命(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理想),人的生活(生活的方式、型態及內容),人的方向(方向的明確及可行)。

四、體會哲學與人生的關係

1.哲學所發展出來的原則對人生的關係

1-1哲學既是追求智慧的學問,又是研究一切事物最後原理的學問,目的在探討人生的真相。

追求最有意義的人生就是哲學對人生所有的貢獻了。

1-2歷代哲學家對人生的意義的探索雖有積極或消極的看法,但對人生的熱情卻是一致的,因此哲學的見解可以幫助教師在和學生討論中更清楚地釐清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1-3說明哲學與人生的關係,藉由對哲學的探討可以發展出人生的方向及原則。

五、本課程的內容

1.本課程的七個領域、七大主題及七個焦點

1-1七大領域:

●自然哲學、生命哲學、人性論、倫理學、美學、社會哲學、宗教哲學。

1-2七大主題:

●宇宙、生命、人性、倫理、藝術、社會、宗教。

1-3七大焦點:

●增進個人具宇宙的宏觀。

●增進個人個體生命與基因發展的微觀。

●增進個人了解價值觀與人生的關係。

●增進個人道德觀與人生的關係。

●增進個人了解藝術與人生的關係。

●增進個人了解宗教與終極關懷的關係。

●增進個人了解社會與人生的關係。

核心能力三:

認識宇宙與個體生命的關係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起源與創造

一、了解宇宙的

1.認識創造說、進化論與星雲爆炸說

1-1說明宇宙起源的不同理論:

創造說的宗教背景及目的,進化論的歷史及在生物發展史上的意義,星雲爆炸說的形成背景及物理或化學上的說法。

配合生物科「伍、遺傳」,「柒、人類與環境」;地球環境教育「人與環境的互動」

6

無機生命的區別

二、了解有機與

1.認識生魂(growingsoul)、覺魂(sensitivesoul)與靈魂(spiritualsoul)的層次

1-1說明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對魂(soul,anima)的定義及在植物、動物與人三種分類及其異同。

三、體會命定與稟賦對個人的影響

1.認識主觀意志與客觀環境的影響

1-1說明人在宇宙中的意義及價值,指出人所擁有的自由意志可以發展人的價值可以克服環境及其他的限制。

2.認識當代對DNA的起因、結構與目的的說法

2-1說明當代基因理論及其發展,指出基因雖然可以決定我們的身體結構,情緒、反應、思考,甚至可能決定了我們的未來,但我們由於有自由意志可以改變這些決定論。

3.認識自由與命定的不同意義

3-1自由從其積極意義而言是為所欲為,從其消極意義而言則是不受限制;但因人是由精神與物質兩者所構成,物質的有限使人受到限定,精神卻不受限定而有自由,因此,人生的目的之一就在儘量不受物質的影響。

4.認識生命中的目的說

4-1說明生命的發展、指出人的生命中的精神性要求使得人類可以不斷的在物質與精神中去求進步,向未知去探索。

生命的價值

四、認識宇宙與個體

1.認識宇宙中各種類生命體之間的關連性

1-1說明人在宇宙中雖是「萬物之最秀」(揚雄,法言),但人的生命和宇宙中其他的生命都是息息相關的,必須具有一種整全的精神、整合的方法及整體的觀念才能和其他生命共滋共榮。

核心能力四:

認識價值與人生的關係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形成轉化與實踐

一、認識價值觀的

1.認識價值的意義、特徵與層級及種類

1-1說明價值的定義是:

凡是可欲求的都是有價值的、指出價值有層級性、普遍性、超越性及現實性四個特徵,並說明價值有物理價值(生理價值及感受價值)、次人性價值(經濟價值)、人性價值(知識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及品格價值),道德價值及宗教價值等種類(請参閱黃藿譯,價值是什麽。

聯經出版社)。

公民與社會科單元一心理、社會與文化

健康與護理科二年級-四生命與老化

6

二、區別慾望與現實

1.認識慾望、願望、能力與意志

1-1藉由價值澄清法指出慾望(生理上的求温飽、心理上的求安全、精神上的求愛)、願望(對個人的事業、家庭、自我實現,對社會的制度、福利,對人類的未來)、能力(自我發展)與意志(意願)等的差異性,並幫助同學明暸個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超越的意涵

三、比較漸進與

1.認識人的價值需要超越

1-1說明人的幸福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言,必須在物質與精神上皆獲得滿足才是,人必須由物質超越到精神,而精神生活則須要「漸(進)中有頓(立即領悟)、頓中有漸」。

的意涵

四、認識人性

1.認識由孟子、告子篇「生之謂性」到自我實現

1-1說明由告子所謂的人性的意義祗是在於人性的低層面,人性的高價值則在於能由本性的、動物性的價值發展到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意義。

五、區別生力與衝力

1.認識本能的限制與追求幸福的渴望

1-1說明順從自然也祗是表現出生力(vitality),但須理解生力除了動物性的生活外,生力中渴求自我發展的能力是藉着生命衝力(élanvital)達成的(參閱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Bergson的生命哲學)。

1-2說明生命衝力(élanvital)就如同中國成語中「鯉魚跳龍門」的意義,要有能力超越自己,必須要有足夠的努力才能達成「發展人性、增進神性」(孫中山語,見心理建設)的意義與目的。

核心能力五:

認識道德與人生的關係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轉化與實踐

一、認識道德的形成

1.認識道德與倫理的關係及形成道德的階段

1-1說明道德的意義不祗是在於消極的規範,而是在於積極提升發展人的價值與目的,在形成道德的階段中請参閱A.Kohlberg的MeasurmentofMoralJudgement。

配合公民與社會科單元二教育、道德與法律

6

與人性

二、區分獸性

1.認識人的目的與價值

1-1說明本性的發展,大部分是在順從不易克制的欲望,而人的價值及理性的目的不但在引導本性走入更高的自我控制,更能進而成為有道德的。

三、區別幸福與快樂

1.認識快樂的局部性與幸福的全面性

1-1說明道德的內涵及目的在追求全面的幸福,因此要如同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幸福,必須在物質生活(身體健康、友誼、金錢、社會地位…)和精神生活(知識、道德)上都得到滿足才有真正的幸福(見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

四、了解關係的種類與規則的關聯

1.認識關係的種類及其內在的規則

1-1關係有天、人、物、我四種。

1-2天人關係可從中國傳統的天人關係或西方基督宗教的天人關係來說明,並指出天人合一乃是人生實踐中的重要目標。

1-3物我關係別是指我與環境的關係,人若不尊重及善用自然必會遭自然反撲。

1-4自我關係則是指我與我自己的關係,自我若不能協調統一必會出現自我不協調及矛盾。

1-5說明人際關係有二種:

一是天生的,如: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關係,一是後天的,如:

朋友、國家與人民、夫妻的關係,在這些關係中有的是主動要承擔責任,有的則是被動的,在主動與被動之間,祗要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承擔,就都可以有幸福的生活。

重要與實踐

五、知與行的

1.認識理性與意志

1-1說明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理性的認知和意志的實踐必須有效的配合。

核心能力六:

認識藝術與人生的關係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意涵與範疇

一、認識美學的

1.認識充實而有光輝的美(孟子語)

1-1說明中、西美學的定義。

配合藝術生活科-基礎課程;美術科-第四階段;藝術與人文類美術科的所有內容

3

二、融合藝術與技術

1.認識藝術的特徵與技術的實用

1-1說明藝術與技術二者之間具有層次與融合的關係,技術的最高表現在藝術,藝術理念的落實則在成熟的技術。

1-2說明藝術的意義在追求美,美的特徵在於和諧、勻稱與內在光輝,而其種類則有:

實體與依附體的美、自然美與人造美、精神美與感覺美(請參閱黎建球著人生哲學問題叢錄,輔仁大學出版社)在這些不同的美的種類中,皆是藝術與技術可以融合的方式。

三、意境的欣賞

1.認識欣賞不同藝術家的風格

1-1說明理想與實際的差別,任課教師可以以不同的藝術家的作品來作比較。

例如:

1656年DiegoRodriguezdeSilvaVelazuqez的侍女(Lasmenines)和1957年PabloRuizPicasso的侍女的比較,藉以說明即使是同一作品因着作者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欣賞角度。

核心能力七:

認識宗教與人生的關係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一、區別正信與迷信

1.認識宗教信仰的意義

1-1說明宗教的意義不祗是在以神道設教、正風易俗、教化人心,更在提升人的價值與目的。

配合公民與社會科單元一心理、社會與文化;生命敎育類宗教與人生科

4

二、情操與儀式的關連

1.從宗教的內在意義了解情操的意義

1-1說明宗教情操是在發揮人性的光輝,使人的生命能展現在世俗社會中所無法展現的價值與生命理想,因此宗教的儀式祗是在說明宗教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如何藉着宗教的儀式展現生命的光輝。

三、認識宗教的終極關懷

1.宗教的目的與社會的功能

1-1說明人生的終向,指明宗教中的終極關懷乃是正向的表達了對人生目標及社會發展積極功能。

四、認識宗教的位格

1.知道宗教中神格的分類有:

有位格神宗教、無位格神宗教與人格神宗教

1-1說明東、西方宗教對神與人看法的異同。

核心能力八:

認識社會與人生的關係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一、區別小我與大我

1.認識社會發展理論

1-1說明社會組成及發展的意義,知道人生中重要的目的及旅程都要在社會組織結構中完成,明白在一個開放社會中小我與大我的關係。

配合公民與社會科單元一、單元三、單元四

3

二、分辨政治與理想

1.認識理想人間的實現

1-1說明政治的意義不祗是在「管理眾人的事」,更重要的是謀求眾人的幸福必須在人性為善及道德的基礎上達成政治發展的目的。

三、在參與與批評中促進社會和諧

1.認識參與社會的角色與功能

1-1說明在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角色,不祗是做一個順從的國民,更要有積極的參與精神,使得社會的發展可以藉由良性的互動達成和諧的目的。

核心能力九:

建立自我追尋與人生意義探索

主題

主要內容

說明

備註

參考

節數

由小而大

一、認識人生系統

1.了解以自我發展為導向的人生系統

1-1說明人生系統的發展可以經由各個不同階段所達成自我建立整體的人生系統及價值觀。

配合健康與護理科二年級-二健康心理

4

由簡而實

二、認識人生系統

1.了解從教育發展的途徑可以幫助自我建構知識成熟的人生系統

1-1說明人生的成熟是由無知到有知、企圖到全知、圓融的人生系統。

由偏而全

三、認識人生系統

1.了解在各種不同價值觀及不同的知識領域下所能整合的人生系統

1-1說明自我鍛鍊、融合所受知識及整合各種不同的人生價值理念以建構完整而具全觀的人生系統。

服務人生觀

四、建立積極快樂的

1.人生哲學就在建立積極快樂的服務人生觀

1-1說明以積極快樂思考為導向的並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系統。

伍、實施方法

一、教材編選

(一)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

(二)教材整體之安排應符合本科目之課程目標,並確保以最周延與適切的材料來幫助學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習得各項核心能力。

(三)教材內容之結構應以「第四、教材綱要」為具體準則,必要時,編者得變更次序或增減內容,但以不失議題之完整性及精確性為原則。

(四)教材內容之價值引導應以「教材綱要」之「說明」欄為準則,但應注意價值澄清時對不同立場均宜於進行適當之說明。

(五)教材應儘量與生活經驗及時事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在具體生活中做判斷與抉擇。

(六)教材各章節之後,可提供各種「啟發式問題」、「思考性問題」或「討論性問題」,使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學得並尊重多元價值。

亦可提供相關之補充讀物或媒體資料,提供學生更完整而詳盡的學習管道。

(七)可依照需求另編教師手冊,需列舉詳盡之參考文獻、視聽教材等相關資料及實施方法,以協助教師進行教學。

二、教學方法

(一)教材中之學理課程部分應佔60~70%,教師可採用講演法、啟發法、問題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各種合適之教學方法,以期達成教學目標。

(二)教材中之活動課程部分宜佔30~40%,教師可採用座談、參觀、訪問、調查、演練、競賽、辯論、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來進行。

(三)教師教學時應多運用各種統計資料、圖表、照片、幻燈片、錄音帶、錄影帶、數位多媒體教材及網路資源等,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四)授課教師應熟悉本課程之規劃理念,緊扣「教材綱要」之內涵進行價值澄清與導引,並於課堂中營造合宜之融洽氛圍,以利於學生就內容作深入的探討與實踐。

(五)授課教師必須把握「態度必須開放,立場不必中立」的原則來授課,並協助學生準此原則來學習。

易言之,對於各種倫理或價值議題,授課教師一方面應引領學生以開放態度進行思辨討論,另一方面教師本身亦應有清楚而不模稜兩可的立場。

當然,教師之立場應以可以服人的論據為基礎,且對於修正的可能性保持開放態度。

三、教學評量

(一)成績評量以能達成教材內容之學習目標為原則。

(二)評量範圍應包括行為、態度、知識與技能,可在教學前、中、後及每堂課教學中進行評量。

(三)評分方法採用適當而多樣的評量方法,如紙筆測驗、課前活動準備、課後作業、平時觀察、問卷、訪談、紀錄表、自我評量、上課參與及表現等方式進行。

(四)評量宜能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的結果,採用主觀與客觀的各種評量方法,並訂定給分標準。

(五)教育行政機關得就課程內容、教材編選、教學實施等進行評鑑,其結果可供各校改進之參考。

四、教學資源

有關哲學與人生的專書、期刊及網路資源頗多,教師可以教材綱目中九項主題及細目為關鍵字,至搜尋引擎或專門資料庫查詢,惟應注意網路文獻作者本身是否具有相關研究背景等。

五、教師資格

(一)在生命教育專業師資認證制度建立後,鼓勵校內(不分領域)教師進修,以獲有本科目認證者為合格教師。

(二)或可就校內師資中遴選曾修習「生命教育類—哲學與人生科」之專業學分、相關學分或相關研習至少廿學分之教師者。

(三)若有不足,可研議外聘合適教師(亦需曾修習該領域之專業學分、相關學分或相關研習至少廿學分者)。

外聘教師以具有合格教師證者為優先,若無則以兼任教師聘任之,並由教評會根據其學經歷相關證件做評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