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346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docx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1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研究

河内外贸大学-黎光创博士

摘要:

19世纪越南文献中亲属称谓主要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称谓,与中国19世纪的称谓相比,其发展要晚中国称谓,文化内涵相吻合。

亲属称谓语系统属于“二分法”类型,称谓数量庞杂,变体多,呈现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分明、亲疏相别等特点,表现在称谓语的数量、结构、核心词素、语义和构词法等层面上。

整个称谓系统倾斜于父系男性宗族称谓语,体现了男性中心的位置,女性是附属身份,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其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以男权为中心,家族只包括父系,不包括母系,母系亲属被认为外亲,女方和母方亲属被排除在外,反映出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下的事实。

关键词:

19世纪越南文献汉语亲属称谓特点文化内涵

一.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收录

19世纪越南汉语文献中我们主要以《日用常谈》汉语教材和《寿梅家礼》家谱为主。

这两本书最具权威性及普遍性,所收录的亲属称谓语较为齐全,而且这两本书的编写方式都是用喃字解释汉字,这对我们的考察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用常谈》是范婷虎为越南人学汉语用喃字编写的教材,其实它是最为系统、解释性也最强的汉喃词典,古今仍是越南人攻读汉喃语言的重要教材。

《寿梅家礼》是由胡嘉宾1897年所撰,本来是寿梅家族的的家谱,主要借用“丧服”的礼仪,后来被传开越南,越文译本沿用至今。

如果以“我”为基准,取上下四辈,并将之与《尔雅》、《称谓语》、《汉语亲属称呼辞典》和《古人称谓》所收录的亲属称谓进行对比,取得结果如下:

 

称呼对象

寿梅家礼

日用常谈

尔雅

称谓录

亲属称呼词典

中国古代称谓()

1

父之父之父

高祖父

高祖父、故高祖父、高祖考

高祖王父

高祖

高祖父

高祖、祖门、显考、高祖王父、长祖、高门

2

父之父之母

高祖母

高祖母、故高母、高祖妣

高祖王母

高祖母

高祖母

高祖母、高祖王母,显妣

3

曾祖父

曾祖父

曾祖父、曾大父、故曾祖父、曾祖考

曾祖王父

曾祖

曾祖父

曾祖,曾祖父、曾祖王父,太翁,曾父,曾大父,皇考、曾翁、曾大父、大王父、太公、曾太公、曾门、府君、次长组

4

曾祖母

曾祖母

曾祖母,曾太祖母、故曾母、曾祖妣

曾祖王母

母之祖

曾祖母

曾祖母,太婆,太奶

5

外曾祖父

 

 

外曾王父

母之祖

外曾祖父

外曾祖父、外曾祖、外曾王祖

6

外曾祖母

 

 

外曾王母

母之祖母

外曾祖母

外曾王母

7

父之父

祖父

祖、大父、故祖父、显祖考

王父

祖父

祖,王父,大父,祖君,公,翁,翁翁,太翁、阿翁,大门中,爷爷,王考

8

母之父

翁、外祖父

外祖父、外祖考

外王父

母之父

外祖父

外祖父、外翁、外大父、家公、老爷、外王父、大父、外租

9

祖母

祖母

祖母、大母、故祖母、显祖妣

王母

祖母

祖母

祖母,婆,奶奶,重慈,大母,黄祖妣,祖姑,太皇太后(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嫡祖母)王母、大母、太母、太婆、祖婆

10

外祖母

外祖母

外祖母、外祖妣

外王母

母之母

外祖母

外曾王母、外祖母、外婆

11

父、继父

父、严君、严堂、故父、显考

父/考

父亲

父、公、太公、翁、尊、家尊、令尊、尊君、尊公、大人、家、家翁、君、大君、严、家严、严亲、爷、爹、爸、大、哥、先君、先严、先父、老子、椿庭、义父、阿公、家尊、老儿、先生、夫子、耶、爷爷、爹爹、兄兄、哥、官、君、亲父

12

母亲

母、继母、嫡母、慈母、嫁母、乳母、养母、生母

母、慈闛、萱堂、故母、显妣

母/妣

母亲

母、大人、婆、娘、媪、姥、妈、慈、家家、家慈、先慈、姊姊、太夫人、萱堂、令堂、尊堂、尊堂、生母、亲母、慈母、养母、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蔗母、少母、诸母、支婆、姨、义母

13

父之兄

伯父

伯父、世父

世父

父之兄

伯父

伯、伯父、世父、诸父、从父、犹父、伯伯、公

14

父之兄之妻

伯母

伯母、世母

世母

父之兄妻

伯母

伯母、世母

15

父之姐

姑母

 

姑、姑母、姑妈、姑姑、大姑、姑姊、姑姊妹、女伯、老姑、丈人、仁姑

16

父之姐之夫

 

姑丈

 

 

姑父

姑父、姑丈、姑夫、姑婿

17

母之兄

舅舅

母舅

母之兄弟

伯舅、舅、舅父

18

母之兄之妻

 

 

 

母之兄弟之妻

舅母

舅妻、舅母、妗

19

母之姐

姨母

从母

母之姊妹

从母、姨、姨母、阿姨、姨娘、姨婆、姨姨

20

母之姐之夫

 

姨丈

 

母之姊妹之夫

姨父

从母之夫、姨夫、姨父、姨丈人

21

父之弟

叔父

叔父

叔父

父之弟

叔父

仲父、叔父、季父、家叔、亡叔、贤叔、叔、阿叔、大人、从翁、阿兄

22

父之弟之妻

叔母

叔母

叔母

父之弟之妻

叔母

叔母、季母、婶

23

父之妹 

姑母

 

姑、姑母、姑妈、姑姑、小姑、姑妹、姑姊妹、女叔、丈人、仁姑

24

母之弟

舅舅

母舅

母之兄弟

舅、舅父、叔舅、仲舅、元舅

25

母之弟之妻

 

母妗

从母

母之兄弟之妻

舅母

舅妻、舅母、妗

26

母之妹

姨母

 

母之姊妹

从母、姨、姨母、阿姨、姨娘、姨婆、姨姨

27

母之妹之夫

 

姨丈

 

母之姊妹之夫

姨父

从母之夫、姨夫、姨父、姨丈人

28

父之妹之夫

 

姑丈

 

 

姑父

姑父、姑丈、姑夫、姑婿

29

同胞男性年长

老兄、兄、𡥵、同产、哥、大哥

30

兄之妻

兄之妻

31

同胞女性年长

姊/姒

姊、姊姊、老姊、贤姊、贵姊、阿姊、姊姐、女兄、奶、姐姐、姒

32

姐之夫

 

姊夫

甥/私

姊之夫

姐夫

甥、私、姊夫、姊婿、姐夫

33

同胞男性年幼

弟、男弟、亲弟、同产弟

34

弟之妻

㛪妯

弟妇

弟之妻

弟媳

弟媳、妇

35

妹之夫

 

妹夫

甥/私

妹之夫

妹夫

妹夫、妹丈、妹婿、从妹夫、甥、私

36

父亲之兄弟之子

堂兄、堂弟

堂兄、堂弟

从父晜弟

同祖兄弟

堂兄、堂弟

 叔伯兄弟

37

父亲之姐妹之子

表兄、表弟

表兄、表弟

 甥

表兄、表弟

 表兄弟、外兄弟、外表、甥

38

母亲之兄弟之子

表兄、表弟

表兄、表弟

 甥

母之兄弟之子

表兄、表弟

 表兄、表弟内、内兄弟、内表、甥

39

母亲之姐妹之子

表兄、表弟

表兄、表弟

 从母晜弟

 母之姊妹之子

表兄、表弟

 表兄弟、姨兄弟

40

父亲之兄弟之女

堂姊、堂妹

堂姊、堂妹

 

同祖姐妹

堂姐、堂妹

 

41

父亲之姐妹之女

表姊、表妹

表姊、表妹

 

 

表姐、表妹

 表兄、表弟内、内兄弟、外表

42

母亲之兄弟之女

表姊、表妹

表姊、表妹

 

 

表姐、表妹

 表兄、表弟内、内兄弟、内表

43

母亲之姐妹之女

表姊、表妹

表姊、表妹

 从母姊妹

母之姊妹之女 

表姐、表妹

 诸表、内表

44

子、长子、次子

儿子

丈夫子、男、儿、儿子、孩儿、晚生、息男、宠子、保子、息、儿郎、令郎、长子、次子、次男、中子、少儿、幼子、嫡子、庶子、庶男、余子、侧室、之子、诸子、别子、介子、孽、孽子

45

女子

 女

女子子

女儿

女子子、弱女、细娘、雅女、门楣、小茶、小娘子、女子

46

子之子

嫡孙、嫡孙男、孙男

孙子

孙、孙姓、小晚生、孙息、孙枝、文孙

47

子之女

孙女

孙女

 

子之女

孙女

女孙、孙、外孙女、外孙儿

48

女之子

嫡孙、嫡孙男、孙男

外孙

女之子

外孙

外孙、外孝孙

49

女之女

孙女

孙女

 

女之女

外孙女

外孙女、重亲

50

姐妹之子

 孙孙男

外甥

出/甥

姊妹之子

外甥

出、侄、甥、宅相、名甥、贤甥、外甥、外生、养甥、姊子、从甥

51

姐妹之女

 孙孙女

外甥女

 

姊妹之女

外甥女

外甥女

52

兄弟之子

侄男

兄弟之子

侄子

犹子、从子、侄、侄男、侄辈、亲侄、爱侄、兄子

53

兄弟之女

侄女

姪女

 

兄弟之女

侄女

侄、女侄、犹女、从女、兄女、弟女、仲女

54

子之子女之子

曾孙男

曾孙

曾孙

远孙

曾孙

曾孙、元孙、

55

子之子女之女

曾孙女

曾女

 

曾孙女

曾孙女

56

子之子女之子女之子

玄孙男

玄孙

远孙

远孙

玄孙、远孙

57

子之子女之子女之女

玄孙女

玄女

 

远孙

来孙、仍孙

注:

表中为空的表示文献中未收录。

中国明清时代亲属称谓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白文和文言文),但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主要还是书面语的古代称谓。

与越语喃字称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称谓)相比,其数量庞大而仔细,复杂,变体多。

与尔雅、称谓录的称谓对比,其数量较为齐全。

与《亲属称呼辞典》和《古人称谓》(袁庭栋)所收录的称谓相比,其显得较为简单,变体少。

从称谓音节看,中国近代亲属称谓呈现出双音节的发展趋势,基本上不再适用单音节称谓了,但是越南文献中还收录一大部分单音节称谓:

父、母、兄、弟、姊、妹、子、孙、姪,就父之姐妹、母之姐妹呈现出双音节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不同资料中收录为单音节“姑、姨”或双音节“姑母、姨母”。

19世纪中国亲属称谓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但越南文献中除了《寿梅家礼》收录的“舅舅”,《日用常谈》收录的“母妗”和一些自造新的称谓之外,其他称谓基本上与古代书面语的称谓无别。

唐代中国“姐”、“哥”已有此称。

“哥”字本义为歌声,《说文》:

“哥,省也,从二可,古义以为歌字”。

据袁庭栋《古人称谓》中的研究:

“唐代以前作为男性之称而且使用颇广”,“从唐代开始,就逐渐称兄为“哥”了,到了宋代,则是“以兄为哥,举世皆然”(庄绰《鸡助编》卷上)。

“姐”和“姊”古音相同,《通雅》卷十九《古呼姐为姊》条中说:

古少麻韵,读姐为姊》。

唐代李白《寄东鲁二雅子》诗:

小儿名伯禽,与姐一齐肩”,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妇女称姐》:

“近世多以女兄为姐”。

至19世纪“姐”、“哥”已普遍使用,但是越南文献中这两个称谓未出现,仍然使用“兄”和“姊”。

兄弟之子的称谓最早《尔雅》收录为“姪”,后来《汉语亲属称呼辞典》和《古人称谓》都收录为“侄子”,可见兄弟之子的称谓从“姪”演变成“侄”,“女”被男性“亻”偏旁所代替,是母系氏族女性角色被父系氏族男性角色所代替的痕迹,但是19世纪越南文献中仍然使用“姪”。

可见,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的发展要晚于中国。

其主要原因除了越中地理位置之差和传入越南的汉字以儒家古代经典为主的两大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使之与中国不同的是,其受当地文化的影响。

从语言理论上看,19世纪越南文献中的亲属称谓是中介语(越南人学汉语后所使用的汉语),其别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部分男性称谓汉字扔以“女”旁构成如“姪、曾姪”等。

这个现象有可能受古书籍的影响,也有可能受越南文化的影响,例如越南喃字同胞男性年幼称谓同样用由“女”偏旁构成的“㛪”字。

-晚辈女性称谓省略了父系男性宗亲称谓“孙”词根,对比:

汉语

中介语

孙子

孙女

孙女

曾孙

曾孙

曾孙女

曾女

玄孙

玄孙

玄孙女

玄女

-自造称谓词:

母妗、孙男、孙孙男、孙孙女、侄孙男、玄孙男等,这是目的语规律过度泛化的现象。

-“孙、孙男”通称子女之子,“孙女”通称子女之女。

《日用常谈》:

“孙羅

”(孙是子女之子),“孙女羅

 ”(孙女是子女之女),《寿梅家礼》分别使用孙男、孙女,而这两本书“外孙、外孙女”均未收录。

越南古今将子女之子女通称为“cháu”,喃字用“

”。

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第一,受越南文化不区分性别的影响,“孙子、孙女”泛化,指称对象扩大,演变成通称子女之子女,第二,母语负迁移,将汉语的意义等同于越语的意思。

-错误理解汉语亲属称谓的指称对象。

古今越南人对汉语“表兄、表姊、表弟、表妹”的指称对象理解错误。

《日用常谈》对“表兄、表姊、表弟、表妹”解释如下:

“表兄羅英

茹姑姉吒 ”(“表兄”是父之姐之子),“表兄羅英

茹英媄姉媄”(“表兄”是母亲兄姐之子);“表姊羅姉

姑姉吒 ”(“表姊”是父之姐之女),“表姊羅姉

茹英媄姉媄(“表姊”是母亲兄姐之女);“表弟羅㛪

茹姑㛪吒 ”(“表弟”是父之妹之子),“表弟羅㛪

茹㛪媄”(“表弟”是母之弟妹之子);“表妹羅㛪

茹姑㛪吒 ”(“表妹”是父之妹之女),“表妹羅㛪

茹㛪媄(“表妹”是母之弟妹之子)。

黎光创在“越汉亲属称谓与性别差异”博士论文中对学汉语的越南人与学越南语的中国人就现代汉语“表兄、表姐、表弟、表妹”的指称对象进行考察,其结果与《日用常谈》所解释的意思相同,连阮氏翠幸(2004)在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与越语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友其文化内涵》中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的理解也不太准确,将“堂兄、表兄”,理解为“anhhọ”(父母之兄姐之子),“堂姐、表姐”理解为“chịhọ”(父母之兄姐之女),“堂弟、表弟、堂妹、表妹”理解为“emhọ”(父母之弟妹之子女)(21-22页)。

汉语古今对“表兄、表姊(姐)、表弟、表妹”的指称对象相同。

《汉典》:

“姑母、舅父、姨母之子,年长于己者称表兄”,“姑母、舅父、姨母之女年长于己者,称表姐”,“姑母、舅父、姨母之子年幼于己者称表弟”,“姑母、舅父、姨母之女,年幼于己者称表妹。

”可见,“表兄、表姊(姐)、表弟、表妹”的指称对象表示同辈之间的差别,与长辈无关联。

交际中称谓语的选择不根据父母辈的年龄,而根据父母辈的子女与“我”年龄的大小进行的。

越南父母兄弟姐妹的子女与“我”之间的称呼,要根据父母辈的辈份称呼,而不是根据“我”辈的年龄称呼,如父母弟妹的子女不管年龄大小都应称“我”为“anh,chị”(兄、姐),自称为“em”(弟妹),反过来父母兄姐的子女称“我”为“em”,自称为“anh,chị”,父母辈长幼之别也是其后代辈份之别。

《日用常谈》所解释的意义就是越南人称呼方式。

可见,这种现象就是受越南文化的影响,是越语负迁移的结果。

二.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2.1亲属称谓的特点

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呈现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分明、宗亲相别、亲疏分明等特点,具体如下:

2.1.1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以“我”为基准,长幼称谓较为对称,例如:

兄—弟,姊—妹,叔父—姪,祖父—孙子,曾祖父—曾孙

但是,总体上看,长辈的称谓变体多,晚辈的变体少,长辈称谓仔细,晚辈称谓概括简单,数量上不对等,如长三辈父系男性直系称谓收录四个:

“曾祖父、曾大父、故曾祖父、曾祖考”,但晚三辈男性直系称谓只有一个:

“曾孙”。

与中国汉语相同,亲属称谓只对父亲兄弟做出年龄上的区分,分别称为“伯父、叔父”,但是父亲的姐妹、母亲的兄弟和姐妹,都没有年龄上的区分,分别称为“姑、母舅、姨母”。

可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19世纪越南文献中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一大特点。

2.2.2男女有别、性别分明

从汉字结构和称谓标记来看,亲属称谓中除了表示兄弟之子以女旁构成的“姪”之外,男性称谓不用“男”旁或“男”字构成,而女性称谓常以“女”旁构成,对比:

兄——嫂;兄——姊;弟——妹,弟——弟媳,母舅——母妗。

长辈男性称谓常以“父”语素为标记,女性称谓常以“母”语素为标记,晚辈男性称谓往往无标记,女性称谓常以“女”词素为标记,称谓词的最后一个词素往往起着指定性别的作用。

例如:

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叔父——叔母;孙——孙女,姪——姪女;曾孙——曾女;玄孙——玄女

从称谓音节来看,少数男性称谓音节少于女性称谓音节,如:

外甥——外甥女;弟——弟媳;孙——孙女;姪——姪女等。

从核心称谓(词根)来看,男女核心称谓词素显得不对称,男性核心称谓词素多于女性称谓词素,女性核心称谓严重缺位,例如:

祖——?

;伯——?

;叔——?

;舅——?

;孙——?

,姪——?

甥——?

少数男女核心称谓词素对称,例如:

父——母;兄——姊;弟——妹;子——女;兄——嫂

极为少数男性核心称谓缺环:

姑——?

;姨——?

从称谓的构词结构看,多音节称谓主要以父系男性宗亲词素为词根向左右构成,常以“父、母、女”词素作为词缀。

男性长辈称谓常以“父”为词缀,女性长辈常以“母”为词缀,晚辈男性称谓往往为无标记,晚辈女性称谓常以“女”词素为词缀,例如:

祖→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祖→祖母→曾祖母→高祖母

叔→叔父-叔母;伯→伯父-伯母;孙→孙女;姪→姪女

只有少量女性称谓和其配偶称谓以女性核心称谓为词根向左右扩散构成,如:

母→母舅-母妗,姨→姨母-姨丈,姑→姑母–姑丈,姊→姊-姊夫,妹→妹-妹夫

晚辈若干女性称谓省略了男性称谓词素,对比:

孙→曾孙→曾女;孙→玄孙→玄女

可见,每个称谓都具有性别含义,性别是不同称谓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性别分明是汉语亲属称谓语的一大特点。

2.2.3内外有别,远近分明

从称谓数量上看,父系称谓复杂、变体多,母系称谓简单、概括、缺位,如长三辈、长四辈所收录的父系称谓较为齐全,较为复杂、变体多,但是母系称谓却未收录。

父系称谓中父亲兄弟做出年龄上的区分,分别为“世伯、叔父”,但是母亲兄弟姐妹都没有做出年龄上的区分,分别为“舅舅、母舅”和“姨母”。

从称谓标记上看,母系称谓常冠以“外、表”为标记,如“外祖父、外祖母、表兄、表弟、表姊、表妹”,“外、表”就是表示“外”的意思,父系称谓往往无标记或冠以“堂”为标记,如“堂兄、堂姊、堂弟、堂妹”,“堂”是同堂的意思,是自己家里人。

从构词结构上看,父系称谓词常以父系核心称谓为核心向左右扩散构成,母系称谓除了以母系核心称谓为词根构成的母舅、母妗、姨母、姨丈等四个称谓之外,其他称谓都以父系核心称谓为核心向左右扩散构成,例如:

祖→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母;

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

叔→叔父-叔母;伯→伯父-伯母;孙→孙女

兄→堂兄—表兄;弟→堂弟—表弟;姊→堂姊—表姊

亲属称谓的数量、标记、结构都体现出内外有别,远近分明的特点,可见这是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之一。

2.2.4宗亲有别,亲疏分明

仔细分析亲属称谓的词义,发现每个称谓都蕴含着宗亲与非宗族之意。

宗族观念相当明显,同样的父系称谓,从男性而出的亲属是同一个宗族同宗同姓氏,从女性而出的亲属,不同姓,非宗族。

父系称谓中,父亲的兄弟做出年龄上的区分,分别为“世父、叔父”,而父亲的姐妹不需要,通称为“姑母”。

伯叔的子女冠以“堂”标记,如堂兄、堂姊、堂弟、堂妹,而姑母的子女却冠以“表”标记,如表兄、表姊、表弟、表妹,把他们和母系的舅父、姨母的子女归为同一类,称谓相同。

这是因为伯叔的子女与“我”姓氏相同,而姑母的子女与舅父、姨母的子女与“我”不是同一姓氏,是宗族以外的人。

兄弟的子女叫做“姪子、姪女”,姐妹的子女却冠以“外”标记,叫做“外甥、外甥女”。

前者与“我”同姓同宗同族,后者与“我”不同姓,不同宗,非宗族。

越南文献中晚三、四辈不加以区分宗亲和非宗亲,将“孙、孙女”分别通称为子女之子和子女之女,将宗亲和非宗亲的区别化为无别。

中国汉语晚辈儿子的子女同样区分开来,子之子女分别为孙子、孙女,女之子女分别为外孙、外孙女,女儿的子女却冠以“外”标记,是非宗亲的亲属。

婚亲称谓以血亲核心称谓为词根向右扩散构成,血亲亲属亲于婚亲亲属,如:

母→母妗,姨→姨丈,姊→姊夫,妹→妹夫

显而易见,亲属称谓语宗族之别,亲疏分明是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之一。

2.2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男女有别”、“内外分明”和“宗族观念”有着内在联系,例如伯叔之别看上去像是年龄上的差异,但我们联系到他们下一代称谓上的“堂”、“表”之别,就可以体会到伯叔和姑母的称谓上包含着宗族之别。

同样,兄弟和姐妹似乎是性别的差异,然而把姪子、姪女与外甥、外甥女这两组称谓之间的对立考虑在内时,就发现兄弟与姐妹称谓中的男女有别有着宗族和非宗族的区别功能。

父系、母系称谓之别归根到底是两个宗族的差别。

宗族是以男性为线索代代繁衍的系列,对女性具有排斥性,女性的子女属于她们丈夫所在的宗族。

可见,男女有别、内外分明与宗族之别一致。

亲属称谓语呈现出男女有别、内外分明、宗族之别、亲疏分明等特点,归根结底是性别的差异,整个称谓系统围绕着男性。

家庭中父亲一方的亲属是父系亲属,由母亲一方的亲属是母系亲属。

父系中区分宗亲和非宗亲,宗亲亲属是由男性而出的亲属(同姓氏),非宗亲亲属是由女性而出的亲属(不同姓氏)。

我们以旁系称谓语中的“堂”和“表”为例,这些附着词素用来区分亲疏,宗亲和非宗亲,如“堂哥、堂姐、表哥、表姐”的“堂、表”,表面上无性别之分,但是仔细观察,归根也是性别的差异,为何叫做“堂哥、堂姐、表哥、表姐”呢?

“堂哥、堂姐”不是父亲兄弟的子女吗?

“表哥、表姐”是姑母或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吗?

可见,男性一方用“堂”,女性一方用“表”,可以说男女有别贯穿整个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只是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现。

亲属称谓系统复杂而又明晰,属于“二分法”类型。

首先是父系和母系的区别,其次是系支繁衍关系与婚姻关系相别。

尽管辈份、性别相同,但是“祖父和外祖父”,“伯叔和母舅、姑母、姨母”等因系不同而用不同的称谓词,如“姑母与伯母、叔母”,“伯叔与姑丈、母舅与姨丈”等之间的差异在于姑母、伯叔、母舅等是系支上的直接繁衍关系,伯母、叔母、姑丈、姨丈只是通过婚姻才具有亲属关系,而所用的称谓不同,是“三亲六戚”的表现。

“三亲”指的是“宗亲、外亲、婚亲”。

“三亲”的划分以性别和血缘关系为标准,相当于“父系、母系、婚系”。

“三亲”表明了亲属关系的远亲,其中“宗亲”是亲属关系的主体部分。

这种分法反映了男性和女性,父方和母方亲属,血亲和婚亲的不同对待,女方和母方亲属不受重视。

小结:

19世纪越南文献中亲属称谓发展晚于中国称谓,主要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称谓,其文化内涵与中国称谓相吻合。

亲属称谓语系统庞杂,变体多,男女有别,内外分明、宗亲相别、亲疏分明,整个称谓系统倾斜于父系男性宗族称谓语,女性和母系称谓语简单、笼统、概括、缺位。

亲属称谓语系统的结构、核心词素、语义、构词法等层面都体现了男性中心的位置,女性是附属身份,只能跟随男性。

男性和女性,父系和母系,宗亲和非宗亲的称谓数量不对等,意义上不对称,女性和母系称谓严重缺位,而且要隶属于父系男性宗族称谓,以其为词根,向左右扩散构成,是父系男性宗族称谓的派生品。

这种“男性中心扩散”的称谓系统进行男女、内外、亲疏二分,使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成为以父系男性宗族为基点的称谓系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其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以男权为中心,为主体,家族只包括父系,不包括母系,母系亲属被认为外亲,因此称谓语上需要加以“外、表”区别。

父系亲属又分为宗亲和非宗亲,由男而出的亲属是宗亲,由女性而出的亲属是外亲,异姓族,称谓上需要加以“外、表”标记。

女方和母方亲属被排除在外,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