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栏浮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285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栏浮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石栏浮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石栏浮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石栏浮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石栏浮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栏浮雕.docx

《石栏浮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栏浮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栏浮雕.docx

石栏浮雕

伦理道德启蒙教育的文物精品

——真庆观石栏浮雕浅释

作者邹爱学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真庆观古建筑群殿宇巍峨,楼阁重重,建筑工艺精湛,备具神韵;既有滇中地方建筑之特色,亦显明代北京官式风格,乃滇中与中原文化交流之结晶。

建筑群中于清光绪七年(1881)由云南盐商集资兴建,用作盐商同业公会的盐隆祠保存较好。

经保护性修复后,尤显辉煌。

其前殿有一组石栏浮雕(14幅),内容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观念的精华。

作为真庆观建筑副件的精品,石栏浮雕保存完整,画面清析精美,运刀古朴,是昆明地区较出色的古代石雕艺术杰作,亦是有较高研究和保存价值的文物。

石雕依秩刻有“一生忠恕”“教偱规矩”“怀橘遗亲”“问天穷际”“表正乡闾”“管鲍非金”“问安视膳”“推恩有序”“应举不欺”“人号曾子”“书屏教子”“居乡尽礼”“宴会从简”标题及相应画面。

其内容均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精典格言,也是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启蒙教材。

笔者有幸参与了收集整理真庆观古建筑群相关历史文化的工作,认为这组浮雕函义较为深刻,为方便游人了解,须作适当注释。

一生忠恕

忠,《辞书》作竭诚解,尽自己的心为忠。

孔子说“臣事君以忠”,今天应该说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或曰“忠党爱国”“忠于事业”。

孟子又说“教人以善为忠”,即教人做好事、善事为忠。

恕,就是寛恕,人如有过,寛而宥之,但犯了法就须严而惩之。

也可以解释为“推己及人”。

如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也就是“仁”,即孟子说的“仁者爱人”,墨子说的“兼爱”,韩退之解释的“博爱谓仁”。

合起来说,“忠恕”就是一辈子做人都要忠诚、赤诚,仁爱、寛厚。

不仅儒家如此主张,道家也将其作为对人生、事物的处事态度,也是道家调整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准则。

对于今人而言,要热爱中华文明,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理想信念;与他人相处时应相互尊重、理解、寛容、大度。

再放大一些说,还可用来调整民族关系、国家关系,更能消弥战争,实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

教偱规矩

教,即教育、教诲。

偱,即尊从。

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园。

“教偱规矩”即经常劝导人们教育后辈尊偱圣人或祖先倡导的道德礼义,以及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共识、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乃至社会广范接受的道德标准,以其规范自己的言行。

此处所指的“规矩”是老子提倡的“三宝”,即一是做人要慈爱,以人为善,二是节俭,三是要不为天下先。

以人为善是中国儒、释、道三家都推崇的行为准则。

道家认为:

唯有节俭才能广积后博。

而只有谦让、后处、不争先、不表现自己、不自以为是、不为天下先,才能真正达至为天下先。

外国的基督、穆罕默德也以此教育信徒。

对今人而言,所有公民不分男女老幼、平民、公务员、乃至政府官员,都要加强法治意识,尊守国家法律、法规,用国务院公布的公民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

公务员、政府官员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尔,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真正做到为人民公仆。

怀橘遗亲

“怀橘遗亲”(遗读WEI)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

即三国时吴郡六岁幼童陆绩到袁术家中做客,袁术以一盘橘子待之,陆绩取了三个不舍吃藏于怀内,辞别时不小心从怀内掉出。

袁术问其故,陆绩回答说自己的母亲很喜欢吃橘子,欲带回家孝敬母亲。

袁术大受感动。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道德礼义,以其规范人们的言行。

其中讲究“孝道”对当今社会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进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仍有积极作用。

自古有忠臣出孝子的传说,后来陆绩果然做了东吴孙权手下的大官,并“以直道见惮”加封为偏将军。

忠孝又是不分开的,但孝还须服从于忠。

古今不少英雄人物国尔忘家、舍孝全忠的事例不少,如我省抗日名将江川唐淮源将军不守三年母孝旧规,殉国于晋南中条山战役即是一例。

问天穷际

“问天穷际”是宋时陆九渊的故事。

陆九渊,字子静,他天生聪颖异于常人。

年仅三、四岁时,有一天问他父亲说:

“天和地有终止之处吗?

”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独自思考这个问题,至废寝忘食地步。

后来上学了,行为举止仍异于常人。

有一回读书读到书中说: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他恍然大悟说:

“宇宙内的事情,都是自己份内之事,所以自己份内之事都叫做宇宙之内的事啊!

道家理论中,“天”指天地万物,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

研究无边无际的空间内和无休无止的时间内的自然现象及任一切人类社会现象就叫“问天”。

“穷际”则是学无止境的意思。

“问天”一词又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天问》诗篇名的倒用。

其内容有“先问天地的开辟,次问人事的兴亡。

”“曰遂古之初谁道之?

上下来形何由考之?

”(开天辟地之初的往事谁能够传说它呢?

既然天地尚在未分之际,又何从考知它呢?

)这种对往古传说持追问的态度,贯穿着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寻求真理的精神。

人的治学态度应博学好问,愈学愈广博,愈广博而愈知不足,愈激励发奋钻研知识。

故“问天穷际”即在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真理时,不但要知其然,还须深进十步、百步知其所以然;不能形而上学地以偏概全,似是而非;不能以事物的表面现象代替事物的本质,须以“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学问和真理,甚至要有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推翻旧知识获得新知.

表正乡闾

表,指表扬、表彰。

正,指好、正确、公正、不私偏。

闾,古代五家为一彼,五彼为一闾,故二十五户人家为一闾(见《周吕》)。

按现今理解,农村可指一个自然村,城市可指一个居委会、小区、社区等。

“表正乡闾”即处理乡闾间发生的事应公正,不能偏私。

为乡闾做了好事的人要正视表彰,既对个人也对群体。

古代对为乡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和事树碑立牌坊、盖先贤祠,树立大家学习的楷模,就是一种优秀的传统。

反之做了坏事则应受到遣责乃至惩罚。

继承这一传统对于当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的自然村、社区,群体、个人,都要树立正义感,宏扬正气,扫荡一切歪风邪气,更是“表正乡闾”不可或缺的。

管鲍分金

管,即管子(前725年—645年),名夷吾,字仲。

他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法家,早年贫困,曾经商,后任齐国宰相。

鲍,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即贵族)。

管鲍二人是好友,情谊深厚,虽贫富悬殊,但志同道合。

二人曾合作经商,管仲家贫出资少,鲍叔富出资多。

生意经营得不错。

可下面伙计发现管仲用挣来的钱去还自己先前欠的债(用今天的话说叫坐支)。

后来分红时二人还平分。

伙计们替鲍叔不平,鲍叔责曰:

“管仲家贫,我就是要如此帮助他。

”二人又曾一同入伍打仗,冲锋时管仲跑得很慢,落在队伍后面,撤退时管仲却跑得非快。

长官欲责罚管仲,鲍叔又出面加以解释,管仲家有八十多岁老母无人赡养。

管仲因此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

鲍叔并不因管仲贫穷而看不起他,对他的的才智非常钦佩,常用钱物接济资助。

后来鲍叔在齐公子小白手下做事,管仲在公子纠手下做事,管仲曾用箭伤过公子小白。

小白后来成为齐桓公,鲍叔多次在桓公面前推荐管仲,终使管仲于公元前651年担任了齐国宰相。

在管仲理政的40多年中,推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振。

“管鲍分金”一指鲍叔帮助接济管仲。

另有【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管、鲍二人合伙经商,一日来到现今洪泽湖西南岸之管镇地方,巧遇路边有一闪闪发光的金条,但是谁也不肯拾取。

怎么办呢?

只有坐等失主,等了好长时间不见人来找,他俩叫从人看守,自己到附近村庄住下。

从人见主人离去,心生歹意,欲取金逃走。

谁知刚弯下腰,却有一条赤蛇扑来,吓得他大喊救命。

适有一农夫路过这儿,急忙用锄头将“蛇”断为两截。

从人趁机溜之大吉。

第二天,管、鲍二人来到原处,见人走金断,十分诧异。

路边一农夫得悉这情况后说:

“天赐黄金,何不分取?

”鲍叔牙将长的一截递给管仲,认为管家穷,自己留短的一截,管仲坚决不受。

他们又想到,天赐黄金于地,应归当地老百姓,结果两截黄金分别送给两个村落的农民。

后人为纪念此事,这两个村就叫“管公店(后称管镇)和鲍家集(后称鲍集)。

”在管镇老街西北还建有一青砖黑瓦德亭子,曰“管鲍分金”亭。

对今人的启示,即交友时不能嫌贫爱富,要重情谊。

举贤时不拘一格,重视真才实学。

放大言之,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先富起来的地区不论群体或个人不应忘记我国仍有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欠发达,甚至贫穷落后,应尽其所能对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希望工程给予物力帮助,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帮助。

问安视膳

“问安视膳”: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右。

指古代诸侯、王室弟子侍俸父母的孝礼。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

‘今日安否何如?

’内竖曰:

‘安。

’文王乃喜。

乃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

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后因以“问安视膳”为儿子侍俸父母的礼法。

即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恻。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周文王为世子时,他特别孝顺父母,每天三次去陪父母。

早晨公鸡刚打鸣就穿好衣服到父母寝室门外,问侍从作日父母的就寝情况,然后陪父母早餐,在席间他又问父母寒暖情况。

他堪称孝顺父母的楷模。

这条成语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传统道德文明中晚辈对长辈的一种礼仪。

问安,以长者为先,即晚辈应时常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长辈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对长辈的日常生活给予照顾。

视膳,有日日观察父母饮食多少的意思,父母健饭则喜,食少则忧。

这又是属于孝道范畴的事(据传古代孝子中,还有亲尝父母粪便,以窥测父母疾病轻重,能否却病延寿的故事,岂止问安而“视膳”也。

当然那是因古时医学条件尚不发达而发生的事,今天不宜再行之)。

现今社会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已成家的子女多不与父母同居住,即使做不到问安视膳,也应“常回家看看”,让父母能常享天伦之乐。

推恩有序

恩,德恩、情爱。

孟子《梁惠王·上》: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旬子《大略》: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

“推恩有序”在儒家伦理中从大处讲是统治者平天下的一种有效手段。

又是帝王对臣属推广封赠以示恩典的行为。

从小处讲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习俗。

推恩,就是广施恩惠,恩德待人,将自己所爱推及他人。

为君者治国时推行仁政、德政,则君恩臣,臣忠君;君施仁政荫庇于民,德被天下,民则顺之从之,国家社会则可运行有序。

反之君施暴政虐政于民,则民不聊生,天下狼烟四起,序则不存。

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又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人之所大过于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这段话也即同人法,要求统治者将心比心,“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推恩”的例子很多:

如晏平仲把自己的俸禄分惠三党,父党无不乘车的,母党无不足衣食的,妻党无冻饿的。

国中贫士,给米举火的,数百家。

又如汉武帝时采齐国主父偃的主张,(“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宜。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行“推恩令”,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弟,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藩),以利中央集权。

又有某人担任官职后,朝廷为了表示推恩于他的父母,表彰他们教子有方,就把官职同时授给官员的父母。

官员父母还健在者叫“封”,已逝者叫“赠”,这是光宗耀祖告慰先人的大事,是家族的荣耀。

又有古时国家富强,皇帝下令给百岁老人(相似于)市长的福利待遇,给九十岁老人(相似于)县长的福利待遇,给八十岁老人(相似于)区长的福利待遇,以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

“有序”一指推恩时对不同的受恩对象依据血亲情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老及幼而行之(人越过自己的本分去做功德,虽有小益,然有大祸患埋伏在后面。

若说人人都是父母应该平等对待,话是没错,却理事不园融,有点呆板,不懂推恩有序)。

一指推恩导致的结果——国家社会则可运行有序。

九世同居

九世,从自己开始上推四代,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孙、曾孙、玄孙。

从人的生命极限来看,即便古人十五岁就结婚生子,并且都能长寿,但不可能有九世同居的现象。

然唐高宗麟德三年(666)初春,高宗李治携皇后武氏前往泰山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史记·封禅书》“以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以报天之功,故曰封,以泰山下小山上筑坛除地,以报地功,故曰禅”),闻知泰山下郓州(今荷泽)有庶民张公艺家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曾赴其宅旌表;隋文帝时又特令邵阳公子梁子恭为使节,到张家慰问并重表其们;本朝贞观时唐太宗也敕派地方官再加旌表。

高宗自思虽身为天子,然自家的叔伯兄弟子侄并不和睦,于是带随扈前往张家探究竟。

公艺虽白发白髯,但神精气烁,相迎后高宗询问张家何以能九世同居的缘由。

公艺吩咐下人取来纸笔,书了百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大受感动,于是在再表彰公艺。

后有画家据此画九只鹌鹑菊花图,以“鹌”谐“安”,以“菊”谐“居”,以九数寓九世,图名就叫《九世同居》。

也有画一只鹌鹑于山石菊花旁,地上画有一些落叶,以落叶寓乐业,寓意安居乐业。

这个故事给今人的启示就是一个家族中父母叔伯、兄弟子侄,姐妹、妯娌之间因忍而让,因让而和,因和而活(机体充满生机),因活而延寿。

虽不能九世同居,但是四世、乃至五世同居还是有可能的。

应举不欺

我国历朝历代选用官员有世袭制、荐举制、察举制、科举制。

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

当时实行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勇十科举人;既主张德政,也主张法治;既重修文,也重弘武,独不提倡人治。

又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相对于上述世袭制、荐举制、察举制,科举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为不同阶层、不同出身的学子提供了一条相对科学、平等、公平的通往仕途的道路。

后期由于考试内容逐渐背离隋朝初衷,变为脱离社会现实的八股,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

应举即封建社会时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称呼。

分为府试(考秀才)、乡试(中者为举人)、会试(考进士)、殿试(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指乡试应举下第。

欺,有两层含义。

一指欺压、欺凌、欺负,一指欺骗、不诚实。

应举不欺取欺骗、不诚实之义。

古时应举也有挟带、作弊、代考等行为发生。

严重时被视为犯欺君之罪,面临收监杀头的惩罚。

在浮雕图案中可以看到塾师在教育学子童生参加科举考试时应凭真才实学,不得欺矇作弊,培养光明正大、诚实诚信的品格。

联系现今社会各种名目的考试中参考人员明目张胆的作弊抄袭,监考人员对作弊现象的视而不见,该浮雕实在值得今人深思。

人号曾子

曾子:

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深谙孔子的“仁道内涵”,以孝著称,提倡“吾人一日三省其身”,又以弘扬仁道为己任。

成语“任道重远,死而后己”的历史典故就出自曾子。

后人称其为“宗圣”。

古时之人幼年起名,成人时须有字号。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字既是名的含义的诠释,又是名的内涵的发挥,词义互见,相辅相成。

如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关羽字云长,陶潜字渊明,毛泽东字润之……

“人号曾子”见《后汉书·张霸传》: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张曾子”。

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

“汝小未能也”。

霸曰:

“我饶为之”。

故字曰“饶”焉。

明朝嘉靖本《日记故事》是世界上第一本有插图的儿童故事书,其中许多是讲述古代儿童智慧聪明的生活故事。

如曹冲称象、灌水浮球、司马光破缸救小儿、常林对答—字父不拜、下笔成章—请面试文、黄琬巧对—对日蚀状……书中于人号曾子的故事梗概如下:

五代十国时期第四个朝代即后汉,当时四川成都有一个儿童名张霸,字号伯饶。

张伯饶才几岁时就非常懂礼貌,周围的邻居都称赞他,把他比作大学问家曾子,因他姓张,所以叫他“张曾子”。

张伯饶七岁时就读完了历史名著《春秋》,这原是成年人才读的书。

一日,伯饶对父亲说:

“请再给我几本书读吧!

”父亲告诉他:

“你年纪太小读不懂啊”。

张霸回答:

我“饶着读吧”(“饶”字是古时四川的口头语,意思就是“搭配”。

用现代语解释就是张霸回答说:

“我搭配着《春秋》一起读吧”)。

张父感到很惊讶又高兴,常常把张霸的这句话和好友讲。

后来张霸长大成年,需要起一个字号了,父亲给他起了个“伯饶”的字号。

“伯”字在古时表示伯父,又表示“伯仲”长子、长兄。

这个故事给今人的启示就是要从小就培养儿童求知学习的欲望,好学才能上进。

让更多的青少年成为小曾子,小曹植,小诸葛……

书屏教子

书屏:

古时家庭厅室及书房、书院、园林建筑大门后常放置屏风分隔建筑空间,屏风上画有人物、山水、花卉、鱼虫、鸟兽……的叫画屏(如画有孔雀的叫雀屏),题写诗句、格言、文章……的叫书屏。

其内容多反应主人的情趣志向。

教子在古时是父亲的责任,父亲应对子女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经常进行较育。

如不这样做,那就是《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了。

“书屏教子”即父亲随时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传统道德、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名人座佑铭、成语典故、诗词文章书写或刻在屏风上,让子女自省自学,或对子女进行讲解教育,帮助子女领悟理解,使其学业进步,品行良好。

这种风气今天仍可提倡,但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居室条件有所不同。

如可采用小黑板写粉笔字,可以经常更换内容。

居乡尽礼

礼,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泛指礼仪法度、礼节仪式、礼仪习俗、礼仪教化。

《论语·为政》篇: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孔子说:

“用法制政令来开导人民,人民有违法行为,用刑法去纠正他们,这样只是使人民避免触犯刑法罢了,他们内心并不知羞耻。

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引导,以礼制使人民齐一,那么人民就会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会有羞耻心,能即刻改正。

”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礼——道德范畴的教育比法律范畴的惩罚更重要。

“居乡尽礼”意指一个人不论在朝为官,还是居乡为民,都应该用礼法、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做到“道德仁义,非礼不诚。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纷争辩讼,非礼不决。

宦学师事,非礼不亲。

”孔子又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训。

即一个人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仪,合乎法理。

更不能在官、在职时可以尊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的道德规范,而一旦退下来后就放松自己乱来,最终触犯法律。

《礼记·经解》又说: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

”谓礼可以禁乱。

现今社会强调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每一个人不论为官还是为民,都应用古之传统礼仪和今之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宴会从简

“简”与“俭”同义,都指节约。

俭是道家倡导的重要行为规范,主张人们生活节俭适度,反对铺张浪费及奢侈靡烂;须思一箪食、一瓢饮皆来之不易,唯有节俭才能广积厚博。

古训“宴会从简”即要求凡需宴请宾客,节俭适情,酒肴适量,陪吃的人尽量少,尽量不宰牲,免烦劳以安身。

我国如今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提高。

但曾几何时,吃喝早已成风,公款消费的腐败现象令广大人民群众痛心疾首。

报章煤体曾有披露,全国一年公款大吃大喝以数千亿元计,三五席酒筵费用即可建一所希望小学。

更应在祖先面前反省的是我们居然创造出了“地沟油”之类的行为和新名词,让祖先及外夷莫名其妙。

我们与低碳消费、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背向而行。

此时重拾古训,全民当三思再三思。

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