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2057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答案详解

2005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羚羊邻居可怜孤苦伶仃B.楼盘搂抱头颅光怪陆离

C.喉咙笼罩垄断得陇望蜀D.质问桎桔幼稚炙手可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边陲船仓放空炮高朋满座无心插柳柳成阴

B.通缉砂糖碰钉子披星戴月有一利必有一弊

C.稼穑皇历跑龙套记忆尤新壶里没酒难留客

D.沟通赋与唱双簧有恃无恐有缘千里来相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建设文明寝室,首先要文明寝室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对学生寝室进行考评。

②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③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A.确定前赴后继只有/才B.决定前仆后继只要/就

C.确定前仆后继只有/才D.决定前赴后继只要/就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B.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C.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

D.他有便宜从事的职权,地方性和局部性的问题,可以全权处理。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B.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

“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C.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D.大李慌忙站起身说:

“小米你千万别再‘李大爷李大爷’这么叫了,我听着不自在。

哟,找你李大爷有什么事……嘿,你瞧,把我也绕进去了。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

B.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C.“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

是您老人家吧?

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

D.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

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

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

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

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

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

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

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

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

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

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

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

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

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

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

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

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

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

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

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7.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

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8.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

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A.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9.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B.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古巴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技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

“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

“汝益乎?

”曰:

“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

“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

“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教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

“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

“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

“尊师何人?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

“憨和尚汝师耶?

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

“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

“孟浪迕客,幸勿罪!

”李异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

“汝大卤莽!

惹他何为?

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

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

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

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

到……去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⑤⑥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D.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

(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3分)

译文:

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①寒螀:

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4分)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分)

答:

17.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

(4分)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

比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1)

送我至剡溪”;王维《》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3)

《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4)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土地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

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

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早情,曾让你欣喜。

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

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一个野外的话筒:

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

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

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

你从不敢手指瓜果。

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

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

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

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

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

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

什么是人呢?

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

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

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

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

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4分)

答:

(1)

(2)

19.“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

”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

其作用是什么?

(3分)

答: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3分)

答:

21.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

”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体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体特征。

六、(12分)

22.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3分)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

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答:

23.仔细观察右边这幅漫画,按要求作答。

(4分)

(1)简要说明你对漫画的内涵的理解。

(2分)

答:

(2)为漫画拟定一个标题。

(不超过10个字)

注意:

不能以“无题”为题。

(2分)

答:

24.湖北省旅游局即将组团赴香港宣传湖北。

请结合湖北人文、地理特点,为该团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

游资源的广告词。

内容中应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

(不超过40个字)(5分)

答: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共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

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答案详解

一、(18分,每小题3分)

1.D(A中加点字分别读líng,lín,lián,líng;B中加点字分别读lóu,lǒu,lú,lù;C中加点字分别读mì,mí,mí,mǐ;D中加点字均读zhì。

2.B(A“船仓”应为“船舱”;C“赋与”应为“赋予”;D“记忆尤新”应为“记忆尤新”。

3.C(“确定”是明确肯定下来,“决定”是对如何行动拿定主意;“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也紧跟上去;“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只要/就”是充分条件。

4.D(A“琳琅满目”多指书籍或工艺品;B“养虎遗患”对象指敌人或坏人;C“诚惶诚恐”形容极端小心以至恐惧不安。

5.D(A去掉“忍受”;B“一腔热血”后应加“的人”;C“哭泣”应改为“哭泣”。

6.D(A“烦恼”“苦闷”之间应用顿号;B去掉省略号;C“先凿哪面墙呀”后应用问号。

二、(12分,每小题3分)

7.A(抓住原文中“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

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

8.C(“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并不表明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

9.A(“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参考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10.C(说明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A(鄙:

边邑,郊野之处。

12.B(A“以”分别为把和因为;B“所”均为所和动词构成所字结构;C“而”分别表修饰关系和转折关系;D“之”分别为代词“她”和结构助词“的”。

13.C(“李已仰跌丈余”直接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僧笑,命李试其技”表明不相信,“方颉颃间,尼即遽止”实际上是尼僧怕伤着李超。

14.D(A憨和尚不是为了惩罚李超;B“尼僧争强好胜”错;C“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

四、(18分)

15.(8分)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3分)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2分)

(3)李超开始不说,尼憎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

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

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

“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

”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

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

和尚问他:

“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

”李超轻松地答道:

“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

”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

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

和尚又笑了,说:

“可以了。

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

”李超痛快地答应了。

于是,两人双手交叉,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

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

和尚拍着手说:

“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

”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

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

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

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

尼姑对围观的人说:

“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

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

”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

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

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

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

“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

”接着问他:

“你师父是谁?

”李超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

尼姑拱了拱手说:

“憨和尚是你师父吗?

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

”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

尼姑才说:

“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

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

”李超答应了。

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

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

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

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

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

尼姑笑着道歉说:

“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

”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

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

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

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16.(6分)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寒螀jiāng)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4分)

(2)对仗:

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分)

((《汉宫秋》并不是一出以情节取胜的悲剧,它的戏剧冲突在第二折就基本解决了,第三折是个尾声。

但观众历来并不以看到了矛盾的解决为满足,还要倾听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脍炙人口的曲子,马致远是向来为人称道的文采派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