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201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黄帝内经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黄帝内经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黄帝内经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黄帝内经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重点.docx

《黄帝内经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帝内经重点.docx

黄帝内经重点

内经重点

绪论

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成书时间在西汉中后期。

2、《素问》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3、《九卷》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针经》之名首见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灵枢》之名首见于王冰叙《素问》引《汉书》文

4、《内经》构建方法①司外揣内②援物比类③直觉领悟④揆度奇恒

宝命全形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3、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健,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合,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4、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5、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6、人之为寿,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使道遂以长,基墙高以方,骨高肉满。

不能终寿,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孔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

7、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8、恬淡虚无:

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9、德全不危:

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侵害。

10、财力:

指生殖机能。

11、天癸:

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的能够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

12、痎疟:

泛指疟疾。

13、飧泻:

指完谷不化的泄泻。

14、内格:

人体内在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界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15、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写。

①肾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能够藏先天之精,而且能够接受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

②只有当五脏精气充盈,肾才能泻精。

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关系密切。

16、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人在春夏季节顺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养阳即养生养长,养阴即养收养藏。

17、《内经》中养生的原则

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阴阳应象

1、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①清阳:

卫气。

②浊阴:

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①清阳:

水谷精华。

②浊阴:

水谷糟粕。

2、阴阳者,数之可十,……,然其要一也。

①一指一阴一阳的对立属性

3、壮火:

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少火:

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

4、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5、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6、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7、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8、阴静阳躁:

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9、濡写:

又称湿邪,由湿邪伤脾引起。

10、热胜则肿:

火热内聚,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11、寒胜则浮: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

12、湿胜则濡写:

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液,故泄泻稀溏。

13、数栗:

频频战栗。

14、七损八益:

指房中七种有损精气、八种有益精气的做法。

1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气居于内,是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是阴气的役使。

言阴阳相合相用,不可分离。

阐明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16、六淫致病特点: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暴喜伤阳,暴怒伤阴。

17、壮火、少火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18、阴阳在针法方面的应用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不殆。

19、阴阳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藏气法时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3、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4、毛脉合精:

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5、府精神明:

脉中的精血,正常运行而不紊乱。

6、阴阳异位:

指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不同。

7、更虚更实:

太阴阳明与四时的虚实顺逆关系不同。

8、更逆更从:

春夏为阳,阴盛为逆,阳盛为顺;秋冬为阴,阳盛为逆,阴盛为顺。

9、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五脏藏于内的精气,通过相应经脉上通于头面诸窍,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10、煎厥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

11、薄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12、奇恒之府和传化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精气而不写也,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13、脾病四支不用

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4、阳道实,阴道虚。

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

15、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胆主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

胆气生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

②胆主少阳半表半里经,联系阴阳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

故胆对脏腑功能和情志有特殊调节作用。

④又一种看法是“十一”为“土”之误

16、魄门亦为五脏使

魄门启闭的功能依赖五脏的调节,如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肾气的固摄,肺气的宣降,

魄门的功能正常又能调节五脏气机的升降。

血气精神

1、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五脏不安。

→五脏不安:

脾气虚,肾气实。

3、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4、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5、营卫各行五十度而大会于手太阴。

6、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7、本于神:

治病首先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

8、任物:

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9、怵惕:

惊恐不安。

10、合阴:

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而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

11、志意:

指人体的自控调节机能,属于神气。

12、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营卫二气的运行,营气行于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3、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

①营行脉中

②卫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散行全身

14、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有两指夺血和夺汗,两者并见。

无两指夺血不夺汗,夺汗不夺血,两者不并见。

夺血又夺汗,则津液大失,生命危急,若夺血而未夺汗,或夺汗而未夺血,则津液尚未大失,及时治疗尚有生机。

经脉之道

1、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百病始生

1、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3、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4、风者,为百病之长。

5、百病生于气也。

①气:

气机失调。

6、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7、《素问·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①古:

卫阳郁遏②今:

阳虚里寒

阴虚则内热①古:

脾气不运,郁而化热②今:

阴虚内热

阳盛则外热①古:

表热②今:

阳热亢盛

阴盛则内寒①古:

胸中寒②今:

脏腑内寒

8、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经溲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痿厥心悗。

9、十九病机

五脏: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②火:

诸热暓瘛;诸燥狂越;诸逆冲上;诸病胕肿,疼酸惊骇;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③热:

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转反栗,水液浑浊;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④上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⑤其他: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10、三部之气:

指伤于上的风雨,伤于下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邪气。

11、虚邪贼风:

致病的异样气候。

1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虚邪之风遇到正气虚的人。

就会滞留人体发病。

1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14、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邪气伤人又一定的部位,根据不同的部位确定其病名。

15、贲响:

有气攻冲而鸣响。

16、膂筋:

附于脊膂之筋。

17、缓筋:

指足阳明之筋。

18、神气乃浮:

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

19、煎厥:

古病名,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而导致阳气上逆昏厥的病症。

20、薄厥:

古病名。

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昏厥的病证。

21、魄汗:

体汗。

22、气门:

汗孔。

23、别于阳者,知病从来:

能够辨别一般的病脉,便知病源。

24、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能够辨别真脏脉,便能够计算病人死亡的时间。

25、病机十九条

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多化风。

肝藏血,主身之筋,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见筋脉拘急,肢体蜷缩,关节屈伸不利。

③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为之病,首责于肺。

肺病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肺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息,胸中窒闷,痞塞不通。

④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建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⑤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因为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⑥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⑦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隔阴,故出现口禁、战栗等寒盛症状,而病人不能自控。

即真热假寒证。

⑧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⑨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无形之热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故症见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

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

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和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病人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稀薄清冷特点,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淡无臭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润养,故可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曲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风邪内袭,伤肝及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性善行数变,急暴突然为其致病特点。

病之形能

1、今夫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2、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3、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4、三死:

汗出辄复热,脉燥疾不因汗而衰,狂言不能食。

5、五脏六腑咳状。

肺咳:

咳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大肠咳:

咳则遗失。

心咳:

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小肠咳:

咳则失气。

肝咳:

咳则两胁下痛。

胆咳:

咳呕胆汁。

脾咳:

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

胃咳:

咳则呕。

肾咳:

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膀胱咳:

咳则遗溺。

6、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7、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8、痹之安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9、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矣

其入脏者死,其留连于筋骨间痛久,其留连于皮肤间者易已。

10、肺热叶焦,五脏气热为痿证的主要病机。

11、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12、水肿:

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肤胀,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冬冬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

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

肠覃,寒气客于肠外,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13、“五脏阳以竭”则水肿治则:

平治于权衡。

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缪剌。

微动四极,温衣。

14、脾瘅:

病口甘者。

病因: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治疗: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转变:

消渴。

15、劳风:

病名。

指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所产生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青黄痰为主症的病证。

16、伤寒:

病名,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17、两感:

指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18、肺热叶焦:

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19、鼓胀:

病名,因腹胀如鼓而名。

20、肠覃:

病名。

生于肠外,形如地菌。

21、石瘕:

病名,是寒邪客于子门,状如怀子的病证。

22、脾瘅:

病名。

以口中甜腻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3、消渴:

病名,以食多,饮多,尿多,消渴为主要症状。

24、阴阳交:

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症候。

25、热病遗复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26、肺之令人咳,何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27、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咳嗽虽然是肺受邪后的病理表现,但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

肺为脏之长,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其他脏腑发生病变皆可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为咳。

28、痹证分类。

病因: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②受邪季节: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春为筋痹,夏为脉痹,至阴为肌痹,秋为皮痹。

统称为五体痹。

③受邪部位:

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

29痹证与营卫二气的关系。

逆其气则病,顺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也

若营卫二气功能正常,风寒湿邪不易侵袭,则不会发生痹证。

若营卫二气运行失常或虚衰,风寒湿邪乘虚内袭,则可发为痹证。

30、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于阳明合于宗筋也。

阳明揔宗筋之气,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又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31、痿证的治疗。

治痿独取阳明;

②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③各以其时受月。

脉要精微

1、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带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2、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3、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4、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为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5、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6、四易:

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

四难:

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

7、治病原则:

①治病之道,气内为宝;②守数据治,无失俞理。

8、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9、真脏脉:

是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

10、诊法常以平旦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病人经过一夜的休息,尚未劳作和进食,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受到除疾病外其他因素的干扰,望闻问切所诊查出的病理之象均为病气所致,因而能如实反映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状况,故此时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临床意义为,诊查疾病时应尽可能排除非疾病因素的干扰,以获取较为准确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11、五实五虚。

五实:

脉实,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暓。

五虚: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可活。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12、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①气口,指腕部桡骨内侧脉动之处,切脉的位置,又称脉口。

②气口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通过对其脉动的触摸感觉,能诊查全身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精气盛衰。

异法方宜

1、五方之域

东方,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疮,其治宜砭石。

西方,其民华实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北方,其民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南方,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中央,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2、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虚证因其衰而彰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虚宜掣引之

病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