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1879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二十一《诗经》二首

《静女》《氓》

1.课文导读

《静女》是一首爱情诗歌。

在诗人心里,自己喜爱的女子既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

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

等待中的诗人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

抚弄着她送的“彤管”,它是那么好看,叫人爱不释手;还有她送的一束荑草,格外的美丽!

诗歌的语言虽然平淡,但有情节、很风趣。

诵读时,宜用自然的停顿,读出诗歌优美和谐的旋律,并于重章叠唱中体会情节发展的节奏,感受主人公纯真而热烈的感情。

《氓》是一首弃妇的怨诗。

诗歌通过一位弃妇自述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对美好、自由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向往,对遭虐待、被歧视地位的不满和反抗;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诗歌采用赋、比、兴的手法,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的使用,摹声绘貌,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2.《诗经》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其为经典,乃称《诗经》,是“五经”之首。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160篇),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是朝廷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中的民歌谣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比纯粹处于上层社会的“雅”、“颂”广阔得多,生活气息也更浓厚。

其中,既有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和悲叹,又有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和不平;既有描绘劳动情景的农歌和牧歌,又有感情真挚、格调清新的恋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主,如《伐檀》。

《诗经》常常采用层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仅有个别字句的改换,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这也是有助于表达曲折含蓄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尤其是比兴,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而且也有助于诗人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使它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

邶,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氓》,选自《诗经·卫风》。

卫,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

3.重点实词

[1]静女:

淑女

[2]姝:

美好,漂亮

[3]俟:

等待

[4]娈:

美好

[5]贻:

赠给,赠送

[6]炜:

红而发光

[7]说怿女美:

喜爱你的美丽。

说怿,喜爱。

说,通“悦”。

女,通“汝”。

[8]自牧归荑:

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9]洵美且异:

确实又美丽又出奇。

洵,诚然、实在。

异,特殊。

[10]匪女之为美:

不是茅草美丽。

匪,通“非”。

女,通“汝”,指荑。

[11]氓之蚩蚩:

男子憨厚的样子。

氓,民,男子的代称。

[12]贸:

交易。

[13]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他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

即,就。

匪,读为“非”。

[14]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

[15]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并非我要拖过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愆期,过期。

[16]将:

愿请

[17]涟涟:

涕泪下流貌。

[18]卜筮: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用蓍草占卦叫做“筮”。

[19]体:

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无咎言:

就是无凶卦。

[20]贿:

财物,指妆奁。

[21]沃若:

犹“沃然”,润泽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或者,以桑叶的沃若比女子年轻貌美)

[22]耽:

沉溺,贪乐太甚。

[2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解脱。

说,通“脱”,解脱。

[24]陨:

黄貌。

其黄而陨:

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25]徂尔:

嫁给你。

徂,往。

[26]食贫:

过贫穷的生活。

[27]汤汤:

水盛貌。

[28]渐车帷裳:

浸湿了车旁的布幔。

渐,浸湿。

[29]爽:

差错。

[30]罔极:

没有定准,变化无常。

[31]二三其德:

言行前后不一致。

[32]靡室劳矣:

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靡,无。

[33]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

夙,早。

兴,起。

[34]言既遂矣:

生活既已过得顺心。

言,无实义,(同“静言思之”中“言”)

[35]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兄弟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喜笑如常。

咥,笑貌。

[36]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现在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7]隰:

低湿的地方。

泮:

通“畔”,水边,岸边。

[38]总角:

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称总角。

宴:

快乐。

[39]晏晏:

和悦貌。

[40]旦旦:

诚恳的样子。

[41]不思其反:

不想那样的生活再回来。

反,通“返”。

4.重点虚词

[1]其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无实义

其叶沃若:

它的,代词

其黄而陨:

它的叶子,代词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他的,代词

咥其笑矣: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无实义

不思其反:

代词,一指那样的生活,一指他

[2]之

美人之贻、氓之蚩蚩、桑之未落、士之耽兮、女之耽兮、桑之落矣:

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静言思之:

代词

总角之宴:

助词,的

[3]以

以望复关:

连词,来

以尔车来:

介词,用

以我贿迁:

介词,把

5.通假字

[1]爱,通“薆”,隐藏、遮蔽。

(爱而不见)

[2]见,通“现”,(爱而不见)

[3]说,通“悦”,喜爱。

(说怿女美)

[4]女,通“汝”,代词。

(说怿女美)

[5]归,通“馈”,赠送。

(自牧归荑)

[6]匪,通“非”,不是。

(匪女之为美)

[7]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8]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表感慨

[9]将子无怒:

无,通“毋”,不要

[10]无食桑葚:

无,通“毋”,不要

[11]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12]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

6.古今异义

[1]至于古:

到,到达。

今:

表示到达某种程度;表另提一事。

(至于顿丘)

[2]耽古:

沉溺。

今:

耽误。

(士之耽兮)

[3]以为古:

把……当作今:

认为。

(秋以为期)

[4]泣涕古:

眼泪今:

眼泪和鼻涕。

(泣涕涟涟)

[5]贿古:

财物今:

用财物贿赂。

(以我贿迁)

[6]宴古:

快乐今:

宴会。

(总角之宴)

[7]三岁古:

多年今:

指年龄。

(三岁为妇)

7.词类活用

[1]其黄而陨变黄(形容词作动词)

[2]二三其德经常改变(数词作动词)

[3]夙兴夜寐夙:

在早上;夜:

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4]三岁食贫贫困的生活(形容词作名词)

[5]士贰其行不专一,有二心(数词作动词)

8.特殊句式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

[2]匪女之为美、匪我愆期:

判断句

[3]二三其德:

主谓倒装句

9.翻译

《静女》译文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的角楼等我。

隐藏起来不让我看见,急得我挠着头来回走。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色的笛管。

红色的笛管色泽鲜亮,漂亮的笛管真让我喜爱。

姑娘从郊野采来茅草芽送我作为信物,真是美好新异。

并不是茅草芽有多美,而是因为美人所赠。

《氓》译文

那个人忠厚老实,拿着布匹来换蚕丝。

其实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

我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日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

登上那垮塌的土墙,来遥望复关。

没有看见复关,我的眼泪不断掉下来。

已经看见复关了,我就又说又笑。

你用龟甲蓍草占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用你的车来接我,我就把嫁妆搬到你家。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

唉,女子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中。

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解脱。

女子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解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中的劳作没有不干的。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对我凶狠起来了。

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见面时仍嬉笑如常。

静下来想想我的处境,只能独自悲伤了。

当初曾相约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现在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低湿的地方(再大)也有个边。

回想少年时的快乐,我们有说有笑,欢乐和悦。

(当初的你)誓言真挚诚恳,(现在的)你不想再过那样的生活。

既然你不想再和我过那样的生活,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了吧!

10.默写《静女》《氓》

二十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关于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是“仁”。

为实现抱负,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孔子学说,二千余年来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孔子奉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没有直接的专著。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撰而成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

《论语》简明扼要,内涵丰富,在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它是一切理论的核心,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而服务的。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你,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地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孔子还是伟大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言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2.文章导读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个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

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以是这个国家强盛起来,是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谦虚谨慎得多,语气也要委婉得多。

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冲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

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时只能另请贤明了。

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

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

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祭祀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盛世太平、悠然自得;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

“吾与点也!

”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

而孔子的多数论志则偏重于伦理方面。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它能将政治和道德两种理想融为一炉,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一派祥和自然的境界,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3.重点注释

[1]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加的。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侍坐,陪侍长者坐着,这里是指陪长者坐着。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但)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不说了)。

以,因为。

一日,表示年长不多,这是自谦的说法。

长,年长。

乎,于,介词,这里用来引出比较对象。

尔,你们。

毋吾以,即毋以吾。

[3]居则曰:

(你们)平时常说。

居,在平时。

则,作“辄”解,常常。

[4]不吾知:

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5]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怎么做呢?

何以,如何。

[6]率尔:

轻率急忙的样子。

这里有不假思索的意思。

[7]千乘之国: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一个中等的国家。

[8]摄乎:

夹在。

摄,夹。

[9]加之于师旅:

把战争加到他的头上。

指别国的军队入侵。

加,加于。

师旅:

军队。

[10]因之以饥馑:

接着(国内)又有饥荒。

因,继续。

饥,五谷不熟;馑,菜蔬不熟。

饥馑,泛指荒年。

[11]为之:

治理这个国家。

[12]比及:

等到。

[13]有勇:

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14]知方:

懂得做人的道理。

方,义、道理。

[15]哂:

微笑。

[16]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方,方圆。

如,或者。

[17]足民:

使民富。

[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要等贤人君子。

如期,至于。

俟,等待。

[19]非曰能之,愿学焉:

不敢说能做到,但愿意学着做些事情。

焉,之,指管理国家的事情。

[20]宗庙之事: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典礼。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21]如会同:

或者(在)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

会,诸侯会盟。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2]端章甫: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玄端,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章甫,古代的礼帽,用布制成。

[23]愿为小相焉:

愿意在那时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相,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或祭祀时主持赞礼者。

小,是自谦的说法,其实地位并不低。

[24]鼓瑟希: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表示乐曲接近尾声。

希,同“稀”。

[25]铿尔:

铿的一声。

尔,助词。

[26]作:

站起来。

[27]异乎三子者之撰:

跟他们三位所说的(志向)不同。

撰,陈述。

[28]何伤乎:

有什么妨害呢?

[29]莫春:

暮春。

农历三月。

莫,同“暮”。

[30]春服既成:

春天的服装已经穿得上身了。

春服,春天穿的夹衫或单衣。

成,稳定,这里指可以穿上身了。

[31]冠者:

指成年男子。

古代男子20岁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叫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32]浴乎沂:

在沂水里洗濯身体。

[33]风乎舞雩:

在舞雩台上乘凉。

风,吹风、乘凉。

[34]咏:

唱歌。

[35]喟然:

叹息的样子。

[36]吾与点也:

我赞同曾皙的说法。

与,赞同。

[37]曾皙后:

曾皙走在后面。

[38]已矣:

罢了。

[3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治国靠礼,但他的话却不谦虚(不合乎礼)。

[40]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唯,句首助词。

邦,国家,这里指治理国家大事。

与,同“欤”,语气助词。

[41]安见:

怎么见得。

[4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4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意思是公西华参与的也是管理国家的大事)

 

4.一词多义

(1)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

(乎,于,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摄乎大国之间:

夹在大国之间。

(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

跟/与他们三位所说的(志向)不同。

(跟、与)

浴乎沂,风乎舞雩:

在沂水里洗濯身体,在舞雩台上乘凉。

(在)

(2)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助词,表状态)

鼓瑟希,铿尔:

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停止了)(助词,表状态,无实义)。

尔何如:

你怎么样?

(代词,你)

(3)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么你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要等贤人君子了。

(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在)诸侯祭祀祖先(的时候),或者(在)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

(或者)

(4)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可以使(人民)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义,道理,指是非准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方圆:

借指规矩。

形容言行没有规矩,纪律性差,不成体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正,才

(5)与

夫子喟然曰:

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

”(与:

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与:

通“欤”,语气助词)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

生三人,公与之母:

给予

5.特殊句式

不吾知也:

不了解我。

(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

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不说了)。

(宾语前置)

则何以哉:

(那么)你们该怎么做呢?

(宾语前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唯利是图(成语)

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6.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诸侯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

鼓瑟希,铿尔:

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停止了)。

(鼓:

名词作动词,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

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

(后:

方位名词作动词,落/走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

在沂水里洗濯身体,在舞雩台上乘凉。

(风:

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7.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常说:

‘没有人知道我呀!

’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要等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

“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

“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

曾皙问:

“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

“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

“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

“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8.背诵全文

 

二十三《劝学》

1.荀子与《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

荀子是战国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他批判地接受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对道、墨、名、法等诸子理论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在自然观上,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与人的意志无关,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政治观上,他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认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后可以胜前,今可以胜昔,近古胜于远古,应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提出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实行选贤使能,远功不赏,远罪不罚,在礼义面前士大夫和老百姓平等。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仪而化之”。

荀子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彻,气势雄厚,行文简洁,语言质朴,精练有味,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2.课文导读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一文的基本思路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文章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论证:

第一,说明学习的意义,指出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第二,说明学习的作用,并指出学习要“善假于物”;第三,说明学习应采取点滴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专一的态度。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