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1657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docx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

必修二第三专题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积累解题技巧, 翻译重要句子并掌握其技巧

2、本专题主要是文言文,学生要熟知以下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复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

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霜露草芥洎鼎铛玉石逦迤

锱铢妃嫔归帆去棹翠峰如簇羽扇纶巾

舞榭歌台嗔怒龇牙早生华发巉峭

清癯湔雪惊愕间谍直栏横槛

畹町瘴气火捻嚎啕廊腰缦回

惊诧悚然贪婪山麓呕哑

考题回顾:

(2009江苏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

2.成语积累

爱屋及乌暗渡陈仓安步当车著作等身

自怨自艾众志成城出人意料问心无愧

古色古香目不暇接不可一世曾几何时

天网恢恢郑重其事出人意料问心无愧

考题回顾:

(2009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D.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指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今义: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

今义: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今义:

(8)刺客不行

古义:

今义:

(9)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古义:

今义:

(10)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古义:

今义:

(1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

(1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

(1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词的含义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

(2)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义不赂秦()

(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名词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6)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8)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犹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7)得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8)一六王毕,四海一()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9)缦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

(10)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奈何取之尽锱铢()

(11)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12)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13)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6.指出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1)()赂而力亏/战败而亡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1)()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3)()

苟以天下之大

(4)()

子孙视之不甚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此言得之()/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6)()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7)()

奈何取之尽锱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1)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2)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3)以有尺寸之地()

(4)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为国者()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

其实亦百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其势弱于秦()

(2)能守其土()

(3)杳不知其所之也()/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4)使六国各爱其人()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则秦国之所大欲()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与战胜而得者()

(3)六国与秦皆诸侯()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7.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表判断)

(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4)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5)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6)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7)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8.默写

(1)嗟乎!

一人之心,________。

秦爱纷奢,________。

(2)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______,______。

(3)戍卒叫,______,楚人一炬,_______。

(4)长桥卧波,______?

______,不霁何虹?

(5)大江东去,____________。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______,_____,_____。

(7)江山如画,_________。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

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

(8)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_______。

(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__,__________。

(10)想当年:

_____,_______。

(11)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1.课内经典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不曾)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因此)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消灭)

2.下列句子中存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他用武力抵抗却未能善始善终啊。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单力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迫不得已的事啊。

4.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下列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①(齐)与赢而不助五国②丹以荆卿为计③牧以谗诛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2009宁夏卷)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

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5.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6.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6分)

2.高考回顾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2006江苏卷)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

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收。

槐貌甚伟,广颡而丰牙牙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

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

“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

”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

守曰:

“为反者解说,族矣。

”槐曰:

“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

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

”不听。

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

“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

”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

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

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

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

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

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乱者曰:

“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三年,知江州。

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

“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

“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至者如归焉。

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

“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

”吏乃震恐,愿自新。

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

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

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

“土工洊③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帝问边事,对曰:

“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

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

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李全:

南宋叛臣。

②乡用:

重用。

③洊(音同“荐”):

再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遇:

对待B.吾属将责之偿责:

谴责

C.斩以徇师徇:

示众D.麾妇人出      麾:

挥手使……离去

2.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

他父亲极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小题。

(2009广东卷)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

“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高考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6.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

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2009江苏卷)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

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

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

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

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公捉其手曰:

“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

”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

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

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

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

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

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

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

呜呼!

其真乏才也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属:

托付

B.皆逡巡引却引却:

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

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

率领

10.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

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

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三、写作导引

课内写作素材整理

1.真诚的忏悔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致歉。

联邦德国国内出现了恶意的评论,认为勃兰特此举有辱国格人格。

勃兰特很坦然,他并不感到耻辱。

第二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提名通过,授予勃兰特1971年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立意角度点拨这则素材可以用于“责任”、“正视历史”、“人格魅力”、“气度”、“铭记历史”、“勇气”等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的写作中。

使用时可依据不同的话题或直接引用,作为论据,或叙议结合给人启示。

如在“责任”、“勇气”、“正视历史”等相关话题中使用时,就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而在“人格魅力”、“气度”等相关话题中使用时,可直接引用并适当加以抒情,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厚重感。

2.赤心报国的苏洵

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他报国心切,出于赤子之心,精心构思而作《六国论》,以规劝北宋王朝,使之猛醒,结束妥协辱国行为。

一篇《六国论》向世人昭示了他的爱国之心。

立意角度点拨这则素材可用于“责任”、“爱国”、“发愤”等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的写作中。

写议论文,可以把苏洵的赤子之心作论据;写散文,可以再现苏洵写作《六国论》的心路历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抒真情,写实感。

答案

1.注音略

考题回顾:

(2009江苏卷)【参考答案】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

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A.diào/tiáojiàng/xiángsè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