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133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足太阳膀胱经.docx

《足太阳膀胱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足太阳膀胱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足太阳膀胱经.docx

足太阳膀胱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

作用:

疏风清热,调肝养血,通络明目。

主治:

目赤肿痛,内眦痒痛,恶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生翳膜,目视不明,小儿雀目,疳眼,色盲,目眩,憎寒头痛。

取法: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0.1寸凹陷处。

解剖:

在框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方为鼻睫神经。

刺灸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靠近眦缘直刺0.3~0.5寸,不得提插和较大幅度的捻转,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禁灸。

别名:

泪孔,精明,泪腔,目内眦。

 

2.攒竹:

作用:

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

前头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迎风流泪,眉棱骨痛,眼睑跳动,口眼㖞斜,眼睑下垂,头痛,目眩。

取法: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

有额肌,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禁灸。

别名:

员在,员柱,始光,明光,夜光,光明,眉本,眉头。

 

3.眉冲

作用:

疏风泻热,清头明目。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视物不明,鼻塞,癫痫。

取法: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不灸。

别名:

小竹。

 

4.曲差

作用:

疏风泻热,清头明目。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目视不明,鼻塞,鼻衄。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上。

解剖:

头眉冲穴。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鼻冲。

 

5.五处

作用:

疏风泻热,清头明目。

主治:

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瘈疭,癫痫,小儿惊风。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解剖:

同眉冲穴。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巨处。

 

6.承光

作用:

疏风泻热,清头明目,通利鼻窍。

主治:

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目翳,热病无汗,苦呕烦心,鼻塞多涕。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与枕大神经吻合处。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7.通天

作用:

疏风清头,通利鼻窍。

主治:

头痛,头重,头晕,失眠,鼻塞,鼻衄,鼻渊,鼻疮,口眼㖞斜,瘿气。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天臼,天白,天伯。

 

8.络却

作用:

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

头痛,眩晕,耳鸣,目视不明,口喎,鼻塞,癫狂,痫证,瘿瘤颈肿。

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在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强阳,脑盖。

 

9.玉枕

作用:

疏风清头,通经活络,通窍明目。

主治:

头颈痛,目眩,目痛,恶风,鼻塞,呕吐,视物不清。

取法: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0.天柱:

作用:

疏风清头,通经活络。

主治:

头痛,项背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鼻塞,喉痹,咽喉肿痛,癫狂,痫证,小儿惊痫。

取法:

在颈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始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1.大抒:

作用:

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

发热,振寒,咳嗽,胸满气喘,头痛,鼻塞,喉痹,颈项强急,肩背酸痛,腰脊强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由浅到深,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背俞,百劳,大俞。

 

12.风门:

作用:

宣肺解表,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主治:

伤风,咳嗽,气喘,发热,头痛,目眩,鼻塞,多涕,鼻衄,颈项强,胸背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热府。

 

13.肺俞:

作用: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和营养阴,祛瘀化滞。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痰多,胸满,胸痛,气短,骨蒸,潮热,盗汗,流涕,口干,消渴,外感发热,瘾疹,喉痹,腰背强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14.厥阴俞

作用:

疏通心脉,宽胸理气,利膈和胃,养心宁神。

主治:

心悸,心痛,胸闷,气短,咳嗽,逆气,呕吐,肩胛痛楚。

取法: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阙俞,厥俞。

 

15.心俞:

作用:

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

心悸,心痛,胸闷,心烦,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咳嗽,吐血,梦遗,盗汗,脏躁。

取法: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背俞,五焦之间。

 

16.督俞

作用:

理气宽胸,和胃止痛。

主治:

心痛,胃痛,胸膈气逆,腹痛,腹胀,肠鸣。

取法: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高盖,高益。

 

17.膈俞:

作用:

宽胸降逆,理血化瘀,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

呕吐,呃逆,饮食不下,胃脘疼痛,胁腹胀痛,气喘,咳嗽,潮热,盗汗,吐血,衄血,便血,虚损昏晕,背痛,脊强。

取法: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18.肝俞

作用:

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安神定志。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衄血,目眩,目赤,胬肉攀睛,雀目,视物不明,癫狂,痫证,脊背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19.胆俞

作用:

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养阴清热。

主治:

黄疸,口苦,舌干,饮食不下,咽痛,呕吐,胁痛,胸满,肺痨,潮热。

取法: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20.脾俞

作用:

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

胁痛,胃痛,腹胀,黄疸,噎嗝,呕吐,痢疾,泄泻,便血,水肿,肩、背、腰痛,小儿慢惊风。

取法: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21.胃俞

作用:

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

胃脘痛,胸胁痛,腹胀,肠鸣,噎嗝,反胃呕吐,不嗜食,完谷不化,泄痢。

取法: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22.三焦俞

作用:

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

腹胀,肠鸣,水谷不化,呕吐,泄泻,痢疾,身热,水肿,小便不利,遗尿,癃闭,膨胀,黄疸,腰脊疼痛。

取法: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23.肾俞

作用:

滋阴潜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聪耳通窍。

主治:

腰痛,遗精,阳痿,早泄,遗溺,消渴,小便浊难,溺血,泄泻,月经不调,小便浊难,溺血,泄泻,月经不调,白带,水肿,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腰脊酸痛。

取法: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

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24.气海俞

作用:

培元益气,强壮腰膝,舒筋通络,理气活血,化瘀清痔。

主治:

腰背酸痛,腿膝不利,经后腹痛,月经不调,痔漏,下肢痹痛,痿软。

取法: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肋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椎体刺0.8~1寸。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25.大肠俞

作用:

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痔漏,腰背酸痛,下肢不利、痿软。

取法: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三腰神经后支,深层为腰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26.关元俞

作用:

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

腰痛,遗尿,小便频数,小便不利,腹胀,泄痢,便秘,遗精,经痛,月经不调,消渴,下肢痿痹。

取法: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27.小肠俞

作用:

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

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痔疾,疝气,遗尿,尿血,遗精,赤白带下,腰腿疼痛。

取法: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2寸。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28.膀胱俞

作用:

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

小便不利,尿赤浊,遗尿,遗精,阳痿,腹痛,泄泻,便秘,阴部湿痒,女子瘕聚,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取法: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解剖:

在骶棘肌的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外侧支;布有第一、二骶神经后支外侧支,并有交通支与第一骶神经交通。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2寸。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29.中膂俞

作用:

清利下焦,益肾壮腰。

主治:

腹胀,泄泻,痢疾,疝气,消渴,腰脊强痛。

取法: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解剖:

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一、二、三、四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中膂内俞,脊内俞,中膂,旋俞。

 

30.白环俞

作用:

温补下元,调理气血。

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崩漏,痛经,疝气,遗精,白浊,小便不利,遗尿,腰骶疼痛。

取法: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解剖:

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有阴部内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深层有阴部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玉环俞,玉房俞。

 

31.上髎

作用:

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

腰骶疼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妇人不孕,阴挺,大小便不利,下肢痿痹。

取法: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32.次髎

作用:

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

腰骶疼痛,遗精,疝气,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通经,小便不利,下肢痿痹。

取法: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33.中髎

作用:

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

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不利,便秘,泄泻,下肢痿痹。

取法: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中空。

 

34.下髎

作用:

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

腰骶疼痛,月经不调,经痛,赤白带下,小便不利,疝痛,腹痛,肠鸣,泄泻,便秘。

取法:

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四骶神经后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35.会阳

作用:

壮腰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

腹痛,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疮,带下,阳痿,阴部湿痒,尾骶疼痛。

取法: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解剖:

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层有阴部神经干。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利机

 

36.承扶

作用:

舒经活络,清热通便。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阴痛,痔疮,大小便不利。

取法: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解剖:

在臀大肌下缘,当半膜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其下为大收肌;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股后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干。

刺灸法:

直刺1~2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扶承,肉郄,阴关,皮部,皮郄。

 

37.殷门

作用:

疏经活络,壮腰脊,强筋骨。

主治:

腰脊强痛,不可俯仰,股后疼痛,下肢痿痹。

取法: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解剖:

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干。

刺灸法:

直刺1~2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38.浮郄

作用:

舒筋利节,理气调肠。

主治:

臀股麻木,腘筋挛急,便秘。

取法: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腱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39.委阳

作用:

舒筋利节,通利水道。

主治:

腰脊强痛,腿足挛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痔疾。

取法: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肱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同浮郄穴。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40.委中(合穴)(土)

作用:

舒筋利节,活络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

腰背痛,膝肿痛,下肢痿痹,腘筋挛急,中风,中暑,半身不遂,腹痛,吐泻,疟疾,遗尿,小便不利,丹毒,疔疮,痈疡。

取法:

在腘横纹中点,当肱二头肌腱与半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布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血郗,郗中,中郗。

 

41.附分

作用:

舒筋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

颈项强痛,难以回顾,肩背拘急,肘臂麻木不仁,风劳。

取法: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冈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骼肋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劲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最深层为第二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42.魄户

作用:

养阴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

肺痨,盗汗,骨蒸,咳嗽,气喘,顶强,肩背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冈内侧端,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骼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最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魂户。

 

43.膏盲

作用:

养阴清肺,补虚益损。

主治:

肺痨,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痰多,盗汗,骨蒸潮热,健忘,失眠,心悸,遗精,阳痿,食少,腹胀,吐血,完谷不化。

取法: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冈内端,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骼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最深层为第四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膏盲俞。

 

44.神堂

作用:

宽胸理气,宁心通络。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侧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骼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最深层为第五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45.譩譆

作用:

养阴清肺,疏风解表,活血通络。

主治:

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气喘,目眩,目痛,鼻衄,热病无汗,疟疾。

取法:

在背部,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骼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六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五胠俞。

 

46.膈关

作用:

和胃降逆,健脾消积,宽胸利膈。

主治:

饮食不下,呃逆,呕吐,胸闷,嗳气,吐血,脊背强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背阔肌,骼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六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七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47.魂门

作用: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热除湿。

主治:

胸胁胀痛,胸背连痛,饮食不下,呕吐,肠鸣,泄泻,小便黄赤,大便不节。

取法;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骼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九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48.阳纲

作用: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主治;腹痛,饮食不下,肠鸣,泄泻,身热,黄疸,消渴。

取法: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背阔肌,骼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十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49.意舍

作用:

健脾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

腹胀,肠鸣,泄泻,呕吐,身热,黄疸,消渴。

取法: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背阔肌,骼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十一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50.胃仓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

胃脘痛,腹胀,饮食不下,小儿食积,水肿,脊背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背阔肌,骼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十二肋间神经干。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别名:

 

51.盲门

作用:

理气活血,和胃止痛,化滞消痞,化坚通乳。

主治:

腹痛,胃脘痛,便秘,痞块,妇人乳疾。

取法: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背阔肌,骼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52.志室

作用:

补肾益精,壮阳固涩,强壮腰膝,通阳利尿。

主治:

遗精,阳痿,早泄,阴部肿痛,小便不利,淋浊,水肿,腰脊痛。

取法: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背阔肌,骼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精宫。

 

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