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9855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3-2014学年度山东省学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40题,每个1.5分)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都含有核糖体

B.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

C.遗传物质组成的差异使细胞发生分化

D.人的神经细胞和骨髓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2.下列各项均是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A.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内右上方的图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装片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图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3.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最小层次

B.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细胞膜而没有核膜

C.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RNA位于其拟核中

D.为了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可用活的鸡胚细胞培养该病毒

4.放入30%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①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③洋葱表皮细胞④干种子细胞⑤蛔虫卵细胞⑥洋葱根毛细胞

A.①④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④⑥

5.将马铃薯块切成两半,各在其上挖个凹穴,穴内外分别放两种溶液(图中黑色),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0.3g/mL的蔗糖溶液,液面一样高。

一段时间后液面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中c处细胞失水

B.a是蔗糖溶液,b是清水

C.甲中c处细胞吸水

D.马铃薯块细胞液浓度应比0.3g/mL的蔗糖溶液浓度大

6.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A.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处于生活状态或已死亡

C.细胞液和周围溶液浓度的相对大小D.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7.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8.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特点有关。

研究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方式是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

C.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

D.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

9.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

下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的三种不同情况。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癌细胞吸收赖氨酸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由此可见癌细胞吸收赖氨酸的方式是

A.①B.②C.③D.均有可能

10.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

在该实验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D.甲=乙,主动运输

11.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

B.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C.酶与ATP均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

D.ATP含有核糖,而所有的酶均不含核糖

12.下列关于ATP和ADP相互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和ADP相互转化是一种可逆反应

B.细胞可以利用热能将ADP转化为ATP

C.ATP转化成ADP时,所有的高能磷酸键都断裂

D.活细胞中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发生

13.人成熟的红细胞、蛔虫细胞、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合成ATP的场所分别是

①细胞质基质②叶绿体③线粒体④高尔基体

A.①,①③,①②③B.①③,①③,①③

C.①,①,①③D.①,①③,①③④

14.下列对生物体内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B.在线粒体中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

C.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

D.细胞内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都是以ATP为中心环节的

15.在叶绿体中,消耗ADP和Pi与产生ADP与Pi的部位依次是

①内膜 ②基粒 ③基质 ④外膜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6.在适宜温度、pH条件下,下图中实线表示没有酶促反应的进程。

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物中,则图中表示此反应进程的是

A.曲线aB.曲线bC.曲线cD.曲线d

17.下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18.下图表示一个有酶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则A、B、C最可能代表

A.麦芽糖酶麦芽糖葡萄糖B.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C.蛋白酶蛋白质多肽脂肪酶D.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19.下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7℃

B.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C.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不变

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20.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pH调整至2.0,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

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

C.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2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蛔虫进行无氧呼吸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D.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能产生乳酸

22.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产生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2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氧→水D.葡萄糖→丙酮酸→CO2

24.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

(甲)风干,(乙)消毒后浸水萌发,(丙)浸水后萌发,(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

然后分别放入4个保温瓶中。

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5.稻田长期浸水,会导致水稻幼根变黑腐烂。

测得水稻幼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时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幼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和无氧呼吸速率皆降低

B.Ⅱ阶段幼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和无氧呼吸速率皆升高

C.Ⅲ阶段幼根因无氧呼吸的特有产物丙酮酸积累过多而变黑腐烂

D.从理论上讲,为避免幼根变黑腐烂,稻田宜在Ⅱ阶段前适时排水

26.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

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b

c

d

CO2释放量

10

8

6

7

O2吸收量

0

3

4

7

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d条件下,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27.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

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A.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B.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28.如图是一晴朗夏日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点和B点相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A.升、升、升、升B.降、降、降、降

C.降、升、升、升D.升、升、降、降

29.图示乙图是将甲置于自然环境中,测定南方一晴天一昼夜密闭透明小室内氧气的增加或减少量而得到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2时对应的点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不足造成的

B.如该植株培养液中缺Mg,那么A点应向右移动

C.A→B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CO2

D.小室内O2总量最大时刻是16点

30.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31.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

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

CO2/(mg·h-1)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

CO2/(mg·h-1)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A.昼夜不停地光照,在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C.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时的2倍

32.下列四种变化关系中,可以用下图表示的是

A.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与氧含量的关系

B.酶量一定、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

C.储藏的水果呼吸作用强度随氧含量的变化

D.某植物在适宜温度下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33.右图中表示将某植物放在不同CO2浓度环境条件下,其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

a、b、c三点所对应的叶肉细胞中C3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a>b>cB.ab=cD.a=b

34.下图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

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叶圆片,再用气泵抽出气体直至叶片沉入水底,

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含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一定的光照,测量每个培养皿中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以研究光合作用速率与NaHCO3溶液浓度的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小

B.在bc段,单独增加适宜的光照或温度或NaHCO3溶液浓度,都可以缩短叶圆片上浮的时间

C.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

D.因配制的NaHCO3溶液中不含氧气,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叶片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35.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Ⅱ的变化。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与y点相比较,x点时叶绿体中C3含量低

B.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C.制约x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制约z点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

36.离体叶绿体在光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的供应,下列关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与O2的相对含量变化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37.某人研究温度对某蔬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下图曲线。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高于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

B.阴影部分表示5~35℃时蔬菜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

C.光照越强,该蔬菜新品种的产量越高

D.温室栽培该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

38.将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一次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此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此实验可用于验证A植物比B植物具有更强的固定CO2的能力

B.当CO2浓度约为0.8mmol/L时,A、B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C.30min以后,两种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都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D.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强度突然降低,C5的含量将增加

39.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9:

30~11:

00之间,花生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

B.在11:

00~12:

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的多

C.在17:

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O2的速率相同

D.在18:

30时,玉米既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

40.下图表示20℃时玉米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S1、S2、S3表示所在部位的面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1+S3可表示玉米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

B.S2+S3可表示玉米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

C.若植株缺Mg,则B点右移,D点右移

D.S2-S1表示玉米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40分)

41.(7分)下图所示是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请据图回答:

(1)B代表______分子,D代表_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

42.(10分)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中曲线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2)点的生物学含义是无氧呼吸消失点,由纵轴,CO2生成量和O2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

(3)在原图中绘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2分)

(4)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相比(填“一样多”或“更多”或“更少”),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倍。

(5)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目的是。

你认为氧浓度应调节到点的对应浓度时,更有利于蔬菜的运输,试说明理由:

43.(6分)回答下列问题:

某学校研究小组利用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假设两组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且忽略光照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 将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 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结果如图2所示。

(1)据图1,在低浓度二氧化碳时,固定CO2能力较强的植物是。

0~25min期间,影响B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25~40min期间,B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的强度。

(2)据图1和图2可判断,实验一从开始经过10min,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比B植物____________(多/少)。

(3)实验二中,若给予的光照强度为xklx(a<x<b),每日光照12小时,一昼夜中A植物的干重将,B植物的干重将(增加/减少/不变)。

44.(7分)分析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资料,回答问题。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A植物

1

3

11

5.5

B植物

3

9

30

15

(1)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判断的依据是。

(2)当光照强度超过9千勒克司时,B植物光合速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跟不上反应。

(3)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mgCO2/100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

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mgCO2/100cm2叶·小时)。

45.(10分)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

请回答: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1

2

3

4

1%NaCl溶液(ml)

1

1%CuSO4溶液(ml)

1

1%Na2SO4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3

3

3

3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一定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碘液2滴

观察结果

淡黄色

深蓝色

浅蓝色

浅蓝色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__。

(2)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013-2014学年度山东省学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个1.5分,共60分)

1-5DBACB6-10DBABB11-15BDCBC16-20CCBDA21-25CBDCD

26-30DBCCD31-35CDACD36-40BDCB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7分)

(1)磷脂双分子糖类

(2)选择透过性(3)流动性(4)bcd(5)ba

42.(10分)

(1)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

(2)P氧浓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无氧呼吸生成的CO2总量

(3)所绘曲线应能表现下降趋势,并经过Q、B以及P点在X轴上的投影点。

如图(虚线)所示:

(2分)

(4)一样多1/3

(5)降低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R

此时有氧呼吸强度较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蔬菜中的有机物消耗较少

43.(6分)

(1)BCO2浓度等于

(2)少

(3)增加减少

44.(7分)

(1)弱光因为A植物在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低于B植物(A植物在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低于B植物)

(2)不再增加暗反应光(3)451.5

45.(10分)

(1)Cl-和Cu2+Cu2+Cl-

(2)对照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无影响

(3)深砖红色无砖红色

(或蓝色)浅砖红色浅砖红色

斐林试剂中有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