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9714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docx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

其行文特点是:

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

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

现在这种体裁也常为其他西方报刊所采用。

我国新闻界这些年也有人借鉴这种写法。

这里想介绍8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原汁原味的报道,以供研究。

  这篇报道叙写的是美国犹他州威卡特公司开办沃特福德学校,进行计算机产品试验的做法和效果。

这是一桩“工业和教育联姻”的新鲜事。

而文章的开头更其新鲜:

一个年仅6岁的小作家,正在使用计算机写她的短篇故事。

短短两段,她那稚气而又认真的神态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

接着一个过渡段点明了这位小作家的身分、所在的学校,自然地引入了新闻的主体部分,展开了对沃特福德学校和威卡特公司层次清楚而又具体生动的叙写。

  所谓层次清楚,不仅表现在对新闻事实步步展开的叙述上,而且还表现在新闻事件和背景材料的组合上。

威卡特公司在学校进行产品试验,是全国范围的“计算机革命”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产品在教育领域激烈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把这家公司和学校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叙写,同时又突出它们是唯一进行这类试验的单位,事件和背景交接自然、相得益彰,从而使报道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所谓具体生动,不仅表现在对学校环境、学生操作情况绘形绘色的叙写上,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引述的事例具体、确凿。

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出人物的真名实姓,包括校长、家长、众多的学生,即使对扎着小辫的五岁女孩也不例外,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真实感。

西方记者忌讳笼统一般、众口一词,他们的笔下总有一些具体的有根有据的人物出场说话,唯独没有“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齐声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

在这方面本文也充分显示了这种优点。

  报道的最后几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和教育联姻”的主题,并且以“这是成功的婚姻吗”的设问,引导读者去比较、思索。

作为一份侧重于经济金融问题的资产阶级报纸,它在这里向企业界介绍了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做法,提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记者决不是在就事论事、作纯客观报导。

他是带着研究分析的目光,在就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表意见。

只不过这一切都是通过事实来说话,通过新闻人物的口来表达的。

这种寓思考性于“客观报道”之中的手法,殊堪回味。

附报道原文:

 

计算机公司与学校

 

             《华尔街日报》记者 卡里.多兰

 

  一个很有志气的小作家,坐在电子计算机终端显示器前,写她最新的短篇故事。

她对人们说,虽然初学时有点困难,但现在计算机使她的写作方便多了。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也说不准自己爱不爱用计算机,”她说,“但是打从进入一年级起,我确实爱上了它。

”这位六岁的小作家,梅利莎.利.史密斯,按了下键钮,瞥了周围一眼,取出了一张绿白相间的打印稿,上面印着她的短篇故事。

《过多的鹦鹅学舌》。

  史密斯小姐上的是沃特福德学校。

这所学校是1980年威卡特计算机设备公司创办的,用来进行计算机产品和微机化教育的试验。

大约有250名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每天要上机学习一小时。

即使幼儿园里的孩子,每星期也要上机两次,就在他们学习字母表的同时,也来学习掌握键盘上那打乱了的字母序列。

       

 

家长们的关心

 

  在全国,1984年将有大批计算机售给中小学,其价值估计将达450,000,000美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张让他们的孩子置身于计算机革命之中,可以预料,计算机市场会日益繁荣。

各家计算机公司正在竞相争夺孩子们的市场。

  例如,阿普尔计算机公司已经给中小学捐赠了几千台计算机,并且正在掀起一场以孩子们为对象的广告宣传。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开始注重孩子们所用的教学软件的生产,以增加PCJR型计算机的销路,这种机子的销路迄今不能使这个公司感到满意。

但是,只有设立在犹他州奥尔良市的威卡特公司采取措施进入一个全日制的私立学校,对它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进行试验。

  开办这所学校,是一伙教育工作者的主意,他们在1977年建立了威卡特社团。

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研究团体,旨在研究运用科学技术改进教学的途径。

1980年,这些教育工作者决定开始营业,组成了威卡特计算机设备公司来生产计算机和软件。

大致在同一时间,这所学校在私人赞助者的支持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开办起来了。

最近两年间,这家公司是亏损的。

  沃特福德学校同威卡特公司关系十分密切。

学校的女校长南希.休斯顿是威卡特公司主席达斯廷.休斯顿的妻子。

公司同学校签订了合同,让学生进行软件运用的试验。

而这所学校又是威卡特公司唯一最大的股票持有者,拥有该公司已经售出的2,000万份股票的20%左右。

  这项实验是在一幢砖瓦结构的平房里进行的,那儿原来是所天主教学校,座落在一座雪山脚下。

门厅里边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垒球运动衣、背包和午餐饭盒。

音乐室里传来叮咚作响的琴声,弹奏着《山谷里的农民》的曲子。

穿过大厅,在那计算机房里,打印人员正在大声念着程序设计。

  一阵铃声响过以后,二年级学生一窝蜂似地拥进计算机房。

男孩们都穿着蓝色的运动衫,女孩们一律穿着方格花纹连衫裤。

一个个急急忙忙地走进分隔开的白色小间,在按照高矮顺序排列的椅子上坐下。

这时终端显示器发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名字,于是课程就开始了。

  当然,这里也不是一切都已电子化。

当计算机提出附加题目时,有些孩子用铅笔在草稿纸上运算,也有些扳着指头计数。

有个孩子在键盘上打下正确的答案,得到计算机的赞许,他露出了一张笑脸。

他的另一个答案错了,结果得到一个“x”;他朝着计算机伸出舌头,做了个怪相。

  这些孩子(有很多人的家长就在威卡特公司工作)似乎很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一遍又一遍的测试也许会把你弄得头晕目眩。

但是,我们是第一批使用机子的人,所以我们要确保机器没有一点毛病。

”一个11岁的孩子克拉克.纽厄尔说道,“我们必须确保这是一种完善的程序,使它能畅销无阻。

     

 

“太粗劣了”

 

  学生们也要对程序的内容进行评价,这些程序是为各种课程(从打字、数学以至公民学)编制的。

“有时候内容编得太粗糙了,我们要他们把它从程序中抽掉”,五年级学生莱斯利.普里特这样说。

另一个同学抱怨说,“在某些程序里,我们被安排来同计算机争论政治问题,真叫人厌烦,我们不愿为政治之类的材料伤脑筋。

  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年纪最小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似乎并不比学习其他东西来得困难。

一个扎着小辫的五岁女孩伊莱札.米勒执拗地说:

“美术比计算机更难学,你得要画直线、涂颜色,计算机比那玩意地容易多了。

”一年级孩子上机时感到最难办的只是要把小手指伸长,以便够到那个清洗键。

  学校负责人说,计算机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不过,孩子们在学业上的成功,也可能是班级小(每班25人)以及学校的实验气氛带来的结果,这种气氛会激励学习情绪。

但是,实验气氛也不是对任何人都有益的。

例如莱思和伊莱恩.史密斯夫妇有两个孩子在沃特福德学校,他们感到这所学校有长处也有短处。

他们的大孩子喜欢这所学校,学得很好;可是小的明年打算回公立学校去读书了。

“这里确实有许多压力,”史密斯先生说,“孩子们被要求执行某种任务,如果他们跟不上,就会感到沮丧。

   

 

这是成功的婚姻吗?

 

  沃特福德学校的女校长休斯顿夫人说,学校教职人员决不会为实验而使学生受到损害。

“我们真正关心的东西是教育,”她说,“但是检验这点的唯一途径是公司是否会获得成功。

我们不得不让工业和教育联姻。

  这桩婚事的成败如何还有待观察。

到今年3月31日为止,威卡特公司作为股票上市公司已满一年。

在这一年里,公司总收入约为2,300万美元,亏损1,300万美元。

公司的股票已从每份18美元跌到3美元。

有人还提出诉讼案,指责公司的创办说明书造成了错误的印象(威卡特公司则认为这种论断是没有依据的)。

  威卡特公司曾向商行和政府出售整套计算机装置,通常用于培训课程。

但是该公司认为它的优势在于软件程序,每套生产成本约为100万美元。

这些程序包括各年级基础科目的全部教学内容,当然这也都经过少年教育专家在沃特福德学校测试过的。

  不论这项实验的长远前景如何,休斯顿夫人希望孩子们懂得:

他们的贡献是值得赞赏的。

她说,在威卡特公司签订了一个650万美元的合同去为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学校区装备电子计算机之后,“我们号召整个学校向孩子们表示感谢,并且向他们阐述我们的计算机装置进入公立学校这件事的重大意义。

然后,我们一起吃了一餐炸面饼,表示庆祝。

《华尔街日报》体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华尔街日报》体(wallstreetjournalformula)是一种使用文学手法叙述新闻事件的尝试,其方法是:

从与重大新闻事件有关的某一有趣的小故事(场景、细节)写起,在小故事讲完后再用一个过渡段将小故事与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待新闻事件写完后再把笔峰折回到开篇时讲的那个小故事(场景、细节)。

由于这种体例是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最先开始使用的,美国新闻界故而把它冠上了这个名字。

  罗德西亚索尔斯伯利电一对年老的夫妇耐心地在这里排着长队,等候搭乘飞往伦敦的飞机。

男的提着一个破旧的棕色手提箱。

箱子装的太满了,以至于合不上。

箱子里面装着今后生活所需的盘子、碟子和一些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在罗德西亚居住了13年后,他们正准备移居到英国去。

  前来送行的有他们的儿子、儿媳妇和一个十来岁的孙女儿。

他们之间闲谈了许多。

他们中谁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新相逢。

突然,女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双臂扑向年老的夫妇,他们都一起痛哭起来。

其他等候上机的乘客,显然早已习惯了这种场面,根本不看他们一眼。

  白人移民从罗德西亚外流已十分普遍……随着游击战争的不断加剧,仅在7月份就有1111人从南部非洲的这个国家移居他国。

  《华尔街日报》体优点:

  1、开头的小故事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能引人入胜,抓住读者;

  2、如果过渡自然,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新闻大主题;

  3、文章的结尾又回到了开头,使新闻首尾相接,有如一气呵成。

  这种体裁在动态消息的写作中用得比较少,用在非事实性新闻(非动态性新闻)以及新闻特稿的写作中比较多。

  比如《南方周末》,经常通过大背景下的一个凡人的命运的叙述,来展现整个大背景、大主题、大时代。

  开头:

又是一夜没有睡好。

  大清早吕卓就坐在办公桌前,望着一沓紧急上报材料,心事重重。

  那是2003年8月的一天,在事隔大半年之后,让吕卓想来依然刻骨铭心,他称之为“最烦恼的日子”。

从39岁始,吕卓已在四川省当了9年的公安厅厅长。

  但他现在遭遇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桌上的那些材料上说,四川一些城市诸如绵阳、广元、内江、达州等地,一些派出所的所长、公安局的局长准备辞职不干了!

  其中一个县的30个派出所中,竟然有14个派出所的所长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评:

文章所要报道说明的是:

“严厉整肃公安队伍,建立警察经费保障机制,四川领中国治警风气之先”这样一件大事。

但文章开头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一个人物写起,用了五个小自然段,层层设置悬念:

当了9年的公安厅厅长又是一夜没睡好;还心事重重;事隔大半年之后,2003年的8月的那一天仍被他称为“最烦恼的日子”;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公安局长要辞职?

……一系列的问题不禁调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不得不往下读的冲动和欲望。

  过渡(承转):

 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

吕卓知道,这些所长、局长是冲着省公安厅颁布的一项措施来的。

  评:

这个过渡段虽只有二句简短的话,却不可或缺。

前一句“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很自然的把笔锋一转,起承上的作用。

后一句又巧妙地把主题引出来,还为下文作了个铺垫式的悬念。

又一次诱使着读者往下读。

 

  主体(展开):

2003年1月发生的“李昭远事件”,引起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高度重视。

四川省委决定以此事为契机整肃政法队伍,并要求“政法队伍整顿,公安先行”。

  6月5日,根据四川省委常委会决定,四川公安厅颁布了第6号令《关于严禁公安民警参与经营娱乐服务场所及为其违法活动提供保护的规定》以及第7号令《关于严禁公安机关乱收费、乱罚款的规定》,两令各有4条,合称“8条严禁”。

  6号令严禁警察经营或参与经营服务娱乐场所、接受这些场所经营者的馈赠,或者为这些场所的色情、赌博、吸贩毒提供保护等;7号令严禁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严禁超标准、超范围罚款,严禁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款指标等等。

违反6号、7号令者,轻则给予纪律处分,重则降级、撤职甚至被开除,违反禁令又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

文章在主体部分里着力写了“八条禁令”出台的背景;出台后各方的反应;吕卓自己所受到的巨大压力;所采取的保障经费有着落而不乱收乱罚的措施,及各地方的反映和动作。

  结尾(合):

尽管有许多未尽事宜,但吕卓还是充满了信心:

“套用一句话,现在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疏通。

  在张罗1号文贯彻的同时,四川警方又干了两件与经费保障相关联的事:

其一,清退了数千名曾经靠滥收乱罚养活的协警员(有些地方叫“二警察”),其二,开始在一些城市试点,要减少管理警察的中间环节,把警力充实到基层;现在一方面是基层警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又机关化倾向严重,警务运行机制不科学,造成警力浪费。

  “我感到很开心。

”吕卓说,2003年毫无疑问是四川警方的阵痛和改革之年,在整个过程中,警察失去的是特权,而得到的,将是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

 

行文结束时没有像倒金字塔那样嘎然而止,而是回归到开头的故事人物中去,以故事人物的话来点破得升华主题所具有的意义,即“现在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疏通”“警察失去的是特权,而得到的,将是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

”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读来“荡气回肠”,尽管其文有近六千字。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就要求媒体在求真求善的同时,还要充分顾及求美。

换言之,假借文学手法报道新闻事实,目的在于增强新闻的审美感,而且丝毫不会因为“软化”处理而有损新闻的硬度、厚度及应有的力量。

“讲故事的目的是增添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深度,绝不是夸张或是增加稿件的长度。

”华体的最大优势在于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扣人心弦,层层深化,在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和强拉硬推乱塞要好。

完整的《华尔街日报》式结构,在长篇报道中应用较多,但也有的《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在新闻主题阐述充分后,不再回到开头起桥梁作用的人物身上,这种结构形式被称做不完全的华式结构,也叫“过河拆桥式”,多用于短篇报道中。

  辽宁大中型企业探索劳动力竞争流动新体制

  开头:

作为本溪钢铁公司保卫科的管理人员,唐明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从铁交椅上撤下来,分配到勤杂部门当浴池厕所的清洁工。

  曾在电力机车班当了10几年工长的唐明福,4年前脱离一线岗位进入机关科室工作。

能够坐上办公室管理人员的舒适椅子,唐明福着实高兴了一阵子。

因为以往在中国的国营企业,只要不犯错误,就不会被调到车间去当工人。

  记者报道的主题是“辽宁大中型企业探索劳动力竞争流动新体制”,但文章一开头却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的命运转折,这种人物命运由高到低的极大落差,使人立刻对唐明福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也设置了悬念:

唐明福犯什么错误了?

不然为什么会当了浴池厕所的清洁工?

让读者不能不看接下来的一段过渡:

  过渡:

可是去年12月,随着本钢劳动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仅在第一线试点单位的运输部,就有77名多余的管理人员同唐明福一样,被调到一线生产岗位当了工人。

  与此相反,9名没有任何门路的工人经过考试选拔,正式走上了管理人员岗位。

  通过回答开头设置的悬念,引出“本钢劳动制度改革方案”,进而成功地将劳动制度改革的话题引入新闻。

此时,记者才开始新闻主体的逐步展开:

  主体:

辽宁省劳动局长告诉记者说,本钢实行的这种改革,旨在破除国营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的身份界限,它使企业10.6万名干部工人一律以‘企业职工’的平等身份同企业直接签定互为制约条件的劳动合同,同时也掀开了中国大企业管理人员正式告别‘铁交椅’和‘铁饭碗’的历史。

  之后,记者用5个自然段近500字阐述了此次改革的远因、近因及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与以往改革在范围、性质、深度上的区别。

  最后,在将主题由本钢扩展到辽宁三分之一国营大中型企业后,记者以辽宁省省长的话做总结,说明此次改革的意义,升华了新闻主题:

  结尾: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观念上的改革,使企业劳动力在流动中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岗位。

《华尔街日报》式在吸引读者眼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化枯燥为生动的有效手段,但它的成功与否,还要看记者是否在采访写作上下了一番别样功夫。

《华尔街日报》体

1、直接采访是写好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前提;

(细节;第一手资料而非第二手资料)

2、多信息来源是保障;

(既要有来自上层的信息,也要深入基层,了解普通人的感受、观点,还应尽量多与不同身份、年龄、阶层的人沟通,以便找到合适的能反映新闻主题、又能最大限度引起读者共鸣的人物来)

3、选取合适的人与合适的新闻切入点是关键。

  (一项政策或规定,往往涉及许多人,但并非所涉及的每个人都正好能成为将读者引入新闻主题的恰当人选,只有那些具备了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又能引起读者最大关注度的人,才是《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写作中合适的桥梁人物。

需要注意的是,在《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写作中,应避免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或不加采访编造人物故事的做法,那既会使人物故事与新闻主题形成两层皮,又影响新闻的真实、准确,还会使读者有上当的感觉,是新闻写作的大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