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docx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假想的)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
2.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西向东(北极—→North→Ni—→逆时针)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自东向西(南极—→South→Shun—→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周期:
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各地地方时差异
(1)太阳东升西落:
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
随着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
随着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注: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早晨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黄昏18点。
练习:
1.看图回答:
⑴图一中ABC线是,其中AB是,BC是,地处在白昼,地处在黑夜。
D地是正午12点时,A地是点,C地是点,E地是点。
⑵图二中段是昏线,段是晨线,E地处在,F地处在。
地是6点,地是18点。
⑶图三是以地球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晨线上的是,处在昏线上的是
B地是深夜12点时,C地是点,A地是点,D地是点。
⑷图四是以地球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判断ABC线是,AB是,BC是。
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晨线上的是,处在昏线上的是
B地是深夜12点时,C地是点,A地是点,D地是点。
2.下列现象:
①当我国上海为白昼时,而美国纽约则为黑夜②北京一天内出现昼夜更替现象③地球仪上有经线④我们观察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其中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平时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实际上是的结果;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地球既不发光,也不
4.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呈状态,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5.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
A.太阳B.北极星C.地轴D.赤道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东边的地方时比西边的地方时早(太阳从东边升起)
太阳直射点时刻为中午12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例:
A地所在经线为1200W,若此时A地的地方时为19点,则B地(800W)的地方时是
解:
800W在1200W东边,所以19+(1200-800)×4分钟=21点40分
2.时区的划分(国际分区计时制)
(1)时区:
分区计时制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2)划分法:
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重合
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具体如下:
中时区(零时区):
以O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地区。
东时区:
中时区的东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等。
西时区:
中时区的西边分成12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等。
东、西十二区:
都以180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7.50。
①某地的时区数=该地经度÷150(四舍五入),②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0
例题:
①推算东经990所在的时区。
②推算西五区中央经线的度数
解:
①990÷150=6.6,四舍五入,东经990所在的时区位于东七区
②5×150=750,既西五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为750W
3.区时: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
例如:
伦敦所在的O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所以伦敦的地方时就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区时就是该区的中央经线即1200E的地方时。
(1)时差的计算原则: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所求地点均为东时区或均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之差;所求地点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之和(因为相邻两个时区间的区时相差1小时,不同时区的两地,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例题:
甲地位于西五区,乙地位于东三区,丙地位于东九区,请回答:
(1)甲乙两地的时差是8小时。
5+3=8
(2)乙丙两地的时差是7小时。
9-3=7
(2)区时的计算原则:
东加西减:
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加上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减去时差(因为东边时区的区时总是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
注意:
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时刻减24,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计算结果为负,则时刻加24,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时间。
例1:
当北京是20日15点正时,开罗(东二区)和华盛顿(西五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
解:
开罗在北京的东边,时差为6个小时,所以开罗区时=15+6=21点,20日21点正
华盛顿在北京的西边,时差为13个小时,所以华盛顿区时=15-13=2点,20日2点正
例2:
当伦敦(中时区)是4月1日19点正时,东京(东九区)的区时是多少?
当孟买(东五区)是5月1日5点正时,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多少?
解:
东京在伦敦的东边,时差为9个小时,所以东京区时=19+9=28,即4月2日4点正
纽约在孟买的西边,时差为10个小时,所以纽约区时=5-10=-5,即4月30日19点正
4.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
北京位于1160E,北京的时间是指1160E处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
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1200E的地方时。
5.日界线:
以180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既日界线
(1)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2)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东减西加)
(3)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方时区时
练习:
1.当北京时间为13点30分时,请计算下列城市与北京的时差和区时
⑴纽约:
与北京的时差为,区时为
⑵东京:
与北京的时差为,区时为
⑶伦敦:
与北京的时差为,区时为
2.看右图回答问题
⑴A位于时区,B位于时区
⑵如果太阳直射点在C,则A的地方时是
⑶如拉萨时间为21时,此时A的区时为,B的区时为
⑷南京经度为1190E,南京在一天中日影最短时,北京时间为
3.一架飞机于10月1日5点从甲机场(900E)起飞,直抵位于700W的乙机场,中途飞行共用了18小时,求飞机到达乙机场时,两地的区时各是什么时间?
乙地的地方时为几点?
4.观察课本P111页的“世界时区”图,回答:
⑴从图中看出,东边地区比西边地区(先、后)看到阳光,即同一瞬间,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迟)。
⑵按照24小时制,当1800经线的地方时12点时,00经线的地方是点,相差个小时;即经度相差度,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
⑶按照24小时制,当1800经线的地方时12点时,处于6点的地方,经度为;处于18点的地方,经度为
5.我国领土东西范围很大,从74.50E到1350E,所跨时区的数目是()
A.三个时区B.四个时区C.五个时区D.六个时区
6.⑴我们向西走从西十二区跨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时,时刻日期一天(加、减)。
当西12区是“7月1日20点”时,东12区的时间是()
A.7月1日8点B.6月30日20点C.7月2日20点D.6月30日8点
⑵我们向东走从东十二区跨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时,时刻日期一天(加、减)。
当东12区是“5月1日20点”时,西12区的时间是()
A.5月1日8点B.4月30日20点C.5月2日20点D.4月30日8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日不停地旋转(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
1.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西向东(北极—→North→Ni—→逆时针)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自东向西(南极—→South→Shun—→顺时针)
2.地球公转的周期:
约365天
3.地轴线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66.50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交替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的定义:
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
例题:
如右图所示,(A,B,C,D分别表示不同时刻太阳的位置)
⑴图中a表示;H表示。
⑵图中A,B,C,D四处的太阳高度和人影长短:
①当太阳位于位置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当太阳位于位置时,
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的时间为时。
②当太阳位于位置时,人影最长;当太阳位于位置时,人影最短。
⑶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人影长短也随之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春分后直射点继续北移但直射点在北半球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后直射点虽南移但直射点还在北半球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后直射点继续南移但直射点在南半球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冬至后直射点虽北移但直射点还在南半球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它的分布总是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只直射一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如下图
1.赤道:
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
夏半年时,纬度越高昼越长;冬半年时,纬度越高夜越长。
3.南半球:
夏半年时,纬度越高夜越长;冬半年时,纬度越高昼越长。
(三)五带的划分:
依据获得太阳能量(光热)的多少
1.原因:
太阳高度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
地球各纬度不同的地区的太阳高度不相同。
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
2.划分:
如下图
练习:
1.太阳直射点冬至时所在的纬度是,夏至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是。
2.春分日,下列地点中正午物体的影子朝南的是()
A.北纬400B.北纬200C.赤道以南地区D.赤道以北地区
3.春分日正午学校操场上旗杆的杆影延伸方向是()
A.正东B.正南C.正西D.正北
4.当伦敦某广场上的旗杆的杆影朝向正北方时,北京的时间是()
A.8时B.20时C.12时D.0时
5.假如在夏至日正午十二点,小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小欣在杭州武林广场同时测量一根一米高的竹竿的影子,结果最有可能的是()
A.两地杆影一样长B.杭州的长,北京的短C.北京的长,杭州的短D.不一定
6.假如在冬至日正午十二点,小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小欣在杭州武林广场同时测量一根一米高的竹竿的影子,结果最有可能的是()
A.两地杆影一样长B.杭州的长,北京的短C.北京的长,杭州的短D.不一定
7下列四天中,符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动”的是()
A.元旦B.劳动节C.儿童节D.我国国庆节
8.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
A.北纬200—300的大陆东岸B.赤道附近的大陆内部
C.南纬200—300附近的沙漠地区D.北纬200—300附近的沙漠地区
9.在5月1日至10月1日期间,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10.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是( )
A.赤道 B.南、北回归线 C.南、北纬300D.南、北极圈
11.日昼夜等长。
12.无太阳直射的区域是。
13.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太阳会整日不落,叫做现象,能出现这种现象的纬度范围是
14.下图中,北京正值一年中夜最长的是()
15.下列日期中,杭州白昼最长的是()
A.6月1日B.7月1日C.8月1日D.12月22日
16.地理上有一点,它的南侧是热带,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的地理坐标是()
A.65.50N,200WB.23.50N,200EC.400S,1620WD.23.50N,1600E
17.下列经线、纬线与其意义连线正确的是()
A.南极圈→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接线B.赤道→一年中太阳只直射一次
C.北纬60度纬线→北半球中纬度带与低纬度带的分界线
D.南回归线→当太阳光线直射它时,四川省绵阳市正值冬季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共有5个热量带,其中3个位于北半球B.南、北极圈之间均无极昼极夜现象
C.南、北回归线以北均无太阳直射现象D.只有南、北极点才有极昼极夜现象
19.比利在一家主题公园工作,圣诞节快要到了,他的工作就是装扮成圣诞老人陪孩子们玩。
但是装扮圣诞老人是非常辛苦的,因为身上要穿着厚厚的棉袄,而圣诞节期间的天气又实在太热了。
请判断:
⑴如果比利所在的国家处于中纬度地区,那么他的国家应该位于半球(南或北)
⑵圣诞节来临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
A.北回归线B.北极圈C.南回归线D.赤道
⑶圣诞节时,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于夜B.夜长于昼D.极昼D.昼夜等长
20.下面是某位同学写的想象作文中的一段,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写出文中三处错误的地方:
……12月22日,我正在复习功课突然一切摩擦力,空气的阻力都消失了,我脚尖轻轻一点,人就飞上去了。
飞呀飞,我来到北极上空,看到了阳光下雪地中有几只可爱的北极熊在玩耍。
再往上飞,我向下一看,发现地球自东详细,顺时针转动…………,错误的有:
⑴12月22日北极极夜不会有阳光
⑵北极上空的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
⑶重力没有消失则不可能用脚尖轻轻一点即可飞起
21.读右图(地球公转图),请回答:
⑴用箭头在图上标出地球公转与自转方向。
⑵A、B、C、D四点,太阳直射的纬线分别是
、、、,北半球对应的节气分别是、、、
⑶当南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时,地球的位置可能在处。
⑷每年我国国庆节时,地球的位置距离A、B、C、D四点钟最近。
22.看右图回答:
⑴在图上画出晨昏线,夜半球(用斜线表示)
⑵此时,北半球正值日(节气),正午太阳高度
达一年内最大的地区是。
⑶此时,图中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
排列顺序是。
第四节日历上的科学
1.年、月、日的科学概念:
(1)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2)人们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
(3)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
2.历法的种类:
(1)阳历:
①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它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所以又叫公历。
②闰年方法(闰日是2月29日):
凡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的。
③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为2月29日,(平年2月28日)
缺点:
只顾太阳,不顾月亮,月份与月相无关。
(2)阴历:
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缺点:
偏爱月亮,丢掉了太阳的周期运动,是日子与节令脱离。
(3)阴阳历:
①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阴阳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
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②(了解)置闰方法(闰月):
由于地球公转周期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③(了解)农历平年是354天,农历闰年是384天,农历闰年不闰日,而是闰月。
3.二十四节气。
(1)节气是阳历的成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划分的,节气在阳历中日期固定(识记:
春分—3月20或21日,夏至—6月21或22日,秋分—9月23或24日,冬至—12月21或22日)
(2)节气歌:
(注意:
清明节是4月4日或5日,属于阳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练习:
1.小方四年才过一次生日,那么她的生日是哪一天()
A.8月31日B.12月1日C.2月29日D.6月31日
2.阳历中,闰年的设置方法是()
A.在合适的年份加一个月B.每隔4年加一天,但位置不固定
C.在400年中设置97个闰年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下列节日属于节气的是()
A.重阳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
4.农历的下列成分在公历中的位置固定的是()
A.重阳节B.春分C.中秋节D.端午节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一.地球内部结构(由内而外:
地核—地幔—地壳)
地壳:
厚约0~17km。
地幔:
厚约17~2900km,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
厚约2900—6371km,分为外核和内核。
2.软流层与岩石圈
⑴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深约50~250km的范围内,据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产生高温异常,将岩石熔融后形成的,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⑵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壳变动的证明(如岩层的断裂与弯曲,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
1.按方向划分:
上升运动,下降运动
2.按速度划分:
缓慢运动,剧烈运动
三.火山。
(1)结构:
由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组成。
(2)喷发物:
有气态、液态(岩浆)和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⑶火山岩浆出处:
地幔软流层
(4)分类:
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
(5)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6)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益处:
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
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②危害:
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四.地震:
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或碰撞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1)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①震源: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震中:
震源正对着地面上的地方。
③震中距:
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⑤等震线:
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⑥震级:
3级以下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为破坏地震。
(2)分布:
①全球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②我国分布:
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
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等。
(3)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①我国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
②民间的预报方法:
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
③防震自救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练习:
1.下列现象能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的是()
①长江三角洲河网密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③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痕迹④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面积扩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下列地区中,火山地震分布特别集中的是()
A.世界各大洋B世界各大陆C.太平洋周围的陆地和海洋D.南极和北极地区
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带和带。
4.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内外地震站所测得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国内外地震站所测得震级不同,这是因为震中距不同,震级就不同
C.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D.市内有的建筑未倒塌,这就像台风眼无风一样,震中地区的烈度为零
5.右图为地下岩层断裂震动处,b为与a相对应的
地面上的点,c,d,e,f为地面各点,请回答:
⑴图中a中表示,b表示,
ab表示,bf表示。
⑵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
⑶c点所受的影响和破坏比f点,从图上可看出的原因
是c点的比f点小。
⑷b,c,d,f各点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从小到大排列应是。
⑸图中地面上的三条虚线表示等震线,关于等震线的正确叙述是()
A.等震线是震级相同点的集合
B.等震线是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相同点的集合
C.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中距相同
D.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级不同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一.大陆漂移说:
1915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全球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1.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板块与地壳活动:
内稳边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陆陆板块相碰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靠近)
消亡边界
陆海板块相碰撞
大陆板块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形成海沟
南美安第斯山脉,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屿,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
南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张裂)
大西洋和红海
生长边界
4.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部因素是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练习:
1.请看右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序号表示的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①,②,③,④,⑤,⑥。
⑵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室地壳比较的地带。
⑶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和,
日本位于带,意大利位于带。
⑷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从图中分析,你能看出的问题是:
答: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交接地带,东部,南部和西部地震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