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9003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酵工程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发酵工程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发酵工程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发酵工程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发酵工程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酵工程笔记.docx

《发酵工程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工程笔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酵工程笔记.docx

发酵工程笔记

 

发酵工程笔记

(来自讲义)

1、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

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2、微生物的热阻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

3、实罐灭菌培养基置于发酵罐中用蒸汽加热,达到预定灭菌温度后,维持一段时间,再冷却道发酵温度,然后接种发酵。

4、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快、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种类多、分布广等五大特性。

5、菌种分离的一般过程

土样的采取→预处理→培养→菌落的选择→产品的鉴定

目的:

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6、生物热(Q生物)

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不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将其分解氧化而产生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高能化合物(如ATP)提供细胞合成和代谢产物合成需要的能量,其余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这散发出来的热就叫生物热。

(来自PPT)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物质加工的过程。

第二章生产菌种的筛选

1、新种分离筛选的步骤

1)定方案:

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2)采样:

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以采集土壤为主。

3)增殖:

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养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4)分离:

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5)发酵性能测定:

进行生产性能测定。

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

2、采土方式:

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

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3、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时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

2)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具有某种代表性;

3)采好的样必须完整地标上样本的种类及采集日期、地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生态参数等;

4)应充分考虑采样的季节性和时间因素

,因为真正的原地菌群的出现可能是短暂的

5)采好的样应及时处理,暂不能处理的也应贮存于4℃下,但贮存时间不宜过长。

这是因为一旦采样结束,试样中的微生物群体就脱离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其内部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微生物群体之间就会出现消长。

4、水样采集方法

1)用于细菌检测的水样应收集于100ml干净、灭菌的广口塑料或玻璃瓶中。

2)由于表层水中含有泥沙,故在采样时应在较深的静水层中采集水样。

3)方法是:

握住采样瓶底浸入水中30-50cm处,然后瓶口朝下打开瓶盖,让水样进入。

如果有急流存在的话,应直接将瓶口反向于急流。

采集瓶从水中取出时应迅速并带有较大的弧度。

水样不应装满采样瓶。

所有水样都应在24h之内迅速进行检测,或者4℃下贮存。

5、发酵工程所利用微生物的特点

1)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压强、渗透压、酸碱度等条件有极大的适应能力

2)有极强的消化能力

3)有极强的繁殖能力

6、发酵工程三要素

1)生产菌种的性能(即高产菌株);

2)科学的生产管理(包括补料发酵等);

3)先进的生产设备。

7、一般筛选菌种步骤如下

标本采集→材料预处理→富集→菌种分离初筛→性能测定→菌种的应用与保藏。

第三章优良菌株的选育

1、一个优良的生产菌株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特性:

1)发酵周期短,代谢能力高:

在不增加生产投资的前提下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的产量;

2)附产物少:

发酵过程中,与目标产品近似的附产物少,这样既能提高转化率,又能减轻提取分离的难度;

3)繁殖能力强:

有较强的生长速率,产孢菌株应有较强的产孢子能力。

这样既能缩短生产周期,又可减少污染。

4)利用底物原料(如碳、氮源)广泛:

对原料波动的敏感性小,使发酵可用价兼,来源广泛的原料;

5)原料转化率高:

能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6)对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不以该物为碳源利用;

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泡沫少,这样可提高发酵的装填系数,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8)具有抗噬菌体感染能力;

9)遗传特性稳定,以减少复壮次数。

2、自然选育(spontaneous

mutation),自然选育是从自然界筛选非人工诱变产生的生产菌株。

一般认为自然界菌株变异由两种原因引起,即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和互变异构现象:

1)多因素低剂量诱变效应:

指低剂量的宇宙射线,各种短波辐射,低剂量的诱变物质作用引起的突变。

2)互变异构效应:

指DNA复制时,四种碱基第六位上的酮基或氨基的瞬间变构而引起的碱基错配。

这种几率在自然界具统计在1x10。

3、自然变异的菌株会导致两种不同结果:

一是导致产品产量或质量下降;二是对生产有益的突变。

因此生产上要经常进行菌种自然选育,从而淘汰退化的,选出优良的生产菌种。

自然选育是用平板稀释法,分离出单菌落,再测试菌种的生产能力,从而选出高水平菌株。

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法,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

自然选育效率较低,因此常与诱变育种交替使用,以提高育种效率。

4、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制剂等因素,使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导致物种的遗传性状改变,从而获得生产上的优良菌株的这类方法统称诱变育种。

诱变处理方法

物理法:

包括紫外线、X射线、r-射线,快中子、电场,磁场和激光等。

化学诱变剂:

如碱基类似物(2-氨基嘌呤,5-溴尿嘧啶8-氮鸟嘌呤);与碱基反应的物质(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亚硝基乙基脲、亚硝酸等);在DNA分子中插入或缺失一个至多个碱基的物质(丫啶类物质、丫啶氮芥衍生物,用一定剂量及合理的使用方法处理出发菌,然后再通过测试,直至筛选出高产菌株。

生物诱变剂:

利用噬菌体、转座子将遗传物质DNA片断载入细胞,使其在复制过程中嵌入新的信息,由此获得高产菌株。

复合处理:

用两种以上的诱变剂先后处理菌株,实践证明复合处理要比单一处理突变率要高3—4倍,金色链霉菌的高产株就是用紫外和乙烯亚胺复合处理后筛选得到的。

5、突变类型

经诱变后的菌株有很多突变类型,主要分为形态突变型和生理突变型,二者也有相互联系。

1)形态突变型:

菌落形态变异、菌落大小、表面结构、边缘形状、颜色等发生变化;

菌丝形态变异:

菌丝粗细、曲、直,气生菌丝分枝,孢子丝形状等;

细胞及孢子形态变异:

细胞和孢子的形态大小产生变化。

2)生理突变

生产性能变异;目的代谢物是否提高,副产物是否减少;

颜色与色素变异:

颜色是指营养细胞,菌丝及孢子的颜色,色素是指溶于基质中的色素,这些变化往往与生产性能相关;

发酵变异:

在培养过程中能否利用某些碳源或氮源,

营养缺陷型:

表现在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一生长物质,如不能从外界补给便不能生长繁殖,这些缺陷型主要有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和嘧啶等缺陷型;

抗性突变:

如抗噬菌体能力,抗高温,抗高渗透压等能力发生变化;

抗药性突变:

对某一药物或抗生素浓度的抗性增强或减弱,抗菌素的生产与药性有关。

6、杂交育种,通过有性生殖、准性生殖和细胞融合等方式,让两个表型差异较大的菌株之间的基因重组,使其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得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新菌株,这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

1)准性生殖,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有性生殖原始的一种繁殖方式。

其过程为:

质配→核配→单倍体化,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基因重组,为杂交育种提供了条件,该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异核体的形成:

由不同性状的亲本菌丝相互吻合,形成一个细胞里含有两个不同遗传性状的细胞核;

杂合双倍体的产生:

在异核体的基础上,两个不同遗传性状的细胞核偶尔融合,出现具有杂合双倍体的细胞(多为菌丝体);

重组体形成:

杂合双倍体极不稳定,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极少数细胞发生染色体交换(体细胞交换)和单元化(即双倍体细胞经多次分裂转变为单倍体细胞)而产生重组体。

7、营养缺陷型:

菌株经诱变处理后其变异株在营养上表现出某些营养缺陷,故需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组分(即补充培养基)才能生长,可用基础培养基和补充培养基对照培养将其检出。

8、原养型:

能在两种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生长的重组型菌株;

9、野生型:

在发生变异之前的出发菌株。

10、基本培养基(MM):

能满足野生型和原养型生长的合成培养基,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的培养基;

11、补充培养基(SM):

在MM里添加某些物质(如:

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使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培养基。

12、完全培养基(CM):

在基本培养里加入蛋白质,酵母膏等天然物质,可满足多种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培养基。

13、生产基因工程菌的主要程序:

克隆目的基因→构建DNA重组体→重组DNA导入宿住细胞→基因表达及工程菌的筛选

14、原核表达系统

1)大肠杆菌:

由于生长繁殖迅速,对该菌分子遗传学研究比较深入,以至目前它仍是基因工程中最常采用的原核表达系统。

大肠杆菌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细胞内不溶性表达(包含体)、胞内可溶性表达。

2)枯草芽孢杆菌:

该菌分泌能力强,可将蛋白产物直接分泌到胞外,不形成包含体,它也不能使蛋白质产生糖基化。

有很强的胞外蛋白质酶,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产物,故在表达系统中受影响。

3)链霉菌;重要的工业微生物,作为源基因表达系统有着不致病使用安全,分泌能力强,能将产物分泌到胞外,具有糖基化能力。

其中变铅青链霉菌限制能力弱,是一个理想受体菌,现已构建系列载体,培养工艺也比较成熟。

15、真核表达系统

1)酵母:

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最有效的单细胞生物,其基因组较小,仅为大肠杆菌的4倍,世代周期短,有单、双倍体两种形式,加之酵母生长繁殖快,易培育。

不产生毒素,基因工程操作方便,与原核生物相似,表达产物能糖基化,故被认为是真核蛋白质的最佳表达系统。

目前如干扰素,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等已在酵母中成功地表达。

2)丝状真菌

 

第四章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1、退化现象

1)对产量性状来说,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

2)其他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时,也是衰退。

最易觉察到的是菌落和细胞形态的改变。

3)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4)代谢产物生产能力或其对宿主寄生能力的下降。

5)衰退还表现在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等)能力的减弱等。

2、退化的原因

1)自发负突变:

在自然光照或微量诱变剂的刺激下发生的基因突变;或经杂交育种的菌株性能不稳定而产生的回复突变,造成的菌株性能的负突变现象;

2)培养条件影响:

如温度时高时低,营养组分不稳定,PH,溶氧等因素不稳定都会导致菌种退化;

3)传代次数:

传代次数多也是菌种退化的原因之一。

3、防止退化的措施

1)防止基因自发突变

低温保藏菌种(0-4℃),使菌株处于休眠状态下较为稳定;

设置遗传障碍: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回复是由于原来的遗传性障碍被解除,可给该类菌株设置回复障碍。

如:

给腺苷酸生产菌添加琥珀腺苷酸;鸟苷酸生产菌添加黄嘌呤核苷酸等保护剂(或称诱变障碍)。

可使菌株的性能相对稳定。

2)防止退化细胞在群体中占优势

少传代:

一般情况下每传一代,霉菌,芽孢杆菌,放线菌在低温(0-4℃)下可保藏半年左右,酵母在三个月左右,可将以上菌种在一次性转接时多接一些斜面,以减少移植代数;

单细胞分离纯化:

定期的单细胞分离纯化也是防止退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即每次挑出性能优良的单菌落培养使用。

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

根据各生产菌种的性能,保证其相适应的温度、PH、营养等最佳条件。

4、复壮的概念

1)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它

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