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喜.docx
《法 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 喜.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喜
法喜
语出:
《维摩经·佛道品》:
“法喜以为妻,慈悲以为女。
”南朝梁武帝《摩诃般若忏文》:
“愿诸众生,离染著相,迴向法喜,安住禪悦。
”宋苏轼《赠王仲素寺丞》诗:
“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
”
法喜是一种比喻,就好像人有什么喜事特别高兴的样子,只不过世间的欢喜是虚假的是人的妄心支配的,而法喜事清静的,是人的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实的佛性的显现。
这种感觉充满你的整个内心
法喜
亲自品尝到法的滋味的人自然会有法喜的感受,这不是贪着五欲享受的人所能体会到的。
佛教历来不主张无益的苦行,解脱之路时时伴随着法的喜悦和生命本然的欢畅。
一个修行人时时处处充满感恩之情。
生活的需求被降低至底线,精神的愉悦一再提升到法喜充满。
没有抱怨和焦灼,没有对明天的忧虑和计划,甚至没有对开悟急切的期盼,随缘度日,树下安禅,三衣一钵,行脚天涯。
因而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便有偈诗: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
这首诗形象的记录了禅和子修行的风采。
诗文优美,境界高妙,但是设身处地想一下,这样的生活实在是不易。
“一钵千家饭”意味着每天需要饭度日,比丘也称为乞士,上乞佛法,下化有情。
中国的民俗不似印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等地以供养修行人饮食为无上荣誉、福气。
所以化缘到善男信女人家的时候,也许可以讨得一口热饭吃,若是不幸遇见为富不仁的门庭,不被恶犬追咬已是万幸。
所以布袋和尚才说“青目睹人少”,因为遭遇的“白眼”实在是太多了。
风餐露宿,雨雪交加,这样的日子好过吗?
!
好过!
不仅好过,而且是太好过了!
对于一个法喜充满的禅行者来说,这样的日子最惬意。
心无挂碍,所以可以和白云为伴与松鹤为友。
人间的烟火杂染可以从此了断。
你一定接着要问,若是适逢乱世,连化缘也“无缘”的时候该怎么办?
唐朝的大梅禅诗就悠然的答道: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其实,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温饱问题好解决,天下丛林饭似山。
但吃了不了道,可要披毛戴角还。
百家饭不是随便就可以吃的,百家衣也不是那么好穿的。
呵呵,但是反观现在社会,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可不单单是出家人。
很多身居高位者、身价上亿者、掌控大众话语权者都跻身于这个行列了,真不知道他们以后用什么来还啊!
其实修行人纵使日中一食也还是要吃饭的吗,《维摩经·方便品》说: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这才是重点。
没有禅悦,没有法喜的生活才是真正苦涩的生活。
佛说苦行非道,是因为外道们试图通过肉体的痛苦折磨而梦想获得心灵的快乐解脱。
这是因果的倒错,苦因只能招来苦果。
比如说,修行打坐久了,腿会疼,这是难免的。
但是你不能错误的认为腿疼就可以消业障,甚至专门制造腿疼来作为一种修行方法,这样就南辕北辙了。
很多人修行地烦烦恼恼,痛苦不堪,原因是没有获得法喜。
如果有了法喜,自然眉头舒展,风淡云轻。
法喜的产生大多是伴随着禅悦而生。
禅悦包含多种层次,有禅定引发的喜乐也有戒德庄严、智慧涌现所展现的愉悦。
学佛如果越学越烦恼,路子越走越窄,那就需要深刻反省,仔细检讨了。
身边有一些老参常常不无得意的炫耀修行境界,宣称一天不持咒、不打坐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有些老居士们如果有事情,早上没有做功课还会自怨自艾好久,彷佛有了罪过一般。
为修行制定的功课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一种被迫完成的任务。
学佛学的既不解脱也不快乐,整个一个人变得非常沉重。
快乐和忧愁同样都会传染,一个满心欢喜的人,周围一定不缺乏笑声;一个满脸愁云密布的人,身边的人也会被潲到哀伤的雨点。
修行不能陷入惯性的僵化模式,“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
”触目皆是菩提,经耳无非般若。
佛性遍在一切处,何处不是道场,喜乐何曾远离我们。
有道友说,您看虚云老和尚的照片就很少有露出笑容的,古来高僧大德的画像也很少有笑嘻嘻的,不像现在人每次照相的时候不管平时是“苦瓜脸”还是“茄子脸”,面对镜头就是挤也要挤出一丝笑容。
我说你知道虚云老和尚为什么有忧愁之色吗,从照片中你可否能看到他内在的喜悦吗?
朋友笑笑摇摇头,我说老和尚119岁的时候在云居山有一首画像自题诗,道尽一切。
这个痴汉有甚来由,末法无端谬欲出头。
嗟兹圣脉一髮危秋,己事不顾专為人忧。
向孤峰顶直鉤钓鲤,入大海底拨火煎沤。
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留。
噫!
问渠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
老和尚的忧是:
“己事不顾专為人忧。
”喜的是“笑破虛空罵不唧留。
”此一忧全为众生,此一喜尽在法喜。
其实,在老和尚开悟的那一刻就获得了极乐之法喜,他说“一声破碎。
顿断疑根。
庆快平生。
”
所以我们看修行人的行履需别具慧眼。
他们外在表现出来的或许是苦相,但是却身苦而心不苦。
佛陀一生弘法历程也经历过诸如头疼、背痛、受谤、食马麦、金枪刺脚、掷石出血乃至因腹泻而入灭之相。
这些在凡夫的觉受里和圣者的觉受完全不一样。
所以往昔发愿专门为成就佛陀而处处与佛作对的提婆达多,说自己在地狱里竟然享受三禅天的法乐,其所言不虚也。
佛陀是三身圆满。
他在娑婆世界的化身必然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他的自受用报身恒常受用无边法乐。
其实,我们且不必高推圣境,只要你愿意,喜乐就可以在当下发生。
为什么我们快乐不起来呢?
因为过去的回忆,未来的妄想。
痛苦的回忆总是挥之不去,甜蜜的往事又会勾起了怅然若失的直面现实。
未来又是一个谜,梦想最终或许只是颠倒梦想。
你能安住于现在吗,可以不思善,不思恶吗?
法喜也不一定非得是狂喜,有些人误以为禅定之乐一定是喜不自胜,乐不可支。
三禅之乐确非人间之乐可比,但是学佛者向来不以这个为修行的目标,如果本末倒置,盲目追求,只会“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那可真的是乐极生悲啦!
所以修行真正需要的是对于当下的体悟。
我们一般人的喜悦总是能所对立。
比方说,喜欢金钱的人,得到金钱便会高兴。
喜欢权力的人,那一定是拥有权力才会开心。
贪恋美色的人,必然有佳丽三千方能欢颜。
这些都是能所的关系。
有能所,有得失的喜乐必然不然不会长久。
反之,失去金钱、权力、美色的时候决然会产生和喜乐相同程度的痛苦。
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法喜不是这样,它不是为所爱而喜悦,所以它也不会因得失心的产生而引发痛苦和快乐的波荡。
更深一步说,它不会因“我”或者“我的”这样的假象而翩翩起舞。
因为“无我”而法喜无边,没有了丝毫小我的嫉妒也才能真正的做到随喜功德,融入到法界当中至乐的欢喜当中去。
龙天欢喜就是那样的一种情景,没有为什么,也不一定需要为了什么,纯然的喜悦油然而生,他可以发生在你念佛的时候,持咒的时候,诵经拜佛的时候,甚至没有长久的期待,没有刻意的准备,他就不期而然的降临了,来的那么突然,真正的惊喜就这样发生了。
一天清晨,我泡了一壶清茶,就在刚刚举杯品饮的刹那,就在茶香刚刚侵入鼻息的那一瞬间,一切彷佛都不一样了……那一天我知道茶的滋味了,奇怪吧,喝了很多年茶,那一刻才似乎有点懂得欣赏茶了,会喝茶了,心底里喜欢喝茶了,不夸张的讲,有时就连喝白开水也能喝出甜美的滋味来了。
所以说,法喜可以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刹那,前提是对法要有体悟,不要只落在喜还是不喜上。
喜极而泣的时刻更让人感动。
你去仔细观察,某些修行人“笑点”很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会让他开怀大笑。
蓝天白云可以带来好心情,风雪漫天依然会看到他满眼的笑意。
你夸他,他很高兴;你对他侧目而视,他也不会因此而破坏一天的好心情。
这样修行能不快乐开心吗?
法喜不是说整天要傻呵呵的笑个不停,法喜有粗细之分,宁静、安详、悠然是一种更深沉,更内在的法乐。
你看见过妈妈怀中的小宝贝吃完奶之后的甜美梦香吗?
那是一种满足之后的幸福。
你见过婴儿吃奶吃撑着的没有?
婴儿吃饱了就很自然的不吃了。
饥来吃饭困来眠,在婴儿身上完美体现。
本来就应该如此。
只有成年人才不能知足,没完没了。
所以知足常乐,能常乐的人举止必然优雅得体,态度柔和。
行可步步生莲,坐则趋入禅定,卧必安然不乱。
在在处处怡然自得,生命的喜悦自然能够散发光耀。
不用羡慕别人,你当下就能这样,开始行动吧,先笑一下,记得连肉一起笑啊。
法喜
美食让口舌喜悦,
美色让心目喜悦,
开解人心的法,让心灵喜悦!
喜悦像一条不断涨水的河,
最后,你的身心都在被它所淹没;
当你淹没在喜悦里,
在那喜河的最底,你将遇见弥勒佛!
法喜是一次喜河泛滥,
法喜是一味治疗悲伤的猛药,
法喜是一次内心晦暗森林的着火!
瞧,当有人点燃了你的法喜之火,
涌溢了你的生命之河,
猛治了你的大悲病体,
瞧,那是什么样的状况哦!
法喜是一味猛药,
法喜是一束强火,
法喜是一条狠冲生命污垢的河——
法喜,多么美好、有能量的波!
法说,听“法”本身怎么说?
我是迸入你干枯心灵的一粒星火,
我是流进你生命之河的一个巨波,
我是涌向你诸世病体的一味猛药!
相遇我的,将融入灵魂的烈火,
跳入我的,将带进生命内在的广阔,
完全吸纳我的,将“得”不生不灭、永远健康的真体!
我是法喜,并非喜魔;
喜魔是我强悍有力但进入了幻象的兄弟,
而我是它清醒的大哥。
保持觉知,看大火燃烧;
保持觉知,看着猛水冲涮污河,
保持觉知,看着药味渗入病心……
我是你奖给你自己的
一次强烈的闻法的开解的愉悦!
我是法喜!
我是纯而不杂的喜悦,
我是亮而不灼的光、非火,
我是法喜……
疗愈你的一切,蜕变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