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8.docx
《《爱莲说》 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 8.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莲说》8
《爱莲说》8
这是我在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课件还在光盘上,暂时不能发。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
(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
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
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
请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
“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
(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
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
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
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
陶渊明是什么人?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师: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
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
“独”
师:
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
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
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
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
“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
“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
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是什么句式?
(提示:
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是什么句式?
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什么句式?
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
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
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
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8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态度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计划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
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
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
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
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
你的同桌知道吗?
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
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
(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
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同志啊!
请相信空中升起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
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投影。
)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
(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
(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
,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
(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
(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
j冻风时作:
冻风.冷风。
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
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
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
和,暖和。
土膏微润: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
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泼色乍明:
波色:
水波的颜色。
乍;初:
始。
鳞浪层层:
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晶晶然,亮晶晶的。
然,形容词词尾。
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hui面,洗脸。
掠,梳掠。
柔梢披风: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
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
用泉水煮茶喝。
泉,用泉煮。
茗,泡茶喝。
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
端起酒杯唱歌的。
,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
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
瀑,晒太阳。
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
呷,吸而饮。
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
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恶能无纪:
恶,安、怎么。
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
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作用是: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
”若脱笼之
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
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
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
这就表明: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
(1)若脱笼之鹄:
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
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
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
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
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
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
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
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
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
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
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
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
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设计》。
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
明代著名文学家。
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
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
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
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5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一)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
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
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颂扬人性美”是本单元的主题。
“学习朗读,围绕中心选材,分析人物特点,把握语句中蕴含作者的感情,掌握记叙文特点,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这五方面是编者设此单元的意图。
《阿长与山海经》以讲读课的身份出现在单元之首,用意有三:
其一是该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层面符合初二学生年龄特点。
其二,记叙线索明晰,选材典型性强,写法上欲扬先抑,这为后面《荔枝蜜》、《我的信念》等文章的学习打下铺垫。
其三,文章语言生动、精彩,值得朗读、品味、学习。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设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新课标将原大纲的“教学目的”改为“教学目标”,规定目标的内容应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要求目标表述明晰、准确,要求体现三维内容立体交叉,水乳交融的关系。
上述4个目标中,1、4为知识能力目标,目的在于体现语文学习的积累意义,包括识记范畴的字词积累(达到会读、会写、会用)和表达范畴上的学法积累;目标2为过程方法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即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学原则;目标3是就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永远存在教育性”是教学的特点。
目标3的确立旨在借学此文之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这是新课改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
语文学习实为语言的学习。
学文章是因为文章是语言表达的范例,说白了,学课文就是学习作者的语言形式。
轻语言内容,重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之一,这种理念正是新课标提出的“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最好诠释,从这个意义上看,此文教学重点就应是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三)教学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初二学生,这一年龄特点,认知多靠直观感受,对鲁迅要“呐喊”的内容,如封建的世态炎凉,“正人君子”的虚伪丑恶难有感触。
处理这一问题上,教师要先讲,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