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初中数学继续教育培训讲稿.docx
《绥阳县初中数学继续教育培训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绥阳县初中数学继续教育培训讲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绥阳县初中数学继续教育培训讲稿
绥阳县初中数学继续教育培训讲稿
《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绥阳县城关中学---高勇
一、为什么分析?
——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1、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编写有效教学案的先行条件。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之前,要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起点水平和认知倾向。
2、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学案,就会无的放矢;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发展,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新发展区,就是教与学的目标。
3、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4、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二、分析什么——学情分析的内容
在学情分析时,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协同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要坚持“以生为本”。
只有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需要、起点水平和认知倾向等实际情况,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想学生之所想,讲学生之所缺,解学生之所惑,帮学生之所需,为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奠定基础
1.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1)学生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2)具体地说,对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看他们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对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
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2.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分析
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
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1)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
据此设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经常听到教师感叹,初中中学的学生最难教,而且越来越难教了!
原因是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现学生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就像我校属于县域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较广,一部分来自城镇、一部分来自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还由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形成较大的个体差异。
(2)教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3)我们还要对班级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4.分析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更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教得最优化和学生学得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陶行知说过,好的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才能创造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困难与障碍,并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就能获得真实的发展。
因此,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具体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三、怎么分析——学情分析的策略或方法
1.认识学生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可通过观察、测试、交谈、调查等方式进行)。
2.钻研教材,把握好“逻辑起点”
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只有把握了“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灵活施教。
反之,则很难创造性地搞好教学。
3.要关注“现实起点”,机智调整“教学进程”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
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缺少对学生的真正把握。
我们应学会在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
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倾听,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把握住课堂的学习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这是一堂好课的关键。
把握好了,课堂学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找准教学起点,进行有效设计
例如,学生在学习“合并同类型”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能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同类的思想,我在设计课前情景创设时,用了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苹果、梨、猫、狗、文具盒、钢笔等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分类思想,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用到课本中来。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迁移使认识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
一、从学生起点分析中把握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起点上进行的。
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能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这是学生掌握新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
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风格也不尽相同。
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了解他们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能力贮备状态,主要是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倾向和认识能力;第三,能够预先判断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
如在《菱形》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一是从认知基础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几何图形,也包括菱形,但学生对这一图形的认识是直观的、肤浅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利用原有直观感知及学生已有的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为基础,类比平行四边形来探索菱形的性质及判别方法,以及尝试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从活动经验基础而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学生已经经历了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并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别,菱形的学习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又一个特殊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方法的探索。
二、从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中把握数学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认为:
教师在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经过体验、创造、争辩、反思、升华的过程,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分析中把握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
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接受性学习,惰性心理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差,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较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较陌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交流。
针对初中生的被动学习的学情特点,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四个方面:
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
如在“积的乘方”的学习中教师可设计问题:
“你认为积的乘方这一节课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充分根据学情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性,自己找准学习目标定位。
在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大家评价一下刚才这种解法是否合理,你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这是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接受程度的学情分析而进行的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
课末教师可设计“这一节课你认为应该掌握那些内容掌握了没有?
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这是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
针对初中生个别学习的学情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有效整合的互补性。
如在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探究中教师设计了剪纸、列表、画图、计算等活动,促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通过小组合作才能较快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有效手段。
针对初中生课堂上习惯于机械接受式学习的学情特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创设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知识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建构知识。
如在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
”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a+b)(a-b)=a2+ab-ab-b2=a2-b2,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并且把这类乘法的实质讲清楚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深入一步,提出“同学们,我们从代数角度论证了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请大家再动手做一做,看一看用这个公式在几何上代表什么意义,从中你有哪些感悟?
”
数学学科学情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教学方面:
1.教学形式老化,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具体表现:
(1)教学过程教师讲的多,就怕学生学不会。
(2)师生互动、课堂练习、作业布置不能实现分层教学,不能顾及优、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解决不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教学问题。
(3)重结论、轻过程,对一些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没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质疑、判断、探究以及相应的分析、讨论、概括的认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发现与探究,
过分的强调了接受和掌握。
(4)课堂教学中教师虽意识到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过程的重要性,但在心理上还不能完全放下,怕课时不够,习题讲少了影响成绩。
2.合作学习有待改善
现在的教学形式都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都认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而我从教学实践中感悟到: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
学生自觉性差,教师让学生们小组学习时,很多学生干脆坐着玩,等着少部分自觉的学生给出探究结果。
并且很多教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敢大胆去尝试。
3.总结反思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我们教师一般都是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小结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及思路,这往往是不够的。
我们应该在课堂每个教学环节都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反思,每学习一段内容后回顾整理思路,引导学生反思,并且教师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反思。
学生方面
1.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
现有学生中有一部分连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也没学会,计算能力极差,有的甚至连最简单的加减运算都困难,并且做题易错、表达能力差、思维不严密,边学还得边复习最最基础的知识。
2.学生厌学也是学生考低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到初中后不少学生对数学失去了信心,原因是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无兴趣,所以考试不及格,甚至只考几分,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3.另外还有一点,由于一些社会因素一部分学生学生认为即使考上高中,如果考不上好大学,将来也不好找工作,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工作,并且一部分家长也是这么考虑的,所以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无用,根本就不学。
甚至有的学生来学校上学是因为家长认为孩子小来学校混三年,之后好打工,所以不要求孩子认真学习。
三、教学的建议及对策
1.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研究教学方法,本年度初中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将首先是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强化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教研活动使我们教师树立
以下观点:
(1)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严格按新课程标准上课。
(2)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讲师。
(4)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作者,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2.加强学法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是数学学科的基本能力,再试题中体现的越来越多,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给他们提供了更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数学的精髓。
我们教师要做到不仅关注知识内容的设计,更要注重能力、情感的设计,做到以教材上的双基为载体,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开放性的思考问题。
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维目标的融合。
学生对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要能进行迁移、灵活运用。
3.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课标》对第三学段(7-9年级)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好的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的教科书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
随后,通过对问题的探讨,逐步展开对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探究”栏目提供了学习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探究的主线,围绕其问题解决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不要包办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目的在于给学生以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学校现有学生中水平处于中差等的学生居多,所以学困生也就增加了,给我们的教学也就增加了难度,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教师关注这大部分的学生,给予他们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而对问题较大的学困生,我们还要尽量做到多找他们谈心,看他们学习中较大困难在哪些部分,并尽量抽时间帮他们做些查缺补漏的工作,以便增强他们的基础,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有兴趣、有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们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