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983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docx

艺术学美学原理考前大猜测

各位亲爱的小朋友,以下是去年做的美学原理考前猜测,猜中率比较高。

但依据去年实战经验,有小部分考题是主观性较强的,但只要理解和背诵好了以下基本知识点,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时代不同了,小盆友们一定要结合今年所学的来复习哟!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共有名词解释、辨析、简答、论述四道大题,本套复习卷分为2011蒋小溪给题+2011李珊给题+历年考题,划线为重点)

红色字体的是根据各方消息的猜测终极版!

2011蒋小溪给的题:

1什么叫移情,移情论、学说(名词解释)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论”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即审美主体情感的投射。

审美对象构成的空间意志,使审美主体内在意识向它转移。

它夸大了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

2美学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什么美学理论(名词解释)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悲剧(名词解释)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希腊文中叫tragoidia,即“山羊之歌”。

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

悲剧感(名词解释)

悲剧感是从最初的压抑、恐惧、痛苦,转向一种净化和超脱,并获得一种解脱的快感。

3什么是美感包括什么内容

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的心理形式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

美感的特点有直觉性、愉悦性、体验性和认识性。

美感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的反映。

美感认识离不开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并且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从时代、民族、阶级、个人与人类的层面上说,美感具有差异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

4什么是崇高,崇高和悲剧的关系(重要)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中,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

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高和自豪。

论述

5艺术和哲学还有美学的关系(论述题)

艺术与哲学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两个子系,彼此之间存在密切儿复杂的关系,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家及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儿艺术也会或多或少的反映、传播一定的哲学思想。

因此哲学与艺术作为不同的文化,不同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相反他们相互沟通互补,彼此影响渗透。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总的来说,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并充实哲学;艺术受哲学影响,并反映一定的哲学思想;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一门专门学科,研究艺术的共同规律以及特点。

6你是如何里理解社会美的?

(同李珊第十一题)(名词解释)

7你认为美的本质规律有哪些美的本质是什么

我对于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认识,比较赞同谁谁的观点。

(在李珊第二题中择一个说)

8你认为美感是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快感,为什么?

不是。

根据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的分析,美感与一般快感不同,一般快感是欲念的满足,都要涉及利害关系,而审美活动中的美感却不是欲念的满足,不涉及利害关系,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来产生美感。

如果认为美感只是一种快感,那就要落回到经验派的感觉主义。

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

美感却起于对形式的观照而不起于欲念的满足。

所以,美感不是单纯的生理快感

9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家们是如何研究和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

(简答题)

A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孔子“仁”、“礼”、“五德”、

墨子“非乐”、“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孟子“人性善”——“养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

B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传统美学中所提到“意境”。

即是主客观的统一。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1)文学领域------文与实相统一

(2)音乐---------声情并茂

•(3)造型艺术--------形神兼备

2从风格上研究美

第一,主张要用形象思维,而不要以抽象的说理破坏艺术形象的生动和美;

第二,发对斤斤计较对于事物的外在逼真的刻画,以少胜多,计白当黑,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第三,反对“死法”,提倡“活法”;

•第四,反对一味摹仿古人,强调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真正的创作冲动,能获得创作的意图进而创造出美;

•第五,注意艺术技巧的训练。

C结合现实研究美

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追求飘逸、洒脱、清朗、特秀的风姿、风度的人物形象美。

10你认为美学上所讲的“丑”与现实生活中的“丑”是同一个“丑”吗?

不是。

丑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或者说是一个审美范畴,与现实中的丑不是一回事。

现实生活中的丑是通过道德评价而界定,而审美活动中的丑是通过审美而形成。

审美的丑,是一种形象的丑,虽然在他的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的东西,但并不等于恶,甚至有时与恶也无必然联系;现实中的丑只能让人厌恶拒绝,并无快乐可言。

11为什么说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和1000个林黛玉,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重要)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涉及到的是艺术传达过程中的艺术接受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艺术欣赏的问题。

艺术接受是艺术传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艺术家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只是完成了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而欣赏的过程是通过对物化的艺术符号的解析,重新在观众脑中建构艺术意象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无法实现艺术作品的功能。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每一个观众,主体差异性多样性必然会导致接受过程的个体差异性。

具体来说:

首先:

相同时代背景下,由于每一个接受主体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的欣赏习惯和对事物不同的理解方式和理解深度。

其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艺思潮和领导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其它时代的文艺作品,会形成整体性的错位欣赏口味,每个时代对古代艺术品的欣赏都会打上深刻的本时代的烙印。

不同时代会赋予哈姆雷特不同的时代精神。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经历了完整的艺术传达过程后,会产生艺术创作本身所不能产生的丰富性,多层次性。

既俗话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2你认为美感产生有哪些社会、历史、生理、心理条件?

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社会:

社会实践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

首先,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生理:

视、听、味、嗅、触以及第六感官

心理:

人与生活环境所发生关系,使得人的主观欲望导致主观需求,产生了主观感觉

13试论述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审美特征(论述题)

(西方现当代艺术所涉及的流派、哲学思想、风格特征。

自己编)

流派: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等

哲学思想: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说、克罗齐表现主义、萨特存在主义等

风格特征:

荒诞、寓意、虚无主义、象征性、表现性、抽象性、推崇无意识和本能等

14你认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科技美,哪一种美的形态最高级?

(就答艺术美)

艺术美: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一)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

1、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2、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3、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虽然生活比之艺术美更丰富更生动;但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二)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离不开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创造完美的艺术形式需要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具体内容去寻找,这就要求艺术家付出艰巨的劳动,甚至呕心沥血,才能找到完美的、独特的、适合内容的形式。

总之,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形态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而艺术美作为美的较高级的形态,则更加充分的体现了艺术家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生产,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15你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内容?

(辨析题)

1、研究艺术活动中的美

2、研究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规律

3、研究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

美的现象存在于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之中,美即美感。

4、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

美的现象具有复杂性,它随人类活动的历史性展开而具有不同的面貌,正是由于审美活动才产生了审美经验、审美判断、美的感受以及艺术。

16你是如何理解布洛的审美心理距离说?

(名词解释)(同李珊第二题)

17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境”的含义是什么?

(名词解释)

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最重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

意境中既有来自创作主体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艺术意境正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境界让人们感悟出无穷的美感。

18你是如何看待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生过程?

(同李珊第一题,见下)

19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说,你认为对吗?

对的。

马克思对美的本质观主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其本质总结为一句话:

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

  其一,“按照美的客观规律建造”,是指美必须具备客观属性。

  其二,“种的尺度”建造,“种”主要指人类的美的尺度,即人的本质之一。

  其三,必须是客观的美的尺度与主观的种的尺度的吻合,常说的气味相投。

因此,美因人而异。

忧心忡忡的穷人欣赏不了美丽的山水,只有懂得音乐的耳朵才能欣赏音乐,植物学家眼里松树重在物种研究等等。

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坚持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活动中去探寻美的本质,因而能够对美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

20你是如何理解“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黑格尔提出的。

“理念”指的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达形式。

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内容的实在是由理性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这统一中,感性形式从属于理性内容,是理性内容的显现。

21如何理解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之间的相互关系?

(论述题)

①生活中的丑总是引起人们厌恶、不快、难受等否定型的情感反应,甚至还会引起恶心等生理上的强烈反感。

②生活中的丑只有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创造,使之转化而为一种艺术的美,从而获取了特殊的审美价值。

22西方后现代审美的范畴都有哪些扩展?

西方后现代的审美范畴不仅仅再是古希腊美学、近现代美学所涉及到的悲剧、喜剧、优美、崇高、丑、荒诞这一类具体的审美范畴,它以其反中心、反主体、反深度、反距离的特点扩展了审美范畴,通常表现为不确定、无厘头、无中心,散乱、并置、大众化等。

23悲剧和喜剧在审美特征上有那些区别?

悲剧

第一个特征,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心态感受。

喜剧

①喜剧所体现的矛盾、冲突都具有社会性。

具有不谐和的、背谬的形式特征。

②喜剧人物,应具有思想性格的内在或外在可笑性。

③喜剧往往通过轻松可笑的艺术表现方式,去展开矛盾冲突,塑造喜剧艺术形象。

夸张也是喜剧的重要表现形式。

④喜剧的审美效果是笑,在轻松喜悦中包含理智批判。

24为什么说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感受?

美感指的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移情的一种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用主观说的观点可以解释:

美在主观,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美不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而只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

所以说,在接触到审美客体时,美感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

25你认为美的本质是不是人的自由力量的感性显现(或问你如何理解马克思“美的本质是人自由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

)?

(可用来回答美与自由的关系,论述题)

是,因为被认为是美的东西都是契合于主体价值观的,而主体中意一个事物正是完成选择的过程。

人是因选择而自由,自由力量的本质即是对每一刻做出自我的判断与选择。

在生命活动中,行使自由权利,并本能的趋向于选择的美,使人的自由力量得到发挥,从而完成自我存在与对世界的反馈,彼此交错成为所谓的感性显现。

26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如何解释美的本质问题的?

马克思对美的本质观主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其本质总结为一句话:

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

  其一,“按照美的客观规律建造”,是指美必须具备客观属性。

  其二,“种的尺度”建造,“种”主要指人类的美的尺度,即人的本质之一。

  其三,必须是客观的美的尺度与主观的种的尺度的吻合,常说的气味相投。

因此,美因人而异。

忧心忡忡的穷人欣赏不了美丽的山水,只有懂得音乐的耳朵才能欣赏音乐,植物学家眼里松树重在物种研究等等。

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坚持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活动中去探寻美的本质,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解释。

27人类的审丑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简答题)

丑的历史发展:

①原始时代——美丑不分,美丑混杂。

②古典时代——美丑分明,两者不可混淆

③西方现代主义——美丑不分,以丑为美。

28.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深深地爱着你,你却不知道,这首是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美感状态?

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错位,悲哀而无奈。

(自己编)

29、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美学观与德国古典美学观的区别与联系(论述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

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他把人和自然视为一种对象性的劳动关系,用劳动实践的观点来解释美的创造和美的规律。

劳动实践美学观观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历史观,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解释审美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体现了历史与哲学的统一。

德国古典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主要目标是要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寻求自由。

德国古典美学观是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观。

联系:

德国古典美学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进,以抽象的哲学思辩,尤其是黑格尔的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实践美学观的思想来源。

而马克思劳动实践的美学观是对德国古典美学观的继承与超越。

区别: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忽略了实践基础和前提,在理论上导致唯心主义;马克思劳动实践美学观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011李珊的给题

1.审美活动的产生发展(简答题)

a人与动物相区分——自我意识的产生——对生命自由感的追求——审美需要产生——对象的形式——获得生命的自由感和快乐——审美的发生.

b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2.美学研究对象

柏拉图:

a古希腊哲学家

b他提出“美在理式”,他认为“理式”就是,超越自然界感性事物的存在,寻求一个关于世界普遍事物的共同定义,从而达到一种哲学的抽象。

从理式论出发,柏拉图区分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他对艺术持否定态度,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

C他的学说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他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中,力图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普遍性,这在西方美学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康德(简答题):

a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游戏说”的提出者。

b在他集大成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他提出了美的四个特征:

(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

(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

C康德论证了审美活动具有无利害关系的根本特性,从理论上把美感与生理和道德的快感在原则上清楚地区别开来了。

康德美学方法排除了一般经验性描述,直接深入到人的思维和先验能力本身。

因此,康德美学是最彻底的。

黑格尔(简答题):

A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和美学家,“理念说”的提出者。

B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内容的实在是由理性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这统一中,感性形式从属于理性内容,是理性内容的显现。

C他的学说对西方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促使美学进一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功绩,但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出发来论证美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自然美(包括社会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对象之外,把美学的对象完全局限在“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的领域之内。

力普斯a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德国“移情派”美学主要代表

B他提出的“移情说”即审美主体情感的投射。

审美对象构成的空间意志,使审美主体内在意识向它转移。

C从心理学出发,他反对以生理学观点说明审美心理现象,在西方近代美学

中有极大影响。

克罗齐:

A意大利的美学家

B他的美学核心“直觉即表现”。

他的观点可概括为“五正”“五反”。

“五正”----直觉即抒情的表现。

直觉即艺术。

直觉即欣赏。

直觉的成功表现即是美。

语言就是艺术。

“五反”---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艺术不是功利活动;艺术不是道德活动;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C他的学说对现代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是由于他过分强调艺术的直觉,从而忽略了艺术中理性的内容,导致艺术无所依托,十分狭窄。

布诺:

a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B他提出“心理距离说”(名词解释),即欣赏者或艺术创造者与作品既要有切身感而不是冷眼旁观,又要带有一定距离。

他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

C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形成美感的尺度,指出审美观照的最佳距离。

对西美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心理距离说"存在一定缺陷:

它脱离了审美客体;脱离了审美主体的实践经历;脱离了审美主体的社会性;其审美非功利存在内在矛盾性。

2:

中国50年代以来有关“美的本质”的讨论的几种学说(辨析题)

1、主观说(或问“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

”这反映了哪种审美观点?

其观点是:

美在主观,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美不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而只是主观意识。

在西方美学时上,许多人都赞同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是吕莹和高尔泰。

3、客观说:

即美在客观说,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美学家蔡仪,他认为:

美是在事物本身。

“典型说”

3、主客观统一说:

又叫美在关系说,其观点是:

美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交融。

西方代表人物兰菲尔德;我国朱光潜。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李泽厚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由的形式”

3.美和自由的关系(参考蒋小溪第25题)

4.真善美的关系

真善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美与善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

区别:

a、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

b、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是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也可以不顾及形式;

c、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2、美与真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美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区别:

a、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b、真是求知的对象,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c、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自身无所谓美丑。

3、三者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即真,并运用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做为历史的成果、作为客观对象来看,三者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

5.审美潜能

分为人类审美潜能和个体审美潜能

①人类审美潜能

A、审美需要

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其次,审美需求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B、审美需求与审美的生理——心理机制的两大来源:

一是先天遗传、既得性遗传;二是后天培养.

②个体审美潜能

前提一:

主体与客体都具有审美潜能。

前提二:

存在某种契机。

2、审美潜能的产生:

自然与文明;心理与社会

审美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形态,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生命,但根植于人的自然生命

审美潜能的起源直接关系到审美意识的起源。

6.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审美经验的现实形态,是人的感性的实在的活动,它一方面是审美潜能实现,另一方面是审美心理的源泉。

审美活动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活动。

审美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

2、感性(一是知觉性,二是情感性,三是想象性)

3、自由的愉悦性

4、形式性

5、趣味性

6、精神性

审美活动的类型

(1)相对独立型的审美活动。

(2)相对依附型的审美活动。

7.审美态度

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

审美态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功利悬置。

(二)审美超越。

研究审美态度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艺术创作和日常审美中主观心理的巨大能动特征,从而扩大人的审美的眼界和欣赏的范围,确证审美不是消极的反映,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主动地投入自己全部心理功能的积极活动。

8.美感(同蒋小溪第三题)

9.美感的特点(简答题)

a.美感是审美活动的唯一标志。

b.美感是伴随着审美活动产生的一种独特的体验状态。

c.美感是人的身心,情感等整个生命活动的凝结。

d.美感具有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

11社会美(名词解释)

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本质是社会现象所展示出来的人的本质显现.

12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论述题)

自然美:

就是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具有自然美,多面性侧重于形式美,并具有美育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