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经济生活》二轮复习教学案.docx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二轮复习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经济生活》二轮复习教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二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政治复习学案
经济生活模块综合
共4学时
【复习目标】
抓住各单元的主题或核心知识,以主题或核心知识为线索构建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经济生活》核心知识可梳理如下:
⑴一个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
⑵两大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
⑶三大规律:
①货币流通规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违背这两个规律就会导致物价不稳定,进而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②价值规律(国家的经济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个人的发展规划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改革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⑷四大政策:
①分配政策;②财政、货币政策;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就业政策。
⑸五大观念:
①科学发展观;②正确的消费观;③科学的经营观(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④正确的择业观;⑤正确的金钱观。
⑹六大关系:
①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③生产与分配的关系;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⑤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⑥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一学时把握线索大串讲
【线索一】以交换的媒介——货币为线
货币与商品联系密切,但货币比商品出现的晚。
商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人们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再到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时,货币就产生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从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的形式不断发展,经历了由金银条块到铸币、到纸币、再到电子货币的过程。
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跨越了国界。
这就需要用外汇进行结算。
不同货币之间要按照一定的汇率进行兑换,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
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的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交换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价格变动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深刻的影响。
【线索二】以生产的制度、主体、资金三要素为线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环节。
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发展生产离不开制度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离不开生产的主体——企业和劳动者。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经营,要重视经营和发展。
要尊重劳动,解决好民生之本——就业问题。
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自主创业。
发展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企业来说。
意味着融资,对资金提供者而言,则意味着投资理财。
居民投资理财的方式主要有储蓄存款,购买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等。
选择投资理财的方式时,要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
【线索三】以参与分配的主体——个人和国家为线
在财富创造出来以后,就涉及财富的分配问题。
在我国,主要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
现阶段,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必须体现社会公平,这需要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为了能够顺利地履行各项职能,国家必须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
国家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财政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来提高财政收入。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税收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要树立纳税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线索四】以消费的作用、水平、类型、心理和原则为线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是主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居民的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在我国,消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在生活中,居民的消费受各种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线索五】经济制度环境和市场体制环境线
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之一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而单纯的市场调节恰恰因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会引起市场秩序失范,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收入差距过大,因而需要资源配置的另一种基本手段——计划,即政府的宏观调控(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这些是一切市场经济的共性。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进行的。
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机结合,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保证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
【线索六】国内社会环境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的新阶段,同时长期片面强调发展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及其新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线索七】外部环境线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深化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以发展本国经济。
同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
在新的阶段,我国要按照新的要求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但经济全球化在深化各国经济联系、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风险全球化”,而发达国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又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从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也是利弊并存的。
因而,我国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
第二学时根据命题找规律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考查对商品的判断。
命题者在选材方面通常采用:
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如礼品、免费赠送的物品等;不具有特定使用价值(或丧失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如地沟油;具有使用价值而不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如袁隆平的姓名转让费580万元;带有迷惑性的商品,如用于交换的专利权。
答案往往由判断和理由两部分组成,有时只说理由不作判断,如表述为“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而不直接表明是商品。
做题时既要判断准确又要注意理由是否成立。
2、考查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命题者通常采用的表述方式是关系倒置,如“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具体表述中则可能用“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等进行干扰。
3、考查货币的产生。
命题者通过多种方式故意抹杀货币的产生历程,如将货币与商品当成一对孪生兄弟,或曲解商品与货币的内在关系。
4、考查货币的本质。
命题者通常故意将货币的本质与商品或者纸币相混。
5、考查货币的基本职能与派生职能的区别。
命题者通常将基本职能与派生职能相混并将其全部归类为基本职能;或将不同职能的执行需要的是观念上的货币还是实实在在的货币错误搭配。
6、考查对货币职能的判断。
命题者通常以金银纪念币为素材,或以货币在一般商品流通中、对外贸易中具体功能为背景,将金属货币职能与纸币相混进行考查。
7、考查纸币的含义。
命题者通常通过“减法”考查,如将主体国家(或某些地区)故意只表述为国家;结合货币的含义,混淆货币与纸币的本质,如将“货币符号”表述为“货币”或其他错误表述。
8、考查国家与纸币的关系。
命题者通常在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的正确表述后,附加一错误表述,如“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和购买力”。
9、考查汇率与外汇。
命题者通常把外币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混为一谈。
如:
外币的汇率升高,意味着人民币升值。
10、考查供求、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命题者通常把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倒置。
如:
供求决定价格。
11、考查价值规律。
命题者通常把价值、价格与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制造一些错误的逻辑推理。
如:
某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会赚钱。
12、考查价格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命题者通常制造一些错误的逻辑推理,如: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的价格会上升。
13、考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
命题者通常会混淆三种消费方式的具体行为。
如:
购买电视机是贷款消费、劳务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4、考查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命题者通常会把具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不对应,如:
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从众心理;也可能将消费心理与消费原则相混。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1、考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命题者通常采用的表述方式是关系倒置。
如:
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等。
2、考查生产的意义。
命题者通常给出错误的或与生产无关的表述。
如: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考查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实现形式及意义。
命题者通常混淆公有制与国有经济的地位。
如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所有制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4、考查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命题者通常偷换概念,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相混。
如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和市场地位都是平等的。
5、考查公司的类型,比较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命题者通常将两者的特点倒置。
如:
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发行股票。
6、考查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命题者通常将两者的关系混淆,如:
劳动者要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
7、考查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及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的意义。
命题者通常将其错误配对,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选择职业是多种就业观的表现。
8、考查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的异同。
命题者通常将它们的性质及其特征杂糅配对,如:
股票是一种债务证书,到期要还本付息;也可能考查其信用度、收益率、风险性和流通性等。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考查我国的分配方式。
命题者通常把按劳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混为一谈。
如:
在非公有制企业的打工者的收人也是按劳分配收入,或非劳动收入分配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2、考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命题者通常采用的表述方式是关系倒置。
如:
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效率是实现公平的保证。
3、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分配公平。
命题者通常混淆概念,如: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绝对平等分配原则的体现;也可能将如何实现公平与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相混。
4、考查财政的含义,财政收支平衡,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命题者通常把财政收支平衡说成绝对平衡或夸大财政收支平衡的作用,也可能将影响财政收入的不同因素的地位相混。
如:
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5、考查财政的作用。
命题者通常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
财政对经济发展只有促进作用。
6、考查税收的基本特征。
命题者通常会混淆税收的三个特征,尤其较为注重对固定性的考查。
如:
我国法律规定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3500元,这体现我国税收的强制性。
7、考查税收的作用。
命题者通常将不同的税收的作用相混,如:
增值税改革有利于按营业额征税,保证税收。
8、考查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命题者通常把违反税法的行为混淆,如:
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行为是偷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考查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命题者通常偷换概念,如:
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考查市场调节的优缺点。
命题者通常混淆市场调节缺陷的不同表现,如:
假冒伪劣、黑市交易等是市场调节盲目性的表现。
3、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命题者通常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相混,将共性与个性相混;也可能“无中生有”,如:
法制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4、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
命题者通常混淆三种调控手段的地位及区别。
如:
政府运用税收调控房地产经济是行政手段。
5、考查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区别及要求。
命题者通常混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别。
如: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
6、考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命题者通常把四个内涵混为一谈,如:
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
7、考查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命题者通常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或概念弄错,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可能将“又好又快”表述成“又快又好”等。
8、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影响。
命题者通常把观点表述片面化,如: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等。
9、考查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知识。
命题者通常会把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绝对化,把世界贸易组织不同原则的地位相混。
如:
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第三学时核心考点大检测
一、选择题
1、受种植面积扩大和天气晴好的影响,2012年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蔬菜迎来了大丰收,少部分地区的“菜篮子”终于进人了“一元时代”。
材料表明
A.价值的降低决定了蔬菜价格的下降B.此时的蔬菜市场处于卖方市场
C.蔬菜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D.气候变化是影响蔬菜价格的直接因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解题时可采用直选法和排除法相结合的方法。
蔬菜迎来了大丰收表明蔬菜的供给充足,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了价格的下跌,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价值的问题,可排除A;此时的蔬菜市场对买方有利,处于买方市场,排除B;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而不是气候,D说法错误。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这体现了
A.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B.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C.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投资D.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解析】生产决定消费,而不是消费决定生产,A说法错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并非任何消费对生产都具有积极作用,B说法错误;C说法不科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一定大于投资;D符合题意。
3、有学者认为,工商链条时代的产业特征是“6+1”。
其中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的价值为90%;“1”就是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为10%。
例如,一个芭比娃娃,制造是1美元,终端零售是10美元,其中的9美元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等六大环节创造的。
这对我国企业的启示有
①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扩大企业生产规模②积极开拓市场,重视营销服务
③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④降低价格,赢得市场,赢得竞争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商品90%的价值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等六环节创造的,这启示我国企业要重视这六个环节,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与题意不符,应舍去。
4、解决漫画中的问题,需要
①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差距
②保护合法收入,取缔过高收入
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④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实现城乡收入分配的公平,要制定一系列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①符合题意;过高收入只能调节不能取缔,②不选;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还应该努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从体制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③④正确。
本题选C。
5、五年来,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1.35万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318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963亿元,就业专项补助资金492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768亿元,城市居民低保补助资金44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表明
①财政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③财政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物质保障④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中央财政对中部、农业的投入,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到经济薄弱的地区和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拨出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城市居民低保补助资金,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②③④符合题意,D当选。
①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
6、2012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招商银行成立25周年暨上市10周年熊猫加字金银纪念币一套。
该套纪念币共2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该套纪念币
①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②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③只具有收藏价值,不能在市场上流通④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A金银纪念币属于金属货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货币的职能,①②正确,③错误;金银纪念币本身具有价值,不是价值符号,④说法错误。
7、2011年11月3O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欧元对人民币8.4625元,2012年11月3O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欧元对人民币8.1618元。
这表明
A.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币值上升,有利于我国进口
B.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币值下降,不利于我国进口
C.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币值上升,有利于我国出口
D.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币值下降,不利于我国出口
【解析】A本题考查汇率的变化及其影响。
从题干材料可知,1欧元兑换的人民币越来越少,说明人民币升值,欧元贬值,即人民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有利于我国进口而不利于出口,A正确。
其他选项均错误。
8、假设某国去年每件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2元。
今年某企业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O%,且该国今年全社会零售价格总额为10OO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5,央行实际发行纸币4OO0亿元。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今年M商品的价格是
A.6元B.12元C.16元D.24元
【解析】D材料中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属于个别劳动生产率,它的变化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关,因此,今年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仍然为12元。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0÷5=2000(亿元),而该国央行实际发行纸币4000亿元,则通货膨胀率为(4000-2000)÷2000×100%=100%,因此,今年M商品的价格应该是12×(1+100%)=24(元)。
9、观察右图,出现不同收入群体对物价的敏感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物价高低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
B.收入水平决定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
C.消费水平决定物价水平和收入水平
D.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物价影响购买力
【解析】D高收入者对物价的敏感度差,低收入者对物价的敏感度强,这是因为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物价影响购买力,故选D。
A、B、C说法均错误。
10、右图中OP表示价格,0Q表示供给量(需求量),D是该商品的需求曲线,S是该商品的供给曲线。
根据右图可以推断
①当该商品价格处于P2时,商品过剩,需求者可以压低价格
②当该商品价格处于P2时,供过于求,供给者应该减少供给
③当该商品价格处于P0时,商品短缺,需求者只能接受涨价
④当该商品价格处于P1时,供不应求,供给者可以提高价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B当该商品价格处于P2时,商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处于买方市场,需求者可以压低价格,供给者应该减少市场供应量,①②符合题意;当该商品价格处于P1时,商品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供给者可以提高价格,④符合题意;当该商品价格处于P0时,供求处于一种平衡状态,③错误。
11、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倍增计划”,可以采取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③提高居民财产性收人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D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词——“缩小收人差距”和“再分配”。
①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应排除;提高居民财产性收人强调效率,会拉大收入差距,③不符合题意;②④属于再分配的措施,且有利于缩小收人差距,故选D。
12、右图为某省最低工资标准的走势图,该图显示了
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逐步提高
③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趋向合理
④财政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逐渐发挥
A.①②B.②③C.①②D.③④
【解析】B根据题干中的图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判定,该省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在不断提高,这反映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逐步提高,这有利于促进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趋向合理。
①④与题意不符,②③正确。
13、增值税是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从而避免重复纳税。
2012年12月1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正式扩大至天津市、浙江省、湖北省和宁波市,至此,“营改增”试点省市已达12个。
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
①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④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B本题考查考生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意义的理解。
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②③符合题意。
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不是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①④不符合题意。
14、漫画《药到病除》告诉我们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需要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B.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需要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国家的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D.国家要调控一切
【解析】漫画反映了国家针对互联网传播低俗信息的问题进行宏观调控。
互联网传播低俗信息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A符合题意,B对漫画寓意判断错误。
漫画没有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三种手段之间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说法明显错误。
15、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从十七大主题中的“建设”到十八大主题中的“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
①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