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034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docx

余金昕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海淀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查找和替换》

海淀区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中文输入与Word基础

第7课查找和替换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余金昕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是小学阶段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应当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以应用为导向,使学生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同时,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非常重要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存在三种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教学应当以激发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为手段,最终达成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本课创设了侦探情境,希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以提升学习效果。

同时,情境中的案件,尽量选择学生在日常使用中有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查找和替换》是海淀区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文输入与Word基础》中的第7课,在本课中,学生要认识word中的“查找和替换”功能,并且在学会使用的过程中理解其用法。

本课知识点相对独立,仅与第8课在快速输入上有些许联系。

在实际学习工作中,是一个相当实用的技巧。

虽然课题是《查找和替换》,但教材显然将重点放在了“替换”的应用上,所设情境就是将周记中多次重复出现的“吕雪”,部分替换成“她”,以使语言更为顺畅。

课后练习所练也皆是“替换”,还将“替换”的应用做了扩展。

而实际上,单纯的仅“查找”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比“替换”更常见的需求,比如说,在一份用word编辑的密密麻麻的获奖名单中查找有没有自己;而在word软件之外,也有可以使用相通的操作方式(快捷键ctrl+f)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说:

在网页中搜索特定文字信息、在计算机中搜索文件等,这些都是对“查找”的实际需求,可以作为本课的补充。

因此,本课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做了一次加法和减法。

加上的是:

查找的应用练习,并将查找的应用扩展到word软件之外。

减去的是:

本课对替换应用的扩展,即如果文档中多次出现较长的词,或者不容易输入的词,“替换”也是除复制之外,另一种比较快捷的输入方式。

由于第8课就是《复制和粘贴》,因此,我计划将其列入第8课的学习中,本课不做涉及。

2.学生情况分析

对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Word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软件,很多知识(比如:

字符格式的设置、复制、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学生都有模糊的认识。

但是“查找和替换”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具备基本的探究能力,对word窗口选项卡和右击等一般方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知道操作之前先要选定对象,学生主动探索与自主学习具备一定的基础。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课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破解宝箱密码”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和“替换”的操作方法;创设“侦探训练营”和“破案”情境,使学生学会应用“查找”和“替换”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大屏幕展示情境,聚焦学生注意力,便于教师观察学生反应;操作演示使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便于学生清晰观察操作细节。

4.技术准备

(1)材料:

教师用PPT课件、学生用练习素材和自评工具“破案记录单”

(2)软件:

word2013和极域电子教室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依据“学生情况分析”中所述,“查找和替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因此,在“破解宝箱密码”情境中,直接向学生说明word软件具备“查找和替换”的功能,指出“查找和替换”的位置,具体使用再由学生进行探索。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查找和替换”的用途,掌握“查找和替换”的操作方法,理解替换和全部替换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在侦探情境问题的解决中,掌握“查找和替换”的用法,理解不同软件操作的共通性,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完成侦探考核任务的过程,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体会快乐和成就,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查找”和“替换”的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软件操作的共通性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

教学指导策略

课前准备

1、了解“学习材料”文件夹位置,重命名文件夹为“姓名-学习材料”

2、发《破案记录单》,填写姓名

了解素材位置,重命名文件夹;在“破案记录单”中填写姓名,做好上课准备

“学习材料”文件夹

纸质“破案记录单”表格

发放学习材料,使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破案记录单”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好奇心,抓住学生注意力

一、导入课题(2分钟左右)

创设情境

1、利用大侦探福尔摩斯导入,要寻找有侦探潜质的学生:

他们要会观察,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

要爱思考,坐等答案的人,永远当不了侦探。

2、情境:

破解密码箱,证明自己的侦探能力

展示福尔摩斯留下的纸条: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侦探需要会观察和爱思考?

进入情境,观察纸条

提出疑问或观察要求:

放大纸条上的福尔摩斯头像

 

教学PPT

运用情境,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运用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掌握“查找和替换”的基本操作方法

(15分钟左右)

(一)查找

1、屏蔽文字,放大图案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图案是由字母D和字母O(或者数字0)组成(具体需要验证)

2、展示线索

3、展示word文档“1破解密码”,学生在此中操作,

向学生圈出“查找”和“替换”的位置,鼓励学生自己探索。

3、学生尝试探索,解决谜题

4、反馈

(1)宝箱密码是多少?

题目中有一个字母“O”,所以学生的答案有差异

(2)学生演示方法

(3)正确密码是?

(4)填写破案记录单:

宝箱密码是?

5、总结和扩展

(1)我们使用查找破解了密码箱的密码

板书:

查找

查找还有一些非常好用的小技巧

(2)查找的快捷键是什么?

问:

用什么方式可以知道?

(板书ctrl+F)

记住快捷键可以让操作更快捷,而且在Windows系统下不同软件中往往快捷键是互通的。

(3)必须要弄清楚藏在D中间的字符究竟是什么才能查找出答案吗?

总结并板书:

先选中,再查找

(4)刚刚有的同学虽然找到了破解密码的方法,却得到了错误的答案,怎样避免这个问题?

演示:

除了在观察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侦探必备能力),还可以使用“高级查找”来帮忙

板书:

(对查找)限定条件

(二)替换

1、设置情境

福尔摩斯在密码箱里给破解密码的同学留了一张邀请函:

邀请函中提出:

在加入侦探训练营之前,要将头像里隐藏的密码信息销毁。

特殊要求:

不能撕、不能删,让信息消失无踪

2、讨论问题解决方法

将O全替换为D,或者将D全替换成O

板书:

替换

3、学生尝试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4、反馈

(1)学生演示

(2)替换和全部替换的区别?

板书:

(替换)逐个全部

(3)填写破案记录单:

是否完成销毁线索任务?

观察并思考,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得出结论

了解线索:

如何利用图案构成来破解密码

 

获知在哪个学习材料中操作

 

从老师圈出的大致范围中,推测出可以使用“查找”来破解谜题,并对其操作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在反馈环节进行巩固或纠错

 

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对查找操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意识到可以限定条件查找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进入情境,了解新任务要求,思考解决办法

在讨论中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到“查找”按钮下的“替换”可以完成任务

探究并在反馈环节进行巩固或纠错,完成自评

教学PPT

 

“学习材料”文件夹中“1破解密码”Word文档

 

教学PPT

 

“学习材料”文件夹中“1破解密码”Word文档

突出关键信息,便于学生观察,分析问题

结合情境设计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示学生word中的“查找和替换”功能,指引学生探索

 

学生展示其探究成果,通过演示与反馈,巩固或纠正其自主探究形成的知识结构

总结知识,通过提问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启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的观察和探究引向深入

 

继续在情境中设置任务,导入“替换”

 

讨论解决办法,引入“替换”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总结本知识点

三、“替换”的应用(10分钟左右)

(一)设置情境

(二)告知考核任务:

书33页练习2

1、文章有错,先阅读,找出错误

反馈:

要改正所有错误,做到不漏项,不错改,就要养成“好习惯”:

先查找、再替换

2、展示任务:

告知:

1和2是考核必选任务,必须完成才能获得侦探资格;

3是提高任务,留给名侦探来挑战。

3、学生练习:

《学习材料》中word文档“2考核任务”

4、反馈

(1)学生演示

注重反馈:

①先查找,分析解决办法,再进行替换;

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于是”可以选择用逐个替换的方式改正为“所以”(方法一);也可以在查找完所有“于是”的情况下,经过分析,所有要修改的“于是”前面都有“,”,因此也可以用全部替换的方式将“,于是”改正为“,所以”(方法二)

(2)学生继续完成练习。

要求完成前2项即可,第3项为扩展任务。

(3)填写破案记录单:

3项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三)总结

1、总结本课知识:

查找和替换,再次强调查找快捷键ctrl+F,

2、展示阶段成果,导入下阶段任务

进入情境

 

阅读并找出问题,通过集体反馈确定问题以及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了解任务,确定目标

尝试完成任务

在反馈环节巩固或纠错,认识到解决问题存在多种方式,观察和分析非常关键

自评

倾听、梳理知识、巩固记忆

教学PPT

 

教材

 

教学PPT

“学习材料”文件夹中“2考核任务”Word文档

 

“学习材料”文件夹中“2考核任务”Word文档

设置情境,通过情境中情节的推进,吸引并激发学生持续的关注度和兴趣

 

练习需要学生:

1、找出问题

2、应用“查找”找出文章中所有此类问题所在,为分析如何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3、找到方法:

应用“替换”解决问题

因此,练习不仅仅检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练习进行分层,鼓励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

对学生探究结果进行集中反馈,学生展示其探究成果,通过演示与反馈,巩固或纠正其自主探究形成的知识结构

总结本课知识点,为下一个环节“查找”的应用铺垫

四“查找”应用扩展(10分钟左右)

(一)第1个案件:

刘之颖在几几班?

1、说明案件详情

委托人:

保安叔叔

案件详情:

传达室收到了一张寄给我校刘之颖同学的明信片,却粗心的没有写班级。

现在你手中有一份全校学生名单,请你帮保安叔叔找到刘之颖在几几班

2、提示学生word文档《全校学生名单》位置

3、学生尝试解决,填写破案记录单:

刘之颖的班级是?

4、反馈答案

(二)第2个案件:

我的文件夹不见了

1、说明案件详情

委托人:

四(7)班杜心扬

案件详情:

杜心扬的文件夹名称是2012705杜心扬,他的文件夹存放在D盘中,上课时他发现自己的文件夹不见了。

可能是被人误操作移动到了别人的文件夹。

请你帮助他,找到他的文件夹

2、展示杜心扬使用的计算机D盘,提示学生在文件夹中可不可以也使用查找?

如何使用查找?

(1)仔细观察:

D盘窗口右上角有搜索按钮,“搜索”和“查找”是一个意思

(2)使用快捷键ctrl+f,“搜索”工具栏会闪烁光标,提示你——在此查找。

3、集体完成破案,提示学生日常操作中出现类似文件夹不见的情况,先查找,查找不到,再到老师处拷贝备份。

4、填写破案记录单:

描述破案过程和方法

(三)第3个案件:

我校有几个学生获奖?

1、说明案件详情

委托人:

美术老师

案件详情:

我校学生参加了海淀区艺术节作品评比,获奖名单公布在学校网站上。

请你帮助美术老师查找一下,我校有多少学生在绘画类获奖了呢?

2、提示学生海淀区艺术节获奖名单网页快捷方式位置

3、讨论解决办法、学生尝试解决,填写破案就录单

4、反馈答案

进入情境,为自己成为侦探破案感到兴奋,了解案情,准备破案

 

掌握素材

操作并填写答案

 

了解第2个案情,意识到这个案件并不能在word中解决,思考解决办法

认识到在文件夹中也能进行查找

填写“破案记录单”

了解第3个案情,意识到此案件要在网页中解决,说明在网页中也存在“查找”功能

教学PPT

 

“学习材料”文件夹-“3破案”文件夹中“1全校学生名单”WORD文档

 

教学PPT

 

学生计算机显示内容广播

 

教学PPT

 

“学习材料”文件夹-“3破案”文件夹中

网页快捷方式

通过创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件,将学生对查找的理解,从word软件当中扩展到文件夹、网页中去,打开学生思路

 

五、总结

(3分钟左右)

(一)总结

1、“查找”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的资料里快速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经过这3个破案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2、“替换”可以帮助我们去对多次出现的相同字、词进行有规律的修改

3、课后练习3

问: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输入这段文字?

“替换”是除了复制之外,另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下节课我们将探索这部分内容

(二)填写破案记录单,对本节课学习效果进行自评:

依据上课填写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判定自己是否具备“侦探”或者“名侦探”的能力;以及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会观察”和“爱思考”

(三)交破案记录单,交作业

谈论收获,能够总结出软件操作的共通性

思考解决办法

自评,梳理自身这节课学习情况

提交作业

教学PPT

 

记录单

通过总结:

1、通过反思,理解查找功能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共通性

2、介绍下节课内容

 

作业和记录单,为教师评价及下节课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用过程性评价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节奏,同时激励学生保持对在课堂上较高的参与度和专注性。

使用总结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判定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学期的教学提供参考。

1、过程性评价: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有实效的适时的评价,就学生的质疑,以及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给予学生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总结性评价:

(1)学生自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填写自评表“破案记录单”,记录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记录和评价。

同时,“破案记录单”的存在也对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记录学习情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体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工具。

本课练习中,涉及到“查找”的,基本上都有确定结果,教师从学生的“破案记录单”中可直接判定练习效果。

其它项目,则可以作为教师判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

破案记录单

侦探任务

破案结果

填写说明

开启密码箱

破解密码

请填写4位密码

销毁线索

完成画“√”,

否则画“×”

侦探训练营

考核任务

1、

完成画“√”,

否则画“×”

2、

完成画“√”,

否则画“×”

3、

完成画“√”,

否则画“×”

破案

案件1

请填写结果

案件2

请填写方法

案件3

请填写结果

你认为自己:

□有做侦探的能力□有做名侦探的能力□不具备侦探能力

你在今天的破案当中做到了:

□会观察□爱思考

姓名:

(2)学生作业:

本课练习中,涉及到“替换”的,学生需要提交课堂作业。

教师通过课后查看并记录学生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自身教学效果,也为下节课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破案气氛浓厚的情境设计

本课始终以破案情境贯穿始终,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部动机,在破案中产生的成就感使他们更加喜欢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知识,并开展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而且,破案的情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出现的问题也是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开拓学生思路。

(2)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教材中,“替换”是本课的重点。

然而,搜索(查找)不仅仅是一项基础技能,更是人们在信息社会面对日益庞大的信息总量,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对小学生而言,实际用途也更广。

因此,本课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查找”和“替换”在本课中的比重进行了微调:

增加“查找”应用练习,精简“替换”应用练习。

(3)扩展“查找”应用,使学生理解软件操作存在共通性和规律性

在计算机(包括智能手机)应用过程中,“查找(搜索)”是一种常见需求,学生对查找的意识不应仅仅局限于word软件之中,而应该将其逐步内化为面对所有不同形式存在的信息时一种自发的思维习惯。

因此,我觉得本课有必要对“查找”进行软件外的拓展。

这样,也能够让学生体会:

软件的操作存在共通性和规律性,在学习的时候,探索规律,掌握方法,就能够举一反三,提升学习力。

而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应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查找”应用的扩展例子,一个取材于我的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找不到计算机中自己文件夹(如果被其他学生误移动,则可以通过查找文件夹关键词搜索到)。

另一个我根据自身经验,选择了小学生经常接触,也容易理解的网页中文字的搜索。

通过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使学生理解“查找”的普适性,以及软件操作的共通性。

2、教学反思

情境显然在本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侦探情节的迷恋,使他们在学习中高度专注,对于高难度的分层任务也乐意去挑战和探索。

根据课堂观察、作业和“破案记录单”的填写情况,学生对“查找”的理解几乎不存在任何困难,查找类练习学生完成度和正确率能达到百分之百;“替换”虽然相对“查找”难度更高,必选任务中39人中未能做完练习的学生仅有3人。

分层中的提高练习,39人中,有31人进行了尝试,并至少部分完成。

对于曾经上过此课的五六年级学生,我无意中做了粗浅的访谈,发现:

同样学习过“查找和替换”这节课,在此情境中学习过的学生,印象深刻,能准确地回忆起“查找和替换”,甚至是快捷键;而没有在此情境中学习的学生,我询问他们能否想到使用什么方法来破解宝箱密码,则需要提示到四年级上册教材,翻查过书本后,才能回答,并且对自己的答案很不确定。

由此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教学语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尽量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学生的兴趣通过具体的情境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本身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