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说明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6783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筷子说明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筷子说明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筷子说明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筷子说明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筷子说明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筷子说明文.docx

《筷子说明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筷子说明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筷子说明文.docx

筷子说明文

什么样的筷子一定要扔掉(说明文)

我们都知道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很多,所以会用淡盐水泡一阵在清洗,但是我们的厨具貌似往往被忽略了,什么案板,菜刀,筷子一般是我们不被重视的范围,尤其筷子,其实筷子的细菌多的超乎我们的想象,除了经常用开水烫之外还要经常让它晒太阳。

筷子寿命3-6月变色的筷子要赶紧换。

调查发现,普通筷子在使用到3-6个月内时间时,本身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频率发生变深或变浅。

此外,由于使用的频率导致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遭受磨损。

只要筷子与购买时相比发生变化,特别是颜色,就需要立即更换。

筷子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一定发生变化。

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就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出餐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

细菌的长期堆积也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

大家在使用筷子时,每天都要观察下,筷子表面是否附着斑点,特别是霉斑。

竹制品与木制品两种产品是霉斑最喜欢的生存环境,且只要环境不干燥、物质本身湿度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仅需一天时间即可生成。

专家建议,一旦发现筷子上面有霉斑,必须第一时间不再使用。

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该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变质,不可继续使用;筷子显得潮湿或出现弯曲、变形,则表示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很可能已经过了保质期;闻一闻,如果有明显的酸味,都是受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可继续使用。

筷子晾干再储藏避免发霉,据了解,目前普通百姓家中使用筷子均以竹子和木质为主,极少数是金属等材料。

但这两材料的使用相对特别,大家却通常习惯将筷子清洗干净后,便放置在筷子筒或橱柜内。

筷子在没有被完全晾晒后,湿度很大导致其容易发霉,从而对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在使用筷子的时候,必须保证筷子是干燥的放置或储藏,尽可能不提供霉菌滋生环境。

专家建议:

每周将筷子放入沸水中煮半小时后,放置在空气中晾晒干燥再使用,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作用,且能有效、便捷地清除筷子内的霉菌。

什么样的筷子更实用、更健康呢?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挑选筷子的时候,陶瓷筷子是首选,也是最佳选择。

它无毒无害、环保、节能,采用新型材料纳米锆骨研制的筷子光泽细腻,制作精美,强度高,遇高温不变形,表面光滑、不残留细菌、容易清洗(适用洗碗机)和消毒,使用时,手感好,夹食物时不打滑。

木质筷子和竹筷子也是大众化的选择。

它无毒无害,也是所有筷子中价格最便宜的。

但筷子结构疏松,使用久了,表面就不再光滑,会出现许多细小的凹槽,非常容易残留细菌,在潮湿的储存环境中容易导致木质筷子生菌、发霉,并随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洗涮不彻底也容易残留细菌和二次污染,所以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众所周知,塑料筷子是一种化学制品,颜色艳丽,美观,价格便宜,但塑料筷子不宜高温消毒,受热之后容易变形、融化,遇酸、碱食品高温后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蛋白质在遇到重金属时会发生变性,金属在高温下及遇到酸碱食品后,会有化学反应,所以金属筷子在使用时,不免有部分金属进入人体,会和人体的蛋白质结合发生变性,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半陶瓷半金属筷子是一种由上部为陶瓷,下部为金属组成,特性与金属筷子相同,使用时手感一般。

(大楚网2015-5-8)

1.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筷子的那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2.根据文意,说说什么样的筷子必须扔掉。

3.请分析“什么样的筷子更实用、更健康呢?

”在文中的作用。

4.“细菌的长期堆积也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

么?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的细菌多的超乎我们的想象,除了经常用开水烫之外还要经常让它晒太阳。

b筷子寿命3-6月变色的筷子要赶紧换。

c造成筷子颜色变化的因素就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出餐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

d木质筷子和竹筷子无毒无害,也是所有筷子中价格最便宜的,所以木质筷子和竹筷子是大众化的选择。

答案:

1.本文介绍了什么样的筷子一定要扔掉,什么样的筷子更实用、更健康。

2.与购买时相比颜色发生变化的筷子,表面附着斑点,特别是霉斑的筷子,显得潮湿或出现弯曲、变形的筷子,闻着有明显的酸味的筷子,不可继续使用,必须扔掉。

3.引起下文对更实用、更健康的筷子的说明。

4.不能删去,“主要”表范围,说明细菌的长期堆积是筷子发生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不排除还有其他因素,删去太绝对,“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c

人类登月是骗局吗?

(说明文)

芮良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首次留下人类足迹,实现人类登月梦想。

这一伟大创举,曾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

然而,关于这次登月纯属骗局的种种质疑之声也随之沸沸扬扬:

为什么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中连一颗星星也看不到?

月球上只有一个光源即太阳,但宇航员站在那里却有好几个影子?

月球表面被太阳直射着,温度高达100多摄氏度,在那样高温、高亮度的地方漆黑的天空已经超过了胶片的宽容度,因此难以使月球亮面和天空的星星同时记录在胶卷上;站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看上去有好几个影子,这也不奇怪。

因为他们都是站在着陆器、登陆舱的旁边,而这些器件并非呈平面状,各种各样的面都有,因而反射太阳光的方向也是不同的,所以看上去一个人会有好几个影子。

所以,流传多年的对1969年美国航天员登月这一伟大创举所持的种种质疑之论,都是缺乏科学依据,不可轻信的。

2012年8月25日,世界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美国人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逝世。

1969年7月20日,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经黑白电视机屏幕,见证了阿姆斯特朗身穿白色宇航服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月球表面首次留下人类足迹,实现人类登月梦想。

这一伟大创举,曾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

然而,关于这次登月纯属骗局的种种质疑之声也随之沸沸扬扬。

质疑论者的依据,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宇航员把美国国旗插上月球的时候,整个旗子看上去好像在迎风招展,这在月球那种接近真空的环境中是绝对不可能的;其二,月球上只有一个光源即太阳,但宇航员站在那里却有好几个影子,这只能是在摄影棚里照的;其三,天空是漆黑的,星星非常亮,可为什么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中连一颗星星也看不到呢?

其四,两名宇航员站在一起差不多一样高,但他们的影子却一高一矮,这也只有在摄影棚里才能拍得出来。

面对种种质疑之声,美国航天局均视其为无稽之谈,不屑一顾,不愿作任何解释评论。

倒是一些科学家出于向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感,做过一些释疑解惑的工作。

在他们看来,上述种种疑问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常识性问题。

第一,宇航员带上月球的国旗旗杆,犹如我们常用的折叠伞一样,是由2~3节金属管

子折叠起来的。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就把管子拉开,插入月球表面。

由于月球的土质坚硬,要用力扭动方能将其插入。

这种扭动再加上旗杆本身弹性引起的振动,便导致国旗的摆动。

在真空环境中,由于没有空气的阻力作用,根据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的原理,国旗反而可以摆动多时而不停。

第二,站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看上去有好几个影子,这也不奇怪。

因为他们都是站在着陆器、登陆舱的旁边,而这些器件并非呈平面状,各种各样的面都有,因而反射太阳光的方向也是不同的,所以看上去一个人会有好几个影子。

第三,从月球传回的图片上看,天空是漆黑的,不像地球上见到的那样呈蔚蓝色,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的缘故。

星星非常亮,为什么一颗也见不到呢?

那是因为当时拍照用的是胶卷。

一张胶卷能够同时呈现的最亮细节和最暗细节的区间范围有限,在这个范围中,即胶片的宽容度、亮部和暗部的内容都可以冲洗出来,但是试想一下,月球表面被太阳直射着,温度高达100多摄氏度,在那样高温、高亮度的地方漆黑的天空已经超过了胶片的宽容度,因此难以使月球亮面和天空的星星同时记录在胶卷上。

在地球上同样如此,不利用洗片技术的话不可能得到明亮地表景观与星空共存的照片。

第四,至于说到宇航员影子的高矮长短问题,这要看影子是否经过陨石坑。

月球上被其他天体砸出的陨石坑非常多,而且大小不一。

如果人的影子跨过了一个陨石坑,则此时的影子可能会比正常的影子长,也可能比正常的短,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第五,作为美国宇航员确曾登月是铁的事实,他们曾从月球上带回一些岩石标本,提供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科学家研究。

如果登月是骗局,那骗局早就会被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戳穿了。

所以,综上所述,流传多年的对1969年美国航天员登月这一伟大创举所持的种种质疑之论,都是缺乏科学依据,不可轻信的。

(2015年05月05日《科技日报》)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中指代的意思。

这一伟大创举,曾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

......

2、本文采用顺序,主要介绍了

3、“月球表面被太阳直射着,温度高达100多摄氏度,在那样高温、高亮度的地方漆黑的天空已经超过了胶片的宽容度,因此难以使月球亮面和天空的星星同时记录在胶卷上。

”一句中“多”一词能否省略?

为什么?

4、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人类登月纯属骗局的原因有哪些。

5、你同意人类去开发月球吗?

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

1.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首次留下人类足迹,实现人类登月梦想。

2.逻辑顺序,科学家针对关于登月纯属骗局的种种质疑之声,逐一做了释疑解惑,质疑缺乏科学依据,不可轻信的。

3.不能,多表示约数,说明月球表面温度高达100多摄氏度,去掉后意思有了改变。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其一,宇航员把美国国旗插上月球的时候,整个旗子看上去好像在迎风招展,这在月球那种接近真空的环境中是绝对不可能的;其二,月球上只有一个光源即太阳,但宇航员站在那里却有好几个影子,这只能是在摄影棚里照的;其三,天空是漆黑的,星星非常亮,可为什么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中连一颗星星也看不到呢?

其四,两名宇航员站在一起差不多一样高,但他们的影子却一高一矮,这也只有在摄影棚里才能拍得出来。

5.同意,开发月球可以了解月球的成因、演变和构造等诸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了解地球的远古状态、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变,有助于搞清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起源和演变及其特性的认识,从中

寻求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线索。

昆虫机枪手——放屁虫(说明文)

甲壳虫也能当机枪手?

这听起来好像科幻电影。

但科学家发现,通过在胃中的反应室内混合化学物质,一种叫做放屁虫的甲壳虫真的无愧于昆虫机枪手。

当受到威胁时,放屁虫可以从背部反复喷射臭烘烘的液体,看上去就像“烟雾机枪”。

此外,它甚至可以将背部喷管瞄准攻击者。

虽然在自然界,很多甲壳虫都可以从腹部分泌臭烘烘或者其它难闻的化学物质来抵御捕食者。

但放屁虫既可以瞄准目标又可以反复喷射,它的武器显然更强大。

和moore他们的研究相比,之前的研究由于基于外部观测,科学家无法知晓反应室内部的情况,也没能理解放屁虫的喷射机制。

moore说:

“25年前,康奈尔大学和mit的科学家就发现,放屁虫的每一次喷射实际上都是一系列非常快的微脉冲。

但他们并不知道喷射的产生机制,他们猜测是肌肉收缩或者排气孔振动最终产生了喷射。

在联合研究中,科学家先通过可以消化肌肉和脂肪的酶清理了甲壳虫的反应室。

然后,科学家就可以在显微镜下检查反应室。

在研究反应室的形状时,科学家发现有些区域的反应室壁不仅很薄,而且不像其他区域那么坚固。

更特殊的是,一块靠近反应室混合阀的区域看上去尤其薄。

科学家由此推测,反应室内化学反应产生的力量将使这块薄角质层覆盖阀门,从而暂停反应物的流动。

为了验证推测,科学家直接观察了活射炮步甲虫内部的喷射过程。

射炮步甲虫是一种放屁虫,广泛分布于亚利桑那州南部。

在500只观测的甲壳虫里,科学家最终记录到了14只甲壳虫的30次喷射。

这足以为放屁虫反应室制作一段喷射时的高清高速视频。

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

喷射通过被动方式产生,而不是之前认为的肌肉收缩之类的主动方式。

在放屁虫的腹部,化学物质通过阀门进入反应室后就和酶混合,然后爆炸式的产生氧气、水蒸气和热,最终通过出气口将有毒热气喷射。

反应室内的每次爆炸都会迫使反应室壁极富有弹性的薄角质层(前文有提到)扩张并封堵分隔两个反应室的阀门,从而暂停反应物的流入并产生喷射。

morre说:

“我们发现反应室的扩张膜是一种被动的关闭机理,这在之前的研究中从未被提到。

此外,我们还发现雌性和雄性的反应室有所不同。

通过重复喷射,这些小甲壳虫产生了相对大量的防御脉冲。

它们的脉冲不仅可以瞄准目标,而且力量强、速度快。

这真的是我们迄今发现的最漂亮和最优雅的防御机制。

”(新浪科技2015年05月07日)

1.为什么“放屁虫的甲壳虫真的无愧于昆虫机枪手”?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在500只观测的甲壳虫里,科学家最终记录到了14只甲壳虫的30次喷射。

”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什么?

4.概括活射炮步甲虫内部的喷射的原理。

5.选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

1.当它受到威胁时,放屁虫可以从背部反复喷射臭烘烘的液体,看上去就像“烟雾机枪”。

此外,它甚至可以将背部喷管瞄准攻击者。

2.昆虫机枪手——放屁虫。

3.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活射炮步甲虫喷射次数之多。

4.喷射是被动方式产生,腹部的化学物质通过阀门进入反应室后就和酶混合,反应室壁极富有弹性的薄角质层扩张并封堵分隔两个反应室的阀门,能暂停反应物的流入,产生氧气、水蒸气和热,并通过出气口将有毒热气喷射。

5.“一种叫做放屁虫的甲壳虫真的无愧于昆虫机枪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了甲壳虫和烟雾机枪一样能瞄准攻击者,是昆虫机枪手。

太阳能或改全球电力版图

外媒称,日本正在逐一关闭大型燃油电厂的灯光。

由于福岛灾难之后核能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太阳能正成为替代选择。

据路透社4月26日报道,日本可再生能源基金会介绍称,太阳能可能最早于本季度在日本实现盈利,从而不必再接受政府补贴,日本也将成为七国集团中最后一个实现太阳能技术在经济上可行的国家。

日本现在是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的四大市场之一,而且大量发电厂将投产。

日本可再生能源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托马斯·科贝里耶说:

“太阳能在日本已经成熟,从现在开始,太阳能将取代进口铀和石化燃料。

2011年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核电站灾难后,日本的43座核反应堆被关闭。

此后,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至三倍,达到2500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占比超过80%。

分析师认为,光伏电池板价格下跌以及可利用太阳更多能量的技术进步,使太阳能步入全球繁荣时期。

分析师把太阳能的兴起与页岩油相提并论。

以油气产业为重点的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公司称:

“正如页岩开采技术重塑石油和天然气版图一样,在改变电力行业方面,没有什么技术能与分布式和公用事业规模太阳能相比。

”大型石油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称:

“从2010年到204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将增长逾20倍。

投资者也在重新认识太阳能。

今年全球太阳能指数上涨40%,摆脱了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下滑走势,且表现远远超过铁矿石、天然气、铜和煤等大宗商品。

德国夫琅禾费研究所称,中国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电池板,成为太阳能制造成本在过去十年降低80%的驱动力。

在日本,住宅用太阳能发电成本从2010年起已经下降一半以上,达到每度不到30日元(约合0.25美元),与家庭平均电价相当。

伍德-麦肯兹公司预计,太阳能发电成本将继续降低,因为“效率远未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

太阳能在欧洲和北美已广泛使用,但正是在亚洲的预期繁荣将提升它的地位。

中国新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这些政策,北京正在寻求煤炭的替代能源。

煤炭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中占近三分之二。

2014年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2652万千瓦,不到其总装机容量13.6亿千瓦的2%。

但中国政府希望今年增加178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单是第一季度就增加500万千瓦,并计划在2020年前将装机容量提高至1亿千瓦。

以煤电为主的印度由于阳光充足,可能也会大规模发展太阳能。

尽管太阳能前景看好,但火力发电远未消亡。

埃克森美孚说:

“当阳光和风力不强时,必须

利用天然气电厂等额外发电能力来补充风能和太阳能。

”(滕讯科技2015-05-01)篇二: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汉文化与筷子

汉文化与筷子

杜宣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

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

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

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

其一是用手。

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

其二是用刀叉。

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

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

其三是用筷子进食。

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

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

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

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

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

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

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

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

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

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

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

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

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

“行船走马三分险。

”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

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

“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

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

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

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

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9.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3分)

20.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3分)

21.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

请说明理由。

22.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

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

19.(3分)不行。

(1分)“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

去掉三字,变成肯定说法。

说明不准确。

(2分)

20.(3分,每空1分)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21.(2分)不能。

(1分)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

(1分)

22.(3分)用筷子更文明(1分)。

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

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是异化出来了。

(2分)篇三:

筷子的科学阅读答案

筷子的科学阅读答案

我们知道,使用筷子是一种技巧。

幼儿在学会使用筷子前都是用勺子来吃饭,也就是说,使用勺子是初级阶段,使用筷子比起使用勺子要复杂,需要技巧需要熟练。

筷子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作”,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都城殷墟出土过一双铜筷,那时筷子叫箸。

古代名著《韩非子》中记载这样一件事,说商纣王叫人做了一副象箸(象牙筷子),纣王的叔叔听说后感慨道,这是亡国之兆啊。

说如此奢侈下去耗尽天下财力也无法满足欲望,怎能不亡国呢?

可见在那时使用筷子是件很普及的事,用“象箸”很另类而已。

筷子的发明与吃熟食热食相关,华夏民族很早从事谷物栽培,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谷物和菜肉在一起煮熟叫羹,无法用手抓食,于是用木棍竹棍来夹羹中的肉和菜,由此发明了箸。

筷子是人手的一个延长,在逐步熟练的过程中,在一个“夹”的功能下延展了拨、挑、撕、拌等多种功能。

吃饭时凡手指能做的事筷子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低温油腻。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

“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就发明了筷子,西方人大概在十六七世纪发明刀叉,但其方便性与筷子无法相比。

”像学贯中西的梁实秋等人也都赞誉过筷子。

筷子的发明让人读到华夏文明的智慧,此后筷子在公元四到六世纪时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在世界上形成了东方的“筷子圈”。

筷子的使用让人在吃饭时方便而且文明,它方便之处在于一只手就能完成全部的进食,而西方的左手叉右手刀占用了两只手,由此联想到用手表示数字的差异。

东西方人从一数到五时,伸出手指对应表示的数目方法基本一样,而用手表示六到十这些数目时,西方人必须再加上另只手。

而中国人伸出拇指小指代表六,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为七,而八是拇指食指伸直正像汉字的“八”,而九只将食指勾起,最后把食指中指伸直叠起就是十。

正像中国人吃饭,只用一只手拿筷子就完成了甚至比“舞刀弄叉”双手功能还多的进食动作,一如用这一只手“数”全了“10”。

筷子的科学还在于它调动了人从肩到臂,再腕部掌部和指部的全部关节和肌肉。

据日本科学家研究,用筷夹物,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块肌肉都在配合运动。

甚至有研究说,由于使用筷子,对幼儿日后上学持笔都有帮助,甚至练毛笔字画国画都从中获得直接的裨益。

因为使用筷子对训练大脑比使用刀叉者要强化不知多少。

在筷子使用上大家还没有想到“申遗”,不过,日本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

子节”,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在这一天跳筷子舞、演筷子戏、猜筷子谜、写筷子诗。

在筷子的发明之乡似乎尚无人体察个中的自豪,珍惜其中的文化,研究内在的科学

问题:

1本文是_____说明文,全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2本文标题为“筷子的科学”,联系全文内容说一说筷子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古代名著《韩非子》中记载的商纣王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总—分;逻辑顺序

2.筷子的历史、功能、使用和用筷子的好处(4点4分)

3.

(1)说明筷子历史悠久,体现中国文明的智慧

(2)“象箸”:

与众不同。

因为使用象牙做的筷子很奢侈,所以很少使用

4.筷子有文化内涵,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它这份文化遗产篇四:

说明文语段练习

典型说明文题例

(一)

袋鼠的种类很多,其中红大袋鼠与人差不多高,后肢极为强大,约为前肢的5至6倍长,另有一条粗壮而有力的尾巴,可长达1.3米。

平时,它的前肢不落地面,休息时,常用后肢与尾巴支持身体,成为一只“三脚香炉”。

只有在吃草时,前肢才落地面。

它不像马、牛、羊那样一步一步地行走,而用后肢作跳跃式前进,往往一跳就有3至5米高、5米左右远;跳跃时,尾巴像“秤杆”一样,维持身体的平衡。

我们常见的马、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也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尾巴的末端还长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