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262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docx

烛之武学生讲述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导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导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2.品味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赏析人物形象。

3.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案

1.《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

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4.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就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5.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

“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

6.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7.结合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

①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    

阙秦(    )杞子(    )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

②多音字:

朝()(例句:

朝济而夕设版焉)逢()(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何厌之有()

8.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9.根据预习用你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探究案

一.深入探究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一)学习第一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

2.翻译第一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用四字概括。

 

4.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二)学习第二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

②(烛之武)辞曰(              )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

2.翻译第二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用四个字概括。

4.思考以下问题。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三)学习第三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夜缒而出。

(              )

②郑既知亡矣。

(              )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

④越国以鄙远(                        )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                )

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                )

⑧夫晋,何厌之有?

(                )

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

2.翻译第三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用四个字概括。

4.思考以下问题。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四)学习第四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

④以乱易整,不武。

(                )

⑤吾其还也。

(                )

2.翻译第四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用四个字概括。

4.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

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

学生讨论。

 

二、拓展思考。

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

“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

“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1.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2.试着概括其他人的人物形象?

 

三.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巩固案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àn)南       佚(Sh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依靠)

B。

以乱易整,不武(以:

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

代词,他)

D.吾其还也(其:

还是)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与:

结交)

B.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若:

如果)

C.郑既知亡也。

(既:

既然)

D.肆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

讨厌)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增加)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

供给)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

撤走)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 

B.夜缒而出     (夜:

在夜里)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

只有) 

D.吾其还也(其:

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6.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

7.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下列各句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B.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C.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是”表判断。

D.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

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2.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中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

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

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

使……缺,损害

1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越国以鄙远                 ②既东封郑

     ③ 敢以烦执事                 ④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15.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6.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1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参考译文,完成18~22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

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

“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

“愿,喜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

“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

“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之产,吾其与之!

”及三年,又诵之曰: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

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

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

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洫:

田界。

⑤伍:

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⑥舆人:

众人。

⑦褚:

储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