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087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docx

四上语文最全教案第七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法设计: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背诵法

学法设计:

边读边想象法、借助注释法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初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为什么而读书?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

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

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

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教学重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

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

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5\感受“中华不振”。

师:

带着“为什么”,周恩来来到租界地,他目睹了“中华不振”的情景。

你们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如:

——我们还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很少看见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读懂了“中华不振”。

——我们还从妇女的哭诉声里读懂了“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

师:

中华不振啊!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

怎能不群情激愤呢?

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

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

“中华不振啊!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很多人提出抗议,后来,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

师:

同学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中华不振啊!

师:

(短暂的沉默)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示意学生取出练习纸,动笔开写)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6、指导朗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在对比中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周恩来与他们的读书目的有什么不同?

(其他同学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

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指导学生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法设计: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背诵法

学法设计:

边读边想象法、借助注释法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指导学生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题。

(出示《人民文学》杂志)《人民文学》是中国一流文学月刊,它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它的主编名叫肖复兴,是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大作家。

肖复兴先生的成材,与他少年时代遇见叶圣陶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大作家肖复兴,一起回到他15岁时那个意义非凡的夏天——(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生齐读课题。

2.导入学习。

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1)默读:

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画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语旁。

(2)轻读:

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为止。

2.互查字音。

同桌互读生字词,相互纠正,相互请教拿不准的字音。

3.交流字词。

(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全班纠正字音,特别提示生字中“删”是翘舌音,“词”是平舌音。

(2)解释词语:

先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解释。

(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不强求。

 推荐:

推举,介绍。

秘诀:

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

(演示)

颠倒:

(举例)

典雅:

优美不粗俗。

融洽:

彼此感情好。

(谈得投机)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

包含。

受益匪浅:

匪,不、非。

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

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

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

堪,可以,值得。

楷模,榜样,模范。

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

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三、再次读文,正确连贯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四、学习叶圣陶修改作文的内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感悟:

1.叶老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对作文进行修改的?

请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

2.归纳总结出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既有一丝不苟的“改”(包括改、断、删、增),又有指点鼓励的“评”。

(1)集体阅读资料袋《一张画像》。

(2)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

3.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1)再次浏览一至五自然段,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

(2)交流:

当初作者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

(指名读。

(3)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研读三个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

a.“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教师引读: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原因是——

b.“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看到“春风”两个字,你马上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

那么“春风拂面”又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c.“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教师引读:

这是一则怎样的评语呢?

(生读“评语”。

)读了这样的评语能不深受鼓励吗?

(4)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

1.请你仔细观察方格中的13个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学生交流生字的记忆方法,重点提示,“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不能多加一点;“荐”字的下半部分是“存”,不能错写成“在”。

3.教师范写较难写的字,例如:

“昏”“荐”“翻”。

4.学生写字。

六、课后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根据听写的内容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默读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作文

三、研读“邀请做客”部分,突破难点

1.从这一部分,你们能读出叶老的人品是怎样的吗?

(平易近人。

2.研读重点句“他亲切之中蕴涵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抓关键词“融化”理解句子。

你见过什么东西融化?

“心”会融化吗?

“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

(就是内心深受感动。

)感动到什么程度呢?

为什么“心”会融化呢?

指名读句子,用上“因为……所以……”回答。

(2)展开合理想象,理解“期待”。

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

请你看着这幅插图,展开合理想象,想想叶老在与我交谈时,可能会怎么对我说?

(3)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

能不融化吗?

”齐读这句话。

3.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四、研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体会感受

1.学生自读叶老的话。

2.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作者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4、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

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

(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今夜无法入睡>>。

五、回归整体,升华

1.朗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2.课文多次写到了“爬山虎”的景象,你能体会其中的用意吗?

六、课后作业

1.抄写课文中喜欢的句子。

2.布置学生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然后把修改前后的习作进行对比。

七、板书设计

作品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那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教学反思:

 

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法设计: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背诵法

学法设计:

边读边想象法、借助注释法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去的?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

乌塔)看看她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

二、初读质疑,见解碰撞

1.指名读阅读提示,其他同学思考:

阅读提示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乌塔的做法好不好,把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交流。

2.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交流初读收获,质疑。

教师梳理问题,着重讨论两个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

(2)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看法,自愿结组,展开辩论。

三、研读讨论,合作解疑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认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乌塔独游欧洲事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全班交流。

交流问题一:

(1)自理能力强。

如:

说话间,她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2)生活经验丰富。

如:

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凌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买。

(3)热情、活泼。

如: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

(4)生存能力强。

如: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5)有责任感。

如:

“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6)做事有条理,有计划。

如:

“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

交流问题二:

(1)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2)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3)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4)为旅行准备三年。

四、延伸反思,指导生活

1.讨论交流:

中国孩子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中国和德国的国情不同,我们不必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自己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后,外出旅行就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五、课后作业

根据搜集了解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调查报告,并写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难点: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教法设计: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背诵法

学法设计:

边读边想象法、借助注释法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与人交流思想、向人传递快乐、对人倾诉烦恼,除了打电话、发信息,写信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

柯岩老师给张国强写了一封回信,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略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1)认真读读下面的两封信,想想信中主要讲了什么问题。

(2)自己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3)注意书信的格式,学习书信的写法。

2.自读自悟。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以后集体解决。

三、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1.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2.读了张国强给柯岩的信,你们知道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3.讨论:

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

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柯岩的回信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

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

4.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1)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

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经独立思考后,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5.交流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称呼:

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怎样称呼,要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而定,一般说,当面怎样称呼,信上就怎样称呼。

有时可以在称呼前面加“敬爱的”或“亲爱的”这样的词语。

正文:

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写的是回信,可以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

如果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可以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

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

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结尾:

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

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

署名:

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可以带姓,也可以不带姓(熟悉的人可以不写姓)。

有时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称谓,如“弟、儿、侄、妹”。

如果加称谓,一般不带姓。

如果是给单位或组织写信,姓名要写齐全。

日期:

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

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五、作业:

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培养学生思考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指导学生学写成长中的故事,或结合生活实际写写读《乌塔》后想到的,或写回信帮同学解决问题,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4.指导学生积累关于成长的古代名言。

教学重点: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习作。

课前准备

①实物投影仪

②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3.培养学生思考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引入话题

1.回忆本组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