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053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常识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常识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化常识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化常识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化常识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四.docx

《文化常识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常识四.docx

文化常识四

八、礼俗常识

1.礼俗 即礼仪习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

举行加冠礼的年龄为20岁。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弱冠”的说法。

3.笄(jī)礼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

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4.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5.觐 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6.免胄 胄,盔。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7.祖 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8.封禅(shàn) 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

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

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

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

9.斋戒 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10.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1.牺牲 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

12.太牢 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13.少牢 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14.崩 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15.薨(hōn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16.死 《礼记·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17.棺椁 “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

“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18.七七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19.庐冢 也作“庐墓”。

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20.坐 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

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

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跽”(jì)。

21.跪 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

22.长跪 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23.跽 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24.箕踞 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

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

25.拜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

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

26.揖 古人作揖是推手。

27.执手 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28.寿 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29.九宾 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30.百姓 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

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

“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

31.布衣 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32.臣 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

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33.黎民 即“平民”“众民”之意。

也称“黎庶”“黎元”等。

34.士 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

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35.奴隶 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最初的“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

36.黔首 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黔首,犹如黑头。

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37.庶人 也叫“庶民”。

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九、历法常识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4)年号和干支兼用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2)时节纪月法

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2)序数纪日法

(3)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4)传统节日纪日法

①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

③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

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合称为“三元”。

④社日 农历中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⑤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⑥寒食 农历清明前一、两天。

⑦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⑧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⑨初七、下九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

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

“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

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

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⑩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

⑪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⑫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

⑬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⑭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

(1)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

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

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

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十、刑罚常识

1.髡(kūn):

髡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2.黥(qínɡ):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3.劓(yì):

劓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4.笞:

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

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5.杖:

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6.刖(yuè):

刖刑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7.膑(bìn):

膑刑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8.宫:

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黥、劓、笞、杖、刖、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一个比一个残忍。

黥刑最轻,宫刑最重。

9.大辟: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

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10.炮烙:

炮烙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

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

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11.汤镬:

汤镬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12.车裂:

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

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

13.凌迟:

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

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凌迟一条。

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

14.腰斩:

腰斩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15.弃市:

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

16.枭首:

枭首,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17.菹醢(zūhǎi):

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