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950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

《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组学习材料.docx

化学组学习材料

化学组学习材料2011、3、5

初高中化学衔接探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感觉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

许多我们认为初中毕业生应该知道的基础知识,他们并不知道,所以在教学中又不断地补充知识,使教学环节不再紧凑。

同时许多学生因不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及新的教材,对化学学习失去学习兴趣,过早出现学习成绩倒退、分化现象,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如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值得我们化学教师思考。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下面几点要做好:

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一、高中化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衔接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现在的初、高中教材后发现,主要的问题存在于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和化学计算。

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初、高中对知识的要求不同,教学难度以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同。

比如:

化学基本概念,初中的要求主要是识记,而高中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教学难度要求方面:

初中仅仅是会分辨即可,而高中则必须要能应用和扩散;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高中明显要双初中高得多。

高中的基本理念主要集中在化学反应规律和物质结构原理等深层次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但是这样的内容有较大部分集中在高一课本的上学期教学范围中,这对于刚从初中上来的学生来说,非常难以进入角色。

高中教师一旦在维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例如,高一教材中第二单元中讲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在初中知识系统中只是从得、失氧的观点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要求的难度非常小,属于了解层次。

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如果说初中学生在只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直接就进行高中这种难度的学习,无疑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战。

高一教材中的离子反应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在初中知识系统中只是非常简单的介绍了常见酸,要求的难度非常小,属于了解的层次,刚进入高中的许多学生连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式都不懂得写。

这种情况下,初中学生只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直接就进入高中这种难度的学习,无疑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战。

不仅在理论方面,从计算学习的方面,高一的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于宏观和微观的计算,即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这部分的计算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与初、高中所有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等知识联系起来。

不仅如此,在知识要求方面也很高,难度很大,而这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无疑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现在的初、高中化学教材在存在以上衔接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

从学生中了解的情况看来,对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部分学生来说,高中一年级的化学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本人觉得原因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教师的教学过程;其二、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果高中的化学教师对现行初中教材不熟悉,对初、高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势必造成在教授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所以这儿有一个问题:

学校应该为教师准备好备课所初中教学资料,很多学校没有能够为教师准备好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导致好多教师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实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到位,许多教师开学后只能简单地凭想象进行初期复习,学校、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这正是学生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学校属于完全中,初高中化学教师经常进行互到和交流,进行广泛地教学研究、探讨。

三、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工作

1、通临风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课标和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

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教学内容及订出教学计划,使得所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

在课堂要一这的时间让学生看书、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交流、整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升华,让学生学无的课绝对不会有高效率,教师要立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有些同学可能初中化学觉得不太好,但刚进入高中面对新教师往往信心十足,所以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重要。

5、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傻,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化学组学习材料2011/3/16

例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学案的设计

一、当前学案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问题化、习题化、缺少思维内涵。

不少学案实际就是满页的空格,把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设计成填空,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填在空格内,是填鸭式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自学变成了机械抄写和对知识的梳理,缺少思维过程,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2、缺少活动设计,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学案中只有核心知识的罗列,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变相灌输。

在新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甚至将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活动略去。

3、缺少方法指导,自学质量不高。

虽然很多老师都赞成学案设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具体如何指导,研究的却不多。

有些教师分在学案肖面笼统地说一句探究法、观察法等,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4、缺少问题情境,不利于激发学习欲望。

很多教师在上课是会设计一些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编写学案时却认为没有必要,将其省略。

二、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案的编写

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案应该贯穿知识、活动和方法三条主线,一个完整的学案应该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应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自学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使学生的心中有数,学习活动围绕着目标展开。

学习目标要力求具体、准确,要戒除教案或教参中那种“掌握钠的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等模糊笼统的叙述方法。

而宜用学生易于理解、回文诗、易于操作的方法表述,如“能够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钠与水的反应、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能够从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角度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等。

2、重点难点: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写在教案里,以为自己心中明确,便臆推学生也明了。

致使学生主次不分,甚至出现学生背教材的现象,不仅造成了学生精力的极大浪费,也影响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

3、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中。

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对敌云开日出理解。

学案中的情境创设最好能与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结合起来,通过问题驱动,不断促进学生自学。

4、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学案的主要,是实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可以说学案就是由一系列学习活动组成的。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新课程学案的活动设计最好以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为基础,将其进一步的深化和具体化。

案例2:

关于强碱弱酸盐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的探究。

学案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探究。

①溶液显碱性的材质是什么?

②是由CH3COONa溶液中哪种离子引起的呢?

③为什么该离子会引起这种变化?

活动设计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忌遍地开花,使学生疲于应付、无法深入思考。

在问题链的设计中要控制好子问题之间的跨度和问题的透明度。

子问题间跨度太大,学生思维就会受阻,跨不过去;跨度太小,则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限制学生的思维。

与教案中的问题链同,由于学案是静态的,只能一次性地呈现给学生,设计问题链时要防止后面子问题对前面子问题的解决的暗示作用,如上述子问题3如果表述为“为什么CH3COONa会引起这种变化”,则等于告诉学生了子问题2的答案。

5、学法指导:

新课程从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强调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获取。

由于学案导学的“导”是一种以学案为中介的间接指导,不同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的应变的现场指导,这就增加了指导的难度。

教师要在认真分析学生自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法指导。

设计时要谨守“强而弗抑,牵而弗达”的原则,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

学案中的学法指导有多种方式,不必拘泥于形式。

既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隐含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也可以在学案中增设“学法指导与提示”一栏,针对每一个学习环节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6、自学检测:

适当的反馈和评价是有效学习必不可少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监控、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和动机因素。

自学检测的设计是为了检测学生通过自学的达标情况,不同于课堂练习,而要紧扣教学目标,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

不要过分追求难度、综合性。

7、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对一节刘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构建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的结构化促进知识的内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基本是由教师完成,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加工过程,往往变成学生的记忆负担,加之监控下课,匆匆完成,效果一般不怎么好。

在学案中设计归纳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态。

学案设计是学案导学的前提,高质量的学案对提高和发送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案设计需要教师在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利用新课程教材的编写特点,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理解教材、分析学习过程,在些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学习活动和学法指导。

2011-4-23

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展走向

在新课程改革推出之后,许多人在新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情况。

例如,有人这样总结化学新课程教学模式:

先用实物、图片或者录像设置情境,再让学生分组实验、讨论,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气氛活跃一点、热闹一点就行了。

一些课堂存在着教学活动形式化、内容更新肤浅化、学习方式片面化、课程评价庸俗化、现代信息技术简单化等现象,使新课程实施表面化、表演化、低龄化,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证。

还有人认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太麻烦了,即使有好经验在平时也丢在一旁,只在展示课上才使用。

由于表面化的表演式教学难以满足考试和升学需要,造成了展示课与“家常课”的二元化分离以及同时使用多教材等现象。

成功的经验期待交流分享,普高的问题期待解决对策,化学课堂教学期待新突破,新课程实施期待新的发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乃是这方面的“重头戏”之一。

如今,新课程实施已经跨入内涵发展阶段。

高中化学新课程应该怎样实现内涵发展?

在时隔十年再次举行高中优质课观摩会,显示出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哪些新发展、新走向?

1、深入研究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就难以做出有效的教学设计。

为此,许多参赛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认真地作学情调查分析,把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要:

(1)以学生是学习主体作为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前提;

(2)基于学习规律来确定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本走向;(3)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优化、完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4)根据学生主动性学习情况机动地调整教学方案;(5)依据合理、有效的学案来制订教案;(6)以学的成效来衡量、评价和调整教。

实行以学定教的关键,不但在于教师具有“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并且了解有关的规律,还在于教师能够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保证学生主动性活动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不但要掌握有关的教导技能技巧,要认真地做好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还要善于在实施时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并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对策。

制订学案是体现“以学定教”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

不过,现有的学情分析和学案尚有认识模糊之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规范。

就学情分析而言,不能仅仅分析学生已有的化学与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生活与社会经验,了解他们的主体精神、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水平,还要具体地确定如何激励、引导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主体,研究在特定课题的教学中如何激励、引导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主体。

研究向学生推荐什么样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中间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支架和其他帮助,避免空洞的千篇一律,使学情分析形式化、表面化。

2、揭示知识背景,彰显学习意义

提到背景(context),许多化学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美国化学会(AmericanChemicalSociety)在1994年推出过一书《ChemistryinContext:

ApplyingChemistrytoSociety》(背景化学:

将化学应用于社会)课本,该书现已推出第六版,该书的策划者认为,“一本建立在当今事件上的课本需要不断地跟上时代”,主张“将重大的社会和科技的出版内容放在背景中构建化学概念”,认为“这种方法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了解课本中所列举的题目的背景知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评估风险和利益的竞争能力以及对信息。

对知识材料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并解释“背景”的意思来源于拉丁文“toweave”.

“背景”这个概念在更广的范围内教育界接受跟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有关。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促进教育可持继发展展开国际讨论,要求埃德加·莫兰发表他对未来教育的本质的看法。

埃德加·莫兰在他题为《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的报告中提出:

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总体的和基本的问题,并在这个框架内整合部分的和局部的认识”,采用“能够在其背景、复杂性、整体中把握对象的认识的模式”,发展学生“把任何信息在一个背景中和一个总体中加以定位的自然的禀赋”,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掌握部分和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如果不能正确地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抓住基本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反映知识的背景认识活动就可能存在严重缺陷,就可能受错误和幻觉等干扰。

“人们甚至可以说认识主要不是依靠精确化、形式化和抽象化而进步的,而是依靠实行背景化和整体化的能力而进步的”。

学习的课题总是跟其所属整体以及构成整体的其他部分联系着的,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揭示这些背景信息,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知识以备未来运用。

主体性学习需要具有必要的背景知识。

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主体就难以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作出恰当的决断。

使学生了解有关的背景,不但有助于他们领悟课题的学习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等,还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领悟文化内涵。

所谓背景知识,是学习内容形成或存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背景、历史背景、价值背景、领域背景属性、总体和逻辑背景(学科背景),以及教学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它们反映着知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广泛的内、外联系。

一般说来,问题解决的逻辑会在问题解决的历史中反映出来。

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包括前人发生的错误,都能使学生得到启示,增长经验,能更好地形成并执行学习的思路和方案。

有关的历史性的知识是背景知识的重要部分。

背景知识通常要经过选择、提炼、概括。

教师要对背景资料作适当的加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能简单地把一堆资料推给学生。

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在教学整体(或学段、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重点、难点、关节点,还要研究特定教学内容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影;以学科知识结构角度了解它跟其他内容的逻辑联系;从学科发展史角度了解人们解决有关问题的一般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了解有关问题解决过去以及现在的困难和关键,了有关的学习规律;从学生的情况出发构思提出有关问题的导学情境以及解决问题的现实方式方法。

2011/5/26

通过课堂观察法比较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化学课堂学习行为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

但实际情况是:

教师常常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科知识传授上,很少关注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其中。

如果教师不能意识到课堂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人指出,这个问题缘于两个原因:

第一,课堂是个繁忙的场所,师生忙于互相应付,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他们正在做什么事情;第二,教师很少对课堂做系统的观察,因而他们难于获得提高其教学效果的方式方面有用的信息。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的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课堂研究中收集可靠资料的重要手段。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为更好地了解化学课堂现状,笔者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对比北京某中学高二年级中等生和优级等生的化学课堂学习行为,试图找出影响高中生化学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为化学教师提供教学建议。

本研究中,中等生是个相对概念,泛指智力正常、学业成就等各种情况在同龄人中处于中间情况的大部分学生,介于优级等生和学困生之间。

甄别学生主要是通过综合考虑学业成就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由任课化学教师按学业成就、态度、状态、习惯等方面评定学生,各项均获得A级的学生定为优等生、各项均获得D级的学生定为学困生,其余学生为中等生。

2、研究方法

通过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具体操作如下:

随常听课式的自然观察法。

每位观察者观察5~6名学生,以每3分钟为一个观察单元,完成一节40分钟的观察。

为了避免由于观察的不熟练和对学生的干扰所造成的误差,前两节课为度观察,然后再进入正式观察。

主要观察学生动口、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倾听、阅读、记录、动手做、讨论、表达等),按照学生对教师正在进行的任务或所有的课堂活动的注意程度定义三种不同的等级行为。

3、结果与分析

(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

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知识,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性。

就本节课来看,学生的倾听行为顺本节课中占有极大的比例,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较多,如倾听,而用于高层学习任务的时间不多,如讨论分析、表达及动手做等。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

(2)中等生与优等生的学习专注度的对比

很多研究者都发现,学生在课堂专注学习的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存在着正相关系。

通过观察记录表明,优级等生有一级行为频次比中等生高,课堂上优等生比中等生更专注。

但是,这可能还涉及到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程度、期望效应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区别。

(3)不同教学时段的中等生与优等生学习行为分析

要深入了解课堂,就要将一节课进行细致的剖析。

笔者发现,整节课中优等生一级学习行为频次要比中等生高,但是在不同的观察单元时间内的投入程度并不相同,如在本节课和第4~7分钟恰恰是中等生的一级行为频次更高。

为了能够挖掘到更为细致的内容,将每个观察单元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了归纳统计,通过比照,发现优等生和中等生在课堂的不同环节上专注度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0~4分钟:

中等生在课堂最初几分钟注意很不稳定,而优等生在课堂的前5分钟能更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这说明优等生初步具有元认识策略,可以计划、调节、监控自己的学习。

课前5分钟是很关键的时间,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

②4~7分钟:

这是本节课唯一一次中等生的专注度比优等生要好,此时的教学活动是复习回顾旧知识,中等生或因为遗忘、或因为之前掌握得不牢而比优等生更为专注。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有关“先行组织者”的研究也证实,帮助学生找出学习材料的联系性、逻辑性,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尤其对于缺乏预备性知识的学生帮助更大。

③7~10分钟:

设计实验是一个需要学生动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笔者发现,中等生的积极性马上急剧下降,优等生也下降了不少。

可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简单,这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更考验教师是否具有设计出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教学活动的能力。

④22~25、31~34两个时间段优等生和中等生之间的差距最小,这两个时间段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是小组讨论。

早在20世纪50年代,林格伦就提出:

只强调师生交往的课堂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并鼓励学生之间的交往。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优等生和中等生互帮互助,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⑤25~28分钟是优等生与中等生的专注度差距最大的阶段。

中等生的积极性跌入低谷。

这个时间内,教师引领学生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知识:

解释实验3—1,得出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的结论。

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影响了中等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第一学生在课堂不同的阶段注意程度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

最初1至5分钟学生心理处于上节课或课间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注意不稳定。

其后15至25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

下课前7至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

这个时间段刚好牌学生注意力下降的阶段,这提醒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学习状态,在学生有倦怠情绪时,通过运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以延长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时间。

第二由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的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中还涉及到“概念转变”。

概念转变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实验前,很多学生认为:

浓度影响反应速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氢离子浓度相同,则反应速率相同。

实际实验操作后,实验结果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感:

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反应,反应的速率不同。

学生在接受与原有的观念不同的知识时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思考,要使原有的错误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者常常会以各种方式避免转变原来的观念,尤其是中等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欲进畏难的情绪又进一步妨碍了其努力探究的欲望。

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现象背后说明的问题,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层理解。

本节课授课教师经验丰富,预先洞察出学生的认知困惑,通过“测量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值”的实验进一步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