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714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docx

炼油基础知识问答

1、      天然石油是什么?

答:

天然石油又称原油。

从外观看,它是从淡黄色、暗绿、暗褐到黑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从元素组成看,它是由极其众多的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混合物。

2、    从化学组成看,原油由哪些元素组成?

答:

原油主要由碳(C)、氢(H)两大元素组成、是一种以烃类化合物为主的复杂混合物;其中碳占83~87%,氢占1l~14%;其次是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及胶状沥青状物质等构成的非烃化合物,硫、氮、氧合计占1~4%;再就是微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钒V、镍Ni、钠Na、铜Cu、铁Fe、铅Pb……,其含量只有ppm级,以及微量的非金属元素,如砷As、磷P、氯Cl……,其含量只有ppm级或ppb级。

3、      石油馏份中烃类分布有何规律?

答:

汽油馏份(低于200℃)中含有C6~C11的正构烷烃及异构烷烃、单环环烷烃及单环芳香烃;煤、柴油馏份(200~350℃)中,含有C11~C20的正构烷烃及异构烷烃,单环环烷烃及双环、三环环烷烃、以及单环、双环和三环芳香烃;蜡油馏份(350~520℃)中,含有C20~C36左右的正构烷烃及异构烷烃,单环、双环及三环以上的环烷烃和芳香烃。

4、      原油中硫以什么形态存在?

答:

硫在原油馏份中的分布一般是随着馏份沸程的升高而增加、大部分集中在重馏分和渣油中,硫在原油中的存在形态已经确定的有:

元素硫(S)、硫化氢(H2S)、硫醇(RSH)、硫醚(RSR)、环硫醚、硫醚(RSSR)、噻吩及其同系物。

5、      原油中氧及其馏分以什么形态存在?

答:

原油中的氧大部分集中在胶状、沥青状物质中,除此之外,原油中氧均以有机化合物状态存在,这些含氧化合物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中性氧化物两类。

酸性氧化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以及酚类,总称为石油酸。

中性氧化物有醛、酮等,它们在原油中含量极少。

在原油的酸性氧化物中,以环烷酸为最重要,它约占原油酸性氧化物的90%左右。

环烷酸的含量。

因原油产地不同而异,一般多在1%以下。

环烷酸在原油馏分中的分布规律很特殊,在中间馏分中(沸程约为250~350℃左右)环烷酸含量最高,而在低沸分以及高沸重分中环烷酸含量比较低。

 

6、      原油中氮以什么形态存在?

答:

原油中氮含量均低于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

我国大多数原油含氮量均低于千分之五。

大部分氮也是以胶状、沥青状物质形态存在于渣油中。

原油中的氮化物可分为碱性和非碱性两类。

所谓碱性氮化物是指能用高氯酸(HClO4)在醋酸溶液中滴定的氮化物。

非碱性氮化物则不能。

7、      什么是油品的比重和密度?

有何意义?

答:

物质的密度是该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以符号ρ表示,单位为千克/米3。

液体油品的比重为其密度与规定温度下水的密度之比,无因次单位,常以d表示。

我国以油品在20℃时的单位体积重量与同体积的水在4℃时的重量之比作为油品的标准比重,以d420表示。

由于油品的实际温度并不正好是20℃,所以需将任意温度下测定的比重换算成20℃的标准比重。

换算公式:

d420=d4t+r(t-20)

式中:

r为温度校正值

欧美各国,油品的比重通常用比重指数或称API度表示。

可利用专用换算表,将API度换算成引d15.615.6,再换算成d420,也可反过来查,将d420换算成API比重指数。

油品的比重取决于组成它的烃类分子大小和分子结构,油品比重反映了油品的轻重。

 

8、什么是油品的粘度?

有何意义?

答:

当液体受外力而作层流运动时,在液体分子间存在内摩擦阻力,因而产生一定的粘滞性,分子间的内摩擦阻力越大,则粘度也越大。

油品的粘度是指油品在层流状态下反映油品流动性能的指标,常用表示方法有:

动力粘度/μ——内摩擦系数,单位是达因·秒/厘米2、常称“泊”,但在实际应用中,常用1/100泊为单位,称“厘泊”。

运动粘度γ——为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的密度之比,单位是厘米2/秒,称“沲”,沲的1/100称为“厘沲”。

在石油商品规格中还采用各种的条件粘度,如恩氏粘度、赛氏粘度、雷氏粘度等。

它们都是用特定仪器,在规定条件下测定。

油品在流动和输送过程中、粘度对流量和阻力降有很大的影响。

粘度是一种随温度而变化的物理参数,温度升高则粘度变小。

有的油品的粘度随温度变化小,有的则变化大,受温度变化小的油品粘温性能就好。

特别要说明的是,油品混合物的粘度是没有可加性的。

9、什么是油品的馏程?

有何意义?

答:

对于一种纯的化合物,在一定的外压条件下,都有它自己的沸点,例如纯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力下,它的沸点是100℃。

油品与纯化合物不同,它是复杂的混合物,因而其沸点表现为一段连续的沸点范围、简称沸程。

在规定的条件下蒸馏切割出来的油品,是以初馏点到终溜点(或干点)的温度范围,称为馏程(即“沸程”)来表示其规格的。

我们可以从馏程数据来判断油品轻重馏分所占的比例及蒸发性能的好坏。

初馏点和10%馏出温度的高低将影响发动机的起动性能。

过高则冷车不易起动,过低则易形成“气阻”而中断油路(特别是夏季)。

50%馏出温度的高低将影响发动机的加速性能。

90%馏出温度和干点表示油品不易蒸发和不完全燃烧的重质馏分含量。

 

10、      什么是油品的闪点?

有何意义?

答:

闪点是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加热油品时逸出的蒸汽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用℃表示。

根据测定方法和仪器的不同,分开口(杯)和闭口(杯)两种测定方法,前者用以测定重质油品,后者用以测定轻质油品。

闪点常用来划定油品的危险等级,例如闪点在45℃以上称为可燃品,45℃以下称为易燃品。

11、      什么是油品的燃点?

答: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油品蒸汽和空气混合物在接近火焰时着火并持续燃烧至少5秒钟所需的最低温度,以℃表示。

12、      什么是油品的自燃点?

答: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当油品在没有火焰时而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

13、      表明油品易燃、易爆性的特征指标有哪些?

答:

石油产品(包括原油本身)都是易燃易爆物,这些特性往往以闪点、燃点、自燃点、爆炸极限来衡量,它们对油品生产、贮运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

 

14、      什么叫泡点?

什么叫露点?

答:

泡点温度是在恒压条件下加热液体混合物,当液体混合物开始汽化出现第一个汽包的温度。

泡点压力是在恒温条件下逐步降低系统压力,当液体混合物开始出现汽化并产生第个汽泡时的压力。

露点温度是在恒压条件下冷却气体混合物当气体混合物开始冷凝出现第一个液滴的温度。

露点压力是在恒温条件下压缩气体混合物当气体混合物开始冷凝出现第一个液滴的压力。

15、      反映油品热性质的物理量有哪些?

答:

反映油品热性质的物理量主要是指热焓、比热、汽化潜热。

16、      什么叫热焓?

它与油品的哪些因素有关?

答:

油品的热焓是指1公斤油品在基准状态(1个大气压下的基准温度)下加热到某一温度、某一压力时所需的热量(其中包括发生相变的热量)。

压力变化对液相油品的焓值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而压力对汽相油品的焓值却影响很大,必须考虑压力变化影响因素,同一温度下,比重小及特性因数大的油品则焓值相对也高。

焓值单位以千卡/公斤表示。

17、      什么叫比热?

答:

比热又称热容,它是指单位物质(按重量或分子计)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单位是千卡/公斤·℃或千卡/公斤分子·℃。

液体油品的比热低于水的比热,油汽的比热也低于水蒸汽的比热。

18、      什么叫汽化潜热?

答:

汽化潜热又称蒸发潜热,它是指单位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由液态转化为汽态所需的热量,单位以千卡/公斤表示。

当温度和压力升高时,汽化潜热逐渐减少,到临界点时,汽化潜热等于零。

19、      什么是油品的酸值和酸度?

有何意义?

答:

中和1克油品所需的氢氧化钾(KOH)毫克数,称为酸值,单位是mg·KOH/g。

中和100毫升油品所需的氢氧化钾(KOH)毫克数,称为酸度,单位是mg·KOH/100ml。

20、      什么叫十六烷值?

答:

评定柴油着火性能的一种指标。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用标准单缸试验机测定柴油的着火性能,并与一定组成的标准燃料(由十六烷值定为100的十六烷和十六烷值定为0的α-甲基萘组成的混合物)的着火性能相比而得到的实际值。

当试样的着火性能和在同一条件下用来比较的标准燃料的着火性能相同时,则标准燃料中的十六烷所占的体积百分数,即为试样的十六烷值。

柴油中正构烷烃的含量越大,十六烷值也越高,燃烧性能和低温起动性能也越好,但沸点凝点将升高。

23、      什么叫凝固点?

答:

凝固点用以表示柴油的牌号,如0号轻柴油的凝固点要求不高于0℃,它是柴油产品的重要指标,表示油品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能。

24、      什么叫“相”?

答:

所谓“相”就是指系统(体系)中的物质具有相同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

呈汽态的相称汽相,呈液态的相称液相。

25、      什么叫“相平衡”?

答:

所谓“相平衡”,就是指体系的性质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这种状态下,液相表面分子不断逸出进入汽相和汽相分子不断进入液相的分子数是相等的,是动态的,所以这种状态的保持也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一旦条件变化,平衡状态也将打破。

从理论上讲真正的平衡状态是达不到的,除非传质面积无限大、传质时间有所变化,认为稳定时,就认为是达到了平衡。

26、      什么叫回流比?

回流比的大小对塔的操作有何影响?

答:

塔顶回流量与塔顶产品量之比称为回流比。

一般情况下,回流比越大,则分馏效果越好;但也应有一定适度,回流比过大,势必造成塔顶液相超负荷,严重时引起塔顶雾沫夹带,或塔盘漏液,塔顶产品收率大大减少,侧线产品变轻。

27、      什么是蒸馏?

答:

蒸馏是将一种混合物反复地使用加热汽化和去热冷凝相结合的手段使其部分或完全分离的过程。

它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和蒸汽压(即相对挥发度)的不同,在精馏塔内,轻组分不断汽化上升而提浓,重组分不断冷凝下降而提浓,相互间不断进行传热传质。

在塔顶得到纯度较高的轻组分产物,在塔底得到纯度较高的重组分产物。

它是实现分离目的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28、      什么是实沸点蒸馏?

答:

实沸点蒸馏是一种间歇精馏过程。

塔釜加入油样加热汽化,上部冷凝器提供回流,塔内装有填料供汽、液相接触进行传热、传质,塔顶按沸点高低依次切割出轻、重不同的馏分。

实沸点蒸馏主要用于原油评价试验。

29、      什么是恩氏蒸馏?

答:

恩氏蒸馏也叫微分蒸馏。

油样放在标准的蒸馏烧瓶中,严格控制加热速度,蒸发出来的油汽经专门的冷凝器冷凝后在量筒中收集,以确定不同馏出体积所对应的馏出温度,恩氏蒸馏的试验简单、速度快、主要用于石油产品质量的考核及控制上。

30、      什么是平衡汽化?

答:

平衡汽化也称一次汽化,在加热过程中油品紧急接触处于相平衡状态,加热终了使汽、液相分离。

如加热炉出口,以及应用“塔板理论”概念进行精馏过程设计的理论塔板,都可以视为平衡汽化过程。

在石油蒸馏过程设计时还用它来求取进料段、抽出侧线以及塔顶的温差。

31、      塔顶回流起什么作用?

答:

塔顶回流在于建立起精馏的必要条件和维持全塔的热平衡,也就是说它实际上起着两个作用:

一是提供了精馏段从塔顶到进料口的每一块塔板上的液相回流,与逐板上升的汽相接触,创造了汽液两相之间传热传质的条件,二是取走了塔内过剩热量,维持了塔内各点的热平衡。

32、      一个完整的精馏塔应具备什么特征?

答:

一个完整的精馏塔应由精馏段,提馏段和进料段三个部分构成。

原料从进料段进入塔内,塔顶引出汽相的高纯度轻质产品,塔底流出液相的高纯度重质产品,由塔顶冷凝器冷凝高纯度轻质汽相产品提供塔的液相回流,由塔底重沸器加热高纯度重质液相产品提供塔的汽相回流。

33、      精馏塔的进料状态有几种?

答:

通常用汽化度e来表示进料的热状况,当e<0时,称过冷液体进料:

e=o时,称饱和液相进料;0l时,称过热蒸汽进料。

34、      蒸馏分离过程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

(1)要有温度差,即在每一块分离塔盘上汽相温度高于液相温度;

(2)要有浓度差,即在每一块分离塔盘上液相中低沸点组分的浓度高于气相成平衡后的浓度,气相中高沸点组分的浓度高于其与液相成平衡后的浓度。

(3)具有气液两相充分接触的传热,传质场所。

(4)有顶部冷凝器和底部再沸器所造成的液相回流和气相回流。

35、      传热的基本方式与特征是什么?

答: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

热传导的特征:

物体中温度较高部分的分子因振动而与相邻的分子碰撞,并将能量的一部分传给后者,这样,热量就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叫热传导,物体的分子不发生相对位移。

对流传热的特征:

在流体中,由于流体质点的移动,将热能由一处传到另一处的传热叫对流传热。

在对流传热中,亦伴随流体质点的热传导,但主要是由于流体质点位置的变动。

辐射的特征:

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的现象。

物体在放热时,热能变为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而在空间传播,当遇到另一个物体时,则部分或者全部地被吸收,又重新转变为热能。

36、      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

传热系数K的物理意义指流体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温度每变化一度所传递的热量,即K=Q/F/Δtm

式中:

Q——传热速度,千卡/小时

F——传热面积,m2

Δtm——平均温差,℃

37、      什么是稳定传热?

答:

在传热过程中若参与传热的两种流体在各部分的温度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的传热。

在正常的连续生产中,各换热器的传热都是稳定传热。

38、      流体在管内有哪几种基本流动形态?

如何判定?

答:

流体在管内流动一般分为层流和湍流两大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称为过渡流,它是一种由层流过渡到湍流的一种过渡暂存的状态。

通过雷诺试验可知当雷诺系数Re<2000时流动状态为层流,Re≥4000是流动状态为湍流。

因此把2000作为Re的下临界值,4000作为Re的上临界值,Re数表示流体所处的状态。

39、      什么叫环烷烃?

答:

环烷烃的单环分子通式为CnH2n。

分子中碳原子相互连接成环状结构。

命名法和烷烃相似,选择碳环为主环,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可用环上碳原子的位次表示。

40、      什么叫烷烃?

表示方法是怎样的?

答:

分子中各个碳原子用单键连接成链状,而每个碳原子余下的化合价都与氢原子相连接,这类化合物叫烷烃。

烷烃包括一系列性质相近的化合物,随着烷烃分子中含碳原子数目增加,它们的性质呈规律性变化,相邻的烷烃分子组成上仅差一个-CH2-原子团,因此这一类烃的通式可以用CnH2n+2(n=l,2.3,4……)来表示。

分子结构式中没有支链的习惯上叫做正构烷烃,带有支链的叫做异构烷烃。

对于正构烷烃,凡分子中碳原子数在10个以上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

碳原子数在10个以上的则用数字来表示。

41、      什么叫烯烃?

它的表示方法如何?

答:

分子结构式中含有一个双键的叫烯烃,分子通式为CnH2n。

含有二个双键的叫二烯烃,分子通式为CnH2n-2。

42、      什么是催化剂?

催化作用的特征是什么?

答: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度而本身的组成和重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加快反应速度的称正催化剂;减慢的称负催化剂。

通常所说的催化剂是指正催化剂。

催化作用改变了化学反应途径。

在反应终了,相对于始态,催化剂虽然不发生变化,但参与了反应,例如形成了活化吸附态,中间产物等,因而使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降低。

催化剂作用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但却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在可逆反应中能以同样的倍率提高正、逆反应的速度。

催化剂只能加速在热力学上可能发生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不可能发生的反应。

催化剂作用的选择性。

催化剂可使相同的反应物朝不同的方向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但一种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只能加速一种反应。

例如CO和H2分别使用铜和镍两种催化剂,在相应的条件下分别生成CH3OH和CH4+H2O。

一种新的催化过程,新的催化剂的出现,往往从根本上改变了某种化学加工过程的状况,有力的推动工业生产过程的发展,创造出大量财富,在现代的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石油加工和新兴的石油化工工业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诸多方面如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化学加工过程的效率,合成具有特定性能的产品,有效地利用能源,减少和冶理环境污染以及在生命科学方面,催化作用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43、      什么是活化能?

答:

催化过程之所以能加快反应速度,一般来说,是由于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

为什么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呢?

关键是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表面原子之间产生了化学吸附,形成了吸附化学键,组成表面络合物,它与原反应物分子相比,由于吸附键的强烈影响,某个键或某几个键被减弱,而使反应活化能降低很多,催化反应中的活化能实质是实现上述化学吸附需要吸收的能量。

从一般意义来说,反应物分子有了较高的能量,才能处于活化状态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能量一般远较分子的平均能量为高,两者之间的差值就是活化能。

在一定温度下,活化能愈大,反应愈慢,活化能愈小,反应愈快。

对于特定的反应物和催化剂而言,反应物分子必须跨过相应的能垒才能实现化学吸附,进而发生化学反应,简言之,在化学反应中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须提供的最小能量就是活化能。

其单位通常用千卡/克分子或千焦/摩尔表示。

 

44、      什么是催化剂活性?

活性表示方法有哪些?

答:

衡量一个催化剂的催化效能采用催化活性来表示。

催化活性是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是判断催化剂效能高低的标准。

对于固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多采用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1)催化剂的比活性

催化剂比活性常用表面比活性或体积比活性,即所测定的反应速度常数与催化剂表面积或催化剂体积之比表示。

(2)反应速率表示法

反应速率表示法即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的量的摩尔数变化来表示。

(3)工业上常用转化率来表示催化活性

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已转化掉反应物的量(nA)占进料量(nAO)的百分数。

(4)用每小时每升催化剂所得到的产物重量的数值,即空速时的量YV+T来表示活性。

上述(3)、(4)活性表示法,都是生产上常用的,除此之外,还有用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反应后某一组分的残余量来表示催化剂活性,例如烃类蒸汽转化反应中用出口气残余甲烷量表示。

这些方法直观但不确切,因为它们不但和催化剂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制备的条件有关,并且也和操作条件有关。

但由于直观简便,所以工业上经常采用。

45、      什么是催化剂失活?

失活原因有哪些?

答:

对大多数工业催化剂来说,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随催化反应的进行发生微小的变化,短期很难察觉,然而,长期运行过程中,这些变化累积起来,造成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的显著下降,这就是催化剂的失活过程。

另外,反应物中存在的毒物和杂质,上游工艺带来的粉尘,反应过程中,原料结炭等外部原因也引起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下降。

催化剂失活主要是:

原料中的毒物,催化剂超温引起热老化,进料比例失调,工艺条件波动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催化剂的固体结构状态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而引起的活性、选择性的衰减。

46、      什么是催化剂的选择性?

答:

当化学反应在热力学上可能有几个反应方向时,一种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只对其中的一个反应起加速作用,这种专门对某一个化学反应起加速作用的性能,称为催化剂的选择性。

催化剂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组分、结构及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如压力、温度、介质等。

47、      催化剂中毒分哪几种?

分别叙述

答:

催化剂中毒可分为可逆中毒,不可逆中毒和选择中毒。

可逆中毒:

毒物在活性中心上吸附或化合时,生成的键强度相对较弱,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除去毒物,使催化剂活性恢复,而不会影响催化剂的性质,这种中毒称可逆中毒或暂时中毒。

不可逆中毒:

毒物与催化剂活性组分相互作用形成很强的化学键,难以用一般的方法将毒物除去,使催化剂活性恢复,这种中毒叫不可逆中毒或永久中毒。

选择中毒:

一个催化剂中毒之后可能失去对某一反应的催化能力,但对别的反应仍具有催化活性,这种现象称为选择中毒。

选择中毒有可利用的一面,例如在串联反应中,如果毒物仅使导致后继反应的活性部位中毒,则可使反应停留在中间产物上,获得所希望的高产率的中间产物。

48、      如何评价催化剂强度的好坏?

答:

工业固体催化剂的颗粒应有承受以下几种应力而不致破碎的强度。

(1)它必须经得起在搬运包装桶时引起的磨损和撞击,以及催化剂在装填时能承受从一定高度抛下所受的冲击和碰撞。

(2)催化剂必须承受其自身重量以及气流冲击。

催化剂的强度用压碎强度和耐磨强度来表示。

这一般指的是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许多工业催化剂是以较稳定的氧化态形式出厂,在使用之前要进行还原处理,一般情况下,氧化态的催化剂强度较好,而经过还原之后或在高温、高压和高气流冲刷下长期使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破坏催化剂的强度。

为此评价催化剂的强度的好坏,不能只看催化剂的初始机械强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催化剂在还原之后,在使用过程中的热态破碎强度和耐磨强度是否能够满足需要。

催化剂在使用状态下具有较高的强度才能保证催化剂较长使用寿命。

49、      什么是催化剂的比表面?

简述比表面的重要性。

答:

单位重量催化剂所具有的表面叫做比表面。

单位是m2/g。

多相催化反应发生在催化剂表面上,所以催化剂比表面的大小会影响到催化剂活性的高低。

但是比表面的大小一般并不与催化剂活性直接成比例,因为第一,我们测得的比表面是催化剂的总表面,具有催化活性的面积(活性表面)只占总表面的一部分,为此催化剂的活性还与活性组分在表面上的分散有关。

第二,催化剂的比表面绝大部分是颗粒的内表面,孔结构不同,传质过程也不同,尤其是内扩散控制的反应,孔结构直接与表面利用率有关,为此催化剂的活性还与表面利用率有关。

总之,比表面虽不能直接表征催化剂的活性,却能相对反映催化剂活性的高低,是催化剂基本性质之一。

50、      什么是催化剂的堆积密度?

颗粒密度?

真密度?

答:

催化剂的密度可分为以下几种含义不同的密度:

(1)堆积密度,

(2)颗粒密度,(3)真密度。

堆积密度反映单位堆积体积的物质具有的质量数

颗粒密度指单位颗粒体积的物质具有的质量数

真密度指单位骨架体积的物质具有的质量数

在工业应用中,一般采用堆积密度即装填密度来表示催化剂的密度。

 

51、      催化剂的孔分布、比孔容及对催化反应有什么影响?

答:

1克催化剂颗粒内部所有孔体积的总和称为比孔容。

(ml/g)

孔分布指孔容按孔径大小不同而分布的情况,由此来决定催化剂中所包含大孔、过渡孔和细孔的数量和分布。

一般情况下,孔径大于200nm的孔称为大孔,孔径小于l0nm的孔称为细孔,孔径为10~200nm的孔称为过渡孔。

对某一催化反应有相应最佳孔结构:

(1)当反应为动力学控制时,具有小孔大比表面的催化剂对活性有利。

(2)当内扩散控制时,催化剂的最优孔径应等于反应物或生成物分子的平均自由径。

常压下为100nm左右,300atm下为1nm左右。

(3)对于较大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则根据反应物或生成物分子的大小决定催化剂的最优孔分布。

另外,孔结构也对催化剂的选择性及催化剂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52、      对于催化剂应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