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701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二八、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知识链接】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三、理清脉络。

一论曹操——不可争锋未出茅庐而

二论孙权——为援不图知天下天分

三论荆益——天所以资 

四论策略修明内政,联吴抗曹

1、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2、徐庶推荐诸葛亮

3、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孔明之重要)

四、逐段深研。

  

第一段:

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

——与《陈涉世家》联系:

  

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

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

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

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五、自学效果抽查。

  

1、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

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3、句式(翻译出来)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六、作业:

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学规测试

二、逐段深研

第四段:

写隆中对策。

 

一论曹操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地位巩固——已历三世地理优势——国险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荆州)地理优势——用武之国交通便利(易攻难守)政治形势——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

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三、学习提升

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

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刘璋、张鲁:

曹:

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7、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

  

正面:

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体现:

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

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体现:

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拓展练兵。

  

1.通假字:

①欲伸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

箪食壶浆:

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

信,讲信用。

②名作状。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西和诸戎:

西,向西。

3、一词多义:

①信:

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

因屏人曰——于是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竟然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

谓为信然——认为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

4、句式:

⑴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

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⑷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⑸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

5、古今异义

顾古义,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古义,总共。

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立。

殆古义,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

(百战不殆)

日古义,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或日子

6、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箪食壶浆挟天子而令诸侯

7、用法迁移。

  

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

亲自。

(事必躬亲:

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

②身:

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③度:

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五、精读精练(自董卓已来,……汉室可兴矣。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六、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

”肃造次②应曰:

“临时施宜。

”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

意料,预料。

②造次:

鲁莽,轻率。

③拊(fǔ):

抚摩。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⑵君宜顾之()

⑶遂往诣蒙()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7.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8.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鲁肃过蒙言议,曰: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七、拓展提升

1、凡三往,乃见。

即是的故事。

2、对对联: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第三十八回 ()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八、作业: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成语或名句。

(每生至少收集3条)

【教(学)后记】

 

二九出师表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一)对联引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二、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崩殂:

疲敝:

秋:

殊遇:

开张圣听:

光: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异同:

作奸犯科:

刑赏:

平明之理:

良实:

志虑忠纯:

简拔:

遗:

咨:

裨补阙漏:

淑均:

优劣得所:

猥自枉屈:

驱驰:

后值倾覆:

尔来:

夙夜忧叹:

不毛: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损益:

慢:

彰其咎:

谘诹善道:

察纳雅言:

3、古今异义词:

(1)开张:

今义是,本文中的古义是。

(2)痛恨:

今义是,古义是。

(3)卑鄙:

今义是,古义是。

(4)感激:

今义是,古义是。

(5)谨慎:

今义是,古义是。

(6)涕:

今义是,古义是。

4、理解文言虚词

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欲报之于陛下也()可计日而待也()

先帝称之曰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光先帝遗德()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以塞忠谏之路()欲报之于陛下()

是以先帝简拔()于叹息痛恨于桓、灵()

以愚以为宫中之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悉以咨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先帝不以臣卑鄙()还于旧都()

以伤先帝之明()

三、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2、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2)如何具体执行?

       

(3)提出怎样的劝诫?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

(1)举荐了哪些人?

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课文前四段。

2、积累字词,掌握译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合作探究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

(正面):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反面):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6)3-5段提出了什么建议?

为什么要把这条重点写?

5、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具本指什么?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6、请同学翻译第七段,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7、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三、特点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交流发言。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四、精读精练

先帝知巨谨慎,……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亨误的一项是()

A.夙夜优叹(早晚)          B.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

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                  B.深追先帝/遗诏

C.臣/不胜受恩感激              D.进尽/忠言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汉,郭伋字细侯。

茂陵人,为并州守。

素结恩德。

后行部①至西河。

童儿数百。

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

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

既还。

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

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

先归一日。

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注释:

①行部:

巡视州郡。

  ②竹马:

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③使君:

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素结恩德(          )    ②后行部至西河(       )

6.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

7.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

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六、拓展提升: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解: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运筹帷幄

注解: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

《汉书·高帝纪》: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注解: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教(学)后记】

 

三十、词五首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学习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学习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知识链接】

1、李清照(1084—约1151),济南(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千嶂里()燕然未勒()羌管()擎苍()貂裘()鬓微霜()千骑()酒酣()何妨()谴冯唐()麾下()炙()了却()的卢()

2、《望江南》,选自《》,《望江南》是。

作者,是(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3、范仲淹:

(朝代)家、家,他有“”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4、《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5、《破阵子》选自《》,作者,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合作探究】

(一)《望江南》

1、本词虽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词中前八个字写了女子什么心态?

3、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

4、反复吟诵本诗,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化。

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6、由上题推断,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7、词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

(二)《武陵春》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

你同意吗?

请作分析。

              2、上片中“,”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3、“问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3、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

(或问:

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