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670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

语文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命题:

辽油一高李辉春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蓓蕾(lěi)麻痹(bì)大意粳(jīng)稻米供不应(yīng)求

B.勾当(gòu)随声附和(hè)泌(bì)尿科叱咤(zhà)风云

C.嫉(jí)妒大动干戈(gē)发横(héng)财量(liàng)人为出

D.埋(mán)怨萎靡(mǐ)不振角(jué)斗士蓦(mò)然回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晖纠察倒计时不修边辐

B.照相赃款警届线不计其数

C.气概扫描大拇指丰功伟绩

D.勖勉付梓连锁店苛捐杂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圆明园文物回归之路上,拍卖总是如影随形。

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已经回归的牛首、猴首、虎首、马首均与拍卖有关。

B.为了获得寻找这些宝贵资料的线索。

他们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了,就在大家清醒不容易获得一条新线索的时候,这条唯一的线索又戛然而止。

C.二月份,武汉市的一场天气现象层出不穷。

据武汉气象部门统计,最高温度、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这三项气温指标均创百年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D.学者李辉发文质疑“国学大师”文怀沙的年龄、经历和学识,一时间在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

文怀沙针对质疑,发表了简单生命回应,称“但求无愧于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连续5天来,每天都有不少人接到类似“催钱”的电话后,急匆匆赶到盛京医院急诊科。

焦急地询问是否收治过胃出血或出车祸正在抢救的孩子。

B.雨果生前对我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他虽然没有来过我国,但他的作品里几次以赞美的口气提到中国或中国人。

他把抢劫圆明园的英法联军斥之为“强盗”。

C.高考的户籍制度该不该取消?

这在全国“两会”上成为热门话题,很多教育界全国人大代表认为,高考户籍限制放开后,将出现大量“高考移民”,这将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D.从这里也说明了作者在创作这个作品时存在的思想的局限性,这是作者在孤军奋战、看不见人民群众的力量时所必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山寨文化:

草根的新衣

王晓华

2008年,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春晚,种种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开始理直气壮地登场亮相,并且以自己顽强的草根品格赢得了人们的掌声。

有些甚至认为山寨文化表征着民间主体性的崛起。

  “山寨”一词,据说起源于粤语,指的是“盗版”、“仿冒”、“克隆”之类的商业模仿行为。

“山寨手机”、“山寨电影”、“山寨明星”乃至“山寨文化”,都产生于这些行为之中。

不过,单单强调这些,难以敞开山寨文化的野性。

按词典的解释,一是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二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栅栏和寨子都是防护性存在,但它们都展示了对中心的反抗格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境中,由民间人士私设的栅栏和寨子无疑是挑战性的边界标志,昭示着底层的主权意识和主体性。

由这个词的本义可以看出,山寨文化的山寨品格不仅在于复制中心、主流、精英的行为、话语、产品,更在于搭建自己的栅栏、寨子、领地、话语空间,形成自己的独立性、不羁品格、自治领域。

部分知识分子之所以为山寨文化喝彩,就是因为他们认同这种意义上的山寨性。

  然而,当下的山寨文化并不具有足够的山寨品格,因为它的主要特征是复制而非独创,因而它就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栅栏、寨子、领地、话语空间,难以培育底层的主权意识乃至主体性。

而且,其解构功能也注定是非常有限的——从表面上看,山寨文化的确解构了中心、主流、精英的神话:

复制中心、主流、精英的产品、话语、活动说明我等小民也可以做同样的事,这岂不反证了中心、主流、精英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神圣、强大、高明吗?

可是,这种弱化功能实际上是虚幻的:

正如业余歌手翻唱明星歌曲只能增加明星的知名度,草根人士对中心、主流、精英的模仿客观上推动了后者的增殖、播撒、再生产。

只要分析山寨春晚的运作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晰地领受到这种复制对主流的增殖、播撒、再生产机制:

几个民间人士欲排演自己的春晚,貌似向央视叫板,但实际上却将央视春晚当作了榜样、目标。

他们的大本营位于首都绝非偶然,而是暗示了其真实定位和心态。

几个居住在中心地带的人之所以要模仿央视春晚,是因为后者处于中心的中心,是因为向中心的中心看齐是中国人的心理定势,是因为复制中心可以满足他们移情的需要。

在这种一切向中心看的语境下,山寨文化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山寨性——只有当山寨文化的创造者忘掉中心、蔑视中心、忽略中心而强调自己的地方性和个人性时,山寨文化才能真正山寨起来。

这恰恰是当下山寨文化所不具备的,当下山寨文化建设者远未摆脱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以复制中心为基本特色的山寨文化缺乏真正的野性、原创性、主体性。

与其说它表征着草根文化的崛起,毋宁说它暴露了其致命的贫乏。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寨文化是草根阶层的新衣——衣服是有了,但总体上不过是仿制品,草根们至多在其上增加了若干装饰。

它解构了有关民间-草根的神话——传说中的民间高手终于出山以后,其行为却让满怀期待者感到失望:

原来他们依然未摆脱中心化的思维,其主要工作仍是模仿和复制,其目光还是聚焦于庙堂、精英、主流、中心,其创新性尚微乎其微。

山寨文化的现状敞开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我们曾寄予厚望的民间文化很可能比主流文化更贫乏,说白了,它山寨的外形里面跳动着“主流”的心脏。

恰如《水浒》所昭示的,这种意义上的山寨文化时刻可能被主流“招安”,最终完全放弃其山寨性。

处于民间的山寨文化以对中心的模仿表达了对中心的敬仰和归顺。

它并非是反中心的,而是暂时未进入中心而已。

因此,中国山寨文化的原罪在于它还没有足够的野性、个性、主体性,在于它尚只有借来的外衣,在于它还没有自己的灵魂和心脏。

  山寨文化是草根显身的重要方式,它的不足也折射出中国的欠缺——缺乏真正的民间主体乃至我们所说的“社会”。

因此,山寨文化的建设者更需要抛弃借来的新衣,让山寨文化真正山寨起来,以山寨文化的野性、个性、主体性推动草根力量的生长。

(选自《学术周刊》2009年2月,有删减)

5.下列对“山寨文化”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寨文化代表民间主体性的崛起,昭示着平民文化在逐步解构精英文化,是对精英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B.真正意义上的山寨文化是一种在复制主流的基础上,具备独特个性特征的平民文化。

C.山寨文化有很大的市场,能够很容易被人接受,利于平民化。

这也是山寨文化为什么突然走红的一个原因。

D.山寨文化是草根显身的重要方式,但现在其致命弱点是还没有完全的自身灵魂和心脏。

6.下列对“当下的山寨文化并不具有的足够的山寨品格”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山寨文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内涵,还只是停留在复制阶段。

B.山寨文化从表面上看的确结构了中心、主流、精英的深话,但这实际上没有对精英文化产生实质上的冲击。

C.山寨文化还没能拥有自己的栅栏、寨子、领地、话语空间,不具有底层的主权意识乃至主体性。

D.山寨文化处于早期形成阶段,因而注定当下阶段不可能具有足够的山寨品格。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寨文化的野性在于不和常理,违背正统,反对精英,结构主流,展现的是一种非精英,非主流文化。

B.山寨文化的繁荣客观上成了经营文化增值、播种、在生产的根本动力

C.山寨文化要想具有完全的生命力,必须具备反中心意识,丢掉对主流文化的敬仰。

D.《水浒》所昭示的梁山好汉被招安,预示着山寨文化最终被主流文化“招安”,而完全放弃其山寨性,走向文化的一统局面。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山寨文化如今不具有足够的山寨品格,因而它将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很难有活跃文化市场的机会,也就无法和主流文化抗衡。

B.现今的山寨文化虽然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品格,但只要山寨文化立足自身,逐步找到自己的自治领域,也还是能成为市场文化的一部分。

C.山寨文化出现,几千年的中心意识说占主流,民间主体边缘化是其原因之一

D.要想山寨文化富有生命力,山寨文化的缔造者必须摒弃中心,强调个性,拒绝成为主流文化的变体。

三、(9分,每小题3分)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

“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

“何伤?

”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

“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①。

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

县县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

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

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东海大豪郯许仲孙为奸猾,乱吏治,郡中苦之。

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

翁归至,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

东海大治。

翁归为政虽任刑③,其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语不及私,然温良谦退,不以行能骄人,甚得名誉于朝廷。

视事数岁,元康四年病卒。

家无余财,天子贤之,制诏御史:

“朕夙兴夜寐,以求贤为右,不异亲疏近远,务在安民而已。

扶风翁归廉平乡正,治民异等,早夭不遂,不得终其功业,朕甚怜之。

其赐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祠。

(节选自《汉书—尹翁归传》)

[注]①记籍:

登记簿。

②弃市:

斩首示众。

③任刑:

喜用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击剑,人莫能当当:

抵敌

B.案事发奸,究竟事情案:

查办

C.不敢见起邑子见:

看见

D.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课:

考核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严厉执法的一项是

①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②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③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④案致其罪,高至于死

⑤论弃仲孙市,一郡布栗,莫敢犯禁

⑥清洁自守,语不及私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翁归为官不畏权贵,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霍家子弟的奴仆、家客在街市横行霸道,官吏不敢管,及至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

B.尹翁归性格倨傲不逊,田延年为河东太守选用旧吏时,别人都依令站好,唯有他伏地不起,且自称“文武兼备”,幸而田延年宽容大度,慧眼识才,才使他不致埋没。

C.任东海郡太守时,他以惩治黠吏豪滑为己任,每个县都要收获狡猾的官吏和土豪劣绅,审讯他们的罪行,有的人甚至被处以死罪,尤其是惩处许仲孙,全郡镇惊,东海郡大治。

D.尹翁归为官公正廉洁,清正自守,在公卿之间语不及私;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天子称道的贤良,对他的早逝表示惋惜之情,并赐给他儿子黄金一百斤。

第II卷(共117分)

四、(24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4分)

(1)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

“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译文

(2)“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译文: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浪淘沙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学者俞陛云对这首词有“因惜花而怀友”的评价,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八小题,在所选题号处作答,每题1分。

8分)

(1)古往今来,人文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为人性僻耽佳句,①

”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②”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著;“两句三年得,③    ”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④敏而好学,              。

——孔子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

——韩愈

⑥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

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孔子

⑧读书破万卷,            。

——杜甫

⑨发奋识变天下字,             。

——苏轼

⑩问渠那得清如许,               。

——朱熹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芦苇

丁爱华

那些草从黑色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

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

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

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

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

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

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

父亲说,实际上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物价瓣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

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

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

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朝廷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

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

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

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

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

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

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

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

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

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

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选自《美文》2009年3月B刊)

15.文章开篇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16.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所使用的修辞的表达效果。

(4分)

(1)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功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颗挺拔的芦苇。

(2)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17.文章引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古老的歌谣,目的何在?

(4分)

18.文章题为“芦苇”,请探究并简要说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借“芦苇”具体表现了那些思想内容?

答出三点即可。

(7分)

表现手法:

(1)

(2)

(3)

六、(12分)

19.把下列句子填在横线上,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是(4分)

医疗行业向解放军总医院学习,就是要站在事关医院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用以认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医德医风建设的路子。

①一个不注重形象和信誉的医院,在竞争中难逃失败的命运

②自古以来,人们都看重医生这个职业

③认为非仁爱之士不可托

④一个没有高尚医德的一生,不可能成长为大医

⑤非廉洁淳良不可信

⑥非聪明理达不可任

20.读下面一首诗,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2008,中国

注定是惊天动地的一年

天灾人祸亲历

酸甜苦辣俱全

喜怒哀乐尝遍

示例:

一月的雪灾,冰镇了多少人团圆的脚步

21.为救灾活活累死的战士武文斌是“2008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下面是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其实,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令国人感动的中华民族优秀女儿,假如我们举行“中国最杰出的十大历史人物”评选活动,下列人物之一当选,请你模仿“感动中国”为其中一位拟写一段颁奖词。

(不必拘泥句式和字数)(4分)

参考人物:

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雷锋、焦裕禄、王选……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书香”为题作文。

有人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人说:

三天不食无饥饿,只因心中有书香。

有人说:

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所选择的写作范围必须在其中;错别字扣1分/1个,重复者不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