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4405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

1.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

2.农业环境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3.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其主要组成要素有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地资源环境,和聚落环境。

4.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镇环境等。

5.自然资源的分类是资源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

6.自然资源按其存在形态可分成原生性自然资源和次生性自然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又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类。

7.自然资源按开发利用可分为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工业资源等。

8.农业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9.循环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其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

10.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11.循环经济有三大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12.我国水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看有三:

洪水泛滥、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13.据对监测结果分析,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过牧,二是滥伐、滥挖、滥采,三是滥垦,四是滥用水资源。

14.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变异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即: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5.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或种群之间基因的遗传变异。

1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都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种主要组成成分。

17.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照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群: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8.生态系统可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一级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

19.生态系统中一般都有两类食物链,即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20.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1.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光合作用是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唯一有效途径,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分子的植物被称为“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22.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23.1983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方针是: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简称“十六字方针”,以及“开发与节约并举”的能源建设方针。

24.农村能源可分间接能源和直接能源两类。

25.沼气是有机物的厌氧发酵产物,是一种混合的可燃性气体。

26.沼气发酵是个厌氧生物化学过程,包括水解发酵、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

但各段实际上不可能截然分开。

27.根据沼气池(消化器)的水力滞留期(HRT)、固体滞留期(SRT)和微生物滞留期(MRT)的不同,沼气池可分为常规型、污泥滞留型、附着膜型三大类。

28.我国多采用以下四类厌氧消化工艺:

塞流式反应器、升流式固体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和污泥床滤器。

29.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是农业的命脉。

水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它可以通过复原更新和不断的循环利用。

30.地球表面约有70%被海水覆盖,而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3%,其中淡水的77.2%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

31.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32.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污染源、化学性污染源、生物性污染源。

33.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按污染源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和扩散污染源。

34.点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都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

35.面污染源主要指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

36.扩散污染源源是指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污染水体的途径,如酸雨、黑雪等。

37.使废水流过固定支承物表面的生物膜,利用生物氧化作用和各相间的物质交换,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生物膜法主要有生物滤池法和生物转盘法。

38.污水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对污水的处理技术也不断地发展。

根据所采取的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39.水中有些无机和有机溶解性杂质,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转化成无害物质,或转化成易于从水中分离的气体或固体,从而达到处理的要求。

主要有空气氧化法、氧化处理、臭氧氧化、还原法等。

40.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以净化污水。

活性污泥法由于具有净化效率很高等优点,所以目前应用最广。

41.水的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在人工调控及系统自我调控的条件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净化过程,使废水的水质得到净化和改善;并通过系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利用,使绿色植物生长繁殖,从而实现废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和稳定化的生态系统工程。

42.大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

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43.对流层集中了占大气总质量75%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

44.对流层中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天气现象,如雨、雪、霜、雹、云、雾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在对流层聚集,大气污染主要也是在这一层发生。

45.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存在状况,大气污染可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46.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47.按污染物的排放形式分为电源、线源和面源。

48.按污染物排放空间分为高架源和地面源。

49.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

50.由于大气中各种迁移转化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再分布称大气扩散。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主要是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

51.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大气湍流、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52.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危害首先表现在植物生产上。

对植物生长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和光化学烟雾。

53.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受到影响,随后在生理上显示出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的症状。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54.达到稳定的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即土壤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5.土壤的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污染源。

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利用、农药、化学施用、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及燃煤等途径。

56.固体废弃物分类方法很多,按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57.固体废弃物按形态可分为固体的和泥状等废物;。

58.固体废弃物按来源可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59.固体废弃物按其危害状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弃物。

60.从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排出的污泥叫生污泥,含有挥发性的物质、病原菌、寄生虫、重金属以及某些难分解的有机毒物。

61.我国是在80年代初期开始有限地进行资源化,并于80年代中期提出了“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作为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62.由于受资金、技术和其它原因使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采用无害化为先导、资源化为目的,进行减量化。

63.影响堆肥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纳起来有有机质含量;水分;温度;碳氮比;碳磷比;pH值几方面。

64.卫生填埋应是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垃圾最终处理方法。

65.卫生填埋主要有厌氧、好氧和半好氧三种填埋。

66.卫生填埋主要有三种填埋方法:

平面作业法、斜坡作业法、沟填作业法。

67.农业生态监测,主要是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治理效果进行监测。

68.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的“耳目”、“哨兵”和“尺子”直接为农业环境管理服务,提供制定和执行有关法规标准的科学依据和技术监督,为政府的环境决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69.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一样,按管理目的分为常规监测、科研性监测和特种目的监测三种。

【名词解释】

环境:

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农业环境:

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

自然资源:

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循环经济:

一种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流动方式,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生态经济。

资源节约型社会:

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

指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土壤资源:

指一般用于种植的土壤、牧草用地、渔业、养殖用地。

土地荒漠化:

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呈现出沙质或砾质为主的土地退化。

土地沙化:

土地呈现出以沙物质为主的现象。

水土流失:

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并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

生物资源:

指地球生物圈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

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变种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是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把能量流由低到高绘成的图。

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的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农业:

指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慌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