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悲歌上 10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954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悲歌上 1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甲午悲歌上 1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甲午悲歌上 1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甲午悲歌上 1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甲午悲歌上 1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悲歌上 104.docx

《甲午悲歌上 1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悲歌上 10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午悲歌上 104.docx

甲午悲歌上104

甲午悲歌上104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这是2014年罗辑思维的最后一期节目了,说实话在整个2014年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转一个念头,要不要跟大家讲一期甲午战争,因为今年正好是甲午年,距离甲午战争正好120周年两个甲子。

今年的出版界在这个选题上也是特别用力,你看我桌上从来没有堆过这么多书,这一次我们精选了几本,不是说都推荐,只是说今年这是一个特别热的话题。

当然甲午战争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沉重也太漫长,所以一期节目可能讲不了,我们要分两期节目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战争。

我们在读中学历史的时候,总觉得整个晚清时期就是一团漆黑,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倒台,这段时间无非就是签卖国条约割地赔款。

其实真实的历史过程不是这样的。

大家想想,71年整个晚清的过程当中,它也有它内在的起伏的节奏,比如说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是1861年到我们今天要讲的甲午战争,1894年之间可是有33年基本太平的日子。

你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我告诉大家四个字,叫大国崛起,这还真不是欧的,你看,我们今天在2014年回看1981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吗?

那个时候的人也是这么感受的呀,清王朝在晚清的时候,最惨的是什么时候,是19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因为1856年开始太平天国,然后太平天国这边还没摁住,又来了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总之各种不顺。

但是所有的不顺到1861年的时候,突然戛然而止,洋鬼子也安排妥了,太平天国也镇压下去了,后来什么捻军那是纤芥之疾,那都不太要紧。

朝中也出现了像慈禧太后恭亲王这些改革派,慈禧太后其实也算改革派,地方上又出现了一帮洋务派,整个国家在人才储备、经济基础,包括思想观念上都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所以从1861年开始,实际上清朝迎来了难得的30年基本太平的岁月,那你可能会反问,说你说大国崛起有点吹牛吧,不是吹牛,我们来看19世纪的70年代,当时晚清政治史上最大的一个事件是什么?

就说外患这个部分,就是俄国的侵略,当时俄国支持了中亚的一个国家叫浩罕国,它的首领叫阿古柏,侵占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那清朝说那怎么行啊,这是我当年入侵中国的时候带来的嫁妆,我得把它给灭了,然后就派了左宗棠,这是著名的左宗棠的西征。

这是1875年的事情,前前后后打得不是很费劲,也就花了三年时间,就基本上把浩罕国给灭掉了,把阿古柏给逼死了,新疆全境几乎收复。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新疆当时就是现在的伊犁,还在俄国人手里,俄国人说抱着不给不给不给我不走我不走。

后来清廷就派了一个大臣,这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脓包叫崇厚,以前我们讲什么天津教案都有这个人,这个人怂,他跑去跟俄国人谈判,谈来谈去不知道怎么就让俄国人给绕了,让他签了一份协议,就承认伊犁归俄国人了。

那崇厚回到北京之后那当时朝廷就不干了,马上给他判了一个死刑,当然是假死刑,叫斩监候,就把他给扣起来了。

然后派出一文一武,武的是谁呢,又是这个左宗棠,又带兵往新疆跑,跟俄国摆出一副要打架的架势,文的派了谁呢,就是曾国藩的儿子,长子叫曾纪泽,这个时候也承袭了他爹的侯爵,就跑到彼得堡跟俄国人谈判。

这一文一武居然跟俄国人谈判的结果是什么?

要知道当时俄国人已经把兵舰派到渤海湾了,要打架了,最后这一文一武,居然逼着沙皇签订了条约,把伊犁给吐出来了。

你要是了解一点近代史,逼着沙皇俄国这个侵略成性的国家,把到嘴的肉给吐出来了,这在世界历史上机会也不多的,你看清政府办到了。

你再看19世纪的80年代,1884年的时候爆发了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我们都知道,1885年的时候,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一战击败了法国人,结果呢,让法国内阁倒台。

虽然海战吃了一点亏,但是总体上打了一个平手。

听完这两个例子你是不是觉得,清朝真的是有那么一点点中兴的味道,至少没吃大亏。

在这30年的过程当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有明显提高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姿态调整了。

原来我们接待番邦属国都是用什么理藩院礼部这些官员这些人,老朽冬烘,他怎么知道国际局势呢,恭亲王就组成了一个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其实当时就是中国的外交部,是用国际上平等的外交礼节对待各国,那国际大家庭当然就接纳你为一分子,就崛起于民族之林了。

当时中国其实还有一点很特殊,就是它原来的那个朝贡体系还能够保持下来,就是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这种很前现代化的,很奇怪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能保留,比如说越南朝鲜这些国家,还奉中国为宗主国。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872年的时候,当时日本的外相跑到中国来交涉一件事情,说日本和朝鲜能不能开港口通商?

你会觉得很奇怪,怎么朝鲜开港口通商要中国同意呢。

那当然啊,我是宗主国,我是爹他是儿子,什么事我都得替他作主。

朝鲜国王那仅仅是中国的帝国体系下的,一个藩属的王而已,所以你看这种前现代关系还能够保持,也证明了中国的某种国际地位。

当然了,这种关系到了甲午战争之后,就不复存在了,连朝鲜连台湾,都被日本给剥走了。

甲午战争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爆发的,这一点在历史责任上非常清楚,就是日本人处心积虑厉兵秣马多少年,就是要干这一件事情,但它的具体过程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得回到1893年,就是甲午战争1894年的前一年,当时在朝鲜爆发了一个叫东学党起义,你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农民起义,反对当时朝鲜的统治者。

那起义了,搞了半天朝鲜就觉得我镇压不下去,镇压不下去怎么办呢,找爹嘛,就找清政府说你能不能出兵?

清政府说这事好办,你是我儿子嘛,就派兵去了,当时派的人也不多,大概两千多人的部队,就过去了。

嘿,日本来劲了,说我们将来,刚才我们都说好的,如果朝鲜有事咱大家得通个气,那你们家出事了,你们家着火了,那我也得去救火呀,所以日本人也派兵。

那清政府觉得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嘛,你派兵,当时就觉得你日本毕竟是一个小国,那你派兵我就增兵,我把你吓回去就算了。

那日本人就借助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国内煽动了一些舆论,很多人说跟清朝决一死战,我们也不是怂人,我们也准备了很多年。

当时伊藤博文就是日本的首相一看,民气可用,那这么着吧,他们增兵我们也增兵,他们派北洋舰队我们也派联合舰队,所以双方渐渐地这个战争的局势就形成了,有一点点剑拔弩张的意味。

这个时候谁是明白人呢?

当然有人说他是大汉奸,我罗胖子的老乡李鸿章,是明白人。

李鸿章说,这事不能打架,不能打战争,我们所有的这些武备等等,都是只能吓唬人的,但是李鸿章这个心态,以前我们在节目里也讲过。

总而言之李鸿章就认为,说我们跟日本不要打架,不要对峙。

我们双方都撤兵好不好?

就跟日本人谈判。

日本人说要不你撤吧,我们双方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我们帮帮它。

你这讲理不讲理啊?

人家的媳妇,你去了,说你上班去吧,你媳妇我来收拾收拾,谁放心你收拾他媳妇?

李鸿章的意思呢就是撤了算了,烂摊子让他收拾去。

但是要知道这个时候国内有一个人,那是不干的。

谁呢?

就是光绪皇帝,这已经是到了1894年了,1894年是什么时候呢,光绪皇帝是1889年亲政的,那一年他20岁,所以到了1894年的时候25岁,你现在去看光绪呈帝那个画像,眉清目秀,25岁小鲜肉啊,而且这块小鲜肉,那是寄托了帝国全部的希望的小鲜肉。

大家想想,慈禧太后这个人也挺可悲的,年纪轻轻当了寡妇,然后没几年,亲儿子就死掉了。

所以当她从她妹妹手里过继了这个新皇帝,就是光绪的时候,她是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皇帝培养成一个一代圣主,因为同治皇帝实在是太调皮,不读书还出去嫖娼,不学好学导演对吧,但是光绪皇帝呢到了她手里,她觉得这是个好苗子,所以从小就管得特别严,所以很多人都讲,说慈禧太后跟光绪关系不好,这个关系不好你得看怎么说。

以前节目我们也讲过,她其实是慈母变成了严父的这样一个关系,当时光绪皇帝那真是稍微有点不对,包括跪在那儿姿势有点不对,那都得训一顿,这个感受其实我觉得这一代中国人都有。

我还记得我当年离开老家去上大学的时候,觉得爽坏了,其实一个人在外头怎么可能爽呢,吃得也不好,穿得也不暖对吧,没有家里好。

但是你觉得自由啊,那个钱虽然我们上大学的时候钱非常少,一个月生活费就一百块钱,自己花不必听爹听娘的了。

光绪皇帝当了皇帝之后,其实前半截就全部在听慈禧太后的摆布,那比一般穷人家的孩子还不自由,但是到他亲政之后,觉得哎呀可伸伸胳膊了,这个国家我来做主。

那你说慈禧她放心不放心呢?

放心,因为光绪皇帝到那个时候为止,大家看到的简直就是一代圣君,那个字写得又好,古书读得又特别多,然后各种礼节又特别的娴熟,对慈禧老太后又特别地孝顺。

所以慈禧就跑到颐和园去了,各种安享晚年,把光绪皇帝就留在了朝廷,然后又给他安排了各种大臣,这些大臣都是当时的硕学名言,就当时的一帮清流像翁同龢这些人。

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这个朝政不可能不好,君很圣臣很贤,这个国家难道不是蒸蒸日上吗?

慈禧太后觉得我操心了这么多年,这个国家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但是慈禧没有想到的是,光绪这个人实际上心理是有问题的。

小时候被管狠了,将来自己一旦做主,就容易落下这些毛病,现在在光绪的师父,就是那个翁同龢他自己写的日记里面,你就可以看出很多端倪。

首先光绪皇帝的情绪特别激烈,翁同龢给他讲书的时候,教课的时候,动不动就给他做爱国主义教育,动不动就讲当年火烧圆明园怎么回事,说到激动之处,师徒二人,君臣二人,抱头痛哭,搞爱国主义教育。

而光绪皇帝这个人呢,情绪又不是特别稳定在他12岁的时候,这也是见于翁同龢的日记,说他有一次突然就发脾气,然后就把那个,因为当时的故宫当中,当时还不叫故宫紫禁城,当中,藏了很多西洋进贡的钟表,他们以为是进贡来的,就一拳把那个钟表的玻璃给打碎,弄得鲜血淋漓,把周围的宫女太监都吓傻了。

你看在光绪皇帝很多行为当中,你会发现他有一种自毁的倾向,就动不动自残,情绪又特别激烈,那等我们刚才讲的,曰本人开始和清政府发生在朝鲜的对峙的时候,你想光绪皇帝会做何反应啊?

首先是这样一个性格。

再有,被慈禧老太后管了那么多年,虽然大家天天对他磕头,但是他心里明白,大家心里只有在颐和园玩的慈禧老太后,心里对他是不尊重的,所以借此机会,能不能申一申自己的乾纲,振一振自己的皇威呢?

其实这个因素非常重要。

当然咱们也不能一味地怪光绪,当时是不是能打这么一仗,整个朝堂上下除了李鸿章这一系,就是真的在前线带兵打仗的人,其他人看来都能打,如果我罗胖子生活在那个年代,没准儿我也觉得很能打。

给大家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先来看看军事实力上,当时有臣子就给朝廷打报告,说我中华讲求海防,近30年,我们练成北洋舰队也将近10年,难道面对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还没有一战之力吗?

这话说得在理,中国从来都是天朝上国,你日本算什么东西?

几百年前还给我们进贡来着,虽然现在不算我亲儿子,你也不过就是邻居家的二狗子嘛。

小时候挂着鼻涕的样子我们还记着,虽然现在长大了有点膀大腰圆,那又怎样,你到邻居那儿打听打听,谁是东亚这儿的老大爷,我打你还是不成问题的吧?

跟英国人我们不敢叫板,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呢,就有人,你别看分析得很理性,说和平从来不会诞生在谈判桌上,要和平我们不主动欺负人,也得先揍丫的把丫揍服了,然后问他认不认怂,认了,行,咱俩签和平协议,一定得这么干,所以先得打。

要知道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枢纽人物,就是珍妃,就是光绪皇帝他小媳妇,这个小媳妇后来被慈禧太后给扔并里了,那一位她亲哥哥叫志锐,是当时朝廷当中著名的一个清流,志锐就讲,他说这个朝鲜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

像日本这样的国家,你把它放到大陆上来讲,直接跟我清国如果接壤的话,那它将来就不得了,会成为我们的肘腋大患。

因为对清代人来讲,那个地方是很敏感的,为啥,因为过了朝鲜过了鸭绿江,就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他们觉得那是我朝根本,所以一定要留下这个战略缓冲地带。

这个珍妃还有一个老师叫文廷式,当时也是一个著名的清流,他说那个话就有点不能听了,他说这个李鸿章为什么不敢打呀?

为啥?

我告诉你为啥,因为李鸿章就是靠洋人的支持起的家,现在一说跟洋人打仗,他就犯怂,尤其是淮军在他手里,他有点想保留实力,不肯替国家出力等等,就是这种很酸很酸的话就出来了。

现在我们在网上动不动打日本,有所谓的键盘侠,当年就有一帮这样的,叫奏折侠,给皇上上书,光绪皇帝一听,这个有理啊,是要搞一下的,所以后来他就说来来来,给我搬东西。

搬什么,搬书,什么书昵?

就是当年魏源就是写《海国图志》那个人,他写了一套书叫《圣武记》,是把当年康熙征战四方的那一些战例,就写成了一本军事著作,好多本,说给我搬到乾清宫里来,我要针对现在日本这个情况,看着当年康熙老佛爷怎么打仗的,我要来指挥这场战斗。

那个前现代化的冷兵器的战争战法,你光绪皇帝要用于指挥现代化的甲午战争,这不是胡闹吗?

不过从这儿你也就看得出来,就是光绪皇帝受的是什么教育?

完全是中国传统的那一套帝王教育。

这个时候让我们再看一眼在乾清宫里,翻阅《圣武记》的小鲜肉皇帝光绪吧,他这个时候哪里是在乾清宫呢,分明是在今天的浙江横店嘛,天天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手撕鬼子,他就像是一个小孩拿到了一个电子游戏机,用着其实并没有的力量,去跟一个他假想出来的大Boss在作战,他每次都能赢,所以他面目狰狞咬牙切齿。

那个阶段光绪里帝下的谕旨,包括他自己的朱批里面,经常都充满这样的字句,什么迎头痛击,定歼此贼,等等。

那请问中国人在正式开战之前,有没有一点胜算呢?

你看8月1号宣战之前,还发生了两件事,确实也给了我们一些信心。

第一件事其实是一个悲剧,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当时李鸿章不是要往朝鲜增兵吗,就派了北洋舰队两艘军舰,一艘叫济远一艘叫广乙,就是护卫着那些运兵船往朝鲜增兵。

那在路上不小心就遇到了三艘日本的主力舰,一打就不行就跑掉了两艘军舰跑掉了,就把这艘运兵船叫高升号,留在了当场。

这个运兵船是没有什么武力的,其实这个船不算军舰,是英国人在上海开的那个怡和洋行下面的那个正常的一个轮船。

当时日本人就说你不是没武力吗,投降!

当时那艘船是英国人做管带,就是船长英国人,就说那肯定得投降,没有武力跟三艘军舰怎么打,就要投降。

后来日本人也确实派了谈判代表上船,谈完之后就决定投降了,日本人就走了。

等日本人前脚一走,这船上的士兵就不干了,你想运了上千个中国士兵,所以士兵们就哗变,把这个船长就给扣押起来,说我们坚决不投降,后来因为坚决不投降,日本人就开炮,把高升号给击沉后来也救上来两百多个人,但是死掉还有871名土兵。

这件事情虽然是一个开战之前的悲剧,但是你也看得出来中国军人不怂对吧,在明显没有任何优势没有一战之力的时候,我们也决不投降。

隔了没几天,在朝鲜陆地上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中国在朝鲜的两个统兵大将,一个叫叶志超,一个叫聂士成,聂士成一想,你日本人刚刚登陆,我可不可以搞一个埋伏战呢?

然后就去埋伏了,搞了一个小小的埋伏战,在成欢驿这个地方,就是今天首尔不远的一个地方,居然把日本人的先头部队二十个人给搞掉了。

传来传去传到朝廷的时候,说日本人三千人一战大捷,成欢驿大捷,搞掉了一千人。

所以当时光绪皇帝说这没问题啊,这肯定能打,就打吧,就打了。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了。

如果你去看这些大部头的书,一会儿陆战,一会儿海战,有点分不清楚。

其实整个战争就分三个阶段,如果你现在摊开中国的地图,你会发现渤海湾一带的形势,主要就是两个半岛,一个是辽东半岛,一个是山东半岛,主要就发生在这两个半岛的尖尖上。

第一个阶段,是从1894年的8月1号到1O月份,8月1号宣战,但是整个8月其实没有什么战斗,双方都在厉兵秣马调兵遣将做准备。

9月15号在朝鲜境内的平壤,爆发了平壤保卫战,双方是激战了一天,当天晚上中国军队就发生了大溃败,我还记得我们这一代人读中学的时候,那一套历史教科书里面,写得最传神的就是这一句,叫叶志超狂奔三百里,退回国内,陆战是完败。

那日本军队自然也就涌过了鸭绿江,进入到了中国境内。

9月15号的事情,两天之后9月17号,在黄海的大东沟一带,就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我们小时候看那个电影叫《甲午战争》,最后一个镜头就是邓世昌,民族英雄驾驶着自己的船撞向吉野号,结果半道被吉野号的鱼雷炸沉,当时我们都觉得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没,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当时邓世昌驾驶的那个致远舰,并不是北洋舰队的主力,他们的主力叫定远和镇远,那是超级铁甲舰,但是主力尚存,这是第一阶段,就是从1894年的11月份到12月份。

日本人一看光在朝鲜,就鸭绿江边跟中国军队对峙也不是个事,尤其是北洋水师还是日本人的心腹大患,而北洋水师在辽东半岛那个地方的基地,是在旅顺港,所以当时日本人,又从国内拼凑了一支第二方面军,从旅顺口就是辽东半岛的这个尖尖上,旁边一个叫花园口的地方登陆,然后就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

那自然北洋水师在北方的这个港口就没有了,只能退缩到山东半岛旁边,就是威海卫旁边的叫刘公岛基地,继续固守,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呢就是1895年的1月到2月,那日本人的第二方面军从辽东半岛大部撤回,然后又跑到山东半岛荣成湾这个尖尖上再登陆,从陆地上包抄了威海卫。

那日本人的联合舰队又开始封锁刘公岛军港,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是2月17号的事情。

刚才讲的是战场上的情况,那请问朝野当中的那些人,在此期间又做何表现呢?

光绪皇帝当然还是那一套了,打呀杀呀冲啊,玩电子游戏嘛。

那慈禧在干吗呢?

慈禧这个时候掌权已经三十多年,老政治家了,你应该比光绪皇帝明白吧?

慈禧这个时候在颐和园养老呢,跳广场舞,天天游个船养个狗,照个相研制个化妆品,在干这个。

因为她觉得我为国家操心这么多年,现在好不容易交出去了,小孩练练手嘛,打曰本又不费劲,她刚开始也没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老佛爷心里也发慌,所以私下开始召见一些重臣,说到底怎么办,到这个时候,其实慈禧恭亲王李鸿章,这些有经验的政治家都知道,这个仗是不能再往下打了,尤其是在日本登陆旅顺之后,李鸿章就慌了,是一个英国人叫德璀琳,就跑到日本的神户去见这个伊藤博文,当时日本的首相。

你算哪根葱呢?

你不是一外国人吗,你外国人怎么能干涉中国人内政呢?

就把他给轰回来了。

说白了,曰本人当时就觉得自己没吃饱,要知道他们定的一个战略目标,可是拿下北京城,活捉光绪小皇帝呀。

那第二次谈判呢,这已经是朝廷觉得不行了,一个叫邵友濂,一个叫张荫桓,就去了日本神户,再次找伊藤博文谈判,就是日本第二方面军开始登陆荣成湾那个前后。

那伊藤博文就玩了这一招,就跟他挑刺,今天说哎呀,你这句话说得不清楚嘛,你这个章没有盖嘛,要不你们别来了,你又不是全权代表,让李鸿章来,等等就拖日子。

事实上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没有转机了,就是说白了,你这个时候想求和,人家日本人也不干,那光绪皇帝什么时候明白过来的呢?

当日本人在本土登陆之后,李鸿章就给他上过一份奏折,说这个仗不能这么打了,看来在战场上硬拼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利用主场作战的优势,诱使他深入,要跟他打持久战,因为日本是客军作战,不利久战,什么兵源后勤什么都跟不上。

他说你就是怕死,就是只要有忠臣,那肯定能打赢,如果出奸臣那肯定就出问题,这个见识跟那个时候乡下老太太,其实也没多大区别。

他就觉得李鸿章是保守实力,所以他就屡次下严旨去催,所有的军队所有的士兵,寸土不让,跟日本人实施那种争夺战,所以就把李鸿章的老本就是淮军,一拨一拨地填上去,最后全部喂到了日本人的虎口当中。

那他啥时候明白过来的呢?

就是北洋舰队覆灭前夕,当时北洋舰队的最高指挥官丁汝昌自杀之后,那两天整个光绪皇帝的那个人,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

原来天天看《圣武记》,看战报下指示,这两天压根就不看,把它堆在一边,自己看点诗词啊小曲啊,据张宏杰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讲,说光绪皇帝这个人一生,你从看他那个朱批的奏折里面,你就看得出这个人的性格。

他一旦那种血脉责张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得意的时候,他写的那个字又大又圆又正,如果他觉得心灰意懒的时候,那写字又小又歪歪扭扭,这个是要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去看那个原档,你就能看出那个区别。

那光绪皇帝到了这个时候就彻底认了,说这一仗败了,败了之后他就玩起了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叫鸵鸟政策,屁股高高撅起随你怎么办。

尽快结束这个噩梦才是正经,所以到后来马关条约谈判前期,其实慈禧太后反复跟李鸿章讲,说不许割地,因为老太后这时候想的是,到地下怎么见列祖列宗,毕竟是爱莉觉罗家的儿媳妇,你把人家的家产搞没了,这下去不好交代。

当然慈禧太后也有另外一个心态,她也乐得讲漂亮话,因为毕竟这个时候她归政了嘛,老太后讲不准割地,不准割地,如果他们一定要我们割地,我们撤使回来再战,这是老太后的想法。

我觉得也未必真诚,但是真正真诚的人是谁呢,就是光绪皇帝,一定得割,尽快结束这个噩梦,甚至在李鸿章到马关谈判前夕,他还秘密召见了他,许以割地之权,李鸿章哪敢啊,这是你们家的东西,我哪儿敢割,我臣子做不了这个主。

后来李鸿章去跟伊藤博文谈判的时候,你看就很有意思,老太后讲不准副地,你如果非得刮地你就回来,我们再跟他打。

但是光绪皇帝手下就通过当时的叫总理衙门,就是当时的外交部给李鸿章拍去了一份电报,这个电报的措辞就非常之有意思,说南北两地朝廷并重。

什么叫南北两地啊?

就是日本人要求的辽东半岛和台湾,说这两个地方朝廷都很重视,非到万不得已朝廷何忍言弃?

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怎么说得出来这种话,你看他说的是一个问号,它可不是一个句号,没有下任何指示,让李鸿章自己琢磨。

我就说这种领导啊就是脏心眼,其实现在也有这种领导,永远不背责任,让臣子让手下去猜,然后你做出一个结论,以后他好保留一种权力,翻脸不认人,我什么时候说割地了?

我觉得我从这句话里得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结论,其实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两句话,现在已经万不得已嘛,你就弃了呗。

然后前面那一句也很有意思,叫南北两地朝廷并重,啥意思呢就是如果赔款,那你就尝试副一处给他,这其实就是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谈判桌上的底线。

好死不死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这份电报从总理衙门拍给李鸿章的电报,被日本人破译了,谈判桌上最怕的就是这种事,就是对方的底牌我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伊藤博文就死活不让都得割,后来割了,当然后来辽东半岛,因为其他列强的干涉还给了中国,所以赔款从两亿两白银又加了三千万两,变成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这就是整个甲午战争的一个经过。

你不觉得很奇怪吗,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形势那么好,真叫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那整个这个悲剧,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那接下来似乎我们就该分析一下,为什么甲午战争中国会战败。

表面上的理由似乎很简单,无非是清代的朝廷腐败无能,李鸿章卖国当汉奸,将士贪生怕死,一场仗打败了,不怪这些人怪谁呢?

但问题是你一旦回到历史的现场,你就会发现这些结论好苍白好廉价,甚至经不住推敲。

我们就再来看一下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首先打仗打的是什么,人才,中国在人才上其实还可以的,至少不比日本差多少,北洋水师的那些将领都是哪儿培养出来的?

是早就在福州船政学堂开办的时候,就储备了这样一批人才。

当年的福州船政学堂,请的可都是英国的教师爷,那大家上课的时候用的都是英语,你不要以为在北洋舰队上,大家用的都是什么老爷太太那一套,不是用的都是英语下达军事命令,包括像刘步蟾这样的人留学英国的。

说刘步蟾平时是喝咖啡的,那开会的时候也就没有PPT,如果有,那一定得用PPT开会的,是那么一帮人,而且素质很高,而且北洋舰队成军比较早,所以它的操练实际上是比较纯熟。

这个东西其实也不奇怪,你如果说那个时候绿营军队,他们比较腐败,也有,但是要知道,海军这个军种对中国人来说那是全新的,尤其是那么复杂的机械系统,需要很多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国人面对这种完全陌生的东西,他又不是自大狂对吧,他都会移植西方那一套,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乌烟瘴气。

相反日本海军它因为成军时间相对比较晚,反而它的操练不是很纯熟,在现在我们看到的书上就写了很多细节,比如说日本军队的士兵因为操练不熟练,而把那个炮搞炸了的这种事情,在甲午海战当中经常发生,所以在人才上实际上我们还稍胜一筹。

那你说人数上呢?

打仗不是打的还是人吗,对吧,人数上陆军我们不差呀,如果把中国当时所有的常备军归类包堆,110万人,日本人跟这个兵力他是没法比的,怎么说你都是小国,我们都是瘦死的骆驼它要比马大。

当时那个著名的外国人,在中国当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