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3478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924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3478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劳动经济3478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劳动经济3478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劳动经济3478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劳动经济3478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34789.docx

《劳动经济3478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34789.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34789.docx

劳动经济34789

劳动经济学

目录

第3章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收入与闲暇的替代

第二节劳动供给:

家庭生产与生命周期

第三节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与影响

第四节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供给变化

第五节劳动时间

第一节收入与闲暇的替代

一、劳动力供给含义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图2—1人口与劳动力

2☆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3☆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

劳动力资源总数:

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

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经济活动人口:

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从业人员:

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

(1)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军人)。

职工(FormalEmployees):

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

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4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5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第一,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

第三,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有重要影响。

第四,宏观经济状况。

第五,人口的年龄构成。

(二)劳动力供给的三个方面

(1)个别劳动力供给:

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分阶段向社会供给的劳动总量。

(2)家庭劳动力供给:

从家庭成立到解体(丧偶,离婚)家庭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这个比较复杂。

(3)社会劳动力供给:

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即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影响因素有:

劳动力人口,愿意工作的人的比例,工资率,时间教育水平,训练水平等。

(三)劳动力供给假设:

(1)劳动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决策时,充分权衡劳动力供给的利弊,追求效用最大化。

(2)劳动力供给市场结构,劳动者出售劳动力市场是竞争的,劳动力的价格又市场决定;另一方面是非竞争的,要么劳动者操纵价格,要么买方操纵价格。

(3)供给市场只有数量区别,质量上无差别。

二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劳动力供给概念

1含义: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之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2.如何理解:

(1)个体决策,无论是全球性,全国性,地区性,行业,某个单位的可以获得的劳动力供给,都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供给决策,由劳动力供给主体,家庭单独作出,有自由决定自己的供给。

(对于特殊人的,特殊时期的供给如何看待?

(2)个体意愿:

劳动力供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工资水平,工时,经济状况,人口规模,结构等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量并不等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

取决于市场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意愿。

(3)时间要素:

供给是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劳动时间,强度,积极性)

但是通常假设所有劳动力供给都是满足社会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要素的标准供给即把劳动力供给等同于劳动数量。

(二)劳动力供给函数和曲线:

1劳动力供给函数:

以S代表劳动力供给,以xi代表影响因素,则劳动供给函数为:

S=f(x1,x2,…,xn)

(i=1,2,…,n)

如果我们只考虑劳动力供给与市场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作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惟一因素,以W代表市场工资率,则可以把劳动力供给函数表示为:

S=f(W)

2劳动力供给表

3劳动力供给曲线

4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Δ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Δ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则:

Es=

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类:

①供给无弹性,即Es=0。

②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③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④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⑤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图劳动力供给曲线

无限弹性

在Wo工资水平线时有无穷的劳动力供给,低于此水平,供给为零,高于时供给也得不到更多的劳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候曾经出现过此现象)这条无限弹性供给曲线有如下几种意义:

(1)用横轴计量总人口,那么这条曲线就代表了马尔萨斯在18世纪60年代认定的那种人口供给状况。

即“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即婴儿的出生率取决于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又取决于工资水平。

当工资水平高于“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时,婴儿出生率就高,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会使得劳动力供给增加,从而把工资水平压低到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

Wo是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

如果工资水平短时期内高于Wo,那么人口的增长会使工资退回到Wo,如果低于Wo,由于饥饿,疾病会使人口减少,从而工资又回到Wo。

(2)应用,普林斯顿大学W。

A刘易斯教授为首的许多研究发展问题的专家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家务劳动或贸易活动存在“就业不充分”的劳动力,他们收入微薄,因此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提供Wo的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

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

反映整个行业或某种职业可能的一种状态。

工资增加时(相对于别处的工资)就会有较多的人提供服务,而工资减少时,愿意工资的人就减少了,弹性越大,为吸引一定数量劳动者进入或退出一种行业职业所必须的工资变动就越小。

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这时工资对劳动力供给数量没有影响,即工资无论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都不增加也不减少。

如在短时期内,人们还来不及调整他们的工作计划或某种职业技能时,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这时的劳动力供给主要是由过去而不是现在的经济条件决定。

这条曲线还具有别的意义。

即该经济社会的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

因此,即使增加工资也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2003年sas流行的时候,医务人员护工的工资提高再多,也无法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在一定阶段,劳动力供给随工资的提高而增加,但随着工资率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供给反而减少。

即出现一条后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原因:

在低工资阶段,收入水平仅仅能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还有更多的需要等待满足。

因此,工资的提高能刺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当工资高到总收入满足物质需要后还有足够剩余,能为满足闲暇的要求提供物质基础后,或人们怀有一个固定的目的而工作(例如,想满一辆汽车)并达到目标的时候,那么工资增加就会导致劳动量的减少。

实际就是西方劳动经学理论中的所谓“收入效用”与“替代效用”。

5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图2—5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条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图2—6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三收入与闲暇的替代模型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收入与闲暇的替代是从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从劳动者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分析,即分析效用函数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那首先我们要了解效用的含义以及效用的相关理论。

(一)效用与无差异曲线

1效用

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的程度高即为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

如果从消费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特点:

(1)是一种心理感受,大小取决于主观评价。

(2)效用尽管取决于使用价值但又不同于使用价值。

(3)效用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2无差异曲线

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

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如图所示。

无差异曲线

(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不同。

(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劳动收入替代闲暇的不同比率。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相同效用(效用序列数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多少劳动收入的比,如图所示。

边际替代率

3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在约束线内的任何一点所示的闲暇和收入的组合,均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约束线外的任何一点所示的组合,在既定的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是不能达到的。

预算约束线

(二)时间的效用

时间的效用

如果劳动已经不是一件另人感到满意的事情,那么人们希望减少劳动量,减少劳动时间就是天经地义的。

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

在现实中减少劳动要付出收入下降的代价。

对人们来说,收入也是一种效用。

这样,面临牺牲收入增加闲暇时间,还是增加劳动时间提高收入的选择。

(三)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收入与闲暇替代)

1纯收入效应

个体获得与本人劳动供给时间量无关的非劳动收入,会使闲暇增多,劳动时间减少。

收入效应:

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图2—12纯收入效应

可见:

当市场工资水平(即收入限制线的斜率)低于条件工资水平时,由于放弃单位闲暇时间的效用损失大于从事工作获取货币收入的效用所得,或者说工作的边际效用低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因此,放弃工作而选择闲暇是人们最理性的选择。

这说明,市场工资水平高于条件工资水平,是诱导和促使人们从事工作的前提条件。

2替代效应

可支配的时间不变,工资率变化时,使劳动供给时间增加,闲暇时间减少。

替代效应: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

注意:

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为在均衡点X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3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1)后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2)特别平缓的曲线(格外偏好收入)

(3)特别陡峭的曲线(特别偏好闲暇)

(四)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1偏好

2财产

3工资

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减少劳动供给,所以,失业保险,低保,失业救济,福利这些东西。

如果劳动收入低于失业保险,劳动者会选择退出劳动市场,或者与失业保险相差不大,收入下降,闲暇增加,效用可以不变,也可以不劳动。

因此要规定失业救济的领取年限如世界其他国家2年,救济也可以和劳动数量挂钩。

使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劳动,当然,只能对偏好劳动的人有效。

(五)收入与闲暇替代的意义

1对于富裕一族来说,特别偏好劳动收入,挤占劳动岗位,是否可用代理制,提供更多劳动岗位。

2对于特别贫困一族,劳动技能不高,偏好劳动收入,但机会欠缺。

效用最大化如何获取?

这二者形成极大反差,恶性循环,政府如何发挥调空作用?

3对于中间一族,有普遍的意义。

工作分享制的研究。

(对退休反聘的思考!

第二节劳动供给:

家庭生产与生命周期

一家庭生产与劳动力供给

二生命周期内的工作决策

一、家庭生产与劳动力供给

(一)引入家庭生产的原因

1、开创者

深入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工,一个人在生命周期中的安排,贝克尔开创的。

2、分析家庭的原因:

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1):

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2):

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二)家庭生产理论主要内容

1、家庭生产的实质:

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2、家庭生产函数

家庭生产量x=f(g,n)g的增加表明在家做饭时更多依赖加工食品的方法,n的增加表明向相反方向变化的方法。

可以消费的家庭生产量x越大,余闲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

最佳市场劳动时间,家务时间,余暇时间,消费结构。

家庭好象一个生产企业,它投入的是时间,产出的是家庭效用。

3、家庭经济

(此处指以家庭内部消费为目的的家庭生产活动)有很多的选择:

完全自给自足式

完全利用外部服务式

越接近外部服务式,所需要的家务劳动越少,但货币支出越多。

雇佣保姆等家政服务人员承担家务劳动,可看作购入市场的服务换取自己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

越接近完全自给自足式,所需要的家务劳动越多,而支出的货币越少。

4、家庭等产量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在生产同样

家庭商品产量的

家庭生产时间和

购买物品的不同

要素组合的轨迹。

(三)家庭生产决策

家庭象一个生产企业,

投入时间,产出家庭效用

1、单亲家庭生产决策

(1)决策

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未变,劳动力供给模型中的闲暇时间被家庭生产时间和或外购服务取代。

劳动力市场工作时间和家庭生产时间在必须满足其偏好的方式来分配,形成最佳组合。

(2)特点

这种情形下的劳动力决策模型与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基本类似。

单亲家庭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也是和个体劳动力供给中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类似。

a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代表了单亲父母在市场上面临的工资率。

预算约束线则代表了在工资率一定情况下,这位单亲父母可能获得的商品或服务价值(市场工作时间)与家庭生产时间之间的所有组合。

b单亲家庭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其一,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所代表的是各种不同的孩子抚养方式,即商品或服务与家庭生产时间之间的某种组合,并且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所代表的孩子抚养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家庭物品,都能给这位单亲父母带来相同的效用。

另外,越是靠近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越高。

其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且凸向原点。

斜率为负反应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家庭生产时间与外购的商品或服务价值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凸向原点的形状则反应了另外一个假设,即随着在抚养孩子方面分配的家庭时间逐渐减少,要想用外购商品或服务来替代家庭生产时间,同时保持效用水平不变,会越来越困难。

其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在家庭物品的生产过程中,在家庭生产时间和外购商品或服务之间如何做出权衡。

如果无差异曲线非常陡峭,则说明这个人很偏好家庭生产时间的,即更倾向于用时间密集型的方式来抚养孩子,额外的一个小时家庭生产时间对他而言价值很高。

那么用外购的方式替代家庭生产就比较困难。

相反较为平缓的无差异曲线则是这个人偏好商品或服务的,那么他的家庭生产时间就容易用外购的方式替代。

偏好不同会影响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另外孩子年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偏好也会发生变化。

会更多用外购方式替代家庭生产时间,意味着无差异曲线会更加平缓。

单亲父母的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都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使其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孩子抚养决策与能够使其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劳动力供给时间决策是一样的。

单亲父母的决策点就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当然这一决策点会随着无差异曲线以及市场工资率(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单亲父母面临的工资率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会给其家庭生产时间决策同时产生收入效用和替代效用,其中工资率上涨的收入效用导致增加家庭生产时间,而工资率上涨的替代效应导致减少家庭生产时间,增加市场工作时间。

至于哪种占优势,从理论上无法预见。

2、完整家庭生产决策

(1)决策模型

a简单模型扩展

假设夫妻双方有共同偏好,要么假定其中一人会进行所有决策。

但这一模型与现实情况不是十分相符。

b假设夫妻双方通过谈判来进行决策。

双方的谈判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家庭决策过程中,有更多资源获取机会的那一方会更有影响力。

(2)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

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即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家庭商品;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如在C点生产。

结论: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如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

(3)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

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对于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下降。

(4)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

1、成员i的工资率(Wi)变化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i(Hi)的正的替代效应。

工作时数增加。

2、Wi的变化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了替代效应从而影响Hi。

工作时数减少。

3、“交叉替代效应”衡量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影响大小。

关于交叉替代效应的经验分析

研究发现:

对于没有孩子的丈夫-妻子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负,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丈夫(或者妻子)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加将会导致妻子(或者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减少。

(5)夫妻分工

1)是理性选择

男性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有差异,夫妻通过劳动生产“效用”时候的生产率有差异,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时,就需要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哪一方生产效用的生产率高,哪方就更多就业提供劳动时间,另一方选择从事更多的家务劳动。

思考讨论题:

对男主外女主内的分析------------思考谈论题

照料孩子的生产率是否是女性的生产率高?

值得思考,山西男博士办幼儿园

女方带孩子,男性打工的新家庭模式,家庭效用如何计算?

代数和,,,一方,二方,孩子,老人,他们的心理预期心理满足感?

2)在劳动力市场上,男性选择劳动的多于女性

原因:

a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导致分工的重要原因。

女性在提高家庭生产效率,特别是生育,照料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上有一定优势。

男性更多在有利于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活动的生产率的人力资本上进行投资。

b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女性就业难工资低)企业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希望寻找劳动能力强就业稳定的劳动力,聘用时候并不知道谁的工作能力强谁更稳定,企业只能根据概率决定。

一般讲,人们知道体力活方面男性有优势,这是生理上差异造成的。

男性更具有工作的稳定性,而大多数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必然有一个生育,养育孩子的过程,多会选择回家退出劳动力市场一段时间,这样就给雇主一个信号,雇佣男雇员更有利于自己目标利润的实现。

结果,企业更多的选择男性,女性只能屈就较低水平的工资。

那么,家庭分工,男性市场劳动,女性从事家务劳动也许可能达到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c心理上的原因,男性对于自身的认识,心理定位等都使得他们乐意选择劳动供给多于女性。

d传统习惯风俗的影响

3)最新家庭内部分工理论实证认为:

家庭内部分工还具有动态的战略性的一面,可以将家庭分工看作夫妻双方通过谈判分享分工收益的过程。

一般讲,女性工资低,因此在家务劳动方面有优势,但女性真正选择分工从事家务,由于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越来越弱,当未来再与丈夫谈判分享家庭分工收益时候,她们的谈判能力下降,这样,女性就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就业,当离婚率上升时,女性感到为了家庭而放弃就业越来越不值得,更多地走向社会就业。

从而导致家庭分工的下降。

{讨论:

家庭分工程度的下降是进步吗?

如何评价。

}

(四)婚姻的经济性决策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

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本人能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高。

古代爱情故事多,现代爱情事故多

1、婚姻的经济意义:

经济学是考察收益与成本的学问,婚姻的经济学意义就是要考察婚姻的成本与收益。

(1)两个人的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比可能有所下降,源自于分工的收益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如一个人的晚餐制作时间并不需要加陪。

(2)婚姻阶段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很大差距。

如丈夫在外工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妻子在家实现家庭生产率的提高,就是历史上大多数家庭的模式。

家庭分工,使女性工资就业中受歧视,就业率低,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贝克尔指出:

已婚男女之间劳动分工的性质已意味着男人比女人有更大的能力几次结婚,同时通过一夫多妻制或通过离婚或选择遗弃妻子而连续几次结婚。

因此婚姻法主要是保护在家庭内专门化的妇女,反对离婚,被遗弃及受不公平待遇。

因此,现在的生育保险很重要,上海已经有了,可以降低负担,由社会承担

2家庭模式出现的新变化

(1)男女两性工资性收入的差距和家庭生产率的差距缩小,婚姻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

由于现今女性受雇机会大大增加,在经济上不再依赖男性已经成为可能。

家庭收入增高,家电性能的扩展,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发展,家务劳动可选择的方法组合大大增多等原因。

(2)家庭内外分工的进展,未婚率的上升,女性就业增多现象同时产生。

过去仅仅局限于夫妻之间的分工,规模,比较优势的经济性,通过市场向社会,向更多的人扩展的结果。

女性工资收入的上升,可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